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星期五

話執又唔執 老店執笠歸咎市民「唔珍惜」?沾史人類觀察

 


話執又唔執 老店執笠歸咎市民「唔珍惜」?

九龍城豪華餅店鬧劇,戲劇性地以「唔執啦」告終。之前好多人排隊時,店內阿姐抱怨:「平時又無人排隊,話執先有人排隊好似送殯咁。」我好不以為然,豪華餅店雖然係老字號,但啲麵包水準只屬普通,唔好話同全香港比,同區內麵包店比都唔算好出色。除咗執笠令市民想送別,邊有可能日日都會有人排隊。只係念在你四十幾年老店,市民先想嚟排隊食多次。係送殯架啦,但有畀足帛金唔係嚟白食你餐解穢。

咩平日唔珍惜之說真係痴線。普通街坊麵包店,點日日嚟食?說穿了係啲出品平庸,啲嘢特別好食咪自然有人排隊囉。雖然由細到大住東九龍區,見豪華執笠都覺得有啲可惜(當年豪華隔離仲有個舊式百貨公司叫國際,但一早執咗,都有啲童年回憶喺嗰度),但見阿姐呢番言論就覺得快啲執囉。

你話排隊客人係嚟送殯,平日唔珍惜,但喺我眼中呢啲係唔感恩嘅情緒勒索,十分反感。而家好啦,唔使執啦,但我都係唔會再食。九龍食本身已經多嘢食,行遠少少土瓜環仲多好多麵包店,睬你都傻。

另外見有啲傻佬急不及待出嚟笑啲排隊市民,話人「炒車」。但無人有水晶球預知未來,有咩炒唔炒車,咁驚炒車建議你日日咩都唔好做留喺屋企瞓,咁就一定無嘢炒車。

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

《人民日報》這幅圖,讓我看到「報應」馮睎乾十三維度

 


《人民日報》這幅圖,讓我看到「報應」

昨天,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號的一篇文章〈摘口罩!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被中国網民熱轉,乍看標題插圖,幾乎有美麗誤會,以為黨媒要跟「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偉大領袖對着幹。細看日期,哦,原來是2019年8月18日發布的舊文。

文中「口罩」,指香港反修例運動參與者佩戴的口罩,而非2020年以來中国人為配合「防疫政策」而不敢脫下的面具。中国網民突然傳閱這篇舊文,當然不是為了紀念八年前的香港「928」,而是含沙射影,旨在表達對中共「動態清零」、「閉關鎖國」的不滿。但香港人見到這篇文,也許只會覺得冥冥中有天意。

再過幾天,林鄭月娥頒佈的《禁止蒙面規例》——即禁止市民在集會及遊行時遮掩臉部——就頹然步入三周年,諷刺的是,這條半死不活的所謂禁蒙面法推出數月,全港官民就要「違法」蒙面,甚至於林鄭後來偶爾露出她不甚雅觀的口鼻,也要飽受朝野千夫揶揄。

如今林鄭下馬了,香港也「開新章」了,可是臉還是要蒙下去,十四億東亞壯士想「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依舊遙遙無期。2019年香港人被禁戴口罩,上天就叫全中国人蒙面;香港人徒勞無功搞「和你飛」,上天就讓三跑、大橋、高鐵、郵輪等統統「清零」,連中国也跟西方脫軌;香港人想發動大罷工,上天就令中国失業率飆升⋯⋯

中共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今天表示,「中華民族嚇不倒、壓不垮,不怕鬼、不信邪」,說得真好。假如上述現象不是天譴,那肯定是「習爺爺」在溫馨回應市民的訴求了。習近平的心,果然一直牽掛着香港人。

如今香港政府聲稱為「防疫」鬆綁,爭取香港經濟偉大復興,明眼人都知道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那「死結」根本不在「0+3」抑或「0+0」,而在於非鹿非馬的「清零措施」,最明顯的就是什麼「安心出行」和「疫苗通行證」。

以防疫同樣偏向保守的台灣為例,台灣今天宣布10月13日將實行入境「0+7」免居家檢疫新制,開放各國旅客來台(不包括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儘管台灣「0+7」似較香港「0+3」嚴格,但細節才最重要:那七天自主防疫,旅客若有兩日內的快篩陰性證明,已可在餐廳用膳,而香港那家居醫學監測的三天,只可以返工返學,卻不能進入食肆、酒吧等。

近幾年,台灣即使在抗疫最緊張的時候,也只要求你進入食肆、商店、夜市等地方掃QR code(現已完全取消),從未為了谷針而搞什麼「疫苗通行症」。反觀「好安全」的香港,即使推出「0+0」,旅客也要像香港居民一樣,去哪裏也得掃碼,聽說還要到郵局排隊領「臨時疫苗通行證」,試問多少外國遊客會同你癲?

