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鱘鰉魚(唐顧)

鱘鰉魚(唐顧)


王瑋慶到東北,作《詠物十二首》,其一為鱘鰉魚。詩很無聊,只說魚大而重,「巨鱗壓車輪」。又有注云:出混同江,遼時名阿八兒魚。按清代的說法,混同江亦即今天的松花江,似乎這魚必定出於東北,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李時珍以為它就是「鱣」,一種沒有鱗的大魚,在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都能生長。它長得很奇妙,色澤青灰,背上有三排硬白骨甲。尖鼻子,短鬍鬚,身子胖大,小眼睛不成比例。
在清代,鱘鰉魚是吉林地方的貢品之一,由打牲烏拉負責採辦。因為大,抓捕、運送都非常艱難。每年春天穀雨時分設法將魚捕來,在江邊近岸地帶築堤圈養。到了冬天水深冰合,將魚凍好,捋直,於冬至前運送到北京。
據說皇帝祭天要使用這魚,看來地位應該很高;清代詩文中少見題詠,更知道它不是尋常人家可以染指。有兩種文獻寫到它,一種是《紅樓夢》。賈府除夕祭祖前,關外山村的莊頭來送租,中有鱘鰉魚二尾。《紅樓夢》是以滿族上層世家生活為背景的,作者知道這魚,並不奇怪。另一種是康熙後期江蘇巡撫宋犖的筆記,他說皇帝眷念老臣,南巡到蘇州,乃有額外賞賜,都是東北土產:活羊四隻,糟雞八隻,糟鹿尾八箇,糟鹿舌六箇,鹿肉乾二十四束,鱘鰉魚乾四束,野雞乾一束。鱘鰉魚可以製作魚乾,似乎只有這一條材料。味道如何,不得而知。
這魚的味道實在是個謎,各處查考都不見提起。只有康熙皇帝讚美說,冰凍鱘鰉魚格外鮮美,比江南的魴魚鯽魚強得多──很難想像長途運送之後,怎樣食用才會覺得鮮。總不能是冰鮮刺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