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

豉汁鳳爪 吮出勇敢滋味

 豉汁鳳爪 吮出勇敢滋味

人,或許總有些癖好。未必能宣之於口,

只可跟同道中人分享,或獨自享受。

吮腳趾就是其一。肆意地把熱氣騰騰的鳳爪,

每分每寸吮得乾乾淨淨,絕對是口舌間的高潮。

偏偏這樣好吃的點心,備受輕視,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

但經過這次訪問後,見證師傅冒着工業意外的危險炮製它,

立時改觀,由避忌改為欣賞,

以後敢吃也敢認,就是喜歡鳳爪這點心中的鳳凰。

點心師傅 最危險動作

「你們站開些,還有攝影器材放這兒太近了。」豪隍點心工房的鍾師傅再三忠告。暗暗想,有甚麼大不了?炸天婦羅炸魚炸蟹箝,甚麼炸物未見識過?電光石火,就在轉瞬間,當師傅把已浸好糖醋水的雞腳下鑊那一刻,轟轟轟,一如雷鳴,油花四濺。那一刻與攝影師本能地,一、二、三齊齊後退。滾油像熔岩般翻滾,再瞄瞄師傅,拿着原本裝鳳爪的不鏽鋼盤(行內稱為日字盤)來當擋箭牌。「有經驗的師傅必定會這樣保護自己。」鍾師傅說。那嚴陣以待的模樣,就像衝進火場的消防員般勇敢。

目睹過炸鳳爪的陣仗之後,以後每次向點心師傅提及,大家都異口同聲說:「好危險!」「好多工業意外㗎!」「起火就不堪設想!」連資深入行三四十年的點心師傅都不例外,因為做豉汁鳳爪,必先經過浸、炸、烚、蒸四大階段。炸這一環是免不了的。

然而,做美味的鳳爪大前提是選優質的雞腳。皮光肉滑,愈大愈多骨膠原為之美。「鳳爪多來自日本、美國及巴西。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級。」鍾師傅說。內地的雞腳,因為內需多,通常供不應求。「我們選大碼的,每磅約$20。」的確,這兒的豉汁鳳爪大隻、掌厚、味濃,筋骨鬆化不硬實,亦不會一咬即散,充滿嚼勁。有了好的雞腳,必先用糖醋水浸泡,「醋鬆其筋骨,麥芽糖增添光澤。」這是雞腳變鳳爪的第一步。但鳳爪沾滿糖醋水後,第二步就放在滾油上,後果可想而知。噼里啪啦,怕怕。「油溫高達約200℃,以前經常發生意外。」達記食品工場的老闆達哥說。他是點心師傅出身,所以非常明白炸鳳爪(俗稱炸爪)的危險;但有危就有機,他早年成立食品工場供貨給食肆,其中一項主要業務,就是炸鳳爪。

資深如鍾友雨師傅在炸爪時,也萬二分小心,以日字盤作擋箭牌。
資深如鍾友雨師傅在炸爪時,也萬二分小心,以日字盤作擋箭牌。
鳳爪水分多,下鑊後立即轟轟轟,近200℃的滾油像熔岩爆發。
鳳爪水分多,下鑊後立即轟轟轟,近200℃的滾油像熔岩爆發。
優質的鳳爪皮光厚肉無破損,要做成豉汁鳳爪,必先經烈火猛油洗禮成為炸爪(右)。
優質的鳳爪皮光厚肉無破損,要做成豉汁鳳爪,必先經烈火猛油洗禮成為炸爪(右)。

雙氧水鳳爪 一摸就知

炸鳳爪危險,成本高(油和人工都是成本),所以現在市面上八成的鳳爪,都由食品工場供應。「據我了解,全港有兩間工場,我們是其一。」達哥說:「工場全部自動化,設油溫控制。鳳爪像置身升降機一樣,下降到大鍋爐去炸,炸好再升起,安全得多。」可惜由於疫情關係,加上鍋爐等設計屬商業秘密,不容許傳媒進工場拍攝。「我們選用大爪,每箱30磅,每磅10隻,全是珍貴大爪,多供應給酒家。細爪那些多數給街市或其他飯堂。」達哥解釋,每天在工場炸好、冷藏,再送到市區的雪庫,翌日早上六時再陸續送達食肆。

