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星期日

用三日煉成 古法馬拉糕

 用三日煉成 古法馬拉糕

小小一件馬拉糕看似平平無奇,

沒有珍貴食材加持,沒有精緻的造型。

環看現在的摩登點心店,

不少已遺忘了它。

但一件上好的馬拉糕絕非平庸之輩,

背後更花了點心師傅近72小時和無比耐心,

就像專心致志的馬拉松跑手,

依自己的節奏努力跑到終點,

每步都是努力的成果,值得細味。

在了解何謂好的馬拉糕前,先說說其身世。點心師傅都公認,馬拉糕就是蛋糕一種,以蛋、麵粉、奶粉、吉士等製成。至於馬拉之名,源自19世紀初,英國人把下午茶文化帶到馬來西亞。有說當地人以椰奶取代牛奶,又以蒸的方法取代烤焗。後來再加以演化,輾轉成為今日的馬拉糕。

馬拉糕來到今天,面貌百變。有淡黃色的,古銅色的,甚或雙色。有人喜歡吃邊位,有人喜歡吃中間挺身部位,亦有迷你版一籠一客的。但說到底,美味的馬拉糕只有一個法則──古法。曾幾何時點心都由酒家自製,師傅半夜就開始在廚房內忙進忙出,待茶客一來,點心車就盛滿新鮮熱辣的蝦餃燒賣陸續出爐。其中有種放上大竹籠,離遠已傳來像蛋糕似的濃濃蛋糕香—主角正是馬拉糕。

在騰騰的熱氣下是一身健康的金啡色,中間佈滿細細的氣孔。食落鬆軟不黐牙,質感實在。跟時下的馬拉糕不太一樣,現在的大多吃時像一陣風輕飄飄,欠缺香味。「這些就是古法馬拉糕的特色。」唐人館點心部主管健師傅一語道破美味的法則。「那種香氣和質感,是『化學皮』做不來的。」

唐人館健師傅做點心依循傳統,呈現出中式點心樸實的味道。
唐人館健師傅做點心依循傳統,呈現出中式點心樸實的味道。

美味標記 麒麟皮

所謂古法,就是依循傳統,製作時加入天然發酵的麵種發酵,但這種做法,動輒花上三日兩夜,而且相當佔地方,目前香港地寸土尺金,依此法製作的酒家大約只有三成。另一種是主流,行內人稱之為化學馬拉糕;就是不用麵種,以快速方法,利用大量梳打粉及泡打粉來發起蛋糕,一日內迅速完成。古法,就是一步一步把應做的做好,呈現原始的味道。在製作的三日兩夜中,急進不得。「第一天要逗種,把水、麵粉加入老麵種中,讓麵種發酵。」健師傅說。翌日,再把一夜間發酵長大的麵種,與雞蛋、吉士粉或奶粉、麵粉、糖等拌勻成蛋糕漿。這樣靜置一夜,讓蛋漿默默發酵。來到第三天,因為發酵帶來酸性,得下鹼水中和;亦要下泡打粉及拍油。「我們會分兩三次下油。」啪、啪、啪,健師傅一下又一下把油撲入蛋糕漿內。「看,撲油後,空氣會走上來,面層浮現氣孔,愈多氣孔就代表馬拉糕愈鬆化。」

逗種是重要的步驟,以麵粉和水等發酵成老麵種,有助馬拉糕天然發酵。
逗種是重要的步驟,以麵粉和水等發酵成老麵種,有助馬拉糕天然發酵。
在蛋糕漿內分數次撲油,期間拍入空氣,令糕身鬆軟。
在蛋糕漿內分數次撲油,期間拍入空氣,令糕身鬆軟。
發酵得宜的馬拉糕表面才會呈現縱橫交錯的紋路,稱為麒麟皮。
發酵得宜的馬拉糕表面才會呈現縱橫交錯的紋路,稱為麒麟皮。

