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隱世美食】日本總廚葵涌開店 熟食市場吔茶漬飯(蘋果日報)

【隱世美食】日本總廚葵涌開店 熟食市場吔茶漬飯(蘋果日報)

三文魚茶漬飯$38,佐藤先生說傳統日本餐廳都會提供茶漬飯,因此他的店也不例外。

平日去熟食中心,一般都是吃個兩餸飯,或是來一碗雲吞麵加凍咖啡。然而最近葵涌這個人跡罕至的熟食市場,卻添了一間「滿足食堂」,賣的是如茶漬飯、木魚花豆腐、燒肉等的地道日本菜。我走到店前卻不見一位侍應,就冒昧走入廚房,才見到穿着整齊的白色制服老闆躲在裏面忙東忙西。「要啲乜嘢?」他說着帶口音,卻流利的廣東話,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原是日本東京人。
「那時候總公司問我們誰有興趣來香港工作,我想也沒想就舉手答應了。」七年前,佐藤匡紀隻身來到香港工作,沒多久就當上白木屋的料理長。當時他經常要和廚房內的不諳英文的廚師溝通,間接迫使他學會廣東話,「其實也沒想像中困難,只是多和香港人對話,平日多看報紙就學懂了。」他還能自如的書寫繁體中文字,彷彿自小就以中文為母語。

然而在大公司當上高層,卻不代表他擁有多大的權力,「我們作決定前,往往要先問准總公司,所以過程較麻煩,自己開店就不一樣了。」當他學有所成後,就決意離開工作近十年的公司,自立門戶。他說,香港商舖的租約只簽兩年,然而日本的卻長達五年或十年,即使約滿亦甚少加租,「香港的租金很誇張,只有熟食中心的租金才算便宜點。」。然而熟食中心卻鮮有空缺,他視察過兩三處地方後,就挑了環境較整潔的和宜合道熟食中心開店。
餐廳雖然開在熟食中心,他卻沒有將貨就價。譬如這餐的漢堡鐵板餐,都是用上他親手打的漢堡牛肉。煎熟後的漢堡扒,口感鬆軟,肉汁在口裏微微化開,完全想像不了熟食中心竟有這種貨色。放下煎鍋,他又純熟的拿出小陶鍋,放上高湯和調味粉,轉個身又忙着打發蛋白蛋黃。他在煮沸了的高湯倒入蛋漿,蛋漿卻在湯上面凝結。「這是靜岡一道很受歡迎的小食。」我在網上翻查後,才知道這鬆軟蒸蛋,原是靜岡一間老店的菜式,連福山雅治吃過後也盛讚。白煙從蛋裏冒出,放入口卻像梳乎厘一樣入口即融,連着昆布湯一起吃,卻是清香又濕潤。

廚房內沒有冷氣,只有一把弱弱的風扇,佐藤匡紀汗流浹背的忙着,「我知道這裏沒冷氣,卻不知道會熱成這樣啊。」他抹抹汗水,和我們說希望冬天快點來,「很多客人因為忍受不了,只有下次再來。」他訕笑的說着,然而又走入廚房,繼續準備晚上用的食材。

滿足食堂
地址:葵涌和宜合道熟食市場C9號舖

記者:黃映嫚
攝影:徐振國


今年夏天特別炎熱,室外動不動就三十五、六度。平日週末,我們只是躲在商場閒逛、看戲,也不願走到太陽底下(當然最近可能多了人去捉小精靈)。然而香港一些老食店,即使未有安裝冷氣卻仍有不少熟客捧場。他們賣的的不是甚麼山珍海味,卻是一碗透心涼的豆腐花和庶汁糕。
深水埗公和可謂遠近馳名,大熱天時仍有不少街坊來買豆腐,或是躲在室內吃豆花。「唔該,一碗熱。」黃太就在店外的排檔工作,幾乎每天都會來光顧。「熱豆花滑啲,好食啲。」室內卻達33°C高溫,黃太即使滿頭大汗卻依然自如的吃着豆花。我問她不怕熱嗎?她笑說吃碗豆花不過幾分鐘,也不算甚麼苦差事。而且豆花甜甜的,正好可以補充一下體力。

「如果裝冷氣,我哋就一定要加價。」蘇意霞說,深水埗多為基層居住,街坊不一定能接受加價,因此情願維持原狀。店舖有好幾把大風扇,而且樓底高易通風,食客多半吃完就走,所以也不覺辛苦。反而看着店前的大叔卻半裸上身的賣着豆腐,卻又有另一番風味,「這裏的老員工都習慣了,當然最熱幾天會辛苦點,不過多流汗也對身體好呀。」蘇意霞笑說。
走出上環地鐵站,頂着刺熱的陽光走過一級級樓梯,終於看到中環的公利庶汁店。店內的環境寬敞,但因為面向馬路,所以溫度比公和更熱,「很多舊客也喜歡我哋呢種裝修,所以想保留着。」老闆娘崔太說。隨着各大小重建工程,香港已剩下不多老街老店,卻都變成如「囍歡里」一樣的遊客區。熟客覃小姐雖然到了外國讀書,但她每年暑假都會回來喝杯庶汁,或是和老闆聊聊天,「呢種店喺香港真係愈嚟愈少,所以我想以舊客仔的身份一直支持。」這裏的庶汁都是每天新鮮磨製。大概因為天氣太熱,我兩口就喝完一杯庶汁,味道微甘、甜甜的很解渴。

離開的時候,我坐上冷氣電車,卻有舒了一口氣的感覺。老店總有老店的好,但當熱狗巴換成一架架冷氣巴,商場也要大開冷氣吸引客人,我們卻慢慢習慣這種涼冰冰的環境,而不願走出室外。幸福的是,這些老店仍有不少熟客或是遊客支持,只希望他們能一直保持現狀,成為下一間百年老店。
(a)公和荳品廠
地址:深水埗北河街118號地下

(b)公利真材實料庶水
地址:中環蘇豪荷李活道60號地下

記者:黃映嫚
攝影:徐振國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海底奇兵2》— 人生最美好的 都是計劃不來的【文:喃語】

