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

粵語是活化石(陶傑)

粵語是活化石(陶傑)





粵語容易招來沒有文化的異省人妒恨,正如長得標緻的女子易惹「豬扒」一族嫉恨,有教養的人易招粗鄙人嫉恨一樣,俱是中國民族遺傳基因,因此,如同毛澤東一坐進北京就下令拆城牆,梁思成林徽因如何跪求也沒有用,梁思成等越哀言上書,毛澤東越要拆。粵語之消亡,是時間問題。
粵語不僅是古老的城牆,還是二千年文化記憶的化石。粵語之古雅,是其中的化石和結晶,俱有出處。譬如粵語有一詞叫做「糴米」,這個「糴」字,發音刁鑽,如Deg,有點像英文「挖掘」(Dig)之音。左邊從「入米」,也就是說:米快吃完了,要去市場買米入貨了。
但中國是時有飢荒的農業社會,因為懼怕饑荒,奔走於米糧,世代遺傳總有點慌張倉皇的心情。所以這個「糴」字有一點緊張求援的意思,由口腔期開始,轉化到「救亡」的危機感。史記裏講晉朝:「四年,晉饑,乞糴於秦。」晉國鬧饑荒,向秦國要糧食求救。左傳:「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宋、齊、鄭、衛。」
香港人的粵語,今日還說「走走糴糴」:「睇佢成日走糴得好辛苦。」見粵語的人生態度。
海洋魚類有一種粵語稱為「鱟」的動物,又名馬蹄蟹,甲殼如盔,尾齒如劍,有一條尖長的利鬚,狀若電影「異形」,據考證「鱟」屬於三葉蟲科,有五億年歷史,至今保留的貌狀,與五億年前一樣,因此「鱟」公認為地球最古老,為生物學之活化石。
由於「鱟」繁殖時,是雌方主動,每攫雄性而接合,所以粵語中指女性主動喜歡男人而情挑之,謂「發鱟」,用一個「鱟」字,借喻「發春」、「發情」、「發癢了要男人」之直白,很含蓄。因為筆劃繁多,漸變成「發姣」,亦將錯而撞正。
粵語中有許多「鱟」一樣的化石,如這個「糴」字,就是中國語文裏的一隻古老的馬蹄蟹。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若真有心想香港人培養「三千年中國人身份」,維持中國文化意識,最好的辦法是在主權移交之後,除國語外,尚保存研究粵語,甚或成立一個「粵潮閩古漢語聯席委員會」,在南海之濱尋找中國文化典籍語言的化石。葉公好龍之外,一個聲稱熱愛海洋的人,絕不會消滅馬蹄蟹、玳瑁、鯨魚。
奉馬克思列寧為祖宗者,會「愛國」?正如焚書坑儒之秦始皇,會是一個「文化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