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十九歲》團隊致謝詞,使我心寒
《給十九歲的我》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我連戲也未看,沒資格討論是否實至名歸,但看到郭偉倫(張婉婷以外的《十九歲》導演)的致謝詞,以及英華女學校的聲明,我深信不管電影多精彩,也比不上現實中的這台戲。
英華女學校發聲明,先感謝金像獎評委、張大導團隊及被拍攝的同學,然後重申:「本片拍攝過程中,團隊是本着被拍者同意和知情下的原則進行拍攝,絕無意進行強迫拍攝或偷拍,我們亦容許同學在拍攝期間退出。」
如果不知前因後果,光是看這段聲明,應該以為校方和拍攝團隊之前被指責的,是「強迫拍攝或偷拍」。但記憶中,《十九歲》的問題一直都是:由最初協議的「校內放映和製成DVD贈給捐款者」,變成「全球公映」,其間被拍者雖多次反對,但校方和製作團隊仍「以結果為目標」,本着「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的「專業」精神,懶理被拍者的感受。是我記錯嗎?
既然問題出在「公映」,而非「強迫拍攝」上,為什麼英華聲明不提重點,偏回應一個不相干的問題呢?這種修辭手法,不就是政治宣傳和公關常用的,旨在轉移視線的「紅鯡魚(red herring)」嗎?如果校方不想坦承問題,尾段大可不寫,客客氣氣感謝一輪全世界就是。如今畫蛇添足,轉移視線,我覺得不是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
至於郭偉倫的台上發言(全文見注1連結),就更耐人尋味。他先後讀出導演張婉婷和監製黃慧事前寫好的致謝詞。張大導由「羅啟銳死亡嘅黑洞」開始,穿插坂本龍一遺言「藝術千秋,人生朝露」,講到拍《十九歲》是「今生無悔」,還「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同學們,感謝你們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
張大導「感謝同學」的說話,其實比郭偉倫的soundbite「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更得人驚,也解釋了黃慧何以會形容張婉婷是「經過咗咁多個月無可理喻的折騰」。(黃慧所謂「無可理喻的折騰」,如果僅指《十九歲》引發的道德爭議,那麼「咁多個月」其實也未夠兩個半月。)看真一點,張大導真有「感謝」嗎?
換了是我,如果真心感謝同學,至少會這樣說:「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同學們,懷着對母校的熱愛,犧牲許多寶貴時間,甚至奉上私隱,完成這部影片。即使有同學不願公映,帶來遺憾,我也感激大家的無私參與,珍惜這一段共同為母校服務的美好時光。」
如果用以上方式「感謝」同學,大家是否覺得更真誠、大方、成熟,也更有品呢?如果張婉婷團隊能用我這種態度說話,跟同學們好好溝通,《十九歲》很可能根本不會夭折。但不,她偏要話中有話,講「感謝你們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言下之意,即暗諷那個不願意給予consent公映的同學,是沒有「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了。
張大導這番「致謝」是典型的「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是一種情感操縱技巧,操控者會不斷扭曲、質疑受害人的想法,打擊受害人的自尊和形象(你反對公映,是因為「你沒勇氣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甚至令受害人相信自己有精神病,從而接受操控者所講的一切。
我想起阿聆在「萬言書」也寫過:「導演及校方不斷主張及認定鏡頭下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強調我不肯公開自己就是不接受自己的表現。我認為這說法是偷換我保護自己的私隱的想法為否認自己。」(注2)這就是gaslighting。拍攝團隊當着鏡頭,也敢用這種方法試圖操縱他們眼中的「演員」,還表現得理直氣壯,想一想鏡頭背後,我真的感到心寒。
意大利導演影波早前接受BBC訪問,談及紀錄片倫理,以德國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熊人》(Grizzly Man)為例,該片主角每年到訪阿拉斯加的灰熊保護區,最後被自己所愛的灰熊所殺,導演剪走了主角被殺的震撼一幕,為事主保留尊嚴(更正:關於BBC報道,友人指出,荷索當時沒拍到被殺畫面,只有臨終慘叫的錄音,為了尊重被拍者,決定不在片中播出)。影波強調,「創作者有幸能記錄他人的故事,就要把被拍者的尊嚴放在首位,高於其他一切考慮。」(注3)這道理很難理解嗎?
郭偉倫在頒獎禮後接受訪問,說:「我想今次的教訓是令大家知道,如何保護我們自己創作人的拍攝, 以及電影作品。今次我們汲取教訓,得到經驗後,就可以避免再有同類問題發生,可站出來光明正大拍自己要拍的東西。」(注4)好一句「保護我們自己創作人」,看來他們是真心相信自己為受害者。
為免被什麼「才子才女」說我是「大批鬥」、「反政府的暗黑力量」,最後想友善提醒一下《十九》團隊,今後該如何保護你們這類創作人——請拿出「面對自己」的勇氣,承認自己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紀錄片倫理,今後不如下定決心,正正經經拍劇情片,付錢聘專業演員,簽正式合約,不要再嘗試操控義務「演員」了。
順帶一提,坂本龍一遺言被張大導這樣引用,真的好無辜。坂本有另一句話,其實更值得張大導思考:「不對自己說謊,做真實的音樂,真實地活下去,不忘記看每天的月亮。」
《給十九歲的我》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我連戲也未看,沒資格討論是否實至名歸,但看到郭偉倫(張婉婷以外的《十九歲》導演)的致謝詞,以及英華女學校的聲明,我深信不管電影多精彩,也比不上現實中的這台戲。
英華女學校發聲明,先感謝金像獎評委、張大導團隊及被拍攝的同學,然後重申:「本片拍攝過程中,團隊是本着被拍者同意和知情下的原則進行拍攝,絕無意進行強迫拍攝或偷拍,我們亦容許同學在拍攝期間退出。」
如果不知前因後果,光是看這段聲明,應該以為校方和拍攝團隊之前被指責的,是「強迫拍攝或偷拍」。但記憶中,《十九歲》的問題一直都是:由最初協議的「校內放映和製成DVD贈給捐款者」,變成「全球公映」,其間被拍者雖多次反對,但校方和製作團隊仍「以結果為目標」,本着「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的「專業」精神,懶理被拍者的感受。是我記錯嗎?
