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星期日

飲食男女●守護亡妻 半世紀缽仔糕

 飲食男女●守護亡妻 半世紀缽仔糕

缽仔糕,傳統廣東糕點。

材料並不特別,就是米和糖,還有紅豆。

吃的是甜味,是溫度。過甜太膩,過熱黏牙,一切講求製作人的經驗。

米漿不能太熱,紅豆全沉底;也不能不熱,紅豆全浮面,也不佳。

下糖不能太多,太多甜膩難當。太少,則味淡如水,不好吃。

撞漿時、手要柔、力要穩、過快或過慢、捉不住一點點的距離、也成就不了完美的粉漿。

默默耕耘,多一份忍耐,多一份等待,

就能做出糕身彈牙軟糯,甜度恰好的上乘糕點。

七十年歷史的信興隆,近十年出品的缽仔糕,軟彈恰當,是製作者沉穩功力的表現。

而甜度剛好,不是來自黃糖、白糖或黑糖,

而是來自他對亡妻的掛念,讓人吃罷,猶有餘韻,特別悠長。

麥生看着一個個新鮮出爐的缽仔糕,再辛苦的日子,彷彿也忘卻了。
麥生看着一個個新鮮出爐的缽仔糕,再辛苦的日子,彷彿也忘卻了。

「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四間變八間,八間之後上市,上市咪再集資囉……再分拆上市,到時淨係收股息我都唔知點計呀!」,對白是電影《食神》浮誇式的演繹,但其實不是天方夜譚,因為香港人就是有這種能耐。蛋撻如是、雞蛋仔如是、珍珠奶茶也如是,小小一件食物,總有辦法做到變連鎖店,成行成市,盤滿缽滿。只是,七十年老字號信興隆食品的老闆麥華強,製作缽仔糕差不多二十年,卻從來沒有因此而發達。「呢行嘢,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打到個和已經算萬幸。」麥華強說。

做缽仔糕之所以難發達,一則利錢少,每個只賣六蚊,扣除成本,所賺無幾。二則工夫多,不少工序都靠人手做,加上麥華強堅持自己用石磨磨米漿,沒像其他人省工夫用粘米粉開水來做,成本效益更低。「真正傳統係自己磨米,以前用中國粘米㖭。但係供應唔穩定,依家轉用泰國米。」他說。看看他如何製作,就知這缽仔糕得來不易。每天清晨,未夠五點,麥華強便回到舖頭,風雨不改。回舖後,立即要將昨晚浸好的泰國舊粘米,用石磨機慢慢磨成幼滑米漿,米漿磨好,又要趕緊將一早煲至腍身帶點「開花」的紅豆放入碗中備用。然後再調糖水,跟着就是正式開漿。開漿就是指將煮好的黃糖水隔渣,再把滾水撞進黃糖米漿,看似簡單,但水溫控制不好,工序就要從頭來過。因為過熱的水會令漿過熟,蒸出來的糕身便不夠軟不夠香滑,紅豆更會沉到碗底;相反水溫過低,紅豆又會浮於糕面。

「每日做得百零個,賣幾蚊件,點捱吖!只要一加租,我都頂唔順呀。都係順天意啫,做得幾耐得幾耐。」他說。

想起太太的好,麥生忍不住灑下男兒淚。
想起太太的好,麥生忍不住灑下男兒淚。
「開漿」就是要把滾水「撞」進黃糖米漿,水溫要控制得宜。
「開漿」就是要把滾水「撞」進黃糖米漿,水溫要控制得宜。
紅豆要煲至腍身帶點「開花」。
紅豆要煲至腍身帶點「開花」。
米漿磨得好,有如牛奶傾瀉下的質感,軟滑細緻。
米漿磨得好,有如牛奶傾瀉下的質感,軟滑細緻。
倒漿也有技巧,溫度不夠紅豆就會浮起,漿過熱,紅豆會沉底。
倒漿也有技巧,溫度不夠紅豆就會浮起,漿過熱,紅豆會沉底。
黃色缽仔糕(左),用了黃糖、白糖、蔗糖製作,除了米香味,還多了一份糖香。白色缽仔糕(右)用上白糖、蔗糖製作,帶點椰香味,每個$6。
黃色缽仔糕(左),用了黃糖、白糖、蔗糖製作,除了米香味,還多了一份糖香。白色缽仔糕(右)用上白糖、蔗糖製作,帶點椰香味,每個$6。