《海底奇兵2》— 人生最美好的 都是計劃不來的【文:喃語】



卡通片的主角總是喜歡找東西,找著找著,就成了一場冒險,《海底奇兵》亦如是。第一集是幫助馬倫找回Mo仔,今集改以無記性的多莉找回父母為主題,再次展開千里尋親之旅。同樣的,電影還是公路電影的套路,不過劇情方面仍有驚喜,即便是看過預告片,亦想不到很多天馬行空的細節和結局。另外,電影加入了不少出色的配角,喜劇效果更勝第一集,例如大近視的沙沙妹、額頭腫起了一坨的比利,還有偽裝能力一流的阿亨等,相較之下,馬倫和Mo仔本應同樣是主角,卻頓時變得不起眼。
總會有其他的解決方法
多莉有短暫性失憶症,別說是昨天的事,連上一分鐘說過的事,她下一分鐘就忘了。所以,多莉在汪洋大海中,重重關卡下,尋找父母,會是件多麼困難的事。而不出所料,她的確是遇上了許多濕滯事:糊裏糊塗進了隔離區、與朋友失散、總是想不起到目的地的方向⋯⋯
然而,她從不氣餒。此路不通嗎?走其他路吧。死小孩的手擋著路嗎?一口氣向前衝吧。實在不知道應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嗎?憑著你僅有的直覺和偏好吧。
確實,世界上有那麼問題等著我們去面對,一下子想不通,就會被絆得死死的。但別急著放棄,因為你沒有聽過嗎,往往是最後一把鑰匙才能打開鎖呢。
有些事 一定要自己獨力完成
多莉一直很依賴朋友的相助,因為自己的無記性,總會搞出很多大頭佛,令她沒辦法相信自己。但是,沒有人可以陪她走完每一段路。例如多莉要游進狹小的水管到深海展覽館時,沒有人可以與她同行,事事幫著她,替她執手尾。
有時候,有些事,一定要自己完成;有些路,必定是一個人走。沒有人可以保證陪你走到最後,相信自己的能力,仰首踏步出去吧。
人生太多的美好 都是計劃不來的
電影中,多莉說服阿亨跟自己回去大海,阿亨不肯:「我還沒有計劃要回到大海!這不是我的計劃!」多莉著急地說:「那我有計劃要遇到你嗎?我有計劃要與父母失散嗎?我有計劃要患上短暫失憶症嗎?」是的,通通都在計劃之外,但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她沒有後悔,亦感激沿途遇上那些美好的事。
最美好的總會在不經意時候出現。所以說,何必要那麼小心翼翼的跟隨自己的計劃呢?學會享受突如其來的插曲和驚喜,發掘生命中種種不經意的美好吧。
題外話,片頭動畫《Piper》很出色,講述一隻小鳥如何克服在海邊沙灘覓食,帶出不要畏懼生活的訊息,勇敢一次,就能看見美好的風景。比起《玩轉腦朋友》的片頭動畫《火山戀曲》,《Piper》令人印象深刻許多。


Joyce Wong 

《海底奇兵2》影評(內含劇透) 


小編基於對《海底奇兵》嘅喜愛同親切感,知道有續集推出都有所期望,但知道續集通常遜色於首集嘅現象都對呢套續集抱有保留。而入場睇完後,竟然冇令人失望,值回票價。 

續集改以多莉尋親為主線,故事發生喺搵返Mo仔一年後,多莉(毛舜荺配音)擔任雷老師嘅助教時突然勾起對失散父母嘅回憶,於是同馬倫(劉青雲配音)、Mo仔展開左尋親之旅,多莉不慎被人類捉入海洋生態保育中心,結果佢同「七爪魚」阿亨(鍾景輝配音)合作,喺保育中心尋親,但受到多莉嘅短暫失憶症影響下,尋親之旅顯得波折重重,而且鬧出唔少笑話,之後…… 

故事舖排上唔失色,喺多莉嘅尋親路上,佢不時受不同嘅事情影響而勾起佢昔日同父母相處嘅片段,中間嘅插敍為多莉搵返父母舖左唔少引線同線索。而旅程似係一個自我發掘嘅過程多過尋親,因為多莉同阿亨遇上左一連串瘋狂嘅事,使多莉更清楚自己,BB車遊花園、兒童區應付細路仔嬉戲、水管探路,多莉都發揮到自己嘅本領,就連佢搵返父母嗰一刻,都係多莉靠自己成就。亦因此,馬倫同Mo仔嘅歷險情節即使顯得瘋狂,都唔夠多莉嘅情節吸。 

呢套戲嘅喜劇效果亦更勝第一集,除左保育中心嘅驚喜歷險,保育中心嘅沙沙妹(阮小儀配音)、比利(吳業坤配音)嘅化學作用都甚有睇頭,兩魚嘈起上黎時嘅對話確有笑料,而佢發揮「宇宙最強千里眼」時都令人大開眼界。而有一場飛車落海嘅高潮戲,竟然奏起Louis Armstrong嘅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成為一大笑位。若你睇過《荒失失奇兵》,呢首歌用左黎反襯獅子阿力嘅絕望處境,呢套戲就將從危機走出黎嘅歡樂強烈展現左出黎,值得一讚!仲有一個笑位,大家睇呢套戲時應該係想知歌神張學友配邊個,我同大家講,當佢把聲出黎時,你會笑左,當你知道佢配咩時,你可能會「姐」左一聲,感覺有啲伏,但仍然可以笑到你覺得好搞鬼。當然除左搞笑,亦不失需要嘅溫情。 

呢套戲表達嘅訊息幾鮮明,除左承傳上集重視家庭溫暖嘅訊息,亦提倡左停止以海洋生物作娛樂工具嘅訊息。喺海洋生態保育中心,人類只求見到動物為人帶黎嘅娛樂,但冇人感受到動物係怕同人類接觸,尤其喺兒童區,細路掂動物嘅一幕,所有海洋生物都左閃右避,訊息顯而易見,可見訊息傳遞上相當易明同突出。 

不過,套戲都略有缺點。阿亨喺戲中戲份甚重,可以算喺主角,不過關於佢嘅過去帶有唔少未明因由,例如佢唔鍾意大海嘅原因、渴望長居他方嘅因由、以至失去觸鬚嘅過程都留白左。但係完場出rollar時用左阿亨做背景,唔通有出外傳嘅暗示? 

總括而言,《海底奇兵2》係一部具水準而且有內涵嘅動畫電影,既不失第一集嘅元素,亦能夠發揮更上一層樓嘅藝術,以續集而言,亦係水準有板有眼嘅作品。

《捉鬼敢死隊》:女人主演,就必屬爛片?(高堡戍)

捉鬼敢死隊》:女人主演,就必屬爛片?(高堡戍)



