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

海膽VS海刺|小心平價海刺扮海膽!海膽貴在營養豐富 有催情作用 海刺平因為對水質要求低

 海膽VS海刺|小心平價海刺扮海膽!海膽貴在營養豐富 有催情作用 海刺平因為對水質要求低

坊間吃到的平價海膽,有些便宜到百多元就有一板,其實很多是用海刺代替,成本低過海膽數倍,才可以賣得如此便宜。海刺跟海膽,外形肉質都差不多,為何價錢會相差這麼多呢?

海刺對水質的要求不高,熱帶溫帶水域都可以適應,牠們比較雜食,甚麼藻類都吃得下。而且生長速度很快,三四個月已經發育完成。海膽對水質的要求就高很多,以日本北海道海膽為例,水溫適宜在攝氏10-15度,高過攝氏20度就食慾不振,容易死亡,牠們不是任何藻類都食,只喜歡吃昆布,生長期亦比海刺長,一般要三年以上才發育完成。由於長時間在冷水生活,吸食鮮味的昆布,海膽體內積累豐富的營養,包括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可以催情的大麻脂。海膽產量比海刺少,即使現在有養殖,成本亦比捕捉野生海刺高,自然賣得貴。




香港文明衝突論

 香港文明衝突論

余杰的宏觀歷史著作,分析東西方文明衝突背後的因由。

香港的崩壞,對很多人而言,看到中共直接插手控制香港這表面的政治部份,看不到一國兩制下的衝突,在本質上是東西方文明秩序的碰撞。香港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只有一百五十年,由清道光1842年開始,而共產黨的歷史比香港更短,一百年還未到。但這兩制背後,是西方五百年清教徒文明與二千年專制皇權的角力。

英治香港的「觀念秩序」Ethos不是源自華人,而是英國強加香港,甚麼是觀念秩序呢?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使用的概念,意思是一個社區、國家的信仰傳統與公共精神,也就是一般常民所依循的社會倫理規範。香港的公共精神及社會倫理規範,包括公平公正、程序公義、權力制衡、自由寬容,是源於宗教改革之後的基督教清教徒。至於中共治下的強國,根本不是甚麼外國貨馬列思想,而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皇朝秦政的現代版,背後整個國家的觀念秩序,同香港一套是不相容,猶如IOS作業系統用在386電腦之中。

今天介紹余杰的重量級著作《大光:宗教改革、觀念對決與國族興衰》,全書共分為三卷,分別是卷一 《清教秩序五百年》、卷二《歐洲的歧路》及卷三《華夏轉型兩百年》,他宏觀分析英美、歐陸及中國、日本,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的五百年歷史變化。作者認為現代世界奠基於以英美為首的清教徒國家之上,這些國家興盛繁榮乃源於清教徒的觀念秩序,當中包含了三種要素:「一、注重歷史傳統,講究權力制衡的保守思想,推動了三權分立、政教分立的憲政國家政體,具體展現在日內瓦、荷蘭的城邦共和制、英國及美國的憲政體制。二、重視勞動及天職的觀念,發展出榮耀上帝的資本主義倫理。三、神聖的契約觀念,確立人權與財產權的法律規範,奠定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香港,毫無疑問是屬於這個西方清教徒文明傳統!

割讓香港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至於今天所謂「中華文化」,余杰認為是肇始於二千餘年前秦始皇,由漢繼承並開啟天下一統模式的「秦漢秩序」,「秦漢秩序」有五個元素: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鹽鐵國營的國家經濟,小農為主體的農業文化,與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模式。如果以這秦漢秩序中的五大元素量度今日的中共,大家會發現驚人地相似。在近代二百年當中,由於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國人也試圖改變,而在這段變革歷史中香港登上了舞台。1841年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中國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於西方文明挑戰也作出回應,首先是在器物層面,追求船堅炮利的「自強運動」;然後是追求體制革新、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隨之而來是更激烈的共和辛亥革命;最後是思想文化徹底打倒傳統的,追求民主科學,提倡全盤西化的「五四」運動。這些改良及革命,帶來了更大的混亂,結果一百年前在蘇聯共產黨支持下,1927年國民黨軍北伐成功建立黨國體制,顛覆了共和體制的民國政府,1949年中共又擊敗國民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至此追求改革求富求強的中國人,最終又回到了「秦漢秩序」來,成為大一統專制國家。

