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

家養1,700隻鬼仔唔怕邪?泰國師傅:佢哋同人一樣,只係死咗

 家養1,700隻鬼仔唔怕邪?泰國師傅:佢哋同人一樣,只係死咗

聞說泰國的「養鬼仔」能招財招運,只要請回家好好供奉,就能達成願望。但不時有鬼仔纏身、易請難送等恐怖傳聞,讓這件事更帶神秘色彩。所謂的「鬼仔」到底是甚麼?與近年越來越多人討論的「古曼童」又有甚麼分別呢?

「坊間常說養鬼仔,鬼仔是沒有守戒,有守戒的就是古曼童。」人稱古曼童之母的陳譽之,是一位泰國法科師傅。在泰國土生土長的她,家族成員同樣投身法科行業,十多年前她從泰國來到香港,為人看風水、算命、占卜、驅鬼及解降頭,家裏養了1,700隻各式各樣的古曼童。「古曼童就是和尚招一些被墮胎小朋友的靈體,再放進不同形狀的小朋友容器。古曼童有坐着、站着或是佩戴型的。材料方面有木雕型、塑膠型,傳統的更會把靈魂收到竹裏面。」陳師傅更說,每個古曼童的性格都會按照他本來的靈魂特性,男生大多比較調皮,而女生就比較文靜。

古曼童的擺放位置必須低於四面佛。
古曼童的擺放位置必須低於四面佛。
被稱為古曼童之母的陳譽之師傅,家養1,700隻古曼童。
被稱為古曼童之母的陳譽之師傅,家養1,700隻古曼童。
記者第一次接觸古曼童娃娃Maya,發現其重量比一般娃娃重。
記者第一次接觸古曼童娃娃Maya,發現其重量比一般娃娃重。

做善事養孤兒 古曼童都要開飯

「上至泰皇,下至普通平民,甚至的士司機的也有養古曼童。你隨便問一個泰國人,他們都不會怕古曼童。」陳師傅認為養古曼童,在泰國人的心裏不過是做善事,就像去孤兒院收養孤兒一樣。但為甚麼會有那麼多孤兒嬰靈呢?民間相傳泰國很多貧窮落後地區,醫學技術不完善,所以小孩的夭折率很高, 而當地墮胎容易,加上當地小孩生病或意外離世的話,父母也未必有能力安葬,為怕自己小孩的魂魄無家可歸,四處飄泊受其他邪靈欺負,這些父母會把小孩的屍體放在寺廟給僧人處理,僧人就把這些魂魄超渡,再注入容器或牌內,用佛法去感化他們,讓他們與領養者結善緣,修行投胎。所以陳師傅表示自己收養那麼多古曼童,也是在做善事,讓他們之後能投胎。

說起古曼童的來歷,眾說紛紜,不同版本的故事都是來自於泰國坤平將軍。相傳坤平將軍懷疑妻子想毒殺自己,所以先殺死她,之後卻發現妻子已懷孕而感到內疚,所以剖腹把妻子肚內的死嬰取出並帶到寺廟,用寫滿經文的布包裹死嬰,一邊誦經,一邊烘成乾屍,再召喚死嬰的靈魂與他溝通,成為了第一隻古曼童。自此他帶着古曼童去打仗,戰無不勝。從此大家就認為古曼童能實現願望,甚至可以求財、求運氣及求貴人。

古曼童好像人一樣,他們懂得溝通,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純粹想用他去賭錢,他們是不會幫你的。你有事才找他,沒事水也不給他一杯,他們還會幫你嗎?

