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

拆穿教育局的詭辯 - 馮睎乾

拆穿教育局的詭辯 - 馮睎乾


針對「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爭議,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翠華前天發表一篇〈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用貌似教育專業的角度向考評局施壓,企圖逼迫考評局取消試題,向政治惡棍屈服。很多人都說文革2.0來了,但今時唔同往日,多數香港人不是盲毛,論學問,比視野,都足以輾壓那群年年歲歲搞「再出殯」的過期紅衛兵。

陳翠華那篇文章千瘡百孔,慘不忍睹,現在隨便挑幾個錯吧。她說:「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此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以容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所謂「詭辯」,就是把一些邏輯上無效的論證,狡猾地講得頭頭是道,令聽者誤以為真。陳翠華指有人「硬說」那是開放題題型,卻沒解釋到底如何「硬說」──難道那不是開放題題型嗎?

要指控人家「詭辯」,務必說明對方論證如何無效、犯下什麼邏輯謬誤。但陳翠華對此隻字不提,只一味說實際課程不會「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又不斷提出一些「所謂『利』如何衡量?」等不着邊際的稻草人問題。首先,如果「『利』如何衡量」是真正相關的問題,那麼歷屆考試凡出現「利弊」的試題,豈非全部要一筆勾銷?如果「『利』如何衡量」不是真正相關的問題,陳翠華為什麼煞有介事提出來?這才是「失焦的詭辯」。

第二,試題所問,是「日本」為中國帶來的是否利多於弊,並非「日本侵略」為中國帶來什麼好處,對不對?只要你有中學生水平閱讀能力,你也會這樣理解題旨。既然如此,那麼老師沒有「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那又有何問題?陳翠華偷換概念,強行扭曲題旨,以求迎合自己的立場,有心誤導讀者,根本鐵證如山不容抵賴。這才是「失焦的詭辯」。

陳翠華的詭辯,以上略舉一隅,她犯下的錯,跟昨天寫的「痰永淪」一樣罄竹難書,明天待續。現在做個小結:陳翠華身為堂堂教育局副秘書長,公眾期望你有高水準識見,但其「鴻文」所展示的,卻是奸狡的辭令、貧乏的知識、紊亂的邏輯,甚至是連中學生水平也不如的閱讀理解力,德薄而位高,才劣而權重,有何資格主理教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