此刻步入最後衝刺階段──蒸。起始15分鐘,是魔法時間。請別加蓋,留心細看。煙霧迷濛之間,馬拉糕面層徐徐升起了縱橫四方的紋路。「我們稱這些為麒麟皮。」坊間對麒麟皮的形成眾說紛紜,其中豪隍點心行政總廚鍾友雨師傅解釋,「蒸馬拉糕所用的大蒸籠,底下的竹是粗條,當蒸氣上升時被粗條阻隔,就會做出麒麟面。」在各位點心師傅眼中,麒麟皮除了美觀之外,亦代表功夫到家。唐人館健師傅補充,「有麒麟皮亦代表發酵得足夠,鹼水份量亦準確。任何一樣配合得不好,都沒法蒸出整齊的麒麟皮來。」

真真假假 古銅色

除了麒麟皮外,其實另外有一種魔法在蒸氣中暗中進行,是鹼水在發揮作用。要知道古法馬拉糕以麵種發酵,為了中和酸性,必須下鹼水,否則吃來酸味太濃,質感有變。而鹼水在熱力下,會令馬拉糕愈蒸愈深色。但有些師傅用化學皮做,鹼水下得少,成品偏淺色,為了仿效因下足夠鹼水而來的古銅色,竟用上老抽來整色整水。「入行時,師傅會下珠油(一種焦糖)提色,現在人們通常加老抽,只要份量合適,就吃不出老抽味。」帝苑軒點心部主廚黃師傅坦言。所以真真假假,別只單看外表,有時亦要嚐過箇中滋味才分曉。

籠仔馬拉糕 $25/豪隍點心工房:籠仔細小,油分均勻分佈,由邊位到中間都一樣鬆軟。
籠仔馬拉糕 $25/豪隍點心工房:籠仔細小,油分均勻分佈,由邊位到中間都一樣鬆軟。
太極馬拉糕 $42/紅樓:太極圖案生出兩種口味,包括清淡的原味和黑芝麻味。
太極馬拉糕 $42/紅樓:太極圖案生出兩種口味,包括清淡的原味和黑芝麻味。
奶黃馬拉糕 $28/件 元朗大榮華:三層馬拉糕之間有着甘香的奶黃,不少食客叫一大底當成生日蛋糕慶生。
奶黃馬拉糕 $28/件 元朗大榮華:三層馬拉糕之間有着甘香的奶黃,不少食客叫一大底當成生日蛋糕慶生。

邊位軟滑 中間實

常言道,時間即是金錢。以馬拉松式速度製作的古法馬拉糕,照理件件皆珍貴。但是,竟亦有些部份遭人嫌棄。「馬拉糕、馬拉糕、馬拉糕……」新興食家的點心師傅蓮姐,捧着整籠馬拉糕由廚房步出。新興是傳統的點心店,由半夜營業至午後四時。門口收銀旁,有一列蒸櫃,放滿一幢幢點心。「這些蒸櫃一為方便外賣,二來亦可保持點心的熱度,放涼了不好吃。」蓮姐說。一底雙手環抱般大盤的馬拉糕,哪部份最受歡迎,她最清楚。「最搶手是邊位,口感軟熟得多,好好食。」蓮姐說,「亦有人認為中間大件夾抵食,就選中間。」為何中間部份較為硬實?坊間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關乎火力,但以現今的七星爐頭來說,火力已很均勻。其中豪隍的鍾師傅解釋得頭頭是道,「蒸馬拉糕時,油分會流瀉到兩邊,所以邊位就較香滑,中間嚡好多。」

黃金馬拉糕 $18/新興食家:邊位(左)軟滑,中間(右)高大厚實,你喜歡哪一款?
黃金馬拉糕 $18/新興食家:邊位(左)軟滑,中間(右)高大厚實,你喜歡哪一款?
新興食家是傳統點心店,師傅蓮姐做的馬拉糕都有美麗的麒麟皮。
新興食家是傳統點心店,師傅蓮姐做的馬拉糕都有美麗的麒麟皮。

面對中間硬實的部份,店家各出奇招。像新興食家這些傳統點心店,以百貨應百客,不變應萬變。有的走高檔路線,像唐人館師傅就手起刀落,把中間部份的底部切走。「這動作叫飛底,一大底馬拉糕中,以中間數件的底部最硬實。」健師傅說,「我們要把最好的給人,就把中間數件的底部薄薄切走一片。」新派的點心店亦另有對策,就是推出原籠馬拉糕。「籠仔馬拉糕流行了十年多,傳統那些大籠的,油分會流向兩邊。但籠仔呢,油分瀉來瀉去都在那範圍內,所以整籠都好吃。」豪隍鍾師傅解釋。籠仔細細,即使用麵種亦難以做出麒麟皮的效果。但古法獨特的風味仍然嚐得出來,就像豪隍這小店做的,吃來鬆軟中帶點煙韌,蛋香味豐富,吃到最後喉頭有丁點酸味,確是麵種所賦予的特有味道。