陳師傅一再強調,要把古曼童如待人一樣,甚至要為古曼童提供膳食。陳師傳會每天提供雞腿、飯及汽水,先燃點蠟燭,再於食物上點香。「中國人說鬼或靈魂吃飯也是用聞的,古曼童其實也差不多,有時可能他們會玩,你會看到汽水向上升或向上吸,汽水量也會變少。」記者當天目測開飯過程,吸管的汽水的確有向上移動,但這應該是科學現象:毛細作用(capillary action)。溝通方面,陳師傅會用一些白線,從四面佛纏繞到古曼童,然後念經及打坐,從冥想中,在心裏跟他們聊天。

陳師傅會每天提供雞腿、飯及汽水予古曼童。
陳師傅會每天提供雞腿、飯及汽水予古曼童。
古曼童容器可用不同材料製造,塑膠或木材等。
古曼童容器可用不同材料製造,塑膠或木材等。


娃娃是近年很多人養古曼童的選擇。
娃娃是近年很多人養古曼童的選擇。

新派古曼娃娃 泰國人帶去旅行

除了傳統的古曼童,現在還流行古曼童娃娃。Maya就是師傅聲稱譽滿東南亞的古曼童娃娃,外形跟一般娃娃無異,可以為他們換衣服及髮型。記者拿起娃娃時,覺得很有份量,比一般娃娃重。泰國很多人都會帶這種古曼童娃娃外出,甚至旅行。泰國有間航空公司更把他們看待為人,為他們提供機位及飛機餐,但後來聽說被外國人投訴,就取消了。

而看古曼童的製造材料及製造方式也決定了他們的正邪,「和尚開光的比較正氣,阿贊(師傅)開光通常就沒守戒,他們開光也有善良或不善良的,不善良的可能是用一些屍油、枉死的人或人骨來做。」對於很多人說古曼童很邪門,師傅表示:「會害家裏小朋友、可能會上小朋友身或找替死鬼等,甚麼都聽過,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他們根本不了解甚麼是古曼童,我常說那些人看電影太多了。」

見識過傳說中的古曼童,記者認為沒想像中那麼可怕,不過世界沒有免費午餐,無論古曼童有沒有法力,想實現願望或想發財,還是靠自己努力吧。而且信則有,不信則無,任何宗教信仰及鬼神之說暫無科學根據,信不信由你了。

記者:陳靜雅

攝影:魏子朗、張志孟



偷 渡 - 高慧然

 偷 渡 - 高慧然

看到「偷渡」兩個字,你首先聯想到甚麼畫面?中國人游水偷渡來香港?越南難民一船一船偷渡來香港?持旅遊簽證的中國遊客,逾期逗留,在香港產下雙非嬰,則是另一種形式的偷渡,偷偷把腹中的孩子運來香港……

無論哪一種畫面,必是其他地方的人偷渡來到香港,香港,曾是偷渡客心目中的天堂。這裏有更美好的明天,這裏有更公平的制度,這裏充滿機會和希望,所以,值得偷渡客犯險,冒生命危險偷渡過來。

2020年,香港回歸23年,12個香港青年從西貢布袋澳上船,打算偷渡去台灣,不幸被廣東海警截獲,被送往中國。12個年輕人中,包括之前因觸犯國安法被捕的「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12個年輕人之中,不知道有沒有父母或祖父母是當年辛辛苦苦從中國偷渡來到香港的?他們以為來到香港,終於擺脫獨裁統治,下一代再下一代可以呼吸自由空氣,沒想到要在午夜投奔怒海,用偷渡方式逃離香港。只為了去台灣,去呼吸台灣的空氣。

反送中的抗爭者,最終被送往中國,後果不堪設想,不知道他們能否得到公平、公開、公正的審訊……

由許多人甘冒生命危險偷渡的目的地,變成要偷渡離開的地方。香港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因為換了一支旗,全世界有目共睹。


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

從日本看見自己

 從日本看見自己


「好撚鍾意香港」,究竟是甚麼意思?

由2019年起,香港人受到世界關注,黃之鋒繼去年11月登上了法國時事刊物《Le Point》封面後,他與周庭本月又再成為該老牌雜誌的封面人物,而周庭被捕受日本各大媒體高度關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對此事表達深切的擔憂,日本《福布斯》雜誌去年9月選她為50位對日本輿論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香港人過去很少討論自己,而外來關於香港的討論,過去一直集中於經濟、金融,鮮有討論「香港人」。

認識自己不外乎兩個方法,一是自我審視,其次是由別人眼中看自己。日本人是最熱衷「討論自己」的民族,自明治維新以降,「日本人論」就一直受到知識界關注,如福澤諭吉「脫亞入歐論」、丸山真男「執拗低音」比喻傳統的韌性、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歌頌日本美學傳統等。那麼別人眼中的日本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八十年代日本實現經濟奇蹟,成為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提出日本管理、日本模式、日本第一,直至九十年代泡沫經濟爆破,一沉百踩,「迷失十年」、「迷失二十年」之說甚囂塵上,連日劇也被韓劇趕過,千億投資東京奧運也去向未明,究竟日本是否已經徹底衰落呢?