早前在美國,《捉鬼敢死隊》還未上映,就引起前所未見的哄動。單單發布預告,就刷新紀錄,成為YouTube史上最多dislike的影片(是的,你沒看錯是dislike)。為什麼?原來是一班老男人影迷,不滿導演把原作的四個男主角,換成女人幫上陣,聲稱會「破壞童年回憶」。
女人演戲 男人跺腳
男人一生氣起來,可不得了,一跺腳一怒吼。在明,則痛斥主演的黑人像大猩猩;在暗,則於Twitter冒充她發表同性戀言論。漫罵之聲,一時響徹雲霄。一批又一批孔武有力的男人,最後成功逼讓這個文弱的女孩屈服,宣布關閉twitter帳號,當真是八面威風。
五毛肆虐,早已不是某強國的專利。今天,居然連美國男人,也基因突變,成了玻璃心。電影還沒上映,什麼也未看,竟然就突然有了先知之明,會知道凡是女人做主角的,必是爛片。
是不是女人演的,就必屬爛片呢?我不知道,但中西最近的兩大爛片《賭城風雲3》和《蝙蝠俠對超人》,大部分鏡頭都是男人、男人和男人。公道點說,《捉鬼敢死隊》的水準,固然無法與導演保羅菲的前作《凸務Madam》、《熱爆MADAM》相比,但如果一見女人做主角,就聲討杯葛,心態實在相當幼稚。
男人大英雄 淪為幼稚小男孩
今集《捉鬼敢死隊》,是翻拍1984年的作品。今次換成全女班上陣,很明顯是要諷刺男人。片中4個捉鬼女人,雖然經常蝦碌失魂,但起碼也算聰明勇敢,身手敏捷。相反,片中的男人,無論是幼稚的學校高層、做事甩漏的外賣仔、靚仔版傻強的男秘書,只要是男人,看上去,就算不是弱智低能,也是馬虎求其的幼稚大男孩。
觀眾看慣大男人英雄拯救世界,今次今次男人如此窩囊,還讓女人爬了頭?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便對黑人女孩,發起沒完沒了的仇恨漫罵。
沒錯,片中的男人都很窩囊,但窩囊是為了搞笑。最蠢的,肯定是演秘書的雷神。但基咸士禾夫蠢得有原因,甚至有一半的笑料,都是由他貢獻。馬虎外賣仔也很傻,但他和瑪莉莎麥卡菲的一場戲,拍得極為幽默。這部電影的男人太蠢,其實有什麼值得驚訝?一直以來,蠢秘書傻花瓶,一直由女人全數包辦。今次女人演厭了,就像男人也要洗一次碗、拖一次地,男人頂替一次,又有什麼不好?
不及前作 但可以接受
片中另一半的笑料,由4個女主角負責炮製。瑪莉莎麥卡菲每次出場,都喜感十足,滑稽爆笑,細緻表情尤其惹笑。姫絲汀絲鹹鹹濕濕,但無傷大雅。姫蒂麥潔諾瘋瘋顛顛,也是笑料百出。而最有爭議的黑人演員萊絲莉鍾斯,陽光樂觀,也很有喜感。
但必須老實說,如前文所指,這部電影,的確無法與導演的幾部前作比擬。原因大概是《凸務Madam》、《熱爆MADAM》的對象,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但《捉鬼敢死隊》,卻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歡式鬼怪喜劇。因此,真正嚇人的鏡頭沒有了,導演的招牌技倆也沒有了,例如是連珠炮發的鬥嘴、噁心重口味的笑話,就只有燒男人下陰的玩笑。結果,總覺得笑料就是差了一點,不夠濃烈。
但無論如何,必須指出,這些缺點都不是因為女人飾演主角。電影的特效,無疑是宏大和亮麗的,笑料也是密集轟炸。看電影時,坐在身旁的小孩,全程開懷大笑,看得十分過癮。外國統計數字中,甚至有8成的女性觀眾,都表示喜愛這部電影。因此,雖然這部電影不及前作,但作為合家歡的笑片,成績仍算中上,絕對可以接受。看來不滿的,只有放不下面子的男人。
幸好,不像受大陸網民圍攻的《沒有別的愛》。叫喊兩聲,馬上就驚恐得要撤換角色。《捉鬼敢死隊》受影評人力撐,網絡上也廣泛出現了#LoveForLeslieJ支持黑人女星的聲音。
這裏,始終不是單靠仇恨和愚昧,就可以橫行無忌。
仇恨,是無知者最後的遮醜布。
不知為何,香港媒體對黑人女孩萊絲莉鍾斯捱批的報導很少,如想了解此事,可參閱:http://bit.ly/29YhKuz

[影評]《捉鬼敢死隊》:滿滿的舊時回憶

香港片名:捉鬼敢死隊
台灣片名:魔鬼剋星
英文片名:Ghostbuster

《Ghostbuster》這部電影是1984年同名作品《Ghostbuster》的重啟之作。1984年的電影離我太遠,我的印象僅止於四個男人背著自製的捉鬼雷射槍,還有一個用腳踩就會開啟的收鬼器,在城市中到處捉鬼,而且這個系列故事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動畫卡通而不是電影,當時台灣的譯名是《捉鬼特攻隊》而非現在的《魔鬼剋星》。對今年的重啟之作原本沒有太多期待,但是預告中出現的出題曲和logo居然強烈的勾起我幼時的回憶,除了擁有與原作相似的背景與故事架構,還將原本男人捉鬼者的角色全部換成女人,電影中唯一的男性祕書則是個「胸」大無腦的花瓶,讓人很難不覺得這是新世紀女性思潮崛起的象徵,也為舊時故事注入一股新氣象。

小時候雖然看過卡通,但到了現在已經快要淡忘在記憶區裡,1984年的《Ghostbuster》可以說是西方捉鬼喜劇的典範之作,它推出以科學研究的方式探討鬼魂的存在與剋解之法,與傳統鬼片《大法師》等電影又截然不同,不過也一度成為東方黑色喜劇電影的模仿對象。1991年的香港電影《捉鬼專門店》就用了《Ghostbuster》內的少數設定,熟悉的工作服與捉鬼槍與其說抄襲,不如說是對這部西方電影的致敬,因為後續劇情就大不相同,《捉鬼專門店》還是走中式前世今生與古屍復活的老路子,在那個年代是中規中矩的港式鬼片,其故事劇情拿到現在應該都可以贏過不少不知所云的電影。

回到這部電影,雖然比起前作有些許改變,但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與之前作品大致相似,捉鬼隊成員幾乎都是科學家,對於鬼的研究著重在超自然力量的展現,但是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類學科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說法就跟東方所謂的怪力亂神沒兩樣。團隊中其中一位正在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職的物理學女教授就為了自己曾經與超自然力量研究有關的著作而奔走,深怕被人知道後會影體她,導致失去得來不易的地位。但是世俗眼光的「精明」讓她不得不拋下曾經相信的「怪力亂神」,身為鬼怪的經歷者,在她身上更增加了許多無奈何,究竟是要為五斗米折腰還是找回當初自己的信念與興趣?而站在政府立場,縱使知道不知名的力量存在,也為了避免大眾恐慌必須極力掩蓋事實,雖然有此相似劇情的電影不在少數,不過也說明社會上對於此類類議題不為世俗價值所接受的縮影,更難於在一公開場合中表現下要在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下實踐自身理想的難度。

《Ghostbuster》這部電影另一與原作相同的在於以超自然力量來讓鬼怪與科學搭上關係。若以科學領堿解釋,「鬼」是在存在於空間中的能量,不過本片中對於一些科學觀念的解釋太過深奧,缺少平易近人的描述,在這部份看來有點出戲,甚為可惜。另一方面,物換時移之後,對於捉鬼多數裝備的進化感到有些小失望,經過多年還是穿著髒悉悉的工作服和看起來是半成品的裝備捉鬼,雖然此一設定與劇情走向有關,但以一部重啟之作的華麗度而言是有些不及格的,不過也非常希望看到續集能有所提升,到時候應該會更增加這部電影的可看性。

以老影迷來說,《Ghostbuster》絕對充滿了濃濃的懷舊風,多位首集元老演員都巧妙的出現在電影中,包含電影中的「超自然現象」專家、不信鬼怪的計程車司機與最後來要靈車的叔叔都是1984年作品中的主要成員,還有熟悉的捉鬼logo,最後百鬼夜行出現的史萊姆和頭戴水手帽的米其林娃娃都是舊作中的經典回憶。最後,女版的《Ghostbuster》運用3D技巧來呈現鬼怪出現的臨場感其實是很聰明的做法,而本片的定位也只在於假日可以闔家觀賞的爆米花電影(太小的小孩不建議進場,因為在劇情的鋪陳下還是有些鬼魂出現,怕鬼的人也不要去看),改變幅度較大的就是由全女性做為主要角色並且找來「雷神」男星Chris Hemsworth來演出的男祕書(短髮的Chirs超帥…尖叫),意外達到不錯的效果。,也要為Liam Hemsworth掬一把同情淚,因為哥哥在這部電影裡的討喜程度絕對比他在前一陣子的《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來得好太多了,完全是兩樣情。

由 樂天生.電影日記 於 16/07/2016 發表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68650443-2230950704_n.jpg

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

林忌評論﹕南海裁決的連串曲解(自由亞洲電台)

林忌評論﹕南海裁決的連串曲解(自由亞洲電台)


com-quote-620.jpg
林忌评南海一连串问题(法新社图/粤语部制图)