推陳出新 換綠衣

潮起潮落,除了原籠馬拉糕彈起之外,馬拉糕亦陸續出現了新口味。「傳統以來都用砂糖,現在人們吃得講究,說黑糖健康,那麼就要轉變一下。」帝苑軒黃師傅說,他做的黑糖馬拉糕一身健康膚色,吃來有種黑糖的蜜香。亦有店子把馬拉糕換上一身翠綠,用上新鮮斑蘭葉打汁,再加上斑蘭油,視覺和味覺都好清新。最富玩味的,則要數紅樓的太極版本,生出原味和黑芝麻味,如果芝麻味更濃就更好吃了。至於大榮華經典的奶黃馬拉糕,像西式蛋糕一樣,三層蛋糕中夾有兩層奶黃,以為是新派做法,其實是復古之作。「昔日英國佔領馬來西亞,英國人下午常吃海綿蛋糕,但沒有大焗爐,工人就把蛋糕拿去蒸。」食神梁文韜細說前因,「之後傳去唐山,除了轉成蒸之外,亦改用中式包的發酵方法。」然而,他們懶於分三層去做,「那就一次過倒下去,形成了中式的馬拉糕。」

斑蘭欖仁馬拉糕 $33/點一籠:翠綠色來自斑蘭汁和斑蘭味糖漿,味道清香,富有馬拉風味。
斑蘭欖仁馬拉糕 $33/點一籠:翠綠色來自斑蘭汁和斑蘭味糖漿,味道清香,富有馬拉風味。
黑糖馬拉糕 $68/帝苑軒:以沖繩黑糖代替砂糖,甜得來有種獨特如焦糖的香味,好吃。(供應至23/9)
黑糖馬拉糕 $68/帝苑軒:以沖繩黑糖代替砂糖,甜得來有種獨特如焦糖的香味,好吃。(供應至23/9)

眼前的奶黃馬拉糕,可說是復刻版。「我將昔日英國人在馬來西亞遺留的,傳說中的三層海綿蛋糕重新展現出來。」馬拉糕經歷中西融合,歷史流轉,造就了今天沉穩洗練的味道。或許不惹人注目,就正如健師傅所言,「我們做的不是鮑參翅肚,全關乎手工,不顯眼的,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我們的功夫。」但只要堅持下去,就像馬拉松選手為目標默默努力,有心人自然懂得其滋味。●

【紅樓】

地址:銅鑼灣登龍街1-29號金朝陽中心2期Midtown 1樓

電話:2383 4038

點心供應時間:11:30am-5pm

【豪隍點心工房】

地址:觀塘敬業街65-67號敬運工業大廈1樓A室

電話:2562 5668

營業時間:8am-9pm

【新興食家】

地址:西環士美菲路8號地下C舖

電話:2816 0616

營業時間:5am-4pm

【帝苑軒】

地址:尖沙嘴東部麼地道69號帝苑酒店B2層

電話:2724 2666

營業時間:一至六11:30am-3pm, 6pm-11pm,日10am-3pm, 6pm-11pm

註:黑糖馬拉糕只限午市供應至23/9止。

【點一籠】

地址:尖沙嘴海港城港威商場地下G103店

電話:2175 3100

營業時間:一至五9am-10:30pm,六日9am-9:45pm

【唐人館】

地址:尖沙嘴海港城港威商場4樓4101號舖

電話:2157 3148

營業時間:一至五12nn-10:30pm, 六日及公眾假期11:30am-10:30pm

註:柯打指定的午市點心套餐加$20可享用馬拉糕,直至另行通知。

註:荃灣設分店

【大榮華酒樓】

地址:元朗安寧路2-6號2樓

電話:2476 9888

營業時間:7am-11pm

註:1.大籠馬拉糕$98/四件。2.九龍灣及灣仔供應時間及價錢各有不同。


撰文:關廣恩

攝影:鄧廣基、葉天榮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