既然問題出在「公映」,而非「強迫拍攝」上,為什麼英華聲明不提重點,偏回應一個不相干的問題呢?這種修辭手法,不就是政治宣傳和公關常用的,旨在轉移視線的「紅鯡魚(red herring)」嗎?如果校方不想坦承問題,尾段大可不寫,客客氣氣感謝一輪全世界就是。如今畫蛇添足,轉移視線,我覺得不是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
至於郭偉倫的台上發言(全文見注1連結),就更耐人尋味。他先後讀出導演張婉婷和監製黃慧事前寫好的致謝詞。張大導由「羅啟銳死亡嘅黑洞」開始,穿插坂本龍一遺言「藝術千秋,人生朝露」,講到拍《十九歲》是「今生無悔」,還「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同學們,感謝你們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
張大導「感謝同學」的說話,其實比郭偉倫的soundbite「拍咗先算,剪咗先算,上咗先算」更得人驚,也解釋了黃慧何以會形容張婉婷是「經過咗咁多個月無可理喻的折騰」。(黃慧所謂「無可理喻的折騰」,如果僅指《十九歲》引發的道德爭議,那麼「咁多個月」其實也未夠兩個半月。)看真一點,張大導真有「感謝」嗎?
換了是我,如果真心感謝同學,至少會這樣說:「感謝所有參與拍攝的同學們,懷着對母校的熱愛,犧牲許多寶貴時間,甚至奉上私隱,完成這部影片。即使有同學不願公映,帶來遺憾,我也感激大家的無私參與,珍惜這一段共同為母校服務的美好時光。」
如果用以上方式「感謝」同學,大家是否覺得更真誠、大方、成熟,也更有品呢?如果張婉婷團隊能用我這種態度說話,跟同學們好好溝通,《十九歲》很可能根本不會夭折。但不,她偏要話中有話,講「感謝你們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言下之意,即暗諷那個不願意給予consent公映的同學,是沒有「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的勇氣了。
張大導這番「致謝」是典型的「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是一種情感操縱技巧,操控者會不斷扭曲、質疑受害人的想法,打擊受害人的自尊和形象(你反對公映,是因為「你沒勇氣面對自己、面對觀眾」),甚至令受害人相信自己有精神病,從而接受操控者所講的一切。
我想起阿聆在「萬言書」也寫過:「導演及校方不斷主張及認定鏡頭下的我就是真正的我,強調我不肯公開自己就是不接受自己的表現。我認為這說法是偷換我保護自己的私隱的想法為否認自己。」(注2)這就是gaslighting。拍攝團隊當着鏡頭,也敢用這種方法試圖操縱他們眼中的「演員」,還表現得理直氣壯,想一想鏡頭背後,我真的感到心寒。
意大利導演影波早前接受BBC訪問,談及紀錄片倫理,以德國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的紀錄片《熊人》(Grizzly Man)為例,該片主角每年到訪阿拉斯加的灰熊保護區,最後被自己所愛的灰熊所殺,導演剪走了主角被殺的震撼一幕,為事主保留尊嚴(更正:關於BBC報道,友人指出,荷索當時沒拍到被殺畫面,只有臨終慘叫的錄音,為了尊重被拍者,決定不在片中播出)。影波強調,「創作者有幸能記錄他人的故事,就要把被拍者的尊嚴放在首位,高於其他一切考慮。」(注3)這道理很難理解嗎?
郭偉倫在頒獎禮後接受訪問,說:「我想今次的教訓是令大家知道,如何保護我們自己創作人的拍攝, 以及電影作品。今次我們汲取教訓,得到經驗後,就可以避免再有同類問題發生,可站出來光明正大拍自己要拍的東西。」(注4)好一句「保護我們自己創作人」,看來他們是真心相信自己為受害者。
為免被什麼「才子才女」說我是「大批鬥」、「反政府的暗黑力量」,最後想友善提醒一下《十九》團隊,今後該如何保護你們這類創作人——請拿出「面對自己」的勇氣,承認自己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紀錄片倫理,今後不如下定決心,正正經經拍劇情片,付錢聘專業演員,簽正式合約,不要再嘗試操控義務「演員」了。
順帶一提,坂本龍一遺言被張大導這樣引用,真的好無辜。坂本有另一句話,其實更值得張大導思考:「不對自己說謊,做真實的音樂,真實地活下去,不忘記看每天的月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