今日《紐約時報》有篇文章,題為「放鬆疫情管控後,香港能否恢復『國際都會』的往日光彩?(After Pandemic Barriers, Can Hong Kong Recover as a Global Metropolis?)」,答案是什麼,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最後,我有一小小建議。要恢復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港府必須毫不含糊講好香港故事。你虛無飄渺講什麼「0+0」,對外國人來說香港仍是一個零,因為他們只聽得懂簡單的「living with COVID」,不會明白「0+0」背後那些令人暖心的「通行證」、「安心出行」及「紅黃碼」。

但香港官員至今無人敢用「living with COVID」這個口號,反而只見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說:「『與病毒共存』從來並非選項」。這就對了。宣傳必須要有自信,香港政府應該直言「寬鬆了的動態清零仍是動態清零」,並以「全球最乾淨的國際都會」推銷自己,才算講好香港故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堅持下去,「一国兩制」必定大放異彩。請港官緊記:即使徒勞無功,也勿忘習總初衷。

2022年9月27日星期二

亡命天涯心繫香港,離散如水堅強如鋼 ——與幾位離散港人的一席談 顏純鈎

 

亡命天涯心繫香港,離散如水堅強如鋼
——與幾位離散港人的一席談
中秋節前,經朋友介紹,有機會探訪幾位流亡異鄉的香港人,與他們交談,感受良深。這些離散港人雖然來到安全的環境,但仍面臨不確定的前景,承受事業與生活壓力,但他們都樂觀積極面對困難,對未來抱持堅定的信心。
在反送中運動中,他們是無名英雄,主要做一些街頭抗爭的後勤工作,運動沉寂後,他們遭受過牢獄之災,恢復自由後仍堅持到法庭聽審,探望身陷囹圄的手足。他們是普通的香港人,正因為普通,他們身上恰恰體現了香港人的精神風貌,他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
為什麼一個普通香港人身上,有如此深刻的現代意識,如此不屈服的意志,和樂觀積極的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香港人百年來生活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民主精神長年潛移默化,我們親身享受過一個自由社會賦予我們的所有幸福感,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將個人素質發揮到極致,使我們個人價值得以實現,家庭與事業得以安頓。我們對老香港所有的好處有深切體會,所以一旦失去,我們便有切膚之痛。
此外,香港貼近中國大陸,與廣東脣齒相依,我們親眼目睹﹑親身參與珠江三角洲從無到有的成長,又每日耳濡目染大陸專制社會下人民生活痛苦的真相。以香港的自由法治,相對於中共的無法無天,我們深知其中本質的區別,因此只有維護舊香港的價值,才有我們身家性命之所寄。
最後,香港資本主義的自由社會,百年浸染下塑造出來的香港人的人格特徵,使我們不同世代之間有不少共同的精神內涵。香港人普遍地守法﹑包容﹑隨性﹑向善,自食其力,有公德心。這些人格共性,使大部份香港人有共同語言﹑共同的價值追求,使我們在維護香港根本利益這個出發點上,始終同上同下,親如手足。
這幾位離散港人,深受專制統治之迫害,他們脫離魔掌之後,面對新的陌生艱難的環境,仍保持對香港深長的關切,隨身攜帶抗爭年代的文宣,念念不忘苦難中的手足。即使身份未定,未來渺茫,他們仍保持不屈服於專制統治者的高貴自尊,這便是香港人難能可貴的精神內涵。儘管很少人知道他們,但他們安於默默無聞,安於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
他們是平凡的香港人,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愛香港,與生俱來的愛不會消磨。
為什麼數百萬香港人,二十幾年來,為香港的存亡前仆後繼?為什麼他們流血犧牲,仍毫無怨言,自甘磨難?唯一的理由只是,我們不能容忍香港被人踐踏,不能容忍這塊美麗的土地被玷污。
中共可以心懷叵測,但不可公然欺侮我們;甚至你可以欺侮我們,但不可欺侮我們還要我們接受;甚至你可以強迫我們接受,但不可以以暴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香港很小,香港人力量很微薄,但你要我們跪下,還要把我們踩作腳底泥,我們便「同你死過」,道理就這麼簡單。
去年以來,大量香港抗爭者被迫流亡,英美加澳日台新,數十萬香港精英離散世界各地,他們揹負離鄉背井之苦﹑親友隔絕之痛,去到異國他鄉,為不確定的未來擔憂。但這些離散港人的共同點便是,沒有人因此而離棄香港,他們在千里之外心繫故園,關心那裡的一動一靜,憎恨一切對香港舊有價值與文化的踐踏,人不在香港,心仍在抗爭。
因此,二十三條五十萬人大遊行﹑佔中運動以至反送中運動百萬人規模的抗爭,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即使沒有中英聯合聲明的作廢,沒有基本法的謊言,沒有一國兩制的花招,香港人都是會抗爭的,因為我們的處境如此,初衷如此,不屈服的意志如此。
中共太大,香港太小,中共有政權暴力,香港人赤手空拳,中共離我們太近,西方民主社會離我們太遠,我們先天地處於弱勢,所以我們不成功是正常的。但你也不要指望我們會以屈辱來換取生存,以順從來交易溫飽,我們可以「乘桴浮於海」,如果不能,我們也可以選擇將仇恨埋在心底,珍惜真性情,臥薪嚐膽,以待來日。
英國政府是外人,但他們是「民主」的外人,中國政府是自己人,但他們是「專制」的自己人,世上沒有自己人與外人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別。有自由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故鄉,問題不是我們身在哪裡,問題是我們心在哪裡,我們心在香港,我們就永遠是香港人。
離散海外的香港人如水一樣滲透在異鄉土地上,只要心繫香港,就只剩下如何在新的環境下集結,如何尋找新的抗爭手段,如何促使中共早日垮台,以救香港於危難之中的問題了。這些問題應該思考,在實踐中摸索,然後完成我們自己的使命。
臨走前,這幾位流亡的同胞送給我兩個他們手做的中秋月餅,這兩個小月餅做得十分精緻,用很正宗的白蓮蓉和蛋黃,品嚐之下,既驚且喜。驚的是,在如此困窘的條件下,竟然可以做出如此地道的香港食品,喜的是,一定是他們以平常心面對逆境,才能做出如此高質量的故園口味。
善惡有報,天道好還。誰正誰邪,誰是誰非,誰強誰弱,誰生誰滅,歷史自有分曉,今日之離散,正是來日生聚的前奏。我們一定會在未來的新香港團圓,未來,香港就永遠是香港人的香港。