然而吃鳳爪,尤其是工場式製作的,最怕加料。大家看過不少報道,說坊間的炸鳳爪不少下雙氧水浸泡。為甚麼要下雙氧水呢?「用雙氧水是為了增磅。鳳爪的價格按重量計算,凡是用雙氧水浸過的炸爪,一斤鳳爪可以吸三斤水,以增加利錢;但因為雙氧水是酸性,令外皮變薄,用手一摸即爛掉。我們這些呢,一斤就是一斤,這樣捽外皮也不會爛。」達哥邊按邊解釋。本地不少食肆都是其顧客,星級點心店添好運亦是其一。「以前我們自己炸鳳爪,因為當時找不到質素好的。」老闆兼總廚培哥說。「要分辨炸爪有沒有加料很容易,有問題的會潺潺滑滑,那陣化學味用甚麼醬汁都蓋不過。」現在由工場交貨,「省時慳工夫是其次,最重要是夥計工作時減低危險性。」培哥補充。炸鳳爪送來後,亦要悉心料理。在水中下花椒八角等,待升溫後把香料的香味徐徐逼出,再下鳳爪把它們焗透身,然後啤水、斬件、調味。

添好運的豉汁鳳爪,芡汁不太多,剛好掛身。「除了基本的豆豉、蒜頭和醬料外,我們亦下叉燒包芡,蒸出來就會掛醬。」每個細節都有其智慧,卑微的雞腳可說是得到了最大的尊重。

達哥是廚師出身,現經營食品工場,炸爪是其王牌之一。
達哥是廚師出身,現經營食品工場,炸爪是其王牌之一。
添好運老闆培哥指出無添加雙氧水的炸爪,不會滑潺,外皮不會一按即爛。
添好運老闆培哥指出無添加雙氧水的炸爪,不會滑潺,外皮不會一按即爛。
炸鳳爪有助外皮鬆化,接下來還要花時間浸煮入味、去甲開邊等,工夫繁複。
炸鳳爪有助外皮鬆化,接下來還要花時間浸煮入味、去甲開邊等,工夫繁複。
豆豉是豉汁的靈魂,絕對不能省。
豆豉是豉汁的靈魂,絕對不能省。

鳳爪與排骨 形影不離

歷年來豉汁鳳爪在味道上沒有大改變,但賣相卻有明顯轉變。請回想一下,記憶中有沒有橙紅色的豉汁鳳爪?有吧!坊間眾說紛紜,像鳳爪達人達哥所言,「以前的師傅在炸鳳爪後會下橙紅色素去撈,讓顏色鮮艷。因為老一輩都喜歡鮮紅,代表新鮮嘛。」然而,另有一種說法。「三四十年前人人都在撈鳳爪時下橙紅色的食用色素。」培哥說,「那時仍未流行即叫即蒸這回事。」大部份酒家都是晨早把點心一口氣蒸好大量的,再用點心車推出。萬一當天行情不好,鳳爪在點心車上輪迴又輪迴,醬汁越來越稠,色也變深。「表面的芡汁吹乾了,就變啡黑。加些色素下去,就可作遮蓋。」培哥一語道破。因此,現在講求即叫即蒸,也就沒有下色素的需要。

說起豉汁鳳爪,還有另一樣迷思。為甚麼鳳爪定要配排骨呢?這組合甚至成為盅頭飯的王牌。「鳳爪配排骨並非規矩,當初大概是想豐富一下口味。」培哥解釋,因為調味一致,主調都是用蒜頭豆豉。「但排骨醬少,鳳爪重醬汁。」做盅頭飯,肉汁流進飯中,加上鳳爪的醬汁,「下少許豉油,舀下去那刻真的非常精采。」培哥饞嘴地笑說。作為頭號粉絲,他的點心店又怎會沒有美味的鳳爪排骨飯呢?