海牙國際法庭菲律賓全面勝利,以「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及不執行」的中共,以最差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失敗,從法庭判詞可見,其實中國有很多機會可以提交更好的證據,以至從更專業的角度,去為自己的領土完整辯護,然而中共卻從未想過以文明的方式去處理,而選擇了最粗暴的方法。
中共無所不用其極,去抹黑裁決的國際常設仲裁法院,事實上此法院是最歷史悠久的仲裁機構,根據1899年第一屆海牙和平會議所創立,即當年大清國亦是創辦人;後為中華民國所繼續承認,而中共則於在聯合國踢走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後,最終於1993年「恢復」其地位,承認海牙公約,更派出四名中國籍的仲裁員。
亦因此,中共一面侮辱此常設法院是「只是海牙和平宮的租客」,實際上卻是和平宮自1913年為其啟用,當然當年是未有聯合國,因為聯合國1945年的二戰結束後才成立,而其前身國聯,也要1918年一戰結束才成立;中共既為會員,更「自古以來」都參加這個組織,怎能在輸了仲裁後,對其判決作出抹黑呢?
更荒謬的就是指控「法官」成員不公,甚至指控「收菲律賓錢」; 首先中國作為此機構的成員,當非常清楚此法院的五位法官,訴訟雙方可以各指派一個,而另外三位是兩國之間協商;中國單方面杯葛此仲裁,才引致由日本籍的柳井俊二代中國指派法官,簡單而言就是中國自取的,甚至是故意借此來找藉口的;至於法院的經費就是來自訴訟雙方,由於中國拒絕參與,所有費用當然變成由菲律賓一力承擔,而且是案件啟動前已經要額支付;如果裁判庭的法官真的收錢辦案,財大氣粗的中國,竟意圖令其人民相信,在鬥燒錢與賄賂法官,你相信中國的錢會輸給菲律賓嗎?
由於中國在仲裁上的不作為,而菲律賓卻找了很多海洋法的專家提供證據,包括很多在20世紀初,當日本與法國佔領這些礁石或島嶼時的紀錄,特別是中國自以為最強的一點,即「自古以來」的「歷史權利」,卻本身就是最弱的;第一歷史權利非常有限,在二十世紀初根本只有極有限的領海,其他都是公海;第二就是中國根本從來沒有有效控制過領海,也沒有驅逐過外來船隻;第三是「自古以來」這些地方都是無主土地,不能因為「到此一遊」或畫過地圖,在沒有持續佔領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構成領土。
至於對台灣控制的太平島是否島嶼的爭議,則變成了口水之爭了;事實上國際仲裁法院所審理的,是討論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第121(3)條,太平島是否能以此爭取200浬的專屬經濟區;而前提是,根本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義佔領太平島以來,從來未提出過這個要求,直至一月時馬英九登陸太平島,才首次說要「考慮提出」;法院所討論的,是法理上是否符合上述條文;而傳媒所討論的,卻是「島嶼」與「礁石」在中文字義上的解釋,根本牛頭不搭馬嘴。至於九段線以至原本的十一段線,連中華民國自己都只是在1947年劃過一次界,然後提過數次,從來都沒有認真討論與執行主權,自己放棄的,又能怪誰呢?
事實上南海裁決的最大輸家,當然就是中國,顯示中國完全不懂國際的遊戲規則,不懂據理力爭,只會以武力恐嚇,而一旦面對更強大的武力如美國、俄國以至日本,當即變回技窮的紙老虎,完全進退失據。

三十三年前敢冒大不韙談港獨 吳靄儀痛批中國大一統觀念(本土新聞)

三十三年前敢冒大不韙談港獨 吳靄儀痛批中國大一統觀念(本土新聞)

ng


文:May Tam
「香港獨立」曾是禁忌話題,但卻在香港主權移交十九年後的今天,因著部分港人對基本法的實踐有種種不滿,於年青一代公開放膽熱議。
原來,三十三年前香港面對第一次前途問題之際,今天的資深政壇前輩、大律師及政治評論員吳靄儀博士,已經冒了天下之大不韙,提出「港獨」作為香港前途選項的討論。她今天欣賞年青人能探討香港前途的各種可能性,包括港獨,但卻認為香港獨不獨不重要,最重要是能保留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
吳靄儀博士為前立法會功能組別法律界議員,在任十六年後於二零一二年退下政壇前綫,現為公民黨成員,亦是資深政治評論員,不時在報章及網媒發表時評,同時活躍於文壇,出版過多部著作。

文章三十三年默默無聞 相信言論不應有禁區

一九八三年,當中英雙方政府正就香港九七前途問題談得滿城關注之際,三十出頭的吳靄儀博士在當年十二月號的《明報月刊》發表了題為《妥協與頑抗:擺在眼前的路》一文,詳述對香港前途問題的看法,指出「要堅持長遠保留香港現有的一切特殊有利條件,保留一切居民現有的權益自由」等,香港獨立是唯一出路。
文章沒有帶來迴響,至今三十三年默默無聞。但港獨今天從禁忌話題變成社會熱話,從舊年代曾有過的思考,如何對應今天的香港狀況和前途,吳靄儀博士接受了《本土新聞》專訪,侃侃細談當年發表此文章的目的、當年社會的反應,又如何審視香港當下現況,以及展望香港面對第二次前途問題的二零四七年後未來願景。
「我當年寫這篇文章,不是要提倡甚麼,只覺得言論不應有禁區。當時談香港前途,只有幾個可能性:繼續做殖民地?回歸中國?還是台灣?那為何對香港獨立這問題不敢講?有可能或是沒可能都應提出來講,否則中英談香港的前途問題,是不全面的。」吳靄儀博士開宗明義提到,她當時的動機並不是要提倡港獨,只覺不應是禁忌話題,應讓人思考討論。

當年預示:要長遠保留香港生活方式,只有港獨一途

洋洋灑灑大塊文章,分析了不同的香港前途可能性,以及在談判桌上中港兩方實力的懸殊。香港在弱勢一方,只有兩條路可行:「妥協」抑或「頑抗」?在文章中,她預示實行共產主義和「民主專政」的中國,不可能在其制度下有更多的民主競選、自由開放、公開批評等事;中國也不可能變成一個實行民主政制的中國。港人一是妥協,接受共產主義社會政權,做個共產制度下的中國人;若不妥協,就只能頑抗,而要長遠保留香港的有利條件和生活方式,就只有獨立一途。
文章刊出之後,社會上完全沒有回應,她形容港獨在當年「禁忌到一個地步,(人們)連掂都唔想掂」。許多人不同意她的看法,好熱誠的朋友叫她「收聲」,好反感,甚至要絕交。她解釋,當時大家對中國大一統感到非常神聖,不可冒犯。又如主張「民主回歸」的人,不思考這事情,一則感到港獨不切實際,另外是對中國人的身份(所指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擁有共同歷史、語言、文化等認同甚深。而且,人們亦害怕中國會因港獨武力犯港,造成「血流成河」。
她說今天應要多謝689(特首梁振英),他批判、從而「宣傳」談論港獨的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香港民族論》等,就為打破了社會禁忌,大家可以打開天窗說亮話了。