在晚清帝國衰落時期有兩個地方走上另一條「異端」之路,香港及台灣,當中華文明偉大復興之時,首先要滅掉的就是這兩個異端。今天秦漢體制取代清教徒文明,香港人的觀念秩序也要重新洗牌,建立新一套黨國崇拜以取代理性主義。

讀余杰這套書,你會對香港現在發生的事情,有多一重體會。

劉細良

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居家旅行必備幾包 港年售1,700萬個  韓妹煮辛辣麵 味粉double

 居家旅行必備幾包 港年售1,700萬個  韓妹煮辛辣麵 味粉double

2021年可以說是即食麵界慘痛的一年,不是因為即食麵銷量不佳,而是先有「營多撈麵之母」Nunuk Nuraini離世,近月再有「辛辣麵之父」辛春浩病逝。雖然辛辣麵的辣度不是人人接受得到,但它的獨特辣味和麵質,加上韓風大熱下,多年來深受香港、甚至全世界歡迎。

辛辣麵早在一九八六年誕生,由創立「農心」的辛春浩研發,推出後五年已成為韓國第一即食麵,至今三十年地位依舊穩如泰山,更在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及地區發售。雖然很多人以為辛辣麵的「辛」意指辛辣,但其實是因創辦人姓「辛」而得名,辛辣麵的正名其實是「辛拉麵」,可能因為太辣,香港人才把它叫成「辛辣麵」。

辛辣麵有韓國製和中國製,但香港代理商佳富高企業(亞洲)有限公司就表示,兩款都經他們進口,香港現售十款不同版本的辛辣麵,包括杯麵、碗麵、非油炸等,未計水貨數量,各版本去年在香港共售出超過一千七百萬個,可見香港人真的很愛辛辣麵。

大長今帶挈大賣 沙士升溫

辛辣麵未正式入口香港前,不少港人到韓國旅行會買來做手信。一九九六年正式登陸香港,成為第一款到港的韓麵,起初不算太受歡迎,除了太辣,亦因當時韓國文化未算盛行。代理商說當時花了相當長時間做試食推廣,慢慢令港人接受這「辣文化」。記者更記得當年朋友之間會討論:「落咗幾多味粉」為話題,落足一包便是「食得辣」的象徵,就像今天問人:「譚仔你食到幾辣?」一樣。

有看過韓劇的人都會知,辛辣麵不時在劇中出現,曾在韓國短暫生活兼讀書的記者Chucky亦說:「他們的文化入侵非常強,韓劇中男女主角吃麵,自己也想一起吃,綜藝節目也經常有植入食物廣告。」

代理透露,韓劇對香港的銷量確實有影響,不過跟植入式廣告無關,「歷年最好賣及增長最大的時間,就是《大長今》的年代,劇集大熱,韓風剛起,香港人都瘋狂買韓國食物,連帶辛辣麵也大賣。」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大賣時期原來是二〇〇三年沙士時期,「沙士時曾傳說食泡菜可抗肺炎,而辛辣麵搭配泡菜食用味道十分好,自然大賣。」

所有即食麵幾乎都是高鹽高油的不健康食物,不過澳洲註冊營養師劉嘉豪(Jim)對比其他品牌的麵,卻發現辛辣麵原來相對少鹽少油,「對比其他即食麵,鈉質含量約2,000mg,辛辣麵約1,700mg。另外,辛辣麵包裝內沒有另一份油包,油份只有約八克,對比其他有油包,油份含量近二十克的即食麵,辛辣麵油份相對少一點。」不過他再次強調,辛辣麵只是相對少油少鹽,仍是少食為妙。