《金融時報》主編David Pilling凌大為可不是這樣看,他在2002至08年間派駐東京,以大量訪談為基礎,出版了《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一書,中文版名字叫《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最近出了新中文版,改了新書名:《底氣》,內容補上了東京奧運一章。「底氣」這書名,更接近Bending Adversity的原意:「底氣」是指底蘊、韌性、根性、膽識與耐力的意思,這是指日本人在脆弱的時刻仍然奮鬥不懈、渴求及追尋生命的出口,作者以日本311海嘯、地震與核災為起點,分析逆境求生的策略。作者乃傳媒工作者,能夠用敏感觸覺挖掘問題核心,更難得是可以從日本歷史文化脈絡中尋找答案。他認為歷史上的日本人一直在適應與存活中掙扎求存,飽受地震、海嘯、火山與颱風威脅,「為逆境做準備」已經成為日本傳統一部份。

香港人愛日本文化,應該從他們身上體會到甚麼叫「底氣」。
香港人愛日本文化,應該從他們身上體會到甚麼叫「底氣」。

無常感

日本的堅強韌性部份源於自己的孤獨,即非亞亦非歐的自我定位,日本人既不是歐洲人,也不完全算亞洲人,有一種漂流不定的感覺,這種孤獨及無常感成為了日本文化底蘊,也是底氣的來源。對於1995年後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學者由吹捧日本第一變成了日本第尾,指出日本政府政客無能導致了迷失十年,作者認為從金融投資角度而言,可能正確,但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在這二十年沒有想像中悽慘,而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回頭再看日本,西方國家的應對其實並不比日本好多少,即使是奉自由市場為圭臬的美國,最後關頭也是不可以讓銀行或汽車廠破產,其他國家也和日本一樣,必須設法解決更高的赤字、更低的成長,而且為了讓經濟正常運作,必須拿貨幣政策做實驗。「日本往往被其他國家引以為殷鑑,但真正的教訓不是日本多不擅於處理資產泡沫化,而是更令人擔心的,相對其他國家而言處理得多麼好。」

由小泉純一郎的革新,到東北漁村災後重建,在在展示了日本人堅忍不屈的一面,日本自明治維新崛起,經歷了昭和時代帝國光輝,最後歸於廢墟,二戰後在灰燼中再生,1964年東京奧運會宣告日本重新站起來,2020年東京奧運卻遇上一場世紀疫症,明年能否舉行仍然未知。

日本人的底氣,為逆境來臨做好準備的想法,香港人值得學習,而香港,也需要探索自己的「底氣」何在,發揚光大,不單止我們,甚至令全世界都會愛上「香港人」。

撰文:劉細良

2020年8月23日星期日

用三日煉成 古法馬拉糕

 用三日煉成 古法馬拉糕

小小一件馬拉糕看似平平無奇,

沒有珍貴食材加持,沒有精緻的造型。

環看現在的摩登點心店,

不少已遺忘了它。

但一件上好的馬拉糕絕非平庸之輩,

背後更花了點心師傅近72小時和無比耐心,

就像專心致志的馬拉松跑手,

依自己的節奏努力跑到終點,

每步都是努力的成果,值得細味。

在了解何謂好的馬拉糕前,先說說其身世。點心師傅都公認,馬拉糕就是蛋糕一種,以蛋、麵粉、奶粉、吉士等製成。至於馬拉之名,源自19世紀初,英國人把下午茶文化帶到馬來西亞。有說當地人以椰奶取代牛奶,又以蒸的方法取代烤焗。後來再加以演化,輾轉成為今日的馬拉糕。

