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星期六

中國擁有十萬座水庫為何洪災繼續頻發?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中國擁有十萬座水庫為何洪災繼續頻發? 發表時間: 14/07/2024 

同每年夏季一樣,今年六月以來,中國各地洪災繼續頻頻發生,繼廣東梅州以及廣西桂林之後,上周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湖南的洞庭湖發生潰堤,導致重大的經濟與財產損失。中國網民在譴責官員救災不力的同時,也對中國的數萬座水庫的抗洪功能提出質疑,有輿論甚至認為,水庫不僅未能起到防洪抗災的作用,反而加重洪災的嚴重性。中國官方對此早已有過回應,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設計專家鄭守仁曾經表示:“三峽在長江防洪體系裡確實是關鍵一環,作用很大,但不同的氣象、水文、洪水情況,效果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為有了三峽,長江就不會再遭洪水,給三峽貼‘萬能’標籤;也不能出現了洪水災情,就全面否定三峽的作用。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不客觀的。”那麼,如何科學地評估水庫的防洪功能?要發揮防洪功能,水庫在設計上必須具備哪些特點?水庫的發電與防洪功能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在水庫修建之前,中國歷史上的洪災與今天相對比如何?

湖南省柘溪水庫開閘泄洪,2024年7月。
湖南省柘溪水庫開閘泄洪,2024年7月。 © 網絡

就以上一系列問題,法國電話採訪了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先生。

法廣:最近有網絡評論說的,中國的水壩不僅沒有起到預防抵抗洪災的作用,而且卻卻是洪災的禍根, 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王維洛:就最近幾起洪災來看,無論是廣東梅州還是桂林的水災,都是由水庫泄洪所造成的。廣東梅州的兩個水庫雖然在2009年被加固,但是,正如一個得了大病的人一樣雖然受到了治療,但是並沒有完全痊癒,很難應對厲害的病毒。桂林的水庫自打修建以來到1975年就被列為瀕危水庫,2024年5月,當初才開始水庫加固工作,這就好比一個身患重病剛剛進急診室室的病人顯然很難應對洪災,水庫無法發揮其防洪功能。

法廣:您所說的病具體指的是什麼?對普通人來說,水庫就是一個用來蓄水的大坑,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使它無法發揮防洪的功能呢?

王維洛:水庫最早是用來蓄水和灌溉的,最早是在歐洲與中東,中國很少修建水庫,南北朝的時候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庫,但那是為了打仗而用。中國是從1949年之後才開始大規模修建水庫的。之當時中國統計的水庫總共23個,都是日本人在東北修建的。1949年之後,中國從蘇聯取經,斯大林曾經在政治經濟學一書中寫道,水庫既能抗洪,又能防旱,還能發電。中國引進斯大林的觀念之後便在中國各地大秀水庫,最早是北京的官廳水庫,之後又在淮河上修建,又在海河流域建,今天中國各地水庫的總數將近十萬座,準確的說是98000座,近日爆發洪災的湖南省是中國水庫最多的省份,總共有14000座,佔總數的15 %。水庫要達到既要又要的各種功能,必須符合一定的技術要求。比如說,要達到抗洪的要求,那麼,水庫的庫容量與流經水庫的平均水流量之間的比例必須足夠大,就拿最早的官廳水庫而言,當時修建時的比例就是一比一,之後水庫擴建後,這個比例就達到兩比一,北京的密雲水庫也是同樣的比例,而相比之下,中國的三峽水庫,它的庫容量與水流量的比例僅為0,09,所以,僅僅從這一點來看,三峽大壩就是一個沒有防洪功能的大壩。

法廣:您的這個數據就非常能夠說明問題了,也就是說防洪抗災並不是三峽大壩在設計時賦予的最重要的功能,不過,中國水利專家也強調雖然三峽大壩並不是萬能大壩,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抗災的作用。

王維洛:對,但是,當初修建水庫的目的是防洪抗旱,水庫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而今天水庫不僅已經不是防洪抗災的工具,它們往往成為了被保護的對象,抗災的目的就是水庫不要潰壩,而更本不在乎泄洪會造成下游的民眾的生命財產損失。特別是今年汛期最重要的工作目標就是四不:“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擊”。今年七月初湖南省洞庭湖華容縣團洲垸發生潰堤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為了保護上游水壩,湖南省的四大河流,湘、資、沅、澧每一條河流上都建造有幾座大型水庫,建造的最初目的就是控制洪水。6月、7月這些大大小小水庫一起泄洪,下游的洞庭湖肯定受不了,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傳出汨羅江邊的平江縣190多座水庫一起泄洪(也有報道稱是溢洪)。這麼多水庫泄洪,最後都彙入洞庭湖,必然導致湖水水位上升,從而導致潰壩。

法廣:中國的近十萬座水庫絕大多數都是在1949年中共建國之後才修建的,如果說水庫加劇洪災的話,那麼,在水庫修建之前,中國歷史上的洪災發生的頻率以及嚴重的程度是否沒有今天好些呢?有沒有這方面的一些歷史記載?人們印象中過去河南,安徽等地經常因為黃河泛濫而遭受嚴重的澇災,今天好像很少了。

王維洛 : 對,就黃河而言,黃河的水量減少了許多,過去李白的詩歌中描寫的是“黃河之水天下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個氣勢是十分宏大的,水量是很豐富的,但是,今天的黃河已經成為涓涓細水,黃河的流量出現了大幅度的減少。由於黃河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庫,黃河的水流量因此減少了許多,黃河作為一條自然河流來說面對着十分可怕的威脅。而長江流域,恰恰是隨着水庫的增多,水災越來越頻繁。而從歷史上來看,在南北朝之前,長江是幾乎沒有洪水記錄的,長江的洪水記錄是從三國開始,到唐宋時期洪水記錄開始增加,明朝時期長江的洪水記錄突然增加,這是因為明朝的一個宰相張居正把長江的提防連成一條線,造成了湖北省與湖南省永遠的分歧,明清以來洪災就增加了。1954年爆發了長江流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洪災,雨水整整延續了三個月,但是,相對而言,那年的洪水並未造成巨大的災害,這是因為1953年年底,中國政府建立了一個分洪工程,就是荊江分洪工程位於湖北省長江南岸的荊州市公安縣境內,這個工程使用了三次,十分有效,避免了一次巨大的洪災,這就是為什麼長江歷史上最大的降雨量卻並未造成災難。

法廣:那時長江上還沒有修建那麼多的水庫。綜上所述,長江以及各大支流上修建的成千上萬座水庫如果它們在蓄水發電,水利灌溉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在防洪方面,不僅沒有發揮其抗災的功能,而且還加劇了洪災的強度。

王維洛 :是的,可以這麼說。

非常感謝王維洛先生接受法廣的採訪。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