一起賞析小龍馬 馮睎乾十三維度

 


一起賞析小龍馬
這兩天,很多香港網民看到「国慶賽馬日」海報上那匹有「鹿角」的「馬」,均嘖嘖稱奇,有人更認為馬會想暗示「指鹿為馬」。
引發公關災難後,馬會急欲補鑊,透過各大媒體澄清,例如《明報》今天引述馬會發言人說,海報上的動物,其實是藝術家馬興文創作的「小龍馬」,靈感取自中國古代神獸「龍馬」,還引了一份叫「龍馬記」的古文獻。(注1)
今天蔡子強在專欄談及此事,一樣言之鑿鑿引用「龍馬記」(他的引文打錯字,以下是我訂正的版本):「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注2)
首先我要指出,在中國古文獻中,並無一本書叫「龍馬記」。不管是馬會抑或蔡子強,都只是抄維基百科,但很不幸,維基的資料根本是錯的。蔡子強搞錯也罷了,但這是馬會海報,發言人居然連它的創作背景也不清楚,反而胡亂抄襲網上資料,未免太不專業。
「龍馬記」三字,最初似乎見於百度百科「龍馬」條,後加括號,說明是「河南孟津縣負圖寺碑文」(注3),但百度引述的「龍馬記」文字,跟維基或蔡子強所引的毫無關係。那麼馬會的「小龍馬」究竟是否來自中國傳說的龍馬呢?不如讓我簡單解釋一下吧。
徵諸古籍,「龍馬」主要有兩個意思:一者僅表示駿馬,如《周禮》所謂「馬八尺以上為龍」,或顏延年〈赭白馬賦序〉的「馬以龍名」,所以這意義的龍馬不會有角;二者表示那隻獻河圖給伏羲的神話生物,這傳說見於漢代讖緯書《尚書中候》,內文說:「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又說:「榮光出河,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吐甲圖。」沒說龍馬有角。
至於維基所引的「龍馬記」,倒不是今人偽造的,以我所知,最早似見於金履祥《資治通鑑綱目前編》,作者稱是漢人孔安國說的,但沒講出處(當然不是什麼「龍馬記」)。那段文字是否真的孔安國所說,我有點懷疑,但無論如何,那「龍馬」只是「類駱有翼」——「駱」指一種鬣毛和尾黑色的白馬——依然沒有角。
由此可見,香港馬會的「小龍馬」跟中國神話的「龍馬」是不同種的,不宜認親認戚。我最不明白的是,馬會和評論員與其東拉西扯亂引資料,歪曲中國文化,為什麼不尊重一下原創者馬興文,直接引述他自己講的創作理念呢?
Simon Ma馬興文畢業於倫敦大學,以創作與馬有關的藝術品聞名,跟他合作的國際品牌有法拉利Ferrari、Lamborghini、Bulgari、Chivas、Ducati⋯⋯郭富城也是他的好友。可見他本身就很有江湖地位,馬會無需引經據典(還要引錯),只要quote馬興文就夠。
馬興文的小龍馬,早於2020年尾已在上海外灘展出,他當時接受訪問,稱小龍馬的創作靈感來自一場慈善活動,「在那次活動中我遇上很多無法自理的殘障和自閉症人士,發現原來藝術是能夠幫助到他們打開心窗,所以我想到創造一個正能量的IP,透過藝術打破隔膜」。(注4)
據一個英文網站介紹,小龍馬的誕生「源於北京故宮」(DC Xiaolongma was born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擁抱的奮鬥和自強不息精神」。馬興文想讓小龍馬陪伴他的朋友,並為他們帶來愛與希望。(注5)
看懂了嗎?
小龍馬不是中國的龍馬,也不是趙高的IP,而是「充滿正能量」的藝術品。我自己非常喜歡,希望大家不要再說那是「指鹿為馬」了。也希望馬會能尊重藝術家,不要再胡亂詮釋藝術就好。

