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星期日

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馮睎乾十三維度

 


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豪華餅店自七十年代開業,屹立九龍城近半世紀,見證香港滄桑,終於也到了曲終人散之時。我童年住九龍城,天天上學放學,必經豪華,碰見蛋撻出爐,總忍不住買一兩個邊走邊吃。在我人生中,這間位處街角而叫「豪華」的小店,就像英女皇一樣,陪伴我成長,其存在是那麼理所當然,一旦告別,也難免有點感觸。
豪華由兩夫婦經營,做麵包的周先生原來已八十多歲,難怪要退休了。據說有人買下周先生的蛋撻和麵包配方,在東京開了一間港式茶記,力求保存「港味」。實際效果我不清楚,但這理念是值得推廣的。早兩日,有位好久不見的朋友跟我通電話,恰巧談到「買老店配方」的事,還再三敦促我寫出來,好讓更多香港人知道。
這位朋友,就是從前灣仔曙光書店的老闆馬國明,我叫他「馬老闆」。談了一會兒近況後,馬老闆開門見山跟我說:「有樣嘢我好想你寫,就係話畀大家知,我哋香港仲有好多寶㗎!(有一件事我想你寫,就是告訴大家,我們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然後馬老闆便如數家珍般,說荃灣一家老店賣的蝦子麵、深水埗一家老店賣的豆腐食品,質素都非常高,但他擔心兩店老闆年老退休後,青黃不接,做法便會失傳,就像他童年吃父親手製魚蛋的滋味,長大後也再難嚐到了。
香港要發展什麼高科技,馬老闆並不看好,「即使香港人有什麼發明,到頭來還是在大陸生產,不是香港出品。」他建議政府或有心人,應該盡快向某些出色的老店,洽購他們的「獨門秘方」,然後大量生產並推銷到全世界,這樣才能令香港的好東西薪火相傳,甚至發揚光大。
「這些老店的家傳秘方,就是香港民間文化的寶藏!」馬老闆越說越起勁。他不是老饕,而是開了廿年英文書店的人。開書店的人對於保存文化,總有一股永不熄滅的熱情,甚至可說是高尚的執着。
「除了這些好味道的文化遺產,香港還有什麼寶貝呢?」我問馬老闆。他想了一想,說當然還有很多。然後他便引用他最愛的本雅明,說他思考香港文化的時候,大受本雅明提出的「primal hearing」理論所啟發。什麼意思呢?
馬老闆說香港文化有許多primal hearing的例子,如「士多」一詞。眾所周知,「士多」是英文store的音譯,從前在香港舉目皆是,專賣香煙、汽水、啤酒、糖果、餅乾等非必需品,現在都被「便利店」(名字翻譯自convenience store)淘汰了。這有什麼特別呢?
特別之處,在於香港粵語還有很多像「士多」的詞,如巴士、的士、芝士、波士、貼士、柯打等,這些字詞的存在,證明香港和西方文化是全面接觸和自然融合的,且這種融合並非盲從西方,而是有自己的角度和立足點;反觀大陸社會遇上西方文化,自清代以來,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排斥猜疑。
「的士在大陸或台灣譯為『計程車』,但巴士也會分段收費,為什麼不可叫『計程車』而叫『公車』呢?我們不必這樣譯,或這樣解釋taxi,因為我們有自信、自由和胸襟採用音譯,也不介意讓全世界看到:我們香港就是受英文影響,跟外來文化打成一片。」馬老闆說。
這次通話,還有身在英國的麥琪在線。麥琪事後跟我說,馬老闆說了兩三次大陸和台灣不像「我哋香港」,令她有點感觸也感動,因為無論她在英國遇上什麼人,跟她說理解她對香港的感情,事實上也只是「我哋香港人」才真切體會到。
香港人的寶貝不止民間老店配方,還有思想的靈活、語言的自由與精神的奔放。以上氣質和性情,在一個認為「中国人稱讚英女皇就該道歉」的民族身上,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些寶貝我們無需「唱好」,但必需努力保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