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星期三

【失傳行業】香港最後一間銅器店 80歲老師傅:銅器煲水有甘甜味(蘋果日報)

【失傳行業】香港最後一間銅器店 80歲老師傅:銅器煲水有甘甜味(蘋果日報)

咚、咚、咚、咚⋯⋯
我們的人生中,都有一個旋律。
或動或靜,或急或緩。
咚、咚、咚、咚⋯⋯
銅鈴,縈繞了三個老人一生。
然而,事情都有終結的時候。
曲將盡,猶未盡。
即使停下敲打的手,聲律依然於心中迴盪。
咚、咚、咚、咚⋯⋯
你,聽見了嗎?

油麻地的早晨有點雜亂。清暉初臨,大街上已見車水馬龍。轉入內街,銀髮老人、紅妝女郎紛紛佇足於街角的休憩處,吞雲吐霧。就在對街,「炳記銅器」的紅油大字下,傳出了規律的「咚咚」聲,是銅片獨有的清脆。
從響聲的一致程度來看,不難想像敲擊者功力深厚。他,葉歸師傅,正坐於小店的最前方,專心地打造着大銅盆;後方的大老闆,陸樹才師傅,正坐在辦公桌後看報紙;再往店裏走,蹲坐於廚房前的小老闆,陸強才師傅,正彎着腰擦洗着銅煲。店內外的人啊,悠然自得,這是一個相當尋常的早上。

三位老人的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迹,年紀最大的是陸樹才,八十有餘;其餘兩位,亦將近八十。說起打銅鋪,油麻地老馬肯定識途,更多人稱呼小店為「陸炳記」,顧名思義,八十多年前由陸氏兄弟的父親開始經營。
陸樹才十八歲開始到店裏當學徒,弟弟緊隨。那年代銅器的興旺,他還牢牢記住。四、五十年代,銅器是各家各戶的日用品,煲水、煮飯、餐具,都有它的蹤迹,銅器雖然不算是最精緻的材料,但卻堅韌耐用,陸樹才拿起一個舊得發黑的銅壺,訴說着它已經陪伴他們數十年:「銅器煲水會有甘甜味,你未用過唔知㗎。」除了家庭用品之外,大部分餐廳及酒樓都採用銅製品,特別是粥店,因為銅煲傳熱快,故煲出來的粥火候剛好,特別香甜;又例如酒樓放點心的托盤,都是銅製。
一直埋首打着銅盆的葉歸,拿起半製成的臉盆,說起一個過時的傳統來:「以前啲人嫁女,就會買個面盆做嫁妝,放對鞋落去,銅鞋到老嘛,哈哈!而家啲後生嫌老套。」那個年代念舊,沒有即棄的概念,物是,人更是。

中午的陽光打照在經過半燒煉的銅盆上,隱約浮現出點點彩虹色調,殘舊的彩虹彷彿細說着光輝的年代已過。七十年代末,不鏽鋼、銻煲開始出現,除了價錢便宜,外表亦較新潮,銅器漸漸被取代,從前二、三十間的打銅鋪,陸續轉行或倒閉,後來更演變成只剩「陸炳記」一家。
行業式微,再沒有小伙子入行,老師傅年紀老邁,退休了、走了。十二歲已經入行的葉歸,或許是最堅持的一位,對手藝戀戀不捨,東家不打,也是只有東家。憶起以往當學徒的苦頭,他仍然掛着笑容,「都係打雜,邊有得坐側邊學,睇都冇得你睇,要偷望㗎!」頭三年的打雜生涯沒有薪金,只有宿食、一個月一次的「飛髮津貼」以及過年的一套新衣,熬過了,也就滿師了,但真正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銅器師傅,又何只三年,葉歸調侃:「讀過兩錢書點會肯做,佢見到你做嘢,走都走唔切啊!」笑意雖不減,卻添了一份蒼憔。

三位老人仍然謹守崗位,陸樹才不斷地接聽電話,甫放下聽筒即謂:「都做唔得幾多,你睇最後三個師傅喺晒度,最後生嗰個都六十七啦。」他們其實都已經兒孫滿堂,早就可以享清福,兒女都不斷游說他們退休,但他們都借故推搪,葉歸笑指這是一個精神寄託,一旁的陸樹才嘆了口氣,「隨時唔做㗎啦!唔做好簡單,一日咋,佢就可以幫你整走晒啲嘢,但結束嗰下又真係依依不捨,乜都化為烏有。」爐火純青的鐵漢,終究敵不過最後的柔情。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剪接:胡浩賢

陸炳記銅器
地址:油麻地咸美頓街1號
電話:2384 4838
營業時間:9am-6p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