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農曆七月剛臨,鬼門關要開了。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胡炎松是盂蘭文化節的推手,在這個燒衣處處的月份,他站在香港有文獻記錄最早的盂蘭勝會地點──上環文武廟,娓娓道來消逝中的鬼節傳統。
早在一八五七年,港島四環的街坊成立了「四環盂蘭公所」,地點就在文武廟公所。根據現存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一封十九世紀請柬〈香港四環七月盂蘭醮會邀友玩賞信式〉,當時公所發帖邀請港島以外商號來參加法會,可以想像場面相當熱鬧。雖然盂蘭勝會於二○一一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提到近年盂蘭籌款困難,參加人數越來越少,胡炎松不無欷歔。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盂蘭勝會的全盛時期,胡炎松解釋,盂蘭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上一代人,由潮州落到香港,生活艱難,盂蘭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自己消災解難。好多人覺得生活不如意,是從前做的功德不夠。功德就像credit,越做得多,從前的惡業就會減少,所以盂蘭是一種『自利利他』的需求,幫到人時又益到自己。戰後好多新移民來港,多數從事低下層工作,從前搵工好困難的,要靠鄉里互相幫忙,所以一有節慶大家都會齊心合力。加上當時醫療不完善,如有同鄉過身,就會藉勝會拜祭他們。」
盂蘭勝會有幾個亮點,其中一個是「放焰口」的儀式,祭品化為甘露美食布施孤魂,由觀音大士的其中一個化身──大士王,負責「監察」分衣施食的場面。而重頭戲就是火化大士王,有些地方請他走前會先打他一頓,挫其殺氣。另一個亮點就是神功戲,也是今年「盂蘭文化節」的重點活動。
日期:8月24至26日
地點:維多利亞公園1號球場
費用:免費
攝影:鄭明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七月初七講舊史…… 鬼節已過風光時
【港情講趣】
立秋已過,是日七月初七,鬼門關已開。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胡炎松是盂蘭文化節的推手,在這個燒衣處處的月份,他站在香港有文獻記錄最早的盂蘭勝會地點──上環文武廟,娓娓道來消逝中的鬼節傳統。
立秋已過,是日七月初七,鬼門關已開。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胡炎松是盂蘭文化節的推手,在這個燒衣處處的月份,他站在香港有文獻記錄最早的盂蘭勝會地點──上環文武廟,娓娓道來消逝中的鬼節傳統。
早在一八五七年,港島四環的街坊成立了「四環盂蘭公所」,地點就在文武廟公所。根據現存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一封十九世紀請柬〈香港四環七月盂蘭醮會邀友玩賞信式〉,當時公所發帖邀請港島以外商號來參加法會,可以想像場面相當熱鬧。雖然盂蘭勝會於二○一一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提到近年盂蘭籌款困難,參加人數越來越少,胡炎松不無欷歔。
胡炎松是香港土生土長潮州人,今年五十七歲,由孩提時代起,每年都會參與盂蘭。「小時候我們每逢盂蘭就好開心,去搞搞震,在神棚內最常見的是兩呎高的紙紮神靴,那時很百厭,就算驚大人鬧也會穿來玩。到長大以後,就開始幫忙籌備盂蘭,至爸爸過身後就盡量將我跟他學到的盂蘭習俗,用方法記錄下來,希望下一代可按圖索驥傳承下去。」小時候住在西貢的胡炎松,形容盂蘭是年度盛事,不只冥界很墟冚,陽間亦很熱鬧。「細路最鍾意就係玩和食,當時不像現在,熱鬧的活動沒多少,可以跟阿媽一星期出一次九龍城買餸已開心到不得了。而當時一搞盂蘭,就會很多人來擺賣,好多零食,印象至今仍很深刻。」