香港第一代的「本土主義」者

她回顧一九八零年代初的中英談判,人們是前所未有地齊心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那是一個感到香港人身份好特別的年代,亦是對社會最有承擔的年代。「我算是香港第一代的『本土主義』者,當時就思索如何能保留香港的生活方式。要留在香港,就要守護香港。我們不是不可以移民,但對香港的承擔極大。」
文章提到成功爭取港獨的機會微乎其微,最主要是中國不容許;若中國容許,港獨的客觀條件是俱備的。當時提出港獨選項,希望引發的思考是這選項是否值得支持、社會上有否足夠的支持、有沒有可能等問題。
歲月飛逝,物事遷移,主權移交十九年後的香港,情況如何?當年文章所預示的是否應驗了?吳靄儀博士直言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沒變,就是要控制一切;當年有人估計中國會越來越開放文明,那是一廂情願的幼稚想法。她感到今日香港的生活方式,已逐步被中共蠶食,應驗了她當年想像的:
「……如果香港最終的政治命運是成為中國共產政制的一部分,則我們根本可以預知……香港逐漸受同化。中國政府的介入會愈來愈越多,香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來的人。或者,區議會、市政局、乃至立法局及各類團體會多了一些親共代表;通行的名詞用語會多用中國流行的一套;掛五星旗的建築物越來越多等等。」

欣賞書寫《香港民族論》的年青人

認為中共不實踐基本法給予港人具實質民主意義的特首選舉承諾,爆發了前年轟動國際的雨傘革命,而在雨傘革命後催生的青年政團,不少主張港獨或自決,作為香港二零四七年的前途選項,當中例如本土民主前線及香港民族黨提出港獨、青年新政及香港眾志主張自決。
看到一眾青年今天大膽討論當年自己提出過的禁忌話題,有何感受和想法?她又如何寄語對香港有承擔的年青人?
吳靄儀博士喜見年青人願意討論香港前途的各種可能性,包括港獨。她說:「所有可能性都應提出來談,無限期妥協不可以捱很久,就快『渣都冇得淨』。你看林榮基事件,被視違反了中國法例,有人說可以接受大陸的處理手法。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已放棄了許多。」
她直言很欣賞書寫《香港民族論》的年青人,有很嚴肅的探討精神,做了很多功課,儘管不太成熟。她看到年青人非常好的表現,是起碼願意「探討我們要的是一個怎樣的香港」。她尤其對雨傘革命感到欣慰,因為年青人提出了「命運自主」、「自己香港自己救」,那是年輕一代對香港有承擔的表現,但如何實踐,現仍待摸索。
ng1

中方人士說 時間在他們那邊

她回顧一段一九八五年的軼事——當年有中方人士對他們說:「你們搞啦,時間在我們這邊,未來新的一代是九七後的一代,會認同整個中國,你們將要被時間淘汰。」今年六十過外的吳靄儀博士料不到今天的年青人對香港有更大的承擔,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們沒路可逃:回大陸不是前途、去外國又不容易、在香港則面對社會的前途問題,因此他們選擇自我決定自己的命運。
然而,她卻認為當下願意承擔香港前途的年青人不太成熟,對主張的議題(例如港獨)討論薄弱,沒有探究有幾多人認同這主張、用甚麼方法達成等等,見不到他們擴大社會對此的支持度。同時,諸如「反對張德江」、「反對689」、「同差人打交」等的行為,並不是目標,要達至他們的目標,是要讓更多香港人認同他們的看法。同時,要對達成目標有利的因素擴大,減低不利因素,增加籌碼。因為現時情況是「有利的因素好少,不利的因素好大。」明顯地,絕大多數港人現時都認為港獨是痴人說夢。
然而,她個人對香港二零四七年後香港前途的看法,乃香港要否自決或獨立都不重要,亦不是目標,重要目標是要「保留香港的原有生活方式,不要變成中國大陸,香港的制度不被中國蠶食」。她寄語年青人:「先問自己最想要的香港能擁有甚麼前途,然後和別人談你的理想。」如果認為港獨才可保障香港現有的生活方式的話,便去計劃如何達成,思考用甚麼方法爭取,為何要這樣做,要經甚麼步驟,克服甚麼困難等等,而不是「把一切不贊成香港獨立的人都鄙視,打倒」。

是否港獨不是重要目標,關鍵乃保留香港原有生活方式

她反問年青人在思考港獨的目標時,是否為了一些「原則」而港獨,例如不願意跟非我族類的人一起,那是否為了這原則可以接受徹底改變香港原有生活方式?或是因此令香港「冇得食」都要達此原則?她認為港獨本身不等如保留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因獨立後的情況與現在會大不同,那應怎樣做?由「邊個養起香港人」?她希望年青人多探討這些問題。「運動家或革命家,是要聽聽社會的聲音;改變社會的第一步,是令社會認同你的看法。」
她又指出年青人有「山頭主義」情況,沒有凝聚力量,而且在網絡年代,年青人傾向只跟自己同聲同氣的人溝通,排拒不同意見的人。她指現時對港獨理念的探討不深入之餘,不同人在粗疏的理念上互相攻擊,把有可能支持自己或共同合作的人變成敵人,路越來越難行。
她回顧自己當年為香港前途作出承擔時,當年的年青人很有凝聚力:「八三年時,我們不熟識的人聚在起,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中英)談判桌上的人:有人上京、有人去倫敦或港督府游說,我寫文章。」她回顧經驗,當年他們年青人可以移民,但不移民,因為「社會責任感爆棚」,把自己和香港人的命運捆在一起,最後有中英聯合聲明訂明香港未來政策,有基本法作承諾,盡量保留擴闊香港的空間,其後又組政黨和跟國際社會談及香港的情況,爭取支持,她自己就曾在兩年內出國十二次。

ng2

痛批中國大一統觀念

雖然吳靄儀博士今天對港獨立場不置可否,感到最重要的目標是保留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但她卻痛批中國大一統的觀念,認為這觀念「非常之無謂」,苦害了中國,因為這觀念是用以全面控制人們思想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在這觀念下沒有了言論自由和異議聲音,個人權利排第二,國家權利作首位,而國家權利實際上是掌權者的權利。她反問,如果中國要統一,那是否應取回越南、外蒙古和前蘇聯的一些領地?

展望前景:選民運動對香港尤為重要

對香港發展的願景,吳靄儀博士個人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選民運動。她於去年與一群學者、民間團體及雨傘革命發起人,推出「社區公民約章」運動,推動區議會選民、候選人及市民簽署約章,帶動公民參與,革新地區參政文化,倡議市民不再被動地只倚賴代議士(如區議員)為他們解決問題,而是積極作出社區參與,每區成立居民網絡,由互相認識連結開始,再透過各區居民大會,主動找出社區的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法,過程中可以與當區的民間組織聯結,由下而上地實踐地區自決和民主運作,推動區議員和區議會按照地區民意施政。
她認為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和選民的質素很重要,而選民質素須由選民運動培育:「如不能發揮選民力量……例如踢都不出來投票,那講甚麼自決或獨立都無用。」她說,選民運動跟自決或獨立是沒有衝撞的。(全文完)

2016年7月17日星期日

掌故王細數 一夜夫妻豈止百二蚊(蘋果日報)

掌故王細數 一夜夫妻豈止百二蚊(蘋果日報)