中共二十大代表名單(左)陶傑

 


20220926
中共二十大代表名單(左)👇。抽樣小驗,這一代中國人的姓名,有強烈的軍事化、重複性、單名多的簡陋氾濫傾向,與民國時代的中國人姓名相比(右),一看就知道這個民族三代之間的蛻變。
如單字叫「李军」的共四名,叫「李剛」的三名。有一個叫「李闖」(其老爸一定「是農民革命領袖」李自成的影迷,當然也就是毛澤東的頭號粉絲)。還有一個竟然叫「李鵬」,而且括號「女」(幾十年來中國的開會名單,女人和異族必加括號另註明,今日中國人的名字高度中性化,確實要註明,否則誤認為有太多Transgender)。還有一位,居然叫做「李小三」,可諒解其父或為文盲,唯大江南北酒色財氣間實在敏感。還有一個叫「李長利」,大概希望可以長收紅包。習總書記應該叫這兩位代表先改名,再出席,維持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特色。
民國時代中國人的姓名,父母都會有點心思,儒家傳統,為子女取名,是一件大事,絕不會那麼懶惰,隨便叫什什麼毛毛、洋洋、豆豆、瓜瓜、點點之類,俱知名字沾上農耕色彩,不登禮儒殿堂。
舊時名之外還有字(👇下右上),讀書升學,取錄上榜,明白唱列,往往加上籍貫,好像都有光宗耀祖鄉里沾榮的意思—-徐士修,字竹亭;章士釗,字行嚴;岑德廣,字心叔。還有一位江上青,字少峯(與江澤民傳說中的父親同名),俱各有內涵畫面。這是以前的中國。
再看五十年代初香港某書院的學生名冊(👇下右下),方日寛、江志廉、任志當,樸實處也有性格,唯比起另一張名單,稍欠風韻。已經沒有字了,或因難民投奔殖民地,倉卒之傾,氣派未可顧及。有一學生叫做「李拙」,令人對其尊翁的修涵器度油然生敬意。學生名冊還附地址,隱約中看見一排排舊樓、騎樓和煙囪。那時雖然窮,料治安還好。這家書院是什麼,各位恐不會猜得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由中國人的名字之三代變化,我不會說這個民族已經喪失了人文的靈魂,不過由從前的中國人姓名如花圃、如果園,樹木芳馨,到今日之如野草雜生,人名充斥三分槍炮火藥味、四分酒家貴賓廳地氊吸滲着的茅台酒精和煙草味,三分夾雜着春節客運火車車廂或長途巴士一股擠擁着的汗氣。由美學的角度,不論其餘,請勿告訴我這個民族可以復興。
(下面有一位讀友預言:有一天全民會改用編號。我同意。只一點點感想,無關政治,沒有侮辱傷害誰的意思。閑雜人等見此文而跳腳搥胸之前,先唸一次自己的名字,就會明白:咄,你為什麼今生只配做一名中國五毛。

2022年9月25日星期日

蔡若蓮真的看過〈少年中國說〉?馮睎乾十三維度



蔡若蓮真的看過〈少年中國說〉?

