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美國,《捉鬼敢死隊》還未上映,就引起前所未見的哄動。單單發布預告,就刷新紀錄,成為YouTube史上最多dislike的影片(是的,你沒看錯是dislike)。為什麼?原來是一班老男人影迷,不滿導演把原作的四個男主角,換成女人幫上陣,聲稱會「破壞童年回憶」。
女人演戲 男人跺腳
男人一生氣起來,可不得了,一跺腳一怒吼。在明,則痛斥主演的黑人像大猩猩;在暗,則於Twitter冒充她發表同性戀言論。漫罵之聲,一時響徹雲霄。一批又一批孔武有力的男人,最後成功逼讓這個文弱的女孩屈服,宣布關閉twitter帳號,當真是八面威風。
五毛肆虐,早已不是某強國的專利。今天,居然連美國男人,也基因突變,成了玻璃心。電影還沒上映,什麼也未看,竟然就突然有了先知之明,會知道凡是女人做主角的,必是爛片。
是不是女人演的,就必屬爛片呢?我不知道,但中西最近的兩大爛片《賭城風雲3》和《蝙蝠俠對超人》,大部分鏡頭都是男人、男人和男人。公道點說,《捉鬼敢死隊》的水準,固然無法與導演保羅菲的前作《凸務Madam》、《熱爆MADAM》相比,但如果一見女人做主角,就聲討杯葛,心態實在相當幼稚。
男人大英雄 淪為幼稚小男孩
今集《捉鬼敢死隊》,是翻拍1984年的作品。今次換成全女班上陣,很明顯是要諷刺男人。片中4個捉鬼女人,雖然經常蝦碌失魂,但起碼也算聰明勇敢,身手敏捷。相反,片中的男人,無論是幼稚的學校高層、做事甩漏的外賣仔、靚仔版傻強的男秘書,只要是男人,看上去,就算不是弱智低能,也是馬虎求其的幼稚大男孩。
觀眾看慣大男人英雄拯救世界,今次今次男人如此窩囊,還讓女人爬了頭?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便對黑人女孩,發起沒完沒了的仇恨漫罵。
沒錯,片中的男人都很窩囊,但窩囊是為了搞笑。最蠢的,肯定是演秘書的雷神。但基咸士禾夫蠢得有原因,甚至有一半的笑料,都是由他貢獻。馬虎外賣仔也很傻,但他和瑪莉莎麥卡菲的一場戲,拍得極為幽默。這部電影的男人太蠢,其實有什麼值得驚訝?一直以來,蠢秘書傻花瓶,一直由女人全數包辦。今次女人演厭了,就像男人也要洗一次碗、拖一次地,男人頂替一次,又有什麼不好?
不及前作 但可以接受
片中另一半的笑料,由4個女主角負責炮製。瑪莉莎麥卡菲每次出場,都喜感十足,滑稽爆笑,細緻表情尤其惹笑。姫絲汀絲鹹鹹濕濕,但無傷大雅。姫蒂麥潔諾瘋瘋顛顛,也是笑料百出。而最有爭議的黑人演員萊絲莉鍾斯,陽光樂觀,也很有喜感。
但必須老實說,如前文所指,這部電影,的確無法與導演的幾部前作比擬。原因大概是《凸務Madam》、《熱爆MADAM》的對象,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但《捉鬼敢死隊》,卻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歡式鬼怪喜劇。因此,真正嚇人的鏡頭沒有了,導演的招牌技倆也沒有了,例如是連珠炮發的鬥嘴、噁心重口味的笑話,就只有燒男人下陰的玩笑。結果,總覺得笑料就是差了一點,不夠濃烈。
但無論如何,必須指出,這些缺點都不是因為女人飾演主角。電影的特效,無疑是宏大和亮麗的,笑料也是密集轟炸。看電影時,坐在身旁的小孩,全程開懷大笑,看得十分過癮。外國統計數字中,甚至有8成的女性觀眾,都表示喜愛這部電影。因此,雖然這部電影不及前作,但作為合家歡的笑片,成績仍算中上,絕對可以接受。看來不滿的,只有放不下面子的男人。
幸好,不像受大陸網民圍攻的《沒有別的愛》。叫喊兩聲,馬上就驚恐得要撤換角色。《捉鬼敢死隊》受影評人力撐,網絡上也廣泛出現了#LoveForLeslieJ支持黑人女星的聲音。
這裏,始終不是單靠仇恨和愚昧,就可以橫行無忌。
仇恨,是無知者最後的遮醜布。
不知為何,香港媒體對黑人女孩萊絲莉鍾斯捱批的報導很少,如想了解此事,可參閱:http://bit.ly/29YhKuz
[影評]《捉鬼敢死隊》:滿滿的舊時回憶
香港片名:捉鬼敢死隊
台灣片名:魔鬼剋星
英文片名:Ghostbuster
《Ghostbuster》這部電影是1984年同名作品《Ghostbuster》的重啟之作。1984年的電影離我太遠,我的印象僅止於四個男人背著自製的捉鬼雷射槍,還有一個用腳踩就會開啟的收鬼器,在城市中到處捉鬼,而且這個系列故事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動畫卡通而不是電影,當時台灣的譯名是《捉鬼特攻隊》而非現在的《魔鬼剋星》。對今年的重啟之作原本沒有太多期待,但是預告中出現的出題曲和logo居然強烈的勾起我幼時的回憶,除了擁有與原作相似的背景與故事架構,還將原本男人捉鬼者的角色全部換成女人,電影中唯一的男性祕書則是個「胸」大無腦的花瓶,讓人很難不覺得這是新世紀女性思潮崛起的象徵,也為舊時故事注入一股新氣象。