馬拉糕來到今天,面貌百變。有淡黃色的,古銅色的,甚或雙色。有人喜歡吃邊位,有人喜歡吃中間挺身部位,亦有迷你版一籠一客的。但說到底,美味的馬拉糕只有一個法則──古法。曾幾何時點心都由酒家自製,師傅半夜就開始在廚房內忙進忙出,待茶客一來,點心車就盛滿新鮮熱辣的蝦餃燒賣陸續出爐。其中有種放上大竹籠,離遠已傳來像蛋糕似的濃濃蛋糕香—主角正是馬拉糕。

在騰騰的熱氣下是一身健康的金啡色,中間佈滿細細的氣孔。食落鬆軟不黐牙,質感實在。跟時下的馬拉糕不太一樣,現在的大多吃時像一陣風輕飄飄,欠缺香味。「這些就是古法馬拉糕的特色。」唐人館點心部主管健師傅一語道破美味的法則。「那種香氣和質感,是『化學皮』做不來的。」

唐人館健師傅做點心依循傳統,呈現出中式點心樸實的味道。
唐人館健師傅做點心依循傳統,呈現出中式點心樸實的味道。

美味標記 麒麟皮

所謂古法,就是依循傳統,製作時加入天然發酵的麵種發酵,但這種做法,動輒花上三日兩夜,而且相當佔地方,目前香港地寸土尺金,依此法製作的酒家大約只有三成。另一種是主流,行內人稱之為化學馬拉糕;就是不用麵種,以快速方法,利用大量梳打粉及泡打粉來發起蛋糕,一日內迅速完成。古法,就是一步一步把應做的做好,呈現原始的味道。在製作的三日兩夜中,急進不得。「第一天要逗種,把水、麵粉加入老麵種中,讓麵種發酵。」健師傅說。翌日,再把一夜間發酵長大的麵種,與雞蛋、吉士粉或奶粉、麵粉、糖等拌勻成蛋糕漿。這樣靜置一夜,讓蛋漿默默發酵。來到第三天,因為發酵帶來酸性,得下鹼水中和;亦要下泡打粉及拍油。「我們會分兩三次下油。」啪、啪、啪,健師傅一下又一下把油撲入蛋糕漿內。「看,撲油後,空氣會走上來,面層浮現氣孔,愈多氣孔就代表馬拉糕愈鬆化。」

逗種是重要的步驟,以麵粉和水等發酵成老麵種,有助馬拉糕天然發酵。
逗種是重要的步驟,以麵粉和水等發酵成老麵種,有助馬拉糕天然發酵。
在蛋糕漿內分數次撲油,期間拍入空氣,令糕身鬆軟。
在蛋糕漿內分數次撲油,期間拍入空氣,令糕身鬆軟。
發酵得宜的馬拉糕表面才會呈現縱橫交錯的紋路,稱為麒麟皮。
發酵得宜的馬拉糕表面才會呈現縱橫交錯的紋路,稱為麒麟皮。

此刻步入最後衝刺階段──蒸。起始15分鐘,是魔法時間。請別加蓋,留心細看。煙霧迷濛之間,馬拉糕面層徐徐升起了縱橫四方的紋路。「我們稱這些為麒麟皮。」坊間對麒麟皮的形成眾說紛紜,其中豪隍點心行政總廚鍾友雨師傅解釋,「蒸馬拉糕所用的大蒸籠,底下的竹是粗條,當蒸氣上升時被粗條阻隔,就會做出麒麟面。」在各位點心師傅眼中,麒麟皮除了美觀之外,亦代表功夫到家。唐人館健師傅補充,「有麒麟皮亦代表發酵得足夠,鹼水份量亦準確。任何一樣配合得不好,都沒法蒸出整齊的麒麟皮來。」