夾起同空氣接觸 鋁煲加分

講韓麵,當然要找韓妹,二十歲的Subin Hwang在香港生活了兩年,正在香港大學修讀生物科學,「在南韓辛辣麵非常便宜,當我們沒有東西吃時就會吃它,因為真的太便宜和方便,加入不同配料如芝士、年糕、午餐肉都好吃。」她說在韓國辛辣麵是每一個家庭必備,很多人更是一箱一箱地買,韓國小朋友大概在五、六歲已會吃辛辣麵。另外,韓國人無論去哪裏旅行,去多久,也會帶備幾包傍身,「三歲時我第一次來香港旅行,媽媽帶了五個辛辣麵,怕我們會想念它的味道。」

既然是國民食物,自然對烹調方法有一定要求,Subin說煮辛辣麵必備黃銅色鋁煲,「像一個傳統,韓劇中主角們煮麵時必要, 金屬煲令拉麵看起來更美觀,也可能更好吃,雖然沒有科學根據,應該是心理因素影響,但我、媽媽和嫲嫲也喜歡用。」

Subin分享她的煮麵心得,「先用水煮麵約兩至三分鐘至半熟,要不停夾起讓麵條跟空氣接觸,會讓麵質更好。」 然後夾起麵,再在同一煲水中加入味粉、半生熟雞蛋、冬菇和大葱等,煮一會後才再加入麵條,約兩分鐘後全熟即可。「韓國人甚至會再加辣椒,或另開一個麵多加一包辣粉來加辣。」她亦說韓國人喜歡用煲蓋盛着麵吃,到最後才把湯喝下,又或是加飯來吃,就像日式拉麵的吃法。

辛辣麵本名「辛拉麵」,「辛」字原來不代表辣,而是創辦人辛春浩的姓氏。
辛辣麵本名「辛拉麵」,「辛」字原來不代表辣,而是創辦人辛春浩的姓氏。
Subin說辛辣麵在韓國基本是每一個家庭必備,而鋁煲是韓劇主角們煮麵時必用, 更美觀感覺更好吃。
Subin說辛辣麵在韓國基本是每一個家庭必備,而鋁煲是韓劇主角們煮麵時必用, 更美觀感覺更好吃。
【鮮蝦味辛辣杯麵】
蝦味濃郁、辣度低,味道較清淡。
【鮮蝦味辛辣杯麵】 蝦味濃郁、辣度低,味道較清淡。
【辛辣杯麵(激辛)】
辣度很高,嗜辣人士必揀。
【辛辣杯麵(激辛)】 辣度很高,嗜辣人士必揀。
【黑版辛辣杯麵】
牛骨雪濃湯底,配合粗身麵條,比紅版辣度稍低。
【黑版辛辣杯麵】 牛骨雪濃湯底,配合粗身麵條,比紅版辣度稍低。
【非油炸辛辣麵】
較低熱量,適合減肥人士。
【非油炸辛辣麵】 較低熱量,適合減肥人士。
辛春浩
辛春浩
韓國人煮麵時必用的鋁煲。
韓國人煮麵時必用的鋁煲。

簡易「升級」煮法

跟其他即食麵一樣,辛辣麵在網上同樣流傳很多奇怪的食法煮法,最簡單當然是加入不同的配料,亦有人把它製作成炒麵、冷麵,甚至是炒飯和沙律,今次便選了幾個相對簡單的方法試食,看看味道如何。

