2018年5月21日星期一

【越陌度阡】從農第一課(蘋果日報)

【越陌度阡】從農第一課(蘋果日報)




【越陌度阡】
多謝編輯留一個欄目給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耕種的技術和故事,坪原猴投身有機農業這一行已二十多個年頭,如果以出生於農家計起,至今已半生人都沒有離開過農耕。多年來有不少朋友跟我學習耕種,都會問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農夫,你猜我會怎樣回答呢?「勤力、耐心、不怕苦、興趣、學習、理論……」我會說上述的都重要,但是我覺有一個異常特別的因子,就是「感應」。要成為最好的種植者,「觀察自然」與「感受自然」是一個抽象又重要的終極課題,它可讓你因地因時作最好的計劃,微調更好的種植方案,這可能是最難獲得的技能。可幸的是,我的鄉野出身及父母教育,讓我輕輕的跨越這一步。
香港以前也有望不盡的田園風光生活,使鄉下人自小便有如此的「自然感應」能力。早有雞鳴晚犬吠、春有晨霧冬霜臨,菜園漢澆水理田,養禽人飼雞餵鴨,田地、鄉村、山野都是孩子的學習場所,跟着長輩兄弟生活,學會種菜栽花砍柴游泳的謀生能力,隨季節轉換,讓大地打造出鄉童的一身銅皮鐵骨,也塑造了他們對自然的感應。不同家庭長大的鄉童會擁有不同的技能,有點像Marvel漫畫內的英雄角色,養鴿子的同學除了養鴿,又會知道那裏可取鳥捉蛇;父親養熱帶魚的便懂在溪湖捉魚捕龜,這些突出又浪漫的技能,日後再跟大家談他們的故事。而「耕菜園」的孩子就比較單純一些,下田幫工勞動雖能鍛煉農民子弟,但每天澆水、除草、收割、包裝搬運,艱辛的田務讓孩子們都不愛下田,孩子多懂理田,但不一定愛種菜。
我家跟其他「菜園」孩子有些不同,父母不大讓我們兄弟下田幫忙日常工作,只會在過年過節農忙時幫一下,以免荒廢學業。可能因為如此,我反而比較喜歡在田中蹓躂,看蟲看蛙看野花,一點也不討厭田野,直至我升讀大學後也依然喜愛蹓田。回顧之下,每天夏雨冬霜的蹓田,讓我自然便知甚麼季節有甚麼蟲,甚麼泥土養甚麼雜草,那些雲霞代表那種天氣……比方說一段長時間的熱旱天氣,如蚜蟲、瓜實蠅、臭屁蟲便會大爆發(今年便是),這些觀察和感應對我來說可算是培養出來的直覺,但其實又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因為持續的高溫有利蟲子生育,而旱天會鼓動牠們遷徙,兩者相加即成災禍。可是對慣於都市生活的朋友,今年與往年天氣的細微變化是難以分辨的,就算你有常識也未必有經驗預早察覺,不能提早預防。那就是「技術」、「理論」、「心」的隔閡了,老農夫有感應和技術,但不知背後的理論;教授們空有一堆資料及理論,但未能掌握田野的「聲音」。我這二十年的工作便是把他們聯繫起來,希望有興趣「農藝」的朋友不再用瞎子摸象。如果你自問經常栽種,到處上課,又會引經據典,谷歌維基農業知識一番,但田園境況仍然羞澀,那快快多到真正的野外田間走走,掌握最後的鑰匙。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