真真假假 古銅色

除了麒麟皮外,其實另外有一種魔法在蒸氣中暗中進行,是鹼水在發揮作用。要知道古法馬拉糕以麵種發酵,為了中和酸性,必須下鹼水,否則吃來酸味太濃,質感有變。而鹼水在熱力下,會令馬拉糕愈蒸愈深色。但有些師傅用化學皮做,鹼水下得少,成品偏淺色,為了仿效因下足夠鹼水而來的古銅色,竟用上老抽來整色整水。「入行時,師傅會下珠油(一種焦糖)提色,現在人們通常加老抽,只要份量合適,就吃不出老抽味。」帝苑軒點心部主廚黃師傅坦言。所以真真假假,別只單看外表,有時亦要嚐過箇中滋味才分曉。

籠仔馬拉糕 $25/豪隍點心工房:籠仔細小,油分均勻分佈,由邊位到中間都一樣鬆軟。
籠仔馬拉糕 $25/豪隍點心工房:籠仔細小,油分均勻分佈,由邊位到中間都一樣鬆軟。
太極馬拉糕 $42/紅樓:太極圖案生出兩種口味,包括清淡的原味和黑芝麻味。
太極馬拉糕 $42/紅樓:太極圖案生出兩種口味,包括清淡的原味和黑芝麻味。
奶黃馬拉糕 $28/件 元朗大榮華:三層馬拉糕之間有着甘香的奶黃,不少食客叫一大底當成生日蛋糕慶生。
奶黃馬拉糕 $28/件 元朗大榮華:三層馬拉糕之間有着甘香的奶黃,不少食客叫一大底當成生日蛋糕慶生。

邊位軟滑 中間實

常言道,時間即是金錢。以馬拉松式速度製作的古法馬拉糕,照理件件皆珍貴。但是,竟亦有些部份遭人嫌棄。「馬拉糕、馬拉糕、馬拉糕……」新興食家的點心師傅蓮姐,捧着整籠馬拉糕由廚房步出。新興是傳統的點心店,由半夜營業至午後四時。門口收銀旁,有一列蒸櫃,放滿一幢幢點心。「這些蒸櫃一為方便外賣,二來亦可保持點心的熱度,放涼了不好吃。」蓮姐說。一底雙手環抱般大盤的馬拉糕,哪部份最受歡迎,她最清楚。「最搶手是邊位,口感軟熟得多,好好食。」蓮姐說,「亦有人認為中間大件夾抵食,就選中間。」為何中間部份較為硬實?坊間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關乎火力,但以現今的七星爐頭來說,火力已很均勻。其中豪隍的鍾師傅解釋得頭頭是道,「蒸馬拉糕時,油分會流瀉到兩邊,所以邊位就較香滑,中間嚡好多。」

黃金馬拉糕 $18/新興食家:邊位(左)軟滑,中間(右)高大厚實,你喜歡哪一款?
黃金馬拉糕 $18/新興食家:邊位(左)軟滑,中間(右)高大厚實,你喜歡哪一款?
新興食家是傳統點心店,師傅蓮姐做的馬拉糕都有美麗的麒麟皮。
新興食家是傳統點心店,師傅蓮姐做的馬拉糕都有美麗的麒麟皮。

面對中間硬實的部份,店家各出奇招。像新興食家這些傳統點心店,以百貨應百客,不變應萬變。有的走高檔路線,像唐人館師傅就手起刀落,把中間部份的底部切走。「這動作叫飛底,一大底馬拉糕中,以中間數件的底部最硬實。」健師傅說,「我們要把最好的給人,就把中間數件的底部薄薄切走一片。」新派的點心店亦另有對策,就是推出原籠馬拉糕。「籠仔馬拉糕流行了十年多,傳統那些大籠的,油分會流向兩邊。但籠仔呢,油分瀉來瀉去都在那範圍內,所以整籠都好吃。」豪隍鍾師傅解釋。籠仔細細,即使用麵種亦難以做出麒麟皮的效果。但古法獨特的風味仍然嚐得出來,就像豪隍這小店做的,吃來鬆軟中帶點煙韌,蛋香味豐富,吃到最後喉頭有丁點酸味,確是麵種所賦予的特有味道。