鏞記破格重塑停辦多年的風月宴,劉天賜、鄭寶鴻與沈西城三位掌故王的「後土」,是各有事業的女中豪傑,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胡琴演奏家陳璧沁與「女皇」網台主持人歐昶瑩,鏞記酒家行政總裁甘蕎因,豪情不輸硬漢。
飲食男女,風月無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攞正牌的塘西盛世,也帶旺附近的飲食業。單是山道,廿多家大小酒樓倚着妓寨「四大天王」而建,還未計具規模妓院自設飯堂,輕巧的酬酢、豪氣的霸王夜宴,晚晚開局。夜未央滿樓酒色、煙花地滿園春色、尋花客滿臉急色,一幕又一幕銷魂的都市浮世繪。
廿多年前起,中環鏞記應熟客要求設計了一頓摩登風月宴,食材刁鑽之外,菜名以至賣相優雅中洋溢性暗示。24人的銷魂飯局,昔日動輒八萬十萬落樓,雌雄配對今夜不設防,近幾年已絕迹。《蘋果日報》邀得鏞記破格重塑這失傳特色宴,更找來劉天賜、鄭寶鴻、沈西城三位豪情掌故王連同被賞賜的「後土」(女伴)開局,重現香艷的旖旎春色。

琳琅滿目通桌鋪,老饕之意豈在食?杯酒間回溯風流未了花事。

「阿姑肯與飲客一夕風流前要『執寨廳』,即是霸王夜宴,宴請青樓上下約七八十位小姐擦一餐,以示架勢堂,嫖客花費二三百元,相當於現時六七萬元。」寫過《香江風月》一書的鄭寶鴻,甫入席即化身白頭宮女,細訴塘西拾遺、阿姑艷史、舊時潮語、嫖友「包膠」,都是風月年代的集體回憶。

昔日鶯樓尋芳,「一夜夫妻」豈止百二蚊?

豪客一擲千金花天酒地,換得由妓寨地下拾級登樓之際每層歡呼「XX少到」,威到冇朋友。但執完寨廳有沒有下文?還得看阿姑心情。在青樓,「猜飲唱靚」的妓女家教嚴過千金小姐,她們與恩客交往更有一套制度,見個面都要飛箋(發邀請函)才算矜貴。花箋收費一元,已是平民半個月人工,一蚊叫到一隻雞,衍生了「一蚊雞」。「塘西阿姑是世界上最高竇的老舉。」鄭大少笑指,煙酒打賞,甚麼夾翅費、開果碟費、毛巾費、「白水」之類貼士名目多到嚇死你。「很多時阿姑o趙完便鬆,讓急色恩客在房等到口水乾,慘變乾煎石斑。」

記者:鄭天儀

(價錢按食材級數及人數而定。)


鏞記破格重塑停辦多年的風月宴,劉天賜、鄭寶鴻與沈西城三位掌故王的「後土」,是各有事業的女中豪傑,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胡琴演奏家陳璧沁與「女皇」網台主持人歐昶瑩,鏞記酒家行政總裁甘蕎因,豪情不輸硬漢。

一圍$66,240 九男九女嘆一柱擎天


鏞記總廚蔡偉初忙着炮製風月宴仍不忘搞笑,指男歡女愛跟烹調道理一樣:「都是由生煮到熟囉
鏞記「風月宴」廿多年前由甘健成與大廚們合力設計,收集了不少老師傅的智慧,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二京二生」、「四冷四熱」,還有主菜「八大八小」,「洞裏藏霞」、「一柱擎天」、「鴛鴦交合」、「繡榻藏春」……還有「粥宴」和甜品,下午四時入席,隨時食到凌晨才散席,但宴到一半各人已飽上喉頭,把酒談鹹故,甜味在心頭。

下午時分,步入被喻為飲食少林寺的鏞記廚房,熱氣騰騰,鏞記酒家總廚蔡偉初(初哥)正在忙着炮製風月宴。「很多食材根本很難找到,有錢都找不到。」初哥抹着汗介紹最難製的一味菜「輕扣雲裳」,燒雲腿欖角炒田雞扣,逐粒逐粒撕走田雞胃不能食的薄膜,撕到手指甲痛。「其實由頭到尾菜式含意都非常搞笑,食客要慢慢咀嚼當中的字眼,菜式配搭和襯托的意思。」
記者:鄭天儀

(價錢按食材級數及人數而定。)

半點朱唇萬客嘗,塘西阿姑都會包養小白臉來平衡心理,就似如花包養十二少一樣,也有妓女沈迷鴉片,晚景淒涼。不過,富豪不嫌棄而帶妓女埋街真有奇事,甚至做埋正室留為佳話。有大家族兩代人便娶了三個琵琶仔為妻,琵琶仔即鴇母訓練的處女雛妓,恩客要替其「開苞」動輒要花幾千元,相當於現在幾十萬,貴過娶老婆。羅澧銘的《塘西花月痕》記載,開苞前鴇母會替琵琶仔上頭如新婚,開苞後會戴孝,象徵霧水丈夫已死可以再嫁,即接客開展迎送生涯。「開了苞的妓女叫尖先生,字面看是個小童,實際上已是大人。」鄭寶鴻說。
抵死風月舊詞:塘西風花雪月,特別喜歡轉彎抹角、借東喻西玩神秘,昔日各種有趣的煙花地暗語,意思十分抵死。
【火山孝子】
形容慾火焚身猴急色鬼,未收工靈魂已趕往塘西「流星趕月」,更有被笑為「烏雞白鳳丸」,意謂「給女人食」。

【后土】
風月宴上,主人和男賓客背後各坐一名陪酒阿姑,稱為后土,猶如墓穴的靠山。若沒有女陪的獨男,會被笑為「身後蕭條」。

【白水】
貼士及餽贈,昔日妓寨還有「夾翅費」、「開果碟費」、「毛巾費」,總之巧立名目要鋸到急色水魚一頸血。電影《胭脂扣》的如花便收取謝賢五百大元摸下耳珠仔咋。

【尖先生】
由鴇母自小培養的處女雛妓稱為「琵琶仔」,一旦梳櫳(即破處)後,就會被叫尖先生,意思看來是「小」童其實已是「大」人。

【白板仔】
即係專騙財騙色的小白臉,又叫「老舉湯丸」,很多都是伶人,若女人戀上伶人稱為「中伶毒」或「蓆嘜」。大部份塘西妓女晚景堪憐,不是被包養白板仔騙去積蓄,就是沉淪毒海或身染性病。

【乾煎石斑】
人紅自然囂,就算你冧掂了某紅牌阿姑與你一夕風流,吃過霸王夜宴訂埋房,無職業道德的阿姑最後都可能放你飛機,讓你猶如一條又熱又急的「乾煎石斑」。

【一蚊雞】
昔日的花箋又稱為「楷」(音Kai),每張花箋一元,稱為「一蚊楷」,慢慢讀成一蚊雞。當時「一蚊」可以叫到一隻「雞」,故稱「一蚊雞」。


資料來源:羅澧銘著《塘西花月痕》、鄭寶鴻著《香江風月》

記者:鄭天儀

擺設藏性暗示 單料銅煲一滾就熟


塘西夜夜笙歌,阿姑晚晚去幾轉飯局胃都傷,故並非每場飯局都是豪舉,甚至會叫周圍酒樓外賣,霸王夜宴就比較豪。鏞記將摩登風月宴推到另一種食玩兼備的飲食體驗,除了食材講究外,餸名與賣相也別出心裁,大灑鹽花。唯一不同,舊時公子哥兒溜漣煙花地,吃飯由早食到晚,現代人事忙,吃幾小時已很奢侈。
據在鏞記工作49年的營業部經理沈華透露,廿多年前開始某位律師熟客年年在鏞記舉辦風月宴慶生,只是食客帶來的「後土」不是鳳姐而是太座。「有時男賓反而坐了圓櫈服待女賓,始終是家中老闆嘛。」以前偶爾也有專業人士或內地豪客辦過風月宴,某已故傳奇商人也是座上客,但自老闆及風月宴菜餚總設計師甘健成2012年過身後,風月宴便停止了。