豉汁蒸鳳爪 $25/豪隍:吃來惹味,有嚼勁,不會一咬即散,皮骨分離。
豉汁蒸鳳爪 $25/豪隍:吃來惹味,有嚼勁,不會一咬即散,皮骨分離。
鳳爪排骨飯 $28/添好運:鳳爪與排骨是好拍檔,都以豉汁為調味基礎,醬汁和肉汁流入飯中,滋味無窮。
鳳爪排骨飯 $28/添好運:鳳爪與排骨是好拍檔,都以豉汁為調味基礎,醬汁和肉汁流入飯中,滋味無窮。

鮑汁鳳爪 真材實料

鳳爪是點心界的鳳凰,自然亮麗多變。同道中人此刻大概會聯想到美妙的鮑汁鳳爪和沙薑鳳爪等。坊間有不少鮑汁鳳爪,但有多少是真材實料?許多都拿現成的鮑汁和蠔油去煮。所以分外掛念真正的鮑汁鳳爪,那種鮮味非現成醬汁可比。所謂的鮑汁就是以熬鮑魚的材料,包括金華火腿、新鮮豬骨和老雞等來煮汁。這味道竟出奇的在火鍋店滾得棧找到,皆因老闆Johnathan的一道私房菜──鮑汁撈麵。「鮑汁撈麵我經常吃。我們本身是火鍋店,要熬上湯,用湯底再加上新鮮鮑魚、排骨等材料後就成了鮑汁。」Johnathan說。天后店午市設點心,「既然有鮑魚汁,何不做鮑汁鳳爪呢?」有柯打時,再下雞腳、浸瑤柱的水同煮。吃來甘甜富膠質,嘴唇像塗了lip gloss般滋潤。

鮑汁鳳爪 $48/滾得棧:鮑汁用鮮鮑、排骨和肉湯熬製,令鳳爪味甘鮮甜,非現成鮑汁可比。
鮑汁鳳爪 $48/滾得棧:鮑汁用鮮鮑、排骨和肉湯熬製,令鳳爪味甘鮮甜,非現成鮑汁可比。

至於另一美爪,沙薑雞腳亦有不少知音。坊間大多數做的只得沙薑粉味,香濃得表面。但粵軒做的,甘香入味,不只入味,更近乎入骨。背後用料已花上心思,用上貴價的新鮮沙薑、乾沙薑粒及沙薑粉等。「新鮮沙薑比沙薑粒貴1/3,比沙薑粉更貴差不多一倍。」負責主理的黎師傅說。新鮮沙薑有鮮明的甘味,曬乾的有濃厚的藥材香。雞腳配上它們和八角等香料炒煮,異常入味。上桌後,即使不蘸沙薑汁,已夠香濃惹味。

每次嚐到這麼美味的鳳爪,都暗暗感歎,真想帶回家享受。畢竟,吃鳳爪,豉汁好鮑汁好甚麼口味都好,最美味的方式就是不顧儀態,盡情享受吮骨那種私密的樂趣,同道中人一定明白。●

黎師傅的沙薑鳳爪用上新鮮沙薑、乾沙薑等炒煮,異常講究。
黎師傅的沙薑鳳爪用上新鮮沙薑、乾沙薑等炒煮,異常講究。
沙薑鳳爪 $65/粵軒:沙薑香味撲鼻,味道甘而鮮,層次豐富,不用蘸沙薑粉已夠香濃。
沙薑鳳爪 $65/粵軒:沙薑香味撲鼻,味道甘而鮮,層次豐富,不用蘸沙薑粉已夠香濃。