【牛奶湯底夠creamy】

先把麵煮至七成熟,用另一個煲把全脂牛奶加熱,加入味粉和湯料,混合後再加入麵煮熟,成品十分creamy,味道像意粉。

記者Chucky:「我在韓國讀書生活時,同屋的韓國人很喜歡煮卡邦尼辛辣麵,這一個就跟它很像。」

【加花生醬似擔擔麵】

加花生醬的食法來自香港著名討論區,更說會加入榨菜,完全是擔擔麵食法。

記者Ruby:「真的像擔擔麵,相當有驚喜。」

記者Rachel:「加了花生醬,辣味較易接受,好吃。」

【加蛋炒飯冇咁辣】

韓妹Subin再示範了韓國人兩款常見食法,第一款把麵弄碎加味粉直接吃,最好能保持一塊塊,是韓國人最喜歡的佐酒食物。另一款是辛辣麵炒飯,先把麵用熱水浸軟並加入味粉;然後用鑊炒蛋、飯和其他配料,麵變軟後連湯汁加入一起炒至乾身。不太辣,口感特別。

記者:韓繼聰

攝影:蕭志南、許先煜





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

海南雞飯 - 李純恩

 海南雞飯 - 李純恩



海南島的海南雞飯經香港林特首提點之後,便成了一台抽水機,林特首啟動開機典禮,有識無識之士自然不甘後人,有水堪抽大家抽,不抽白不抽。這天稿正好思枯竭,忽然遇此大水,真是天賜良機,順手也抽上一桶。

海南島去過兩次,兩次都被人請吃「海南雞飯」,吃後感非常強烈,得出的結論,就像全世界最難吃的韓國菜是在韓國那樣,全世界最難吃的海南雞是在海南島。海南島本來只有白切文昌雞,但南洋的「海南雞飯」出名之後,文昌雞就變了海南雞,不知就裏,慕名到海南島吃海南雞飯,就上了大當。海南島的文昌雞做得非常糙,雞肉不鮮,製法粗陋,大塊大塊斬了上碟,口感固然差,見之也影響胃口。根本不是我們吃慣的「海南雞飯」那種滋味。

新加坡海南雞飯做得好吃,且已經有了一套標準,雞嫩飯香,醬油濃鬱,食之滋味,泰國也有海南雞飯,雞油飯香味更濃,白斬雞去骨,一份雞飯全是雞肉,油潤鮮美,味道更勝新加坡一籌。兩地海南雞飯都傳來香港,所以香港也有不少餐廳做得出像樣的海南雞飯。以前北角和富道上有家「勝利小廚」,泰式海南雞飯做得一流,常去幫襯,可惜後來關門,不知搬去哪裏了。

由此可見,想吃海南雞飯,全世界處處都有,就是不要去海南島,吃過海南島的海南雞飯,就不再想去海南島了。

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從沙甸到沙白

 從沙甸到沙白


陰雨天的大嶼山,戶外活動人潮明顯大減。午後潮水開始大退,水口灣現出大面積的泥灘,灘上人卻不多。空蕩蕩的泥灘,只聞遠處潮聲,寂靜;沒有醉人日落,卻有淺池倒映雲霧縈繞的鳳凰雙峯,秀美。想起過往幾年每逢假日退潮時湧到泥灘上的人山人海,慶幸來對了時間。

橡皮艇靠岸,因為大退,划艇人得拖着艇,走過泥灘,艇上有張魚網,魚穫不多,多是吋半長小魚。划艇人途中停下整理魚網,把小魚在泥灘上丟棄,看來嫌棄尺寸太小。我急忙走前,看看有否機會放回水中,可惜魚兒離水太久,返魂乏術。忽然想起一首日本童謠《魚滿艙》,「朝霞四方散,漁舟滿載歸,大尾沙甸魚,載滿艙。灘上熱鬧如廟會,大海裏,沙甸魚群,成千上萬,葬禮在進行。」作者是大正時代年輕早逝的童謠女詩人,金子美鈴,半世紀前的淳樸作品,奇妙地富現代感。