推陳出新 換綠衣

潮起潮落,除了原籠馬拉糕彈起之外,馬拉糕亦陸續出現了新口味。「傳統以來都用砂糖,現在人們吃得講究,說黑糖健康,那麼就要轉變一下。」帝苑軒黃師傅說,他做的黑糖馬拉糕一身健康膚色,吃來有種黑糖的蜜香。亦有店子把馬拉糕換上一身翠綠,用上新鮮斑蘭葉打汁,再加上斑蘭油,視覺和味覺都好清新。最富玩味的,則要數紅樓的太極版本,生出原味和黑芝麻味,如果芝麻味更濃就更好吃了。至於大榮華經典的奶黃馬拉糕,像西式蛋糕一樣,三層蛋糕中夾有兩層奶黃,以為是新派做法,其實是復古之作。「昔日英國佔領馬來西亞,英國人下午常吃海綿蛋糕,但沒有大焗爐,工人就把蛋糕拿去蒸。」食神梁文韜細說前因,「之後傳去唐山,除了轉成蒸之外,亦改用中式包的發酵方法。」然而,他們懶於分三層去做,「那就一次過倒下去,形成了中式的馬拉糕。」

斑蘭欖仁馬拉糕 $33/點一籠:翠綠色來自斑蘭汁和斑蘭味糖漿,味道清香,富有馬拉風味。
斑蘭欖仁馬拉糕 $33/點一籠:翠綠色來自斑蘭汁和斑蘭味糖漿,味道清香,富有馬拉風味。
黑糖馬拉糕 $68/帝苑軒:以沖繩黑糖代替砂糖,甜得來有種獨特如焦糖的香味,好吃。(供應至23/9)
黑糖馬拉糕 $68/帝苑軒:以沖繩黑糖代替砂糖,甜得來有種獨特如焦糖的香味,好吃。(供應至23/9)

眼前的奶黃馬拉糕,可說是復刻版。「我將昔日英國人在馬來西亞遺留的,傳說中的三層海綿蛋糕重新展現出來。」馬拉糕經歷中西融合,歷史流轉,造就了今天沉穩洗練的味道。或許不惹人注目,就正如健師傅所言,「我們做的不是鮑參翅肚,全關乎手工,不顯眼的,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我們的功夫。」但只要堅持下去,就像馬拉松選手為目標默默努力,有心人自然懂得其滋味。●

【紅樓】

地址:銅鑼灣登龍街1-29號金朝陽中心2期Midtown 1樓

電話:2383 4038

點心供應時間:11:30am-5pm

【豪隍點心工房】

地址:觀塘敬業街65-67號敬運工業大廈1樓A室

電話:2562 5668

營業時間:8am-9pm

【新興食家】

地址:西環士美菲路8號地下C舖

電話:2816 0616

營業時間:5am-4pm

【帝苑軒】

地址:尖沙嘴東部麼地道69號帝苑酒店B2層

電話:2724 2666

營業時間:一至六11:30am-3pm, 6pm-11pm,日10am-3pm, 6pm-11pm

註:黑糖馬拉糕只限午市供應至23/9止。

【點一籠】

地址:尖沙嘴海港城港威商場地下G103店

電話:2175 3100

營業時間:一至五9am-10:30pm,六日9am-9:45pm

【唐人館】

地址:尖沙嘴海港城港威商場4樓4101號舖

電話:2157 3148

營業時間:一至五12nn-10:30pm, 六日及公眾假期11:30am-10:30pm

註:柯打指定的午市點心套餐加$20可享用馬拉糕,直至另行通知。

註:荃灣設分店

【大榮華酒樓】

地址:元朗安寧路2-6號2樓

電話:2476 9888

營業時間:7am-11pm

註:1.大籠馬拉糕$98/四件。2.九龍灣及灣仔供應時間及價錢各有不同。


撰文:關廣恩

攝影:鄧廣基、葉天榮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

農曆七月鬼故多?六壬師傅解迷思:小心多個香爐多隻鬼

 農曆七月鬼故多?六壬師傅解迷思:小心多個香爐多隻鬼

農曆七月又稱鬼月,傳聞這月份多意外,鬼魂趁機索命找替身。今年疫情關係,盂蘭盛會都停辦,陰間朋友會否避疫而留在陰間無從得知,但鬼節來到,六壬神功師傅Benson認為還是小心言行,「不要到處走、不要衰多口及不要衰多手。」

