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星期六

「朱古力雪糕」,又寫錯了葉一知

 


「朱古力雪糕」,又寫錯了

1. 前文提到異體字的問題,把學生和家長弄得頭暈眼花,其實只是中文教學的冰山一角。今日談的,是小學老師極度排斥沿用多年的地方用語。

2. 這裏說的地方用語,指那些在本地習慣使用的詞語。自從普通話提升到官方地位,並出現「普教中」趨勢,香港的語文教育便出現一個怪現象:禁止小學生使用沿用多年的地道稱呼,硬要他們跟隨普通話的叫法。

3. 這個問題,大家都不陌生了。在此舉兩個例子。香港很多小學已不接受學生寫「朱古力」,只能寫「巧克力」,你寫朱古力,老師會圈出來,扣你分,叫你改正,因為「巧克力」才是「書面語」。

4. 但這根本沒有道理,只是盲從。首先,兩個詞語都是chocolate的音譯,只是方言發音不同而引申出不同譯法,把「巧克力」視為「書面語」,根本是強行以普通話為規範,而忽略普通話也只是方言之一,而不是書面語規範,同時也漠視香港一直使用粵語音譯的事實。

5. 學生會覺很詭異——由牙牙學語開始,一直叫着的「朱古力」,突然被裁定是錯誤,而當他離開課室,整個社會仍然是「朱古力」,無論是超級市場、廣告、報章、文章、每個人口中說的……全都是「朱古力」。然後他回到學校,寫朱古力,又錯了。你不覺得這種高度排斥的教育十分詭異嗎?那不是造就一個異化的社會嗎?

6. 另一個例子是「雪糕」。同樣,小學寫「雪糕」是錯的,必須寫「冰淇淋」。「雪糕」在香港沿用多年,是意譯;冰淇淋則是半意譯半音譯,但「雪」其實比「冰」譯得好,因為雪糕的狀態明顯像雪不像冰。

7. 跟朱古力一樣,小學生在學校被強迫認為是對的,卻發現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沒有人使用。惹笑的是,當提及「雪糕車」時,沒有老師敢改為「冰淇淋車」,因為在以前的大陸沒有「雪糕車」這種東西,所以普通話也沒有「冰淇淋車」這個概念,但香港由1969年就引入了。

8. 以下句子從香港的小四閱讀理解練習抽出來:

//「雪糕車伯伯」的名字叫黃廣,我們都叫他「黃伯」。黃伯在我學校附近賣冰淇淋……每天風雨不改,推着三百磅的「雪糕車」到學校附近賣冰淇淋。//

9. 你看,連編輯都不好意思叫黃廣做「冰淇淋車伯伯」,但講「雪糕」時,又精神分裂地改叫「冰淇淋」。是編輯沒有邏輯嗎?當然不是,邏輯道理在強權下算個屁!

10. 我很想知,如果有個小四學生問老師:「為甚麼又叫雪糕車伯伯又叫冰淇淋?」老師會怎樣回答?是不是罰那個同學?

11. 即使是大陸遊客來香港,也會去雪糕車買杯富豪雪糕打卡,而他們也不會指着「雪糕」兩隻字說成錯誤,或不明白雪糕車是甚麼。世上就好像只有香港的小學老師,才對學童這麼狠辣。

12. 這種教育,既教不出聰明的孩子,還截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很自然也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13. 但這是官方規定嗎?跟異體字一樣,根本沒有這種硬性規定。以下引文來自中三TSA的一篇閱讀理解:

//據聞雪糕車也曾推出芒果、朱古力等口味的軟雪糕,但銷情卻遠不如雲呢拿口味,最後唯有停售。大眾始終對那種十年如一的細膩口感、濃郁奶味,還有香脆的雪糕筒青睞有加。//

14. 如果由小學老師批改考評局出的這篇文章,「軟雪糕」、「朱古力」、「雲呢拿」全部錯錯錯,要扣分。想想,如果把「軟雪糕」說成「軟冰淇淋」、「雪糕筒」寫成「冰淇淋筒」,多麼搞笑。

15. 其實,學生升上中學,絕大部份老師都不會執着這些東西,但偏偏,最需要培養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小學階段,老師卻非常嚴格去執行這些荒謬、離地又不知從何而來的「指引」。

16. 大概都是出版社、學校高層或個別老師揣摩上意而來。「誰大誰惡誰正確」,在職場上你拿着語言學、兒童心理學和道理去理論,一句「官方規範」、「主任話事」便討論完畢了。以上這些討論只能在校園外,所以無論如何熱烈,都很難反過來影響今天的教育,這就是莘莘學子的悲哀。

17. 有些人支持普教中,常說「我手寫我口」,所以中文會更好。這當然不是事實,但要討論又說來話長了。但至少,現在香港學生就不能「我手寫我口」,不然為甚麼不准寫全個社會都在用的「朱古力」和「雪糕」?

18. 至於懂普通話,中文就會好,不用長篇大論了,看看我今天轉載的圖:一個大陸學生去英國留學,取笑人家用「請移玉步」,而他取笑人的段落卻寫得狗屁不通。普通話母語啊,我手寫我口啊,還出國留學了,中文好得連「請移玉步」都不懂,還是回祖國吃你的巧克力冰淇淋,免得「玉華」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