風月宴擺設講究且蘊藏暗示,形容男女一滾就熟、火速掟煲的「單料銅煲」抵死出現,男的用象牙筷或紫檀木筷,女的用漆筷,前面放着噹噹毛巾,服侍大少抹身抹面或抹嘴,或用不求手替他搔癢。

記者:鄭天儀

豪情掌故王設宴饗女伴 細說塘西風流事

【文化籽:籽談風月】
飲食男女,風月無邊。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攞正牌的塘西盛世,也帶旺附近的飲食業。單是山道,廿多家大小酒樓倚着妓寨「四大天王」而建,還未計具規模妓院自設飯堂,輕巧的酬酢、豪氣的霸王夜宴,晚晚開局。夜未央滿樓酒色、煙花地滿園春色、尋花客滿臉急色,一幕又一幕銷魂的都市浮世繪。
廿多年前起,中環鏞記應熟客要求設計了一頓摩登風月宴,食材刁鑽之外,餸名以至賣相優雅中洋溢性暗示。24人的銷魂飯局,昔日動輒八萬十萬落樓,雌雄配對今夜不設防,近幾年已絕迹。《蘋果日報》邀得鏞記破格重塑這失傳特色宴,更找來劉天賜、鄭寶鴻、沈西城三位豪情掌故王連同被賞賜的「後土」(女伴)開局,重現香艷的旖旎春色。
琳琅滿目通桌鋪,老饕之意豈在食?杯酒間回溯風流未了花事。

「阿姑肯與飲客一夕風流前要『執寨廳』,即是霸王夜宴,宴請青樓上下約七八十位小姐擦一餐,以示架勢堂,嫖客花費二三百元,相當於現時六七萬元。」寫過《香江風月》一書的鄭寶鴻,甫入席即化身白頭宮女,細訴塘西拾遺、阿姑艷史、舊時潮語、嫖友「包膠」,都是風月年代的集體回憶。
昔日鶯樓尋芳,「一夜夫妻」豈止百二蚊?
豪客一擲千金花天酒地,換得由妓寨地下拾級登樓之際每層歡呼「XX少到」,威到冇朋友。但執完寨廳有沒有下文?還得看阿姑心情。在青樓,「猜飲唱靚」的妓女家教嚴過千金小姐,她們與恩客交往更有一套制度,見個面都要飛箋(發邀請函)才算矜貴。花箋收費一元,已是平民半個月人工,一蚊叫到一隻雞,衍生了「一蚊雞」。「塘西阿姑是世界上最高竇的老舉。」鄭大少笑指,煙酒打賞,甚麼夾翅費、開果碟費、毛巾費、「白水」之類貼士名目多到嚇死你。「很多時阿姑𡁻完便鬆,讓急色恩客在房等到口水乾,慘變乾煎石斑。」
闊少撚花,各出其謀,銀彈與心思兼備,恐怕要「贏在投胎前」。
縱橫花叢半世紀的沈西城搶白,紅牌阿姑都吊高來賣,有人豪花五十萬都未能一親香澤,相等於現在幾千萬。電影《胭脂扣》裏飾演十二少的張國榮,不是又燒炮仗、寫對聯、送大床為博如花芳心嗎?
「有大家風,無青樓習」是塘西女神的最高指標。有趣是,現代男女都愛胸前「事業線」,三十年代的美女崇尚波平如鏡,審美觀南轅北轍。沈西城揀女竟然以內涵為先,獨厭「十三點」;鄭寶鴻鍾情長衫美人;賜官說女人「有容乃大」,容解作胸前容量也。
我們的女嘉賓談風說月也豪情不輸硬漢。既開酒莊又做過殯儀的陳芳以「醉生夢死」形容自己經歷,試過遇上光頭村長屈機隊酒,她剛烈回敬。「我舔了他的光頭,叫他替我乾了它,他儍了眼,結果一飲而盡還自隊兩杯。」
談到真.男神,美艷的網台主持人歐昶瑩大發偉論:「That's nothing erotic than a good conversation(沒有比一場精采對話更引人入性)」她更公開徵求能在言談間令她高潮迭起的男人。

想娶紅牌阿姑 用錢當柴煲綠豆沙

塘西夜夜笙歌,阿姑晚晚去幾轉飯局胃都傷,故並非每場飯局都是豪舉,甚至會叫周圍酒樓外賣,霸王夜宴就比較豪。鏞記將摩登風月宴推到另一種食玩兼備的飲食體驗,除了食材講究外,餸名與賣相也別出心裁,大灑鹽花。唯一不同,舊時公子哥兒流連煙花地,吃飯由早食到晚,現代人事忙,吃幾小時已很奢侈。
據在鏞記工作49年的營業部經理沈華透露,廿多年前開始某位律師熟客年年在鏞記舉辦風月宴慶生,只是食客帶來的「後土」不是鳳姐而是太座。「有時男賓反而坐了圓凳服侍女賓,始終是家中老闆嘛。」以前偶爾也有專業人士或內地豪客辦過風月宴,某已故傳奇商人也是座上客,但自老闆及風月宴菜餚總設計師甘健成2012年過身後,風月宴便停止了。
霸王夜宴的表演節目,除了癡男怨女卿卿我我餵食娛賓外,主角阿姑更會替全宴人夾翅。「以前的翅是群翅,所以要用筷子夾,現在是翅群。」劉天賜摸摸長鬍子說。「試過有位阿姑不肯替某大少夾翅,給整碗翅照頭淋,被笑戴魚翅帽。」鄭寶鴻補充,還說了一個有個煲綠豆沙的經典塘西故事。
「追求者眾的紅牌阿姑阿桂開出條件,誰能用銀紙當柴燒煲熟鍋綠豆沙就嫁給誰,那是天價,主人翁最後淪落街邊賣花生。」鄭大少翻查多年的舊報紙,無意中見到有記者採訪這過氣阿姑的報道,阿桂說事件從沒發生,只是傳說。
但得同衾共枕,怎信花蝶無愁?

