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粥、乳鴿、泰源、津津、錦記、岐記、老香港,這些熟悉的名字,可能將一一消失。有近四十年歷史的火炭熟食市場,將於二〇二四年前清拆。幾十家大牌檔,由工廠區飯堂,做到街坊學生消夜場,話拆就拆。有大牌檔老闆希望政府考慮員工生計,妥善安置租戶。
錦記飯店位於火炭東熟食市場內,老闆Bobby Chan已是第二代經營,「我們由火炭熟食市場落成時已開始營業,一做便四十年,由媽媽那一代已開始經營大牌檔,當年這裏剛開發,沒有甚麼人來,我們捱了很多年才有今天的成果。」他覺得大牌檔的人情味是吸引顧客的主因,「和顧客熟到有如兄弟,忙不過來時會打電話拜託他們頂替一下人手。」
初期錦記客源只有工廠區的員工,全靠乳鴿和雞粥打響名堂,「現在有新建成的駿洋邨和旭禾苑,政府便把我們趕走,本以為生意會更好,怎料結果會這樣。」Bobby對政府決定感到失望,認為沒有考慮年邁員工的生計,「我問過區議員,東座熟食市場暫時沒有規劃,為何不先保留東座,待西座建成綜合大樓後,再讓我們搬進去?」但政府仍堅持2024年前清拆,詳細時間表欠奉,他亦不接受政府建議的兩個方案,即搬至其他熟食市場空置檔口或賠錢。
食消猜枚 文化傳承已久
火炭熟食市場分為東、西兩座,1982年啟用。東座佔地645平方米,共32檔;西座則佔地544平方米,共15檔。當年火炭工廠區剛開發,根據城市規劃,需要按照人口比例去規劃街市、熟食市場等社會福利配套設施,於是火炭熟食市場便成為當時工廠區的主要飯堂,當時算是數一數二大規模的熟食市場。時至今日,這裏仍是不少人午膳和食消夜的好去處。
因為地理位置關係,火炭大牌檔自然成為了中大生的飯堂,甚至見證着他們的「食消文化」。今天到訪「泰源大排檔」,新亞書院的中大舊生阿二說:「中大其中一個獨有文化,就是學生會舉辦迎新營或其他活動後,都會來這裏吃飯慶祝。而且大牌檔關門時間比較晚,又可容納大班人吃飯聊天,不會受人白眼或投訴,這個文化已經在中大傳承了很久。」阿二又提及「食消」期間,他們會猜自創的大牌檔枚,齊喊「嚟到新泰源呀,食啲乜嘢好~」接着「墨魚嘴呀墨魚嘴/肥牛煲呀肥牛煲/雞粥呀雞粥」,配上相關動作,玩法跟麥當當枚一樣。看他們玩得興高采烈,為大牌檔增添不少活力。
美食沙漠 有得揀有風味
大牌檔執一檔少一檔,部份熟客就是因為附近大牌檔執笠而「轉場」,90後林先生說:「中學常光顧沙田禾輋大牌檔,結業後才轉過來火炭這裏。現在商場都是一式一樣的餐廳,沒有太多選擇,唯獨大牌檔提供很多食物選擇。」在附近上班的趙先生更形容火炭是美食沙漠,「如果這裏清拆後,很難再找到下一個合適的飯堂。」
90後黃同學從小就是大牌檔常客,覺得這裏更着重人和人的溝通,夥計亦會關心客人生活日常。「夥計會很熱情招呼客人,會大聲問『點呀?今日食啲乜呀,𡃁仔?』 更會問候一下我們學業如何。」錦記老闆Bobby認同顧客為先,能夠遷就的都盡量遷就,提供惹味食物之餘,最重要是有得揀,如可替換啱口味食材。「客人如果想乾炒牛河不要牛肉,改成乾炒肉片河也可以。」這種彈性與親切,就是大牌檔的獨有風味吧。
排排坐食好嘢 大牌檔與大排檔
香港大牌檔最早於中環至上環一帶出現。以前大牌檔的牌照比一般流動小販的面積大,並需要把牌照懸掛在檔口當眼之處,於是大家便稱之為「大牌檔」。現時通用的「大排檔」,據聞源自顧客「排排坐」的景象。又因「牌」和「排」同音,故也稱為「大排檔」。
最初大牌檔是社會福利的一種,二次大戰後,百業蕭條, 加上不少公務員殉職、大量難民湧入,政府為照顧他們家屬的生計和解決失業問題,便發出牌照,准許他們在路邊經營食店。可惜七十年代起,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管制大牌檔的經營,更在1972年停止發出經營大牌檔所需的「固定攤位(熟食或小食)小販牌照」,意味不會再有新的大牌檔口出現。
記者:黎穎琛
攝影:果籽攝影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