台灣片名:魔鬼剋星
英文片名:Ghostbuster
《Ghostbuster》這部電影是1984年同名作品《Ghostbuster》的重啟之作。1984年的電影離我太遠,我的印象僅止於四個男人背著自製的捉鬼雷射槍,還有一個用腳踩就會開啟的收鬼器,在城市中到處捉鬼,而且這個系列故事我接觸比較多的是動畫卡通而不是電影,當時台灣的譯名是《捉鬼特攻隊》而非現在的《魔鬼剋星》。對今年的重啟之作原本沒有太多期待,但是預告中出現的出題曲和logo居然強烈的勾起我幼時的回憶,除了擁有與原作相似的背景與故事架構,還將原本男人捉鬼者的角色全部換成女人,電影中唯一的男性祕書則是個「胸」大無腦的花瓶,讓人很難不覺得這是新世紀女性思潮崛起的象徵,也為舊時故事注入一股新氣象。
小時候雖然看過卡通,但到了現在已經快要淡忘在記憶區裡,1984年的《Ghostbuster》可以說是西方捉鬼喜劇的典範之作,它推出以科學研究的方式探討鬼魂的存在與剋解之法,與傳統鬼片《大法師》等電影又截然不同,不過也一度成為東方黑色喜劇電影的模仿對象。1991年的香港電影《捉鬼專門店》就用了《Ghostbuster》內的少數設定,熟悉的工作服與捉鬼槍與其說抄襲,不如說是對這部西方電影的致敬,因為後續劇情就大不相同,《捉鬼專門店》還是走中式前世今生與古屍復活的老路子,在那個年代是中規中矩的港式鬼片,其故事劇情拿到現在應該都可以贏過不少不知所云的電影。
回到這部電影,雖然比起前作有些許改變,但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與之前作品大致相似,捉鬼隊成員幾乎都是科學家,對於鬼的研究著重在超自然力量的展現,但是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類學科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說法就跟東方所謂的怪力亂神沒兩樣。團隊中其中一位正在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職的物理學女教授就為了自己曾經與超自然力量研究有關的著作而奔走,深怕被人知道後會影體她,導致失去得來不易的地位。但是世俗眼光的「精明」讓她不得不拋下曾經相信的「怪力亂神」,身為鬼怪的經歷者,在她身上更增加了許多無奈何,究竟是要為五斗米折腰還是找回當初自己的信念與興趣?而站在政府立場,縱使知道不知名的力量存在,也為了避免大眾恐慌必須極力掩蓋事實,雖然有此相似劇情的電影不在少數,不過也說明社會上對於此類類議題不為世俗價值所接受的縮影,更難於在一公開場合中表現下要在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下實踐自身理想的難度。
《Ghostbuster》這部電影另一與原作相同的在於以超自然力量來讓鬼怪與科學搭上關係。若以科學領堿解釋,「鬼」是在存在於空間中的能量,不過本片中對於一些科學觀念的解釋太過深奧,缺少平易近人的描述,在這部份看來有點出戲,甚為可惜。另一方面,物換時移之後,對於捉鬼多數裝備的進化感到有些小失望,經過多年還是穿著髒悉悉的工作服和看起來是半成品的裝備捉鬼,雖然此一設定與劇情走向有關,但以一部重啟之作的華麗度而言是有些不及格的,不過也非常希望看到續集能有所提升,到時候應該會更增加這部電影的可看性。
以老影迷來說,《Ghostbuster》絕對充滿了濃濃的懷舊風,多位首集元老演員都巧妙的出現在電影中,包含電影中的「超自然現象」專家、不信鬼怪的計程車司機與最後來要靈車的叔叔都是1984年作品中的主要成員,還有熟悉的捉鬼logo,最後百鬼夜行出現的史萊姆和頭戴水手帽的米其林娃娃都是舊作中的經典回憶。最後,女版的《Ghostbuster》運用3D技巧來呈現鬼怪出現的臨場感其實是很聰明的做法,而本片的定位也只在於假日可以闔家觀賞的爆米花電影(太小的小孩不建議進場,因為在劇情的鋪陳下還是有些鬼魂出現,怕鬼的人也不要去看),改變幅度較大的就是由全女性做為主要角色並且找來「雷神」男星Chris Hemsworth來演出的男祕書(短髮的Chirs超帥…尖叫),意外達到不錯的效果。,也要為Liam Hemsworth掬一把同情淚,因為哥哥在這部電影裡的討喜程度絕對比他在前一陣子的《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來得好太多了,完全是兩樣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