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紹雄曾祖 與英治新界】
深受香港觀眾愛戴的資深演員許紹雄(1948-2025)離世,終年七十六歲。他生演過的角色,不論八十年《新紥師兄》的許兆冬(舅父冬),抑或是千禧世代《新紮師妹》的鍾樂海(方中Sir)都是一代人的快樂回憶。
許紹雄與香港人另一重深厚連結是:他的曾祖父許應騤(1830-1906),曾是清廷大官、更準確是清末重要外交官。李鴻章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與英方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Convention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許氏便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禮部尚書、幕僚身份,追隨其側、輔助其事。這一紙英清盟約,塑造了香港之後九十九年、甚至延續至今的歷史軌跡。
多年來,坊間一直有傳許紹雄家世顯赫,但都如霧裡看花。根據互聯網媒體「香港01」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日報道,許氏彼時接受澳門主播Avaly訪問時,罕有地談及有關他家族的幾個重點——他的曾祖父是清廷大臣許應騤,而姑婆是跟魯迅誕有一子的許廣平,其父則是開金舖的商人。
許應騤,從清史稿等不同歷史著述,可找他的人生軌跡。來自潮州的他,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當上廣東鄉試舉人、次年復再進士,之後幾十年的官場生涯裡做過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翰林院侍講、侍讀、左右庶子、甘肅學政、詹事府少詹事、內閣學士、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順天府學政、倉場侍郎等職,升左都御史......
一八九零年代即光緒後期,許應騤仕途進入高峰時期,一八九六年調工部尚書,翌年任禮部尚書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撮取自維基百科彙整資料)
禮部者,處理朝貢事務機關,可被視為一個外交事務部門,尚書為部門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乃特設機構,簡而言之,是一個幕僚機構,就外交議題向朝廷供給決策意見;其由一名親王帶領,多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共商外事。許應騤就在這裡,曾與多次作為朝廷全權代表的李鴻章交集和共事。
這樣的背景下,許應騤追隨李鴻章,參與了一次對神州國運影響深遠的外交大事——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清廷與德國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後,英國繼而提出擴展香港界址要求,英清就此磋商,但說實一點便是英方向清廷施壓。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西曆一八九八年六月),清廷派李鴻章領銜「大清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與禮部尚書許應騤,跟英國駐北京公使竇納樂(Claude M. MacDonald)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與島嶼,免租金租予英國,期限為九十九年。(此段根據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歷史之鑑的解說)
這次任務裡,李鴻章是作為朝廷、甚至光緒皇帝的全權代表,許應騤角色是李氏幕僚,他可能參與過文本起草等關鍵工作。
當然,新界開啟英治有兩個敍事角度。站在清廷及神州位置視之,這是列強又一次侵犯,是以英國翌年、即一八九九年正式接收新界時,便激發起鄉民武力反抗,史稱「新界六日戰爭」。
但從英國利益及香港發展而言,卻又有不同觀點——時任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的梳士巴利侯爵(Marquess of Salisbury),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三日的國會會議回應質詢時便說,展拓香港範圍,能保障殖民地戰略安全;事實上,華界對香港形成俯瞰之勢,若遇戰事,英界將處於不利地位,隨著清國內部政治可能出現突發狀況,此問題益顯迫切。
接下來,清末,是政治紛亂的時代,許應騤仕途顛簸,最關鍵是光緒二十六年(西曆一九零零年),庚子拳匪之亂招致八國聯軍犯境時,許氏參與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四川總督奎俊等人的東南互保,拒行慈禧太后命令,不與列強宣戰。許氏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年)解職,零六年七月逝世。
只是,許紹雄家族的故事尚未結束,許氏姑婆許廣平(1898-1968)曾是五四運動中堅份、著名社會活動人士,她原為作家魯迅的學生,後與其同居,並誕下兒子周海嬰。一九四九年後,她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
許紹雄及其妻子,皆家族顯赫,故事裡還有其他名字,在此不盡錄了。想說的只是,許家的傳奇也是神州大歷史傳奇,許紹雄的一生,不僅帶給人們娛樂與歡笑,也讓人們重溫島和大陸的滄桑。
參考:
香港01,許紹雄親解身世顯赫之謎,2021-07-20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故宮博物院)—歷史之鑑,2020-03-17
UK Parliament Hansard,The Extension Of Hong-Kong Volume 59,debated on Monday 13 June 1898
清史稿(維基網絡版)相關條目
維基百科:許應騤條目