香港「教育局」為賀中共国慶,近日組織了四十一間本地中、小學的四百多名學生,拍攝一段叫《少年中國說》的音樂宣傳片(注1)。但見片中年輕學生,無論唱歌、跳舞、打鼓、吹簫,一律像王岐山送殯那樣,口不離罩,全無勃發的朝氣,而歌詞卻唱着「少年強則國強」、「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聲畫分離,實在非常諷刺。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在Facebook推介這段宣傳片,說:「《少年中國說》是梁啓超先生所寫的一篇文章,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內地唱作人許嵩及填詞人二水節選了文中部分內容,創作了同名歌曲。」(注2)

我想鄭重指出一點,蔡若蓮用「文中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來概括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內容,實屬誤人子弟。有理由相信蔡若蓮根本沒看過梁文,或即使看過,也是刻意扭曲文章主旨,完全迴避了梁啟超對「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的狠辣批評。

〈少年中國說〉全文近四千字(注3),關於「中國少年」的段落,僅出現於文末那五百字。梁啟超根本沒有假大空地「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而是提醒年青的國民,要推動中國進步,乃「中國少年之責任」。由始至終,梁啟超都沒說少年必然有「朝氣」,他實際是這樣寫的: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這種文言淺白得很,但為免有人再次惡意曲解梁文,我現在清清楚楚翻譯一次:「假如全國的少年,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少年,朝氣勃勃,那麼中國就是屬於未來的國家,進步不可限量;假如全國的少年,都活得像衰朽的老人,那麼中國就只是屬於過去的國家,離滅亡之日不遠。」

看懂了嗎?梁啟超是「提醒」中國少年有什麼責任,不是「頌讚」他們有朝氣。連「提醒」與「頌讚」也分不開,蔡若蓮的中文閱讀能力是否有問題?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在1900年發表的文章,題目中那「少年」主要不是指中國的少年,而是作形容詞用,解作「年青的」。我不知道蔡若蓮是否有意推薦這篇文給香港學生,若然,則請原汁原味教導學生,不要陰陰濕濕扭曲梁啟超的原意。

老實說,我認為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人,都應該重溫這篇〈少年中國說〉,只可惜微博微信從來不見有人瘋傳。梁啟超在文中有幾個觀點都鞭辟入裏,我隨便講兩點:

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只有「國」之名,而無國家之實。梁說: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產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也。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即是說,中國向來雖有「國」名,但實際上只有「朝廷」,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為什麼這樣說呢?梁啟超認為,「國」是人民共同擁有的,「朝」則是一家的私產而已。梁對「國」有清晰定義:

「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可見梁啟超所謂「少年國」,原來不是「頌讚」,只是形容中國尚未發展為一個有民主制度的國家而已。在梁的眼中,實行民主的共和國才是「壯年國」,歐洲列邦就是模範——梁從未講過什麼「中国特色民主」。

二是指出中國無法進步,落後於歐美諸國,是因為「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這群老人「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連「飲食步履視聽言語」也不能自理,卻叫他們管治國家,「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治天下也」,所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罵得真是痛快!

以上兩點,才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全文旨趣所在。什麼「頌讚年青人的朝氣,為國家帶來進步」,根本是「擘大眼,講大話」。

我浪費了幾分鐘,聽了那首中共宣傳歌,一開場的歌詞是: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你知道梁啟超原文寫什麼嗎?他寫: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連「獨立」的能力也沒有,何來自由?這首歌無疑唱出了中共的国運,但請各位記住,它跟梁啟超的原意一點關係也沒有。

黃泉醫務局長 陶傑

 


