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星期六

談談中國式孝道——嘗糞與埋兒 馮睎乾十三維度

 


談談中國式孝道——嘗糞與埋兒
#晚飯時間慎入
香港開學日,位於油塘的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別出心裁,舉辦了一個名為「開學孝道禮」的爱国教育活動,讓小學生為家長剪指甲、「揼骨」按摩及奉茶。據該校的Facebook專頁介紹,奉茶儀式除了雙膝下跪,還有台詞要唸:
「先跪係跪墊上,用認真誠懇嘅眼神望住父母,然後拎起茶杯,對住父母講一聲︰『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孝順你,你話點就點啦』,請父母飲茶!好喇好喇,爸爸媽媽飲過子女茶,子女聽教又聽話。」(注1)
光是這句對白,已不合傳統中國孝道了。「你話點就點啦」不是孝順,而是阿諛逢迎。校方知道「不孝有三」是哪三條嗎?東漢學者趙岐注《孟子》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第一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孔子也說過「事父母幾諫」,即看見父母有錯,就要好好規勸他們,而非「你話點就點啦」。
中國人宣揚孝道,自古就有很多荒誕故事,例如以前無人不曉的「廿四孝」,魯迅早就批評過了。在中國做孝子,剪指甲、「揼骨」是不夠的,你至少還要嘗糞。廿四孝有個「嘗糞憂心」故事,說南齊庾黔婁,離家到外面當縣令,上任不滿十天,忽然心驚汗流,預感家中有事,馬上辭官返鄉。
回家後,果然見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説:「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要知道他的病情好壞,須嚐一下糞便,味苦就好。)黔婁嚐一口父親的糞便,甜的,非常憂心,夜裏拜北斗星,乞求讓自己代父去死。可惜孝沒感動天,幾日後父親還是死了。
這故事最早見於《南史》,大概是真的,但有個細節被廿四孝故事省掉:史書說庾易(庾黔婁之父)「泄利」,即肚瀉,可知庾黔婁品嚐的屎狀,大概是流質的。
這故事雖然味道濃烈,但細想也不算太荒唐。當時醫學技術有限,若庾黔婁心急如焚,想知道至親的病情,嚐一下糞便也是能理解的——他連死也不怕,怎會怕臭?老實說,對庾家我是真心敬重的,因為庾易本身確是高人,你看他三個兒子的名字就明白。
庾易長子叫「黔婁」,黔婁是古代出名的隱士,最出名是窮;次子叫「於陵」,於陵是齊國隱士陳仲子居住的地方,陳仲子最出名是「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見《孟子》);三子叫「肩吾」,肩吾一樣是隱士,載於《莊子》,但肩吾的生活似乎比較好,莊子沒說他窮到無飯開。庾肩吾有個兒子,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叫庾信。
庾黔婁嘗糞,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因為他全家都不是普通人。嘗糞故事最大的問題,倒不在吃屎,而是兒子想以身代父,背後的價值觀是:為了保住上一代的性命,下一代是可以犧牲的。這價值觀在廿四孝的「郭巨埋兒」表達得最清晰。
故事中的郭巨,家貧,有個三歲的兒子,還要奉養母親。郭母常常把食物分給孫子,令郭巨很不安。於是他跟妻子商量,說我們太窮了,連供養母親也困難,她還要把食物分給這孩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不如埋了這孩子吧。
兩人坐言起行,真的去掘一個坑,打算把孩子活埋。想不到在地下發現一桶黃金,上面寫着「天賜孝子郭巨」云云。幸好有了這些天賜的黃金,郭巨就不必再埋兒了。這故事的確cls,但應該是真的,只是現實並非大團圓結局上天台bbq。
郭巨埋兒故事,最初見於晉人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但《搜神記》我在Patreon 已介紹過,很多都像是倪匡的幻想小說,不能認真看待,且現在流傳的版本不是原裝正版,有些故事可能是後人加插的。郭巨的事就很可疑。
在劉宋時代,有一個叫郭世道的人,事跡載於正史《宋書.孝義傳》:他家貧,供養後母已很吃力,妻子誕下一男,他自知養不起,於是夫妻共議曰:「勤身供養,力猶不足,若養此兒,則所費者大。」結果「垂泣瘞之」,即哭着埋了孩子。
廿四孝故事中說好的黃金呢?當然沒有。究竟郭世道是看了《搜神記》才這樣做,抑或後人改寫郭世道的故事,插進《搜神記》呢?你可自行判斷。我相信,大概是有人想宣揚以「孝」包裝的「殺子文化」,於是刻意竄改結局,藉此讓受眾對「孝」保持一個美麗的幻想。
中國式孝道有好有壞,壞的一面,自然是這類建基於「假歷史」的故事。好的一面,其實不必講故事,不必嘗糞埋兒、臥冰躍鯉、按摩奉茶,只需要引曾子的金句就夠(見《禮記》):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最大的孝是令父母受人尊敬,其次是不辱沒他們的聲名,最低層次是供養。至於裝模作樣下跪、按摩及奉茶,則是等而下之了。按曾子的標準,那些被千千萬萬人問候老母的高官,都是最不孝的。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夠膽,或懂得這樣教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