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香港其中一道特別風景,晾衫、種花、BBQ,天台上盡見人生百態。別以為天台只是唐樓或村屋才有,原來公屋也有。近年大部份屋邨的天台都「閒人免進」,只有部份舊式屋邨天台仍開放予居民使用。
著名圓筒形設計的勵德邨於一九七六年落成,全邨八座大廈上蓋都有天台公園,分別有圓形及長方形設計。位於二十七樓上方的圓形天台及長形天台都有長椅及健體設施,長形天台面積更超過二千平方米。但原來剛落成的勵德邨曾在長形天台上建了兩個網球場,後來更成立了網球會。曾居住勵德邨四十五年的老街坊王先生就是當年打網球的常客,「網球總是會跌落街,那時幾十蚊一筒,打一小時就沒了兩筒網球!有時候更會打中天線。」
昔日球場已拆掉,建築師協會副會長衞翠芷博士認為其中問題是安全性,因普通的網球場圍欄至少要高三米多,要在天台上興建高圍欄,必須考慮大廈建築結構及球場對居民的滋擾,「以前大家不太重視私隱或不覺得噪音有太大問題,大家都可以容忍。例如以前大家會在走廊打麻將及練歌,但現在大家覺得這樣是騷擾。」
房屋+教育問題 催生天台學校
除了造成滋擾,現時的天台上增添了不少大廈公共設施,亦局限了天台的可用性,如食水及沖廁水的大廈水箱、消防水缸、升降機機房、士多及天線等,現時勵德邨的天台,主要是住客們的休憩用地。
但要數公屋天台最有名的用途,當然是天台學校。衞翠芷博士說:「五十年代,二戰後除了住屋問題,教育也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當時政府利用第一及第二型公屋的屋頂做天台小學,例如樓梯附近有遮掩的做課室,中間地方就做操場。」一九六三年有近一百四十七間天台學校。直至七十年代開始出現免費教育,《1971年教育法案》規定適齡兒童須入學,更多地面校舍落成,天台小學也被淘汰。
最多用途的公屋天台,非房協的觀龍樓莫屬。一九六八年落成的觀龍樓因為A至G座連在一起 ,猶如一條龍而得名「觀龍樓」,整個設計更獲奧克蘭建築協會頒發建築設計獎。觀龍樓樓高二十層,大廈建築屬於長形大廈(Slab Block),幾座連在一起,衞翠芷博士說:「大廈連結起來有一個好處,就是更堅固。廿幾層樓也不矮的,受風壓時可能會傾斜,就如很多人在手拉手,就能減低前後晃動的可能性。大家去新加坡看Marina Bay Sands,其中也是因為天台串連在一起,但其實這裏也是。」這樣的設計也令觀龍樓的天台面積超過三千平方米,天台上有小型遊樂場、農莊、健身設施及居民協會。觀龍樓因地勢問題須依山而建,因此許多社區設施都建於大廈內,從而生成這個社區性用途的天台。
華富平台式公園 設有緩跑徑
大廈天台除了有公園,不少屋邨的停車場或商場天台也有公園,七十年代落成的華富(二)邨是首個有獨立商場的屋邨。因為地點偏僻,當時運用了英國新市鎮的模式來興建,望能做到自給自足,於邨內設有街市、學校、圖書館及停車場,而停車場上蓋也出現平台式公園,有球場、跑步徑及遊樂場等。衞博士說:「這種平台比較矮,通常高度僅在十五米以內,所以空間設計自由度較大,可以任你設計。」建築層面上,天台的面積必須小於或與大廈平面面積相等,而停車場平台進行球類等活動亦避免了直接對居民造成滋擾。
但天台公園也不是舊時代的產物,由柴灣工廠邨大廈改建、二〇一六年落成的柴灣華廈邨也有個位於五樓的天台公園,有綠化帶、散步徑及健體設施。衞博士說:「它本來是第一型公屋設計(H形),大廈夠長。做綠化屋頂可以降溫,也比較美觀,減低熱島效應。但現在新式的大樓設計,十字型或雙十字型要放水箱、喉管、太陽能板,要做到休憩用途就更困難了。」天台公園源自舊時的土地問題,不過現代土地問題仍未解決,早幾年就有人提出把天台發展住屋用途,未來的天台會不會住人,我們就拭目以待了。
記者:陳靜雅
攝影:鄧欣、潘志恆、鄭明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