處女下海後要戴孝

半點朱唇萬客嘗,不少阿姑都會包養小白臉來平衡心理,就似如花包養十二少一樣,也有妓女沉迷鴉片,晚景淒涼,像阿桂。不過,富豪不嫌棄而帶妓女埋街真有其事,甚至做埋正室留為佳話。有大家族兩代人便娶了三個琵琶仔為妻,琵琶仔即鴇母訓練的處女雛妓,恩客要替其「開苞」動輒要花幾千元,相當於現在幾十萬,貴過娶老婆。羅澧銘的《塘西花月痕》記載,開苞前鴇母會替琵琶仔上頭如新婚,開苞後會戴孝,象徵霧水丈夫已死可以再嫁,即接客開展迎送生涯。「開了苞的妓女叫尖先生,字面看是個小童,實際上已是大人。」鄭大少補充。
「做過三年老舉,勝過一個狀師」俗語,形容妓女的手段高明,當然是鴇母特訓的功勞。
「鴇母通常會先訓練歌伶,博其一躍成名,五音不全的只好投身風月行列。」以前還有「唱腳」(歌伶)和「老橫」(樂師)娛賓,甚至會請得紅伶獻技。除女伶外,塘西亦有不少失明男伶專唱淒怨動人或鹹濕南音。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我特意請來六歲已開始學胡琴的年輕演奏家陳璧沁替風月宴助興,席間她拿起琴隨口哼了句搖板,那是道盡妓女與嫖客風流債的《客途秋恨》。淒惋一曲,拉唱出昨夜風流。
「南音是妓院、煙館、茶樓上常聽到的音樂,歌詞不少都與男歡女愛有關,故又俗稱『老舉南音』,杜煥瞽師的鹹濕歌如《爛大鼓》、《陳二叔》從不讓女人聽,說會招夭壽折福,《陳二叔》孤本錄音存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我也沒聽過。」
1920至1921年可謂塘西的黃金時代,單是石塘咀(即今日西環)大小妓寨五十多家,阿姑二千多人,從事娼妓行業最少二、三萬人。「電燈着,鬼掹腳」就是形容飲客猴擒的心情。1935年香港禁娼後,僅存少數私寨秘密經營,花事凋零。
阿姑有從良、有轉戰廟街、有投身藝壇、有人挾塘西大名轉戰廣州、澳門、越南及東南亞,當然誤交黑道、沉淪毒海和賭海、百病纏身、被騙子騙財騙色更多。
石塘咀紅燈關閉,一段三十年塘西風月史也就此告終。
歡場花事成追憶,阿姑們聲色犬馬的逸事,仍會留在餐桌上筷子間,低迴縈繞,成飄渺綺夢。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伍慶泉、黃子偉、徐振國、許先煜、陳永威、鄧鴻欣、林栢鈞(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編輯:黃仲兒
美術:楊永昌

由紗窗邂逅到玉液瓊漿 故味重嚐風月宴

【文化籽:籽談風月】
相機食先。難怪,粗過小腿的海蔘、大過手掌的鮑魚,縱橫飲食森林多年的老饕都未必見過,食材講究之餘,復辟的風月宴,將不文優雅地吞進肚裏,就在今夜。
真戥三位穿緊身旗袍的女嘉賓辛苦,滿桌美食,卻不能放縱柳腰;三位掌故王當然毫無避忌,豪情暢飲不夜天,有味笑話送佳餚。
「廣東俗語『象牙筷子夾海蔘』聽得多,實戰原來真係夾唔起,現代人叫起重機都吊不起,哈哈。」品嚐名為「一柱擎天」的蝦子一品大烏蔘,賜官鬼馬自嘲,即被女嘉賓安慰科學進步,爹親娘親不及「偉哥」親。
「發財手送入添丁口。」飛觴醉月、夜夜笙歌,風月宴最盞鬼的餘興節目,「後土」美女餵食也。《胭脂扣》裏面的梅艷芳與十二少調情,也曾說過這句不文俏皮話。
鏞記「風月宴」廿多年前由甘健成與大廚們合力設計,收集了不少老師傅的智慧,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二京二生」、「四冷四熱」,還有主菜「八大八小」,「洞裏藏霞」、「一柱擎天」、「鴛鴦交合」、「繡榻藏春」……還有「粥宴」和甜品,下午四時入席,隨時食到凌晨才散席,但宴到一半各人已飽上喉頭,把酒談鹹故,甜味在心頭。
餸菜上碟賣相沒太特別,可堪玩味的是菜名優雅中帶鹹濕,賣相大玩性暗示,最抵死是上菜排序更蘊藏男歡女愛,由邂逅到梅開二度的探索過程。「紗窗邂逅」其實是蟹黃竹笙釀蟹臂,蟹黃出自雌蟹即「蟹后」,以諧「邂逅」之音。

欲仙欲死 乾柴烈火燉鴛鴦

雞腰翅放有草根相傳壯陽的雞子,卻有個清雅脫俗的名,叫「腰還擺柳」。「肉山妲妃」不須想像,南非鮑魚扒髮菜,看圖識義,未上枱眾人已暗笑。「何解人們喜歡吃鮑魚?說是似女人生殖器。」鄭寶鴻說,廣東人向來覺得鮑魚有性暗示,但含蓄的日本人形容鮑魚單邊有殼不同於蚌和蜆由雙殼包裹,意喻單思病,添上一抹浪漫。
一輪筷起杯落,「玉液瓊漿」高潮迭起,那是一道蟹肉豬腦炒鮮奶。賜官抵死說:「不能輸在射精前,要試試這口起跑線。」席間陳芳弱弱的問,風月宴不是應該有乳豬嗎?乳豬全體向來象徵處女。賜官仰天大笑回話:「攞景嗎,在煙花地找處女?」
竹絲雞水鴨燉花膠湯名為「鴛鴦交合」,乾柴烈火燉鴛鴦,不見鴛鴦已成仙。沈西城說,「鴛鴦很可憐,一隻跟一隻很專一,只有動物走獸不一樣。」歐昶瑩妙語回話:「是啊,人是見一隻跟一隻。」
「風月宴志不在食,在乎意思及大家開開心心耍樂。其實也可以做『誓不低頭湯』、『臘腸蒸雞』或有戲劇性效果的即席撞奶。」沈經理笑着回憶,昔日風月宴食客玩得很瘋狂,「杯又打爛桌椅都推翻,笑聲與不文笑話橫飛。」
大家都知鏞記再上一層樓,價錢也向上揚。八樓的嚐真包廂,裝潢擺設刻意復古,柱樑貼上少少鹹多多趣的對聯,「風月無邊」的橫幅在上,形容亂世男女「易撻易散」的「單料銅煲」就放在桌邊,萬丈雄心多仔石榴都是意頭。座位也精心安排,男女必須梅花間竹坐,男的坐太師椅,女的要側身斜坐圓形凳,方便服侍「溫心老契」。
下午時分,步入被喻為飲食少林寺的鏞記廚房,熱氣騰騰,鏞記酒家總廚蔡偉初(初哥)正在忙着炮製風月宴。
「很多食材根本很難找到,有錢都找不到。」初哥抹着汗介紹最難製的一味菜「輕扣雲裳」,燒雲腿欖角炒田雞扣,逐粒逐粒撕走田雞胃不能食的薄膜,撕到手指甲痛。「其實由頭到尾餸菜含意都非常搞笑,食客要慢慢咀嚼當中的字眼,菜式配搭和襯托的意思。」
自從政府飭令妓寨和酒樓於1906年搬到荒涼的石塘咀,便形成「開筵坐花、飛觴醉月、夜夜笙歌、城開不夜」的繁華景象。昔日全塘西最大、最豪華的酒家,莫過於位於「四大名寨」對面、即屈地街電車總站前的金陵酒家莫屬了。電視劇《收規華》也經常以金陵酒家作背景,尤其講執寨廳情節。昔日風月菜,未必及現代精緻,急色鬼忙着鑽進溫柔鄉,山珍海味哪有味?

風月宴八大八小菜式


鏞記摩登風月宴

收費:每位$3,680起(價錢由食材級數而定,連加一、基本擺設及播放南音,不包酒水及現場音樂伴奏)
人數:最少12人(6男6女);可增至16人(8男8女)或18人(9男9女)
地點:鏞記8樓嚐真全廳(需10日前預訂)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伍慶泉、黃子偉、徐振國、許先煜、陳永威、鄧鴻欣、林栢鈞(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編輯:黃仲兒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