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兩度推遲公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原因是中國人口將出現1960年代初以來首次下降。國家統計局則發聲明回應,僅表示「人口繼續保持增長」。另有國內傳媒稱,人口普查結果將於5月中公佈。
中國人口下跌的趨勢,已經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年新生嬰兒共有1,003.5萬(男孩52.7%,女孩47.3%),而2019年新生嬰兒是1,179萬,一年間減少175.5萬人。這還是開放了生育二孩政策的結果。事實上,2016年實行二胎政策後,新生嬰兒數量並沒像人口專家最初估計那樣回升,而是逐年下降。也就是說,人口減少已不可逆轉。
人口絕非一個簡單的統計學問題,而是深深影響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教育等領域。中共早在建政初期就深知人口問題的重要性,50年代中,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人口學家馬寅初,提出要實行計劃生育、逐步控制人口增長的建議,卻遭到毛澤東批評,後來馬寅初在反右運動被打倒及受到迫害,毛則提出截然相反的人口政策——人多好辦事。
結果,很多中國人真的為黨為國生育,人口呈爆炸性增長,到鄧小平時代,人口政策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因為人口過剩被指是導致國貧人窮的元凶,反過來要實行極嚴厲的計劃生育——一孩政策。結果,這個政策人為地扭曲生育率及男女比例,以致幾十年後終於出現人口結構畸形、人口急速老化等惡果。
未富先老加劇經濟壓力
中國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主要動力是大量勞動力,即享受「人口紅利」,但早在九年前的2012年,中國新增勞動力已開始減少,總勞動人口每年減少300萬,經濟增長也從保七變保六。未來的情況只會更嚴重,有專家估計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至2025年),中國勞動力會減少3,500萬人,這就是近年中國工廠企業請人難、人工貴的根本原因,其直接結果就是生產成本急漲,進而危及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人口減少,除了令勞動力供應緊張,更會危及內需,甚至會令樓價暴瀉。疫情之下,外國對中國貨物需求大減,外貿疲弱之下,工廠定單大減,令中國失去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加上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貨徵收懲罰性關稅,習近平及其經濟大臣劉鶴遂提出以內循環作為應對手段,催谷國人消費去彌補外需不足的影響。兩年下來,內需還是徘徊不前,根本不可能取代外需而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若人口減少加劇,內需不足更甚。這種情況只會持續惡化,經濟前景又怎可能令人樂觀?
更甚者,一胎政策之下,很多年輕夫婦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下一代也極可能是獨生子女(年輕夫婦的生育意欲極低)。換言之,很多小孩長大後要一個人供養六個老人(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若老人家都是億萬富豪,當然毋須擔心養老問題,但中國社會未富先老,如今60歲以上老人人口已超過2.5億,十年後就是三億甚至更多,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兩成。這就意味着未來年輕人要背負沉重的供養家中老人壓力,這種人口結構必定對個人經濟及政府財政造成沉重壓力,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投資能力,經濟增長也就失去另一個主要動力。近年中共政權合法性來自經濟增長,這是中共內政外交等政策的基礎。一旦經濟停滯,甚至像日本那樣跌落低增長陷阱,形成失去的十年,中共政權能不陷入危機嗎?
人口減少還可對中共造成另一致命管治危機,就是樓價會暴跌。北京近年最小心處埋的就是樓價,即使政府債台高築也不敢輕易推出物業稅或空置稅,去年恒大債務危機,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出手拯救。可是,人口減少、住宅需求減少,樓市還可不爆煲?
面對這場已經迫在眉睫的危機,習近平似乎仍然很淡定,五年前開放生育第二胎後再沒新動作去鼓勵生育。若今次人口統計證明人口仍有增長,領導人更不會推出對策,則人口減少速度只會加劇,管治危機必定更快來到,到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可能已回天乏術!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