20220924
于品海領導的「理性愛國」倡議性傳媒「香港01」以「龜公」的諧音為題,諷刺「黃泉醫務局長」。香港的「創意」仍未滅絕,新聞修辭學的功力令人欣喜。
一場「清零」超級鬧劇,香港的牛鬼蛇神又全部浮面,爭相押注,以為買重「堅持動態清零到底不動搖」的習近平主席抗疫思想,一定不會輸。
豈知有如「送中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有如此簡單,當然又是大陸的權力鬥爭在香港的延長。十賭九騙,於是越瞓身下重注的,會越輸得慘。
香港在大陸的珠三角門口,平時中國若平靜,香港有狂賺大陸熱錢的獨特優勢,但當大陸出現淒厲的權力鬥爭,香港必然最先受衝擊。上帝是很公平的。
殖民地時代香港有英國人在,港督及其政治顧問、英國外交部,進退間懂得如何以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面對殘酷陰暗的中國人政治鬥爭掌舵。加上英女皇肖像這張驅鬼符,即使1967年在「文革」的紅色中國人集體白卡發癲時期,英治香港政府穩健領導,香港有驚無險。
好了,後殖民土著「高度自治」,香港中環精英不做功課,對他們口中聲稱無限熱愛的那個祖國之政治歷史、來龍去脈,一無所知。以為中學數理化科科A+,讀書考第一必可「從政」,一場瘟疫,又一面照妖鏡:AO有AO撞板、武官有武官反艇、「專業人士」有「專業人士」龜公,造成東方日報論斷的「廢官遺患、惡性循環」。👇
廢官遺患?不要忘記:多年前其不承認失敗,一切賴「港英撤出香港前遺留地雷」。
英國人給你埋地雷?Yes。英國人為你準備的地雷,埋在香港西南偏南一千四百浬之處,叫做新加坡。
此時新加坡看了個準,毅然出手,一劍封喉。可憐香特一班傻仔,現在才知道「背靠祖國」原來靠了個空,掙扎改正,可惜為時已晚。
西方文明世界眼紅中國強大、一直想你扑街?或者啦。但西方不必自己動手,這次新加坡出馬已經足夠。甚至新加坡也不必動手,原來香港自己識得落閘築牆、自動倒米,新加坡笑嘻嘻躺平收銀紙。
西方列強看準了中國人一鋪死牛一邊頸不認輸的鬥氣基因,根本立於不敗之地。
今日追究到底邊個係龜公、香港到底有幾多隻龜公,已經不重要。唯一的精神安慰獎,不如我現在頒佈:嗱,英鎊跌到八個幾,除了買樓入貨、仔女來讀書交學費勁着數,英國生活絕對絕對沒有林鄭月娥憶述之美好,除了傳說之中的種族歧視、連倫敦的黑人都看不起中國人(絕對是真的,我保證),英國經濟真係好淒涼。希望香港的樓價,不跟隨英鎊一樣跌到仆街啦。
祝各位0+3搶閘外遊日本布吉,路路開心。當然,旅遊英國,兌換鎊紙都好抵。

By the way , 今日風雲谷菜單標題(下右角👇),不,我冇寫錯。「動態清零」與「共赴黃泉」兩組詞𢑥,故意拆散錯配,加強趣味性。有如杜甫的「紅豆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隱含中文的修辭學。我一向主張:中文不必太好,只要人的腦袋不僵硬就得。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港棄坡取 千頌C

 


20220919
由香港渣馬取消,到今朝見到雜紙回收廠被逼遷單新聞之後,越諗就越嬲。香港大把人有能力、有魄力,但問題因為一啲冇章法嘅政策/管理,令香港不斷俾人㩒住打。依家好明顯港棄坡取,摑完一巴又一巴,作為香港人,其實真係唔太好受。

咁講返渣馬,田總9月16日公佈取消渣馬,然後一堆政府消息人士就走出嚟話「吓?點解嘅?我諗住批架啦,做咩唔等多兩日。」搞笑!好啦,咁其實另有消息人士講我知內情,成件事根本就唔係田總問題。以下我將綜合各傳媒引述嘅政府消息,俾大家睇睇事件更多面貌。

🤡政府消息:田總喺9月7號先向政府提出申請,如果時間咁緊迫,你做乜要一星期前先申請?

🙃事實係6月已交咗申請,中間根據當局防疫要求,revise過四次!係四次!但每次都無開過綠燈,無示意過可舉行嘅機會率,一味無限輪迴revise又revise。政府話官員好shock,一係working level 冇交份prosposal上去,官員真係shock;一係就有人扮shock。

🤡政府消息:從來未聽過田總有設下日期「死線」,今次「突然申請又突然取消」,好兒戲囉。上年都係兩個月內搞啦,今年11月20先跑,兩個月前即係9月20囉,做咩唔等多幾日呀?

🙃搞笑嘅,田總喺9月8日開過記者會,公布賽事擬11月20日舉行,仲表明要求政府一周後回覆,即係9月15日,呢個唔係死線係咩?11月中要開跑,咁大型嘅event兩個月前搞都已經好趕,仲要連可以幾多人跑都唔知,點plan路線?點plan流程?點解上年兩個月內搞到,係因為開跑前4個月已經知人數。渣馬國際賽事真係唔可以兒戲架,太趕嘅話,點搞?

🤡政府消息:田總有問過2月份有冇合適日子,之後政府方面都回覆田總,用做終點嘅維園2月有空檔,點解唔考慮延期?

🙃政府遲遲唔批11月賽期,咁田總就主動問,維園11月打後仲有冇期,但當時政府就話要數到2月中維園先有期。不過有期都唔代表俾田總搞,亦即係話冇開綠燈。再者,明明上年年尾已公佈「2022馬拉松」賽期係11月20日,如果11月、12月都搞唔到要延到出年,咁「2022馬拉松」點都要取消啦,出年係2023啦!

總結就係,政府方面拖咗人好耐,又唔講批唔批,人哋因為唔想hea搞就放棄。田總仲要俾政府消息人士話「係咪田總本身無信心在疫情下籌備咋」、「係咪驚太少人報名參賽,主辦單位隨時要倒貼回唔到本咋」。其實田總為咗搞渣馬,都落咗唔少功夫,折騰咗大半年,搞唔到,你話邊個傷心啲?