一件糕 維繫兩代情懷

他本來不是做缽仔糕的,從前在菜欄做運輸。只因太太想接手父親的生意,他才辭去工作,回來幫忙。對,信興隆是麥華強外父創立的。五十年代,人稱林伯的林立峰,在紅磡一帶推車仔賣缽仔糕,1986年在土瓜灣銀漢街入舖,2008年,遷入馬頭圍道至現在。林伯五個子女當中,二女翠怡從小就跟着爸爸擺攤子,十三四歲就推手推車沿街叫賣,遇到走鬼,她就推入後巷暫避,機智靈巧,是父親的最佳拍檔。自從入舖後,信興隆生意一直不錯,那時還沒有做批發,但土瓜灣一帶工廠多,只做零售也已足夠。九十年代末,林伯因年事已高,體力漸減,加上工廠北移,信興隆的生意少了一大截,本來打算結業,惟翠怡不捨得,便和哥哥接手,扛起這塊老招牌。2001年,林伯兒子想嘗試往外闖,翠怡擔心一個人無法應付,就跟丈夫麥華強商量,希望他能回來助她一臂,麥華強也就這樣,每日到舖頭跟林伯及大舅學習做糕點。「外父、大舅好好人,做缽仔糕,易學難精,做錯了他們寧願丟掉,也不會拿到店裏出售,最初學,當然做不好,水溫控制不好,糖水溫度又過熱,人家不責怪你,自己都覺得難為情,但太太一家人非常包容,從不責備,我才能堅持下去,要不然,很快就得回去菜欄工作。」麥華強回想起當初入行的烏龍事,也不禁暗笑。

茶粿是麥太的另一得意之作。
茶粿是麥太的另一得意之作。
缽仔糕要原汁原味,別看輕這兩支竹籤,吃的就是傳統味道。
缽仔糕要原汁原味,別看輕這兩支竹籤,吃的就是傳統味道。

一股勁 胼手胝足打拼

兩公婆,於是胼手胝足,維持着信興隆童叟無欺、貨真價實的精神,且為了這副金漆招牌,窮盡了一生的心血。「太太好有毅力,有很多點子。由最初推車仔賣缽仔糕,到店面銷售,2001年開始再做批發。口才了得的她,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四出找尋合作夥伴,更曾經游說大型超市合作,推廣缽仔糕文化,把信興隆的業務,衝出九龍,增加全港的銷售點,可惜超市的上架費太昂貴,最後成不了事。」麥太很會經營,有生意頭腦,雖然要拓展業務,但也不是隨隨便便的批發給其他人,她會實地觀察,了解銷售商的經營手法,曾經有商戶向她取貨,但同時又入了用現成糕粉做的一起賣,她寧願不做生意,也決定不再批發給對方。賺錢要緊,生意至上,但麥太也有自己的原則和堅持。

有人說,有才華的人,特別受上天眷顧,往往先走一步,是老天爺開的玩笑吧!正當生意上了軌道,麥太卻發現患上癌症,被癌魔折騰的同時,麥太並沒有停下來,反而擔心自己走了,麥生一個人應付不了。「勸她多休息,但她不會聽,每日繼續回來舖頭幫手,回家又要照顧三個子女,家庭事業兩邊兼顧,還要四出找尋合作夥伴,可能……可能是擔心我一個人吧!我性格內向,不懂得應酬,只會默默做糕。是她,才想到要批發;是她,才有這個本事;是她,才有信興隆的存在。但她卻走了……」說着說着,麥生忍不住流淚,淚水中充滿回憶,兩口子生活了十多廿年,一個人的寂寞,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出。

老顧客每天都幫襯,更笑說不吃過「信興隆」的缽仔糕沒有精神上班。
老顧客每天都幫襯,更笑說不吃過「信興隆」的缽仔糕沒有精神上班。
位於葵芳廣場「回味無窮」的缽仔糕,也從「信興隆」入貨。
位於葵芳廣場「回味無窮」的缽仔糕,也從「信興隆」入貨。