胡炎松是香港土生土長潮州人,今年五十七歲,由孩提時代起,每年都會參與盂蘭。「小時候我們每逢盂蘭就好開心,去搞搞震,在神棚內最常見的是兩呎高的紙紮神靴,那時很百厭,就算驚大人鬧也會穿來玩。到長大以後,就開始幫忙籌備盂蘭,至爸爸過身後就盡量將我跟他學到的盂蘭習俗,用方法記錄下來,希望下一代可按圖索驥傳承下去。」小時候住在西貢的胡炎松,形容盂蘭是年度盛事,不只冥界很墟冚,陽間亦很熱鬧。「細路最鍾意就係玩和食,當時不像現在,熱鬧的活動沒多少,可以跟阿媽一星期出一次九龍城買餸已開心到不得了。而當時一搞盂蘭,就會很多人來擺賣,好多零食,印象至今仍很深刻。」
做功德如儲credit 消災解難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盂蘭勝會的全盛時期,胡炎松解釋,盂蘭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上一代人,由潮州落到香港,生活艱難,盂蘭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自己消災解難。好多人覺得生活不如意,是從前做的功德不夠。功德就像credit,越做得多,從前的惡業就會減少,所以盂蘭是一種『自利利他』的需求,幫到人時又益到自己。戰後好多新移民來港,多數從事低下層工作,從前搵工好困難的,要靠鄉里互相幫忙,所以一有節慶大家都會齊心合力。加上當時醫療不完善,如有同鄉過身,就會藉勝會拜祭他們。」
胡炎松說,六十年代全港有六十七個盂蘭勝會,那時籌款好容易,但現在後生的越來越少參加,因為沒有自己利益需要。「後生仔除了買屋困難外,衣食基本無憂,有些又信了教,這些社會轉變,也是令盂蘭式微的原因。例如本來在干諾道西的渣甸橋,有一檔盂蘭,後來政府收地,勝會就好似『走佬』咁,要轉去另一地方,這樣鄰里也散了。二○一四年是最後一次做,那時只剩幾位老人家,後繼無人,用了幾十年的盂蘭祭壇,變成古董,搬了去長春社。」
胡炎松說,六十年代全港有六十七個盂蘭勝會,那時籌款好容易,但現在後生的越來越少參加,因為沒有自己利益需要。「後生仔除了買屋困難外,衣食基本無憂,有些又信了教,這些社會轉變,也是令盂蘭式微的原因。例如本來在干諾道西的渣甸橋,有一檔盂蘭,後來政府收地,勝會就好似『走佬』咁,要轉去另一地方,這樣鄰里也散了。二○一四年是最後一次做,那時只剩幾位老人家,後繼無人,用了幾十年的盂蘭祭壇,變成古董,搬了去長春社。」
潮劇神功戲 香港竹棚靚絕
盂蘭勝會有幾個亮點,其中一個是「放焰口」的儀式,祭品化為甘露美食布施孤魂,由觀音大士的其中一個化身──大士王,負責「監察」分衣施食的場面。而重頭戲就是火化大士王,有些地方請他走前會先打他一頓,挫其殺氣。另一個亮點就是神功戲,也是今年「盂蘭文化節」的重點活動。
「吉祥例戲《五福連》和折子戲《陳三五娘》是傳統的神功戲。好多潮劇的戲班師傅五十年代走難來港,避過了文革浩劫,也把潮人盂蘭傳統原原本本帶來香港。現在潮州也難以看到像香港那麼完整的盂蘭,他們搭的棚也沒香港的靚,他們用鐵通,香港用竹棚。」
做一場盂蘭,至少要一百四十萬港元,光是搭棚做一台神功戲,就要幾十萬。「七十年代,一個神功戲棚,坐六百人濕濕碎;現在,你去東頭邨看看,最多兩百個座位。所以今年盂蘭文化節,我們每場開始前都會有潮劇導賞,講解這門表演藝術的奧秘。」雖然盂蘭好像風光不再,但胡炎松說:「盂蘭祭祀的鬼神都是我們的祖先,有些沒人拜祭的孤魂,我們也會照顧。盂蘭的食物是給無主孤魂的,祭祀過後就分給陽間有需要的人,這樣布施給冥陽兩界,也有一種憐憫之心。」
「吉祥例戲《五福連》和折子戲《陳三五娘》是傳統的神功戲。好多潮劇的戲班師傅五十年代走難來港,避過了文革浩劫,也把潮人盂蘭傳統原原本本帶來香港。現在潮州也難以看到像香港那麼完整的盂蘭,他們搭的棚也沒香港的靚,他們用鐵通,香港用竹棚。」
做一場盂蘭,至少要一百四十萬港元,光是搭棚做一台神功戲,就要幾十萬。「七十年代,一個神功戲棚,坐六百人濕濕碎;現在,你去東頭邨看看,最多兩百個座位。所以今年盂蘭文化節,我們每場開始前都會有潮劇導賞,講解這門表演藝術的奧秘。」雖然盂蘭好像風光不再,但胡炎松說:「盂蘭祭祀的鬼神都是我們的祖先,有些沒人拜祭的孤魂,我們也會照顧。盂蘭的食物是給無主孤魂的,祭祀過後就分給陽間有需要的人,這樣布施給冥陽兩界,也有一種憐憫之心。」
盂蘭文化節2018
採訪:鄒頌華
攝影: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