農曆七月十四源於道教中元節,屬地官赦罪的日子。中元節的正日是農曆七月十四晚上十一時至七月十五凌晨一時開始。相傳地府會特赦遊魂的罪孽及准許回到陽間探望親人。不過原來七月十四不只鬼魂會放假,Benson表示,當天神也會放假,休息一天。所以說那天有甚麼事,神明未必能幫你。

農曆七月十四,除了地府的鬼魂會放假,神明也會放假。
農曆七月十四,除了地府的鬼魂會放假,神明也會放假。
家中的土地或神像沒有開光,就如「多隻香爐多隻鬼」。
家中的土地或神像沒有開光,就如「多隻香爐多隻鬼」。

七月十四就到 預防撞鬼有辦法

聞說即使時運低,不小心惹到靈體,家中門口有供奉土地或家中有供奉神像,靈體也不能跟你回家。 不過Benson認為,要視乎你的土地有沒有開光,沒有開光的話,土地也不會來坐,這就會是「多隻香爐多隻鬼」。「有些人教只要買點碌柚葉抹一抹,裝三支香,誠心請他們就會到。如果你真的請到的話,我們就失業了。一個正統的開光儀式要有一個正統的師傅,請神到了,祂才會有功效,坐在那裏幫你。」而隨身帶個平安符也不一定安全,平安符雖是保平安,但若做傷天害理的事,平安符也不能幫你,它就像一顆電池,每年都要更換才會有用。

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但時運低時人總會怕。想避免撞鬼,Benson聲稱有個自保方法,「每天早上十一點出去太陽下走一個小時,中午十二點前回來,你會吸收到一點陽氣,就沒那麼容易撞鬼。」當時運低,額頭位置會一團灰,會渾身不舒服,感覺整個人很重、沒有力氣,好像得了感冒。大家成日說撞鬼,但鬼的模樣是如何?Benson表示一個靈體的形態,嚴格來說是一團顏色。如果能與他溝通到某個水平,是可以看到他的面相。

記者:陳靜雅

攝影:魏子朗、伍永健


地盤文員驅200隻鬼 做神打堅刀槍不入?記者實試:驚到腳都軟

 地盤文員驅200隻鬼 做神打堅刀槍不入?記者實試:驚到腳都軟

傳聞中神打只要請師公護體,就能刀槍不入。有說是請神上身,得神明庇佑,自然絲毫無損;也有說這只是一種戲法,故弄玄虛,呃神騙鬼。真相如何,多年來也沒有一個結論,畢竟世界上太多事情不能單憑科學角度就能解釋。到底神打是如何發生,從何而來?由神功師傅娓娓道來。

「神打是較負面的詞語,我們稱為神功,即神明的功夫。」身穿恤衫、三十出頭的林法燊(Benson),是「流民三十三天六壬鐵板正法三七教神功」(簡稱六壬神功)師傅。十六歲就開始拜師學習神功,爸爸同樣也是一位神功師傅,不過他並非子承父業,而是對宗教的好奇,「那時候覺得世界上的宗教如此多,有哪些能讓我看到呢?」出於這份好奇,他去詢問爸爸的師傅(師公)能否出招,師公當時就直接施法,拿刀劈他,他見絲毫無損就決定要學功,修行至今已十六年,更自立門戶授徒。