即係有個男人求婚,個女嘅次次都話「你改咗呢個缺點再算啦」好啦,缺點就改晒,婚求極都reject,個男人30歲求婚求到50歲放棄之後,個女人講「你早兩日先求婚,做咩唔等我答?我諗住應承你,你唔好走啦。」「好啦!你走啦!你根本就係無自信,你廢呀!」呢個情況,我諗冇人會同情個女人,仲會祝福個男人「You deserve a better one」

國際賽取消,政府話:我唔明點解佢要取消。
金融科技周港星對撼,冇提改善方案之下,政府話:唔怕!要有信心!
郵輪泊唔返香港要留新加坡,政府話:我哋仲諗緊。
香港唯一一間紙包飲品包裝回收廠被逼遷,政府話:我都唔知,等我了解吓先!

2022年9月18日星期日

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馮睎乾十三維度

 


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豪華餅店自七十年代開業,屹立九龍城近半世紀,見證香港滄桑,終於也到了曲終人散之時。我童年住九龍城,天天上學放學,必經豪華,碰見蛋撻出爐,總忍不住買一兩個邊走邊吃。在我人生中,這間位處街角而叫「豪華」的小店,就像英女皇一樣,陪伴我成長,其存在是那麼理所當然,一旦告別,也難免有點感觸。
豪華由兩夫婦經營,做麵包的周先生原來已八十多歲,難怪要退休了。據說有人買下周先生的蛋撻和麵包配方,在東京開了一間港式茶記,力求保存「港味」。實際效果我不清楚,但這理念是值得推廣的。早兩日,有位好久不見的朋友跟我通電話,恰巧談到「買老店配方」的事,還再三敦促我寫出來,好讓更多香港人知道。
這位朋友,就是從前灣仔曙光書店的老闆馬國明,我叫他「馬老闆」。談了一會兒近況後,馬老闆開門見山跟我說:「有樣嘢我好想你寫,就係話畀大家知,我哋香港仲有好多寶㗎!(有一件事我想你寫,就是告訴大家,我們香港還有很多好東西!)」
然後馬老闆便如數家珍般,說荃灣一家老店賣的蝦子麵、深水埗一家老店賣的豆腐食品,質素都非常高,但他擔心兩店老闆年老退休後,青黃不接,做法便會失傳,就像他童年吃父親手製魚蛋的滋味,長大後也再難嚐到了。
香港要發展什麼高科技,馬老闆並不看好,「即使香港人有什麼發明,到頭來還是在大陸生產,不是香港出品。」他建議政府或有心人,應該盡快向某些出色的老店,洽購他們的「獨門秘方」,然後大量生產並推銷到全世界,這樣才能令香港的好東西薪火相傳,甚至發揚光大。
「這些老店的家傳秘方,就是香港民間文化的寶藏!」馬老闆越說越起勁。他不是老饕,而是開了廿年英文書店的人。開書店的人對於保存文化,總有一股永不熄滅的熱情,甚至可說是高尚的執着。
「除了這些好味道的文化遺產,香港還有什麼寶貝呢?」我問馬老闆。他想了一想,說當然還有很多。然後他便引用他最愛的本雅明,說他思考香港文化的時候,大受本雅明提出的「primal hearing」理論所啟發。什麼意思呢?
馬老闆說香港文化有許多primal hearing的例子,如「士多」一詞。眾所周知,「士多」是英文store的音譯,從前在香港舉目皆是,專賣香煙、汽水、啤酒、糖果、餅乾等非必需品,現在都被「便利店」(名字翻譯自convenience store)淘汰了。這有什麼特別呢?
特別之處,在於香港粵語還有很多像「士多」的詞,如巴士、的士、芝士、波士、貼士、柯打等,這些字詞的存在,證明香港和西方文化是全面接觸和自然融合的,且這種融合並非盲從西方,而是有自己的角度和立足點;反觀大陸社會遇上西方文化,自清代以來,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排斥猜疑。
「的士在大陸或台灣譯為『計程車』,但巴士也會分段收費,為什麼不可叫『計程車』而叫『公車』呢?我們不必這樣譯,或這樣解釋taxi,因為我們有自信、自由和胸襟採用音譯,也不介意讓全世界看到:我們香港就是受英文影響,跟外來文化打成一片。」馬老闆說。
這次通話,還有身在英國的麥琪在線。麥琪事後跟我說,馬老闆說了兩三次大陸和台灣不像「我哋香港」,令她有點感觸也感動,因為無論她在英國遇上什麼人,跟她說理解她對香港的感情,事實上也只是「我哋香港人」才真切體會到。
香港人的寶貝不止民間老店配方,還有思想的靈活、語言的自由與精神的奔放。以上氣質和性情,在一個認為「中国人稱讚英女皇就該道歉」的民族身上,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些寶貝我們無需「唱好」,但必需努力保存。