豪隍點心工房

地址:觀塘敬業街65-67號敬運工業大廈1樓A室

電話:2562 5668

營業時間:8am-9pm

添好運

地址:深水埗福榮街9-11號地舖

電話:2788 1226

註:中環、北角、大角嘴、將軍澳等均有分店。

粵軒

地址:灣仔告士打道72號六國酒店一樓

電話:2866 3806

營業時間:10am-3pm, 6pm-11pm(周末及假日提早10:30am開店)

滾得棧

地址:天后電氣道80-86號成功樓地下C舖連閣樓

電話:2929 4999

點心供應時間:11am-4pm

達記食品工場

地址:大角嘴合桃街福星工廠大廈11/F F1

電話:2598 8827

撰文:關廣恩

攝影:葉天榮、鄧廣基、關永浩、潘樂文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港情講趣●攞正牌僭建 防日曬雨淋  發水轉角樓 拆一幢少一幢

 港情講趣●攞正牌僭建 防日曬雨淋  發水轉角樓 拆一幢少一幢


灣仔菲林明道及灣仔道交界,有三幢轉角樓,弧形的牆身形成一道特有風景。下雨天在轉角樓避雨,你又有沒有想過那凸出來的騎樓露台,原來是「違法僭建」?究竟為甚麼會有轉角樓建成?

關於轉角樓的建成,其實與騎樓及露台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指,早於1935年以前,政府容許發展商在行人道上興建騎樓或露台,雖然行人道是官地,但當年政府認為興建騎樓或露台可以令行人有瓦遮頭,不用日曬雨淋,具有公眾用途,因此免地產商補地價。「地產商見有利可圖,便用盡轉角位置,依照行人路轉角的形狀興建露台,建成轉角樓。」

「原本法律禁止用窗封起露台,因為那始終是官地上的發展,但地產商把露台當建築面積賣出去,買家花了錢買了單位,便用窗封起露台當室內空間。」李浩然說:「這是被政府容許的一種僭建。」1966年《建築物條例》詮釋文便提到,政府對這個行為表示「tolerate」(容忍),因為當時香港房屋供應不足,此舉可以增加居住空間。

香港的轉角樓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戰前,受當時的《建築物條例》規限,樓宇最高四層,有柱及騎樓;於1929年建成,位於太子的雷生春便是戰前轉角樓之一。李浩然笑說:「雷生春『發水』騎樓的面積甚至比原有的建築面積還要大。」這些大露台被稱為「走馬露台」。

到了五十年代,隨着戰後越來越多內地的人湧來香港,人口急增,當時政府未有公共房屋政策,房屋供應緊張,遂於1955年修訂《建築物條例》,放寬樓宇高度限制,此時期建成的樓宇普遍有六至八層。李浩然說:「地產商當然把那塊地皮用到盡。」因此這一時期的轉角樓比戰前更高,例如灣仔大樓便有八層高。

莊士敦道及灣仔道交界有三座轉角樓,包括美華大廈(圖中)、中匯大樓及大有廣場(圖右)。大有廣場前身是英京酒家,翻新後仍保留了轉角。
莊士敦道及灣仔道交界有三座轉角樓,包括美華大廈(圖中)、中匯大樓及大有廣場(圖右)。大有廣場前身是英京酒家,翻新後仍保留了轉角。
第一期轉角樓:1929年建成的雷生春,樓高四層,有騎樓及柱,屬第一期轉角樓。
第一期轉角樓:1929年建成的雷生春,樓高四層,有騎樓及柱,屬第一期轉角樓。
第二期轉角樓:1959年建成的灣仔大樓是一幢多邊形轉角樓,樓高8層,屬第二期轉角樓。
第二期轉角樓:1959年建成的灣仔大樓是一幢多邊形轉角樓,樓高8層,屬第二期轉角樓。
第三期轉角樓:1964年建成的中匯大樓,樓高16層,屬於第三期、亦是最後一期轉角樓。
第三期轉角樓:1964年建成的中匯大樓,樓高16層,屬於第三期、亦是最後一期轉角樓。