六壬神功重視符章,所有符都是親手寫。
六壬神功重視符章,所有符都是親手寫。
手寫符要蓋上印章再作法,才算有效。
手寫符要蓋上印章再作法,才算有效。

撞鬼似感冒 鬼上身要對話

「顯法是要讓你看到我們這個力量。」多年來有不少人對神功抱有懷疑,亦不清楚箇中原理。記者決定親身試體驗Benson所說的「顯法」。試劈前刀具要先做儀式,他會先到壇前上香,於刀上寫上符咒,再於記者的手上施法。「看着師公,念四個大字:大顯威靈。」語畢即把刀在記者手上劈了三下,記者感到硬物撞擊的痛楚,但手上並沒有受傷流血,只留下三條刀痕。師傅再劈徒弟作示範時,更用上鐵通敲擊,刀劈徒弟的肚子,目測徒弟同樣沒有皮外傷。但不要以為施了法就打不死,Benson聲稱只在刀劈的位置施法,記者的手移開後就不受法力保護。「其實宗教是一個信念,你只要相信就可以。」當中究竟是否師公顯神威?記者也無從考究,但此舉實在危險,無論相信與否也切勿模仿。

顯法前,Benson先為刀具進行儀式。
顯法前,Benson先為刀具進行儀式。
試劈前要於刀上寫上符咒。
試劈前要於刀上寫上符咒。
刀具事前經過測試,能劈木也能𠝹紙。
刀具事前經過測試,能劈木也能𠝹紙。

當一個神功師傅並不容易,Benson日間在地盤的建築公司當文員,晚上及假期就會做與神功有關的事,看風水、做和合、改名等都是他的工作,而其中一樣更是驅鬼。他說:「我覺得人撞鬼就好像感冒,時運低就好像人的抵抗力弱了。」單是過去六至七年間,他已接了一百至二百宗驅鬼個案。驅邪捉鬼對他來說是簡單事,就像一場拉鋸戰。

Benson表示:「驅鬼有四步,分別是幫事主請神、向神明奏明事情、喝符及後續用符。」如果牽涉鬼上身,就要先開壇,坐下跟他聊天,了解因何事要傷害事主。有些靈體只想要點金銀衣紙上路,但也有些是要取人性命或要搞事主的家人,這樣就不能簡單處理,要作法收服靈體。而有些被收服的靈體,就放於他下壇的幾個膠瓶裏,一段時間後就會帶到廟裏處理。為甚麼人會遇到鬼上身呢,他說:「多是一些冤親債主,一個報應,一個業力。」

Benson說:「顯法是要讓你看到我們這個力量。」
Benson說:「顯法是要讓你看到我們這個力量。」
肚上的刀痕很快就消退。
肚上的刀痕很快就消退。
下壇的幾個膠瓶裏,收集了一些被收服的靈體。
下壇的幾個膠瓶裏,收集了一些被收服的靈體。

皇室神功 淪市井技藝

很多人認為神功很迷信,Benson卻認為神功是由唐朝傳承至今的文化。「其中一個祖先是唐太宗的欽天監,那時神功是皇室中傳授給太子的。明朝時白蓮教是當時的神功,到義和拳時期民間更開始廣傳,人在民間不停到處傳教及救人。到後期,神功就變得市井一點。」除演變成為街頭賣藝,更演變出踢館文化。「以前會去別人的道館互相鬥法,大家會各自乩童,每人打三次。輸了的話,整個香爐會被別人捧走,因為香爐是我們師傅傳給我們的。」能幫人驅邪、做儀式及廣收徒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Benson信奉的六壬神功中,由低至高,分「中教」學習安身保命;「大教」學習靈修;「三山教」學習書符及法事;「五雷教」學習法科及傳教。他們的學習方式包括寫符、打坐等。而很多教派有戒條要遵守,六壬神功則很自由。「我們的唯一禁忌就是百無禁忌。」不用茹素、不忌污血(女性經血),收徒弟也不分男女。

說到底,神功是一種信仰。迷信、旁門左道之說,多年來都不絕於耳。「難道你信那個神才是真神,我信的神就不是真神嗎?」Benson認為不同宗教可以共存,但不能以神功作一份職業賺錢。「因為我有一份穩定工作,我可以自由地去選擇我的神功工作。不是你要我做,我就要做。現在香港的選擇已很少,不想讓自己的選擇更少。」最後,信則有,不信則無。宗教信仰及鬼神之說暫無科學根據,大家切記勿過份迷信。

記者:陳靜雅

攝影:魏子朗、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