一份愛 撐起整個家庭

麥生麥太的相識,沒有驚天動地,兩口子一同參加遠足興趣班,麥生沉默寡言,麥太開朗活潑,沒有班上同學拉紅線,麥生自言絕不能娶得美人歸。「以前都沒有勇氣追女仔,她很喜歡說話,又多鬼主意,但我很怕羞,不敢主動搭訕,幸好有兄弟幫手,才跟她約會,1992年結婚,結婚9年後才正式夫妻檔上陣,打理這檔生意,大兒子1996年出生,一家三口,過着平凡生活。」麥生說起麥太的好,是由心裏甜出來,兩口子從沒爭吵,男主內,女主外,就這樣過了十多廿年。太太走的第一年,麥生化傷心而寄情工作,幸好子女生性,否則生意做不成,一頭家也會散。「三兄妹很乖巧,哥哥自己照顧自己,姐姐就負責照顧妹妹,功課、家務也不用我操心,我每日都待在舖頭,根本沒辦法照顧他們,太太很本事,真的,對外對內都處理得頭頭是道,有她這個太太,是我走運吧。」麥生邊說邊感傷,淚水又在眼眶打轉。他或許不算是一個很出色的丈夫,但他對太太的愛,他對信興隆的默默奉獻,無條件的付出,不是任何人也能夠堅持。

1992年結婚後,兩口子從沒爭吵,男主內,女主外。
1992年結婚後,兩口子從沒爭吵,男主內,女主外。
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太太,麥生對妻子除了愛,還有一份尊敬。
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太太,麥生對妻子除了愛,還有一份尊敬。
單親爸爸從來都不易做,慶幸三名子女獨立乖巧,這個家才能撐下去。
單親爸爸從來都不易做,慶幸三名子女獨立乖巧,這個家才能撐下去。

一句話 守到地老天荒

這間老店,這個充滿愛的家,麥太撐了半世紀,雖然離開了卻還在守護着。

「她走前最放心不下的,除了子女,就是信興隆,她託我好好打理,好好生活,我能夠堅持了9年,相信都是她仍然在不遠處看着我們,冥冥中好像有安排,今年二、三月疫情嚴峻,本來打算結業,但偏偏卻有人找上門,想要批發,有了新客,又繼續營運,好像是有安排似的,或許是她不捨得吧!」太太的囑託,麥華強都一一守住了。如今兒女已長大成人,兒子已有自己的工作,兩個女兒雖然在學,但對父親的辛勞,還是顯得很體貼。「大女話你咁辛苦,唔好做喇,我接手啦!我話唔好接,讀好啲書,搵份好工好過啦,唔好入嚟呢個舊世界。」「我呢,就係因為呢檔嘢係我太太嘅,我同佢保管住啫。保住太太招牌,因為應承咗佢。」滿眶淚水,盡訴衷情。現今的香港,很多東西都在變,難得有人,仍然堅守一個承諾,一份傳統。一個六塊錢的缽仔糕,疫情下每日平均只售出70多件,批發的貨又少了,偏偏租金卻絲毫無減。傳統手藝的失傳,一個時代的終結,似乎在不久的將來,是無可避免的了;是可惜,卻沒辦法留得住。

麥生堅持製作茶粿,除了受歡迎之外,也是對太太的一份思念。
麥生堅持製作茶粿,除了受歡迎之外,也是對太太的一份思念。

後記:

麥生批發的銷售商,一間是上環出名的「缽仔王」,一間是葵涌廣場的「回味無窮」,「回味無窮」的老闆陳先生,跟「信興隆」是世交,兩家人曾經在土瓜灣一帶推車仔,一齊「走鬼」,也算是患難之交。一個是魚蛋大王,一個是缽仔糕人,感情沒有特別要好,卻很有默契,因為大家都注重真材實料,「我們的魚蛋咖喱汁,用上廿四種香料,不加味精,每天熬煮,很多人都專程跨區幫襯。我和太太想要放些傳統糕點在舖頭賣,既然要賣,當然要賣最好的,最重要是信譽。兒時看着他們一家做糕點,時至今日仍能堅持一早磨米,堅持傳統味道,真的很難得。麥生捱得很辛苦,你看他肩膀都歪了,五勞七傷。賣這些糕點賺不到大錢,但傳統小食是香港既有特色,年輕一代未必懂得珍惜;但消失了,想再嚐一口,恐怕就再沒機會。」●

信興隆食品

地址:土瓜灣馬頭圍道182-186F號地下

電話:23561211

回味無窮

地址:葵芳葵富路7號葵涌廣場2樓C83號

撰文:馬小玲

攝影:謝致中、邱覺達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