六十年代初放任發展 引發銀行擠提

但放寬發展後,又引來「屏風樓」的問題,李浩然指向灣仔大樓,「全部轉角樓一嚿一嚿,好似一件件蛋糕升上來,使街道變成山谷。」

於是政府於1962年再次修訂《建築物條例》,當時的詮釋文曾指「1956年《建築物(規劃)規例》所許可的房屋高密度發展,最近頗受批評。按照比例,在一百呎寬的馬路的轉角位置上,往往每英畝地居住一萬人或以上,這樣的居住密度產生許多問題。」因此新例引入「地積比」及「覆蓋率」限制建築物發展,避免樓宇間距過密。

「但地產商發現發展面積減少了,就跟政府商討,最終政府作出讓步,這條1962年修訂的條例,推遲至1966年才實行,還未建成的就在這四年間完成。於是地產商紛紛趕搭尾班車,不斷起樓。」1962至1966年便是轉角樓發展的第三個時期,亦是最鼎盛的時期。

李浩然帶我們在灣仔莊士敦道、灣仔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帶逛了一圈,那裏便有多幢於這時期落成的轉角樓,例如1963年的美華大廈,1964年的中匯大樓、光華大廈及東成樓等。

「但由於發展太多,地產商不斷向銀行借貸,導致1965年銀行擠提,恒生銀行便是其中之一,骨牌效應亦導致不少華人銀號結業。」李浩然如是說。經濟問題亦引發後來的六七暴動,轉角樓的熱潮至此戛然而止,自七十年代開始,已經再沒有轉角樓。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
美華大廈外牆有凸字招牌,因為轉角樓屬「綜合用途建築物」,可作商業及住宅用途。受訪者提供
美華大廈外牆有凸字招牌,因為轉角樓屬「綜合用途建築物」,可作商業及住宅用途。受訪者提供

賓館維港景 靚房變洗衣房

事實上,轉角樓的正式名稱為「綜合用途建築物」,即是商住合一的建築物。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蓬勃,為解決就業及土地問題,政府容許這些建築物可作住宅及商業用途。因此美華大廈外牆上會有凸字招牌,例如「英京迎賓館」。

位於美華大廈9樓的英京迎賓館,自1963年美華大廈落成時已經開始營業。現時的負責人Stanley說,賓館是他父親的,他記得小時候只來過幾次,「那時附近還未有高樓,這裏差不多是最高,景觀很好,看到整個維港,現在都被阻擋了。」無邊際的海景只剩一角。

英京迎賓館共有九間房,最大一間便位於轉角位置,但這房間不外租,「以前這裏放兩張麻雀枱打麻雀,後來改放洗衣機及乾衣機。」以前放麻雀枱的地方,便是轉角樓「發水」而來的空間,Stanley說他原來並不知道這房間有一半其實是露台,「直至之前強制驗樓才知道,但九十年代發牌時,發牌機構已經諮詢過屋宇署,當時這賓館的間隔都獲得批准。」

賓館營業多年,自2000年Stanley的父親過身後,這賓館就主要由Stanley的母親經營,但由於經營難困,加上母親年逾九旬,始終無法再做下去,於是自去年尾開始,英京迎賓館已經停業。

隨着轉角樓慢慢老去,樓上的商戶換了又換,戰前弧形轉角樓只剩下三幢,那麼戰後五六十年代的轉角樓又能否逃過推土機的碾壓?李浩然說,他希望政府能夠保留灣仔區一帶的轉角樓,「因為這裏的轉角樓保存得比較完整,而且數量多。保育不一定要將它變成古蹟。事實上轉角樓是一種實用性建築,可商可住,在配合香港的發展下保存它的用途便是最好的保育原則。」

英京迎賓館負責人Stanley說,以前轉角位置的房間可以放兩張麻雀枱。
英京迎賓館負責人Stanley說,以前轉角位置的房間可以放兩張麻雀枱。
英京迎賓館門口的招牌由1963年開業至今沒有更換,保留六十年代特色。
英京迎賓館門口的招牌由1963年開業至今沒有更換,保留六十年代特色。