港人愛海鮮 挖蜆勝地有商機

水口灣有名的海產,不是魚,而是蜆。每年4至10月,都是摸蜆的高峯期,大嶼山的貝澳、大澳及水口泥灘,都有人趁潮退挖蜆,水口村近年更成為熱點,從巴士站步往泥灘,只需3分鐘,沿途的士多除了售賣麵食汽水,還有挖蜆裝備出租:矮膠凳、泥耙和膠桶,也有人會租用大耙,以便快速挖開泥沙,事半功倍。泥灘本來就廣闊,今天為數不多的挖蜆人,都在遠處,皆因離岸越遠,蜆的數量越多。有人看來收穫甚豐,提着戰利品回到岸邊,幾乎滿的一桶,但主要是細小的三角蜆,當中也有一隻稍大的沙白,準備拿到士多代為烹煮。「一個人吃?」「對,挑稍大的吃,太小的便丟掉算了。」但為何不丟回泥灘,給牠們一條生路?

村口一家士多,門外擺出自製的蜆殼標本,似是給遊客看,不要掘走小於標本的蜆仔。水口約有20種蜆類,當中又以俗稱沙白的文蛤、三角蜆(簾蛤)、紅口蜆(青蛤)及菲律賓蛤仔(綴錦蛤)最常見。前來挖蜆的人越來越多,「滅絕式」的挖蜆,令當地生態備受威脅,有環保團體四年前曾在水口進行蜆類生態調查,發現沙白在幾十年間急速消失,開始向市民派發蜆類保育尺,鼓勵放生未及標準的蜆隻,起碼讓牠們有機會先繁殖下一代。水口雖然早被劃為海岸保護區,卻只規管土地用途,範圍亦不包括潮間帶,掘蜆活動不受任何法例限制。

2012年的雜誌報道,讓寧靜的水口自此變成「挖蜆勝地」,為小村帶來商機,卻也見證了破壞,蜆與蠔數量大減,遊人不但留下垃圾,亦鮮有回填掘出的大坑洞,村民只能搖頭嘆息。水口村民過去種禾捕魚為生,蜆是大海的額外恩賜,村中老人從前會掘些蜆或蠔做晚飯,現在掘1小時也無所獲。

香港人最愛海鮮,食用量更是亞洲第二。近幾十年,海洋議題一直是熱門,過度捕撈、海洋塑膠污染、鬼網等種種惡果,漁民被指貪婪,亦有指商業捕魚才是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的元凶。事實上海洋生物消失,也不只因過度捕撈,填海、污染、全球暖化等因素,也有莫大關係。停止吃魚,讓海洋休養生息,當然可改善劣況,但當全球有1.2億人口靠漁業為生,實際上並不可行,更可行的,是選擇進食可持續的魚。要熟記海鮮選擇指南,並不容易,也有研究指進食貝殼類等非拖網捕撈、較容易用尺寸判斷選擇的海產,對海洋較為友善一些,只是有可能出現滅絕式挖蜆的後果,在水口有眼可見。

無奈捕鯨為生 隆重舉⾏法會

餐桌上的食物,從沙甸到沙白,是大自然的饋贈,應該感恩,感恩悲傷的魚兒的奉獻,這一點,出生於⽇本⼭⼝縣海岸大津郡仙崎漁村的金子美鈴,感受尤深,當時村民主要捕撈沙甸⿂,在⼗七到⼗九世紀,卻曾為捕鯨⿂基地。當地有一名勝,青海島向岸寺的「鯨墓」,埋有70多頭鯨⿂胎兒。捕鯨是⽣計,卻歉疚連累了母鯨腹中胎兒,因⽽隆重埋葬,⾄今每年都為牠們舉⾏鯨魚法會。從小受到這種氛圍薰陶,詩人自然對生命懷有悲憫之心。

「鯨法會辦於暮春,海上⾶⿂撈捕時節。濱海寺院鐘聲,搖盪⽔⾯飄至,漁夫穿起羽織,趕赴寺院之時,近岸海中⼩鯨,聞聽陣陣鐘聲,思念亡故雙