深受香港觀眾愛戴的資深演員許紹雄(1948-2025)離世,終年七十六歲。他生演過的角色,不論八十年《新紥師兄》的許兆冬(舅父冬),抑或是千禧世代《新紮師妹》的鍾樂海(方中Sir)都是一代人的快樂回憶。
許紹雄與香港人另一重深厚連結是:他的曾祖父許應騤(1830-1906),曾是清廷大官、更準確是清末重要外交官。李鴻章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與英方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Convention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許氏便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禮部尚書、幕僚身份,追隨其側、輔助其事。這一紙英清盟約,塑造了香港之後九十九年、甚至延續至今的歷史軌跡。
多年來,坊間一直有傳許紹雄家世顯赫,但都如霧裡看花。根據互聯網媒體「香港01」在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日報道,許氏彼時接受澳門主播Avaly訪問時,罕有地談及有關他家族的幾個重點——他的曾祖父是清廷大臣許應騤,而姑婆是跟魯迅誕有一子的許廣平,其父則是開金舖的商人。
許應騤,從清史稿等不同歷史著述,可找他的人生軌跡。來自潮州的他,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當上廣東鄉試舉人、次年復再進士,之後幾十年的官場生涯裡做過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翰林院侍講、侍讀、左右庶子、甘肅學政、詹事府少詹事、內閣學士、兵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順天府學政、倉場侍郎等職,升左都御史......
一八九零年代即光緒後期,許應騤仕途進入高峰時期,一八九六年調工部尚書,翌年任禮部尚書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撮取自維基百科彙整資料)
禮部者,處理朝貢事務機關,可被視為一個外交事務部門,尚書為部門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乃特設機構,簡而言之,是一個幕僚機構,就外交議題向朝廷供給決策意見;其由一名親王帶領,多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共商外事。許應騤就在這裡,曾與多次作為朝廷全權代表的李鴻章交集和共事。
這樣的背景下,許應騤追隨李鴻章,參與了一次對神州國運影響深遠的外交大事——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清廷與德國簽訂《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後,英國繼而提出擴展香港界址要求,英清就此磋商,但說實一點便是英方向清廷施壓。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西曆一八九八年六月),清廷派李鴻章領銜「大清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與禮部尚書許應騤,跟英國駐北京公使竇納樂(Claude M. MacDonald)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與島嶼,免租金租予英國,期限為九十九年。(此段根據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歷史之鑑的解說)
這次任務裡,李鴻章是作為朝廷、甚至光緒皇帝的全權代表,許應騤角色是李氏幕僚,他可能參與過文本起草等關鍵工作。
當然,新界開啟英治有兩個敍事角度。站在清廷及神州位置視之,這是列強又一次侵犯,是以英國翌年、即一八九九年正式接收新界時,便激發起鄉民武力反抗,史稱「新界六日戰爭」。
但從英國利益及香港發展而言,卻又有不同觀點——時任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的梳士巴利侯爵(Marquess of Salisbury),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三日的國會會議回應質詢時便說,展拓香港範圍,能保障殖民地戰略安全;事實上,華界對香港形成俯瞰之勢,若遇戰事,英界將處於不利地位,隨著清國內部政治可能出現突發狀況,此問題益顯迫切。
接下來,清末,是政治紛亂的時代,許應騤仕途顛簸,最關鍵是光緒二十六年(西曆一九零零年),庚子拳匪之亂招致八國聯軍犯境時,許氏參與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袁世凱、四川總督奎俊等人的東南互保,拒行慈禧太后命令,不與列強宣戰。許氏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年)解職,零六年七月逝世。
只是,許紹雄家族的故事尚未結束,許氏姑婆許廣平(1898-1968)曾是五四運動中堅份、著名社會活動人士,她原為作家魯迅的學生,後與其同居,並誕下兒子周海嬰。一九四九年後,她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
許紹雄及其妻子,皆家族顯赫,故事裡還有其他名字,在此不盡錄了。想說的只是,許家的傳奇也是神州大歷史傳奇,許紹雄的一生,不僅帶給人們娛樂與歡笑,也讓人們重溫島和大陸的滄桑。
參考:
香港01,許紹雄親解身世顯赫之謎,2021-07-20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故宮博物院)—歷史之鑑,2020-03-17
UK Parliament Hansard,The Extension Of Hong-Kong Volume 59,debated on Monday 13 June 1898
清史稿(維基網絡版)相關條目
維基百科:許應騤條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