記者:黃桂桂

攝影:劉永發






2020年10月24日星期六

電車一日遊|全日$10.4由筲箕灣玩到石塘咀 跟電車迷睇最舊車站 隱秘飯堂鑊氣小炒

 電車一日遊|全日$10.4由筲箕灣玩到石塘咀 跟電車迷睇最舊車站 隱秘飯堂鑊氣小炒

電車精華遊包括:筲箕灣總站唯一舊站牌、北角健康東街鐵皮蓋車站、北角總站員工飯堂、跑馬地黃泥涌道維多利亞城界石……

1904年投入服務的香港電車,百年來見證着香港的發展,還吸納了不少狂熱粉絲。謝耀漢Joseph,追車三十多年,影相、出書之餘,更創立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他說稱他做「電車迷」並不貼切,因為電車簡直是他的生命,他笑言:「如果有一日沒有了電車,真的會是我的世界末日,我可能會躺在路軌抗議。」我們邀請了這位電車狂人,在港島東至西120個車站當中,推介最值得大家去的,來個一日電車精華遊。

第一站:筲箕灣總站

迴旋車站是筲箕灣總站的獨特設計﹐此車站在1929年才建成,之前的電車都在柴灣道掉頭。除此之外,筲箕灣總站下車站的旗牌,是全線唯一一個舊站牌。舊式的方形站牌的中央部份,畫有舊款藤凳電車的側面,下方寫有「TRAM STOP」及由右至左看的「電車站」「HONGKONG TRAMWAYS」旁邊有電車公司的舊標誌。2017年電車公司更換了所有站牌,用上微笑叮叮的正面圖案及新標誌。換淨這一個的原因,Joseph估計是因為這個下車站不計算在120個電車車站當中,沒有特定編號,故沒有刻意更換。

香港電車筲箕灣總站的下車站,保留了舊式的車站旗牌。


電車走過春秧街街市這奇景,是不少港人和遊客心中的標誌景象。
電車走過春秧街街市這奇景,是不少港人和遊客心中的標誌景象。
北角總站電車員工飯堂絕對稱得上「抵食夾大件」。
北角總站電車員工飯堂絕對稱得上「抵食夾大件」。

第四站 :跑馬地黃泥涌道

這條電車路堪稱為最美風景路段,上層的右手邊可一覽跑馬地馬場景致。下車後在對面的行人路上,可找到唯一一塊在電車路旁的維多利亞城界石。Joseph曾在此等上半天,為了拍下遊覽電車和百年界石的合照。

Joseph等了大半天才拍到的遊覽電車和維多利亞城界石合照。
Joseph等了大半天才拍到的遊覽電車和維多利亞城界石合照。

第五站:香港墳場

在跑馬地總站上車,向銅鑼灣方向行走,便會經過120個電車站當中,唯一一個是可讓司機飛站的香港墳場站。80年代左右,還有站牌會寫上「隨意站 REQUEST」字樣,即是有乘客上落車,司機才會停站。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隨意站,但因為香港墳場站的行人路離電車路相隔了兩條行車線,乘客須橫過馬路才能上下車,十分危險,所以此站現時已形同荒廢。從此站行駛前一點到堅拿道東,更可看到時代廣場的前身、銅鑼灣電車廠已停用的出廠路軌。

司機總會飛過香港墳場站,亦相信不多人會選擇冒着危險走過兩條行車線上電車。
司機總會飛過香港墳場站,亦相信不多人會選擇冒着危險走過兩條行車線上電車。

第六站:石塘咀總站

這個站可說是電車狂人的私心推介,因為可以看到不同電車的出入,有駛回石塘咀總站的,有往堅尼地城的電車,也有下班回車廠的,Joseph便經常在此等待傳說中最古老的電車120號。即使在路上遇不到120號,走到車廠的後方,都可以隔着圍欄一睹它的風采。Joseph不時都會來到車廠,在圍欄外探望電車,他形容自己像一間電車廠的校長,會看班房的窗門有沒有關好。Joseph在這個車廠見證了新車的誕生和舊車的退役,更自2011年起,記錄新車首航和舊車退役的仔細日期。