《失衡凶間》:低成本嘗試,成績各不同

《失衡凶間》:低成本嘗試,成績各不同

 

 

IN 講鏟新片

靈異電影可算是香港電影常見的類型,而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不同的靈異與驚慄電影合組而成的短片系列出現。繼九十年代的《夜半1點鐘》系列與《陰陽路》、千禧過後的《迷離夜》與《奇幻夜》等後,今年則有《失衡凶間》系列,三集均有三個不同導演的短片合組而成,當中亦有不同資歷的導演組合。首集則由許業生的《暗角》、陳果的《死場》與馮志強的《唐樓》組成。

《失衡凶間》的故事由許業生執導的《暗角》開始,悠雅(顏卓靈飾)在兒時因為看到一具在暗角的屍體求救,結果留下陰影,需要接受叔叔兼治療師Ronald(鄭丹瑞飾)治療後才陰漸褪,而長大後擔任歌手的悠雅新居入伙,仍跟中學時好友Alice(伍詠詩飾)聯絡,並跟有婦之夫Alan(關楚耀飾)有著關係,惟隨著一位在通訊軟件的粉絲的傾談,卻令悠雅的噩夢再現。

《暗角》是許業生首部執導的電影,整部電影在結構上並不複雜,全片則要以顏卓靈飾演的悠雅為中心,而顏卓靈在電影表現方面,亦較過往她演繹靈異電影的角有所進步。至於伍詠詩畢竟在片中戲份不多,但是仍算展現到與悠雅間的關係。至於其他演員如關楚耀與鄭丹瑞,似乎只能在有限空間下演繹其角色。

第二個故事《死場》先以林曉峰飾演的地產網紅楊偉亭(林曉峰飾),製作節目「發達隨意門」介紹一個名為領先生活的沒人光顧的「死場」,並營造成好像很熱鬧的日子。可是在拍攝過程中,卻看到一名穿陳毒面具的女子若隱若現。而在突然商場燈光一關,這個商場而來昔日是一家酒樓,並且曾經發生大火導演多人傷亡。

《死場》的故事延續著陳果的獨立製作的味道,當中片中出現戴上防毒面具的女子,令人聯想起同屬陳果的長片《那夜凌晨,我遇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的情況。電影的主題相當明顯,片中林曉峰完全展現了唯利是圖的性格,以及不擇手段的態度。及後事件逐漸曝光,而電影的結果更人有點心酸,而鍾雪瑩在片中的演繹,有相當的驚喜。然而,陳果在中段過後的處理節奏不夠明快,也許觀眾或需以《鬼同你住》的心態入場才符合其期望。

至於最後一個故事,則是來自馮志強執導的《唐樓》,故事發生在一幢大部分單位已經出售的唐樓裡,小說作家李玥芷(吳海昕飾)在唐樓裡感覺到梯間出現一名穿雨褸的怪客(麥詠楠飾)驚到驚恐,於是嘗試找唐樓裡的其他住戶,包括神婆(寶珮如飾)、蘭叔(車保羅飾)、吉仔(陳湛文飾)、昔日古惑仔歡哥(任賢齊飾)。然而,神婆嘗試應對這名怪客卻遇上不測後,更令眾人恐懼,更開始在事件的源頭。

《唐樓》可以說是在《失衡凶間》三個故事裡,水準較佳的一部。當中呈現的故事劇本較為完整。故事先從阿芷的視點出發,繼而將其他住客牽連在一起,最終才發現還有玄機。片中吳海昕的演出合乎預期,至於片中的角色,吉仔在發揮上算是正常,倒是寶珮如與車保羅的演出仍給予觀眾一定程度的驚喜。電影另一意外之處,就是任賢齊低調演繹古惑仔角色,仍可保持著一定的喜感。

《失衡凶間》的三個故事可以說是相當低成本的製作,故此故事難以過於複雜或有太多場景。當中許業生的《暗角》表達較為單線,惟有板有眼;陳果執導的《死場》前段不俗,惟後段節奏影響整體表現。馮志強執導的《唐樓》則效果上相當平衡,也是三個故事裡最佳的一個。

失衡凶間影評︱三段都市傳說訴人心詭秘難測 罪疚鑄成冤鬼更難纏

失衡凶間影評︱三段都市傳說訴人心詭秘難測 罪疚鑄成冤鬼更難纏
撰文:莫匡堯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