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星期一

台灣人為什麼都在談論顧炎武 馮睎乾十三維度

 


台灣人為什麼都在談論顧炎武
台灣這兩天無論是社交平台抑或新聞,都在熱烈談論顧炎武。光看網上熱度,我幾乎以為這個明末清初的「KOL」成了總統候選人。
顧炎武「竄紅」寶島,事緣一個叫區桂芝的北一女中國文老師,日前狠批蔡英文推動的「108課綱」(指2019年實施的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大量刪減文言文,尤其是去掉顧炎武的〈廉恥〉,使學生沒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形容這是「無恥課綱」。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今日也表示「好的文章不用,只為去中國化」,對台灣不是好事。
文言文我一向喜歡——不單能讀,也能寫,散體駢體都可以,之前在這裏已寫過幾篇——卻覺得整場爭論莫名其妙。換了香港,如果有中文老師發此謬論,肯定遭全城恥笑,因為那見解實在太欠邏輯,很難相信出自一個名校老師之口。
你讀一篇講「廉恥」的文章,不代表你有廉恥,或學會廉恥,否則從前中國讀書人個個把「聖賢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定「孔子滿街走,堯舜多如狗」了。換個說法,若你沒讀過「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難道就會見死不救嗎?
以文學論,顧炎武〈廉恥〉也決不是如趙少康所說是「好的文章」,我甚至懷疑清人會不會稱之為「文章」。〈廉恥〉只是顧炎武《日知錄》一則讀書筆記,沒章法沒布局,大半是引文,「好」在哪裏?唸幾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無恥之恥,無恥矣」之類格言,也不可能令學生明白何謂廉恥。廉恥沒那麼簡單,沒那麼cheap。
我反而認為,台灣教育部如果注重中文教育,一開始就不該收錄這篇〈廉恥〉(因為根本寫得不好)。若要選顧炎武的文章,主題又要緊扣「廉恥」,我建議讀〈與葉訒庵書〉更好。
顧炎武近七十歲時,康熙重開明史館,有意招攬博學的顧炎武,葉訒庵嘗試遊說他。但顧以遺民自居,義不仕清,便寫信謝絕。信中稱亡母臨終有遺命,囑他「無仕異代」,又自言「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以藝術價值論,〈與葉訒庵書〉文詞激昂,比一味摘抄古人金句的〈廉恥〉動人得多,更適合用作中文教材。
至於顧炎武的道德觀是否仍適合現代社會青年,我也抱有很大疑問。想起清人鈕琇《觚賸》所載的一個故事:康熙時,鈕琇在京都見過顧炎武,當時顧的兩個外甥設宴招待,想留他暢飲到夜深,之後才張燈送他回府。
誰知顧炎武聞言勃然大怒,說:「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皆於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原來在顧炎武的世界,只有「淫奔」和「納賄」的人才有夜生活,你跟朋友吃晚飯,回家太晚也算不上是「正人君子」。
同理,顧炎武所說的「廉恥」,真的切合時代需求嗎?我不是說「廉恥」不重要,但相比起「廉恥」,學習如何做一個民主社會公民,才是更有意義的道德教育目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