Joseph在車廠外捕捉過不少特別的電車狀況,拍攝當日便遇上推壞車入廠的少見畫面。
Joseph在車廠外捕捉過不少特別的電車狀況,拍攝當日便遇上推壞車入廠的少見畫面。

全日坐了4程電車,總車費只花了$10.4,遊玩了大半天,最重要是看到碩果僅存的舊香港痕迹。你又是否願意花時間,欣賞這些可能將被遺忘的生活細節呢?

記者:鄭汝翹

攝影:魏子朗


香港電車筲箕灣總站的下車站,保留了舊式的車站旗牌。


2020年10月22日星期四

虛偽的美國科技媒體(劉細良)

 虛偽的美國科技媒體(劉細良)



拜登之子拿Macbook修理而洩露個人通訊及相片,醜聞在《New York Post》披露後,兩大社交媒體Twitter及Facebook在認為新聞真實性有疑慮的情況下,限制用戶轉貼新聞連結。這是有黨派偏見的審查制度。民調落後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毫不留情地痛罵這兩大社交媒體。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表示會舉行聽證會,要求兩位負責人Jack Dorsey及Mark Zuckerberg作證。美國主流媒體對有關醜聞也作冷理,這些傳媒十分虛偽,若果認為這單醜聞是fake news抹黑拜登,理應追查來源,還拜登清白,兼且揭露侵侵的「陰謀詭計」。明顯,他們是選擇了政治立場,為了幫助拜登不惜侵害及踐踏他們高舉的資訊自由。

Facebook最近另一單醜聞發生在香港我朋友薯伯伯身上。10月19日,他發現自己在Facebook專頁的發言功能受限,對方沒有提供理由,他只能自己推斷,撰文指出估計同泰國抗爭運動的貼文及轉發消息有關,「懷疑因為分享泰國示威資訊,當中包括以泰文教授如何使用VPN翻牆,被Facebook 禁止發言」,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測。其後Facebook香港及台灣公共政策總監陳澍聯絡他,指摘薯伯伯是「自我炒作」,「想藉民主自由之名博眼球」。這種中國戰狼外交式回應,竟然出現在Facebook身上,實在匪夷所思。

至於另一美國科技巨企Google也好不到哪裏。在本地主流媒體被染紅下,Google旗下YouTube是香港資訊自由的主要陣地。自今年初武漢肺炎開始,推出「黃標」來打擊發表假新聞及仇恨言論的YouTuber,令他們失去廣告收入。我的網台「城寨」一直受黃標困擾,例如最新星期二晚「黃標」節目:《拜登醜聞、林鄭角逐連任、效法香港泰國塞鐵、強制檢疫數碼監控》,究竟上述四個題目,哪一個屬於假新聞及仇恨言論?10月12日「黃標」節目《胡錫進愛國發達,中亞變天中國惡夢》,請問究竟上述兩個題目,哪一個屬假新聞及仇恨言論?

這大半年來面對黃標打擊,我也參加過YouTube舉辦的電話會議,同他們操普通話的負責同事對話,但政策始終沒甚麼改變。正如薯伯伯所言:「(Facebook)是其運作方式完全隱秘,卻佔有跨越主權對言論的生殺大權。無問責、無審核的網絡龍頭,本來其最主要的力量及財富均來自民間,但在寡頭企業面前,民眾的力量卻變得如此渺小。」他們躲在AI「運算機制」背後,毫無透明度,卻主宰了甚麼言論可以被聽見,甚麼言論不能盈利。

假如有一天,中共容許這些美國科技巨企進入大灣區,在中共監控下落地,那將是香港資訊自由終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