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東西南北:泛亞抬頭 美國親中派休矣(安裕)

東西南北:泛亞抬頭 美國親中派休矣(安裕)

 

南海仲裁美國支持的一方先拔頭籌,中共必將全力追趕免再有失;事到如今,底牌已出,臉已半翻,中美難再自稱戰略夥伴,各式場合交鋒機會大增。至於一度視中共為夥伴的奧巴馬,經過南海刀來劍往這兩年,已然改弦易轍成為美國泛亞派政策主帥。今年11月大選,希拉莉或特朗普上台,以美日關係為主體的泛亞派東亞政策定必延續,得領風騷多年的親中派官員從此可以休矣。
美國的中共政策是在韓戰爆發後誕生。在此之前的對華方略,介乎傳教士式的悲天憫人扶助盟友、與二戰期間希望中國拖垮軸心國集團之間的中道。1950年,中共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戰,華府驚覺延安土八路的國際主義版圖急速擴張,當時美國東亞戰略重心放在日本,圖以牽制中蘇。六十年代中共自製原子彈,美國遂不得不正視,從此扭轉重歐輕亞思維,智庫及大學開設研究中共科目如雨後春筍。有台灣留美學生曾言,當年台大校友「包辦東亞研究所」;作家張愛玲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當代中國辭匯,從大陸雜誌書籍搜集詞組字句,助學者研究當中訊息變化。
於戰後西太平洋戰略而言,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以泛亞派為主軸,即東亞以盟友日本為主,區內戰略通過日本推行。這一情狀到六十年代末尼克遜上台之後出現變化,面對越戰壓力有增無減,白宮與國務院內親中派抬頭,理念是「做好對中共關係,亞洲就好辦」。最為人知是尼克遜訪華,日本在白宮宣佈行程前一刻才獲通知,首相佐藤榮作感到被美國出賣,陣腳大亂,種下其後田中角榮上台僅81天即訪華,要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共建交的背景。
從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到1979年中美建交,這段時期美國外交政策部門是親中派天下。1972年尼克遜訪華會晤毛澤東,泛亞派的國務卿羅傑斯竟無緣參加,反而基辛格與老毛言笑晏晏。卡特當政,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當中,學者出身的國安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雖非中國問題專家,但支持美中建交制衡蘇聯;有推動建交甚力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奧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六四屠城之後,同年10月尼克遜訪華晤鄧小平,同行的就是奧克森伯格。奧的老師是極負盛名的鮑大可(Doak Barnett),鮑是來華傳教士之子,生於上海,幼時目睹國民黨治下狀況,深痛惡絕。已歸道山的鮑大可與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當年雖被認為是傾向中共的學者,但遠未至於具體操作外交策略的官員般親中。卡特之後的列根雖然極端反共,其下的國務卿海格(Al Haig)則是國務院親中派之首,原因與布熱津斯基相同:對蘇聯的痛恨,亟欲促成「聯中制蘇」。
美國外交決策圈對中共策略的「親中」與「泛亞」兩條路線之爭多年未息,但有三條分界線是親中派勢衰分野。一是六四屠殺,美國核心價值受到巨大衝擊,親中派難言支持中共;另一是1996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前夕,解放軍大規模軍演,導彈落在高雄及基隆外海,美國視為對其在西太平洋地盤的挑戰,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相關海域,其中「尼米茲號」沿台海中線南下;第三就是當前的南海危機。


與美國利益極大牴觸

上述三事,因與美國利益極大牴觸,親中派官員難以說服輿論繼續支持以中共為重心的美國亞太政策。再者,蘇聯倒台,尼克遜的美中反蘇聯盟無存在價值。奧巴馬入主白宮之後,一度延續親中政策,然而東海南海攸關美國重大利益,東海有盟友日本南韓,南海是海上生命線,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根據地。二戰年間美國在菲律賓海與日本惡戰,以大量兵員艦船代價建立海上王國至今,不可能拱手相讓。原則、現實、歷史三大誘因,注定美國在西太平洋強硬面對中共。
親中派外交策略在美國自身利益面前無以繞過決策制定者,況且隨着新一代官員抬頭,他們一無年代久遠的廣義中國情懷,二無布熱津斯基及尼克遜的反蘇情結,其所追求的是現實戰略利益,漸露與前不同的思維。另一方面,七、八十年代對中共態度友好的自由派官員與學者,經歷六四及台海危機後對中共幻想破滅,取而代之是反對中共聲音趨烈,尤其傳媒狠批中國人權惡化,自由派大報《紐約時報》一馬當先走在前頭。40年間態勢一來一回,美國的東亞外交政策無法回到從前,親中派從此偃旗息鼓,淡出歷史角色。
如今美國置日本、南韓於東亞核心的戰略清晰,對日本有硬有軟,硬的是沖繩基地不撤軍,軟的是奧巴馬打破戰後美國總統不訪廣島的潛規則,兩者傳遞同一訊息:日本至上。對南韓是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說是防北韓突襲,實是針對俄羅斯與中共,客觀效果是拆散立場傾向北京的朴槿惠聯中構想。東南亞方面,東盟成立時的本質就是反共,絕不親中;如今南海起波濤,成員須在中美之間作出抉擇,誰去誰留,關係到南海未來。岔開一提,東盟諸國以新加坡軍力最強,西太平洋僅三個美國忠實盟友獲售F15戰機,就是新加坡與日本、南韓。新加坡位處南海與馬六甲海峽南端出入口,地緣戰略位置對任何區內區外大國來說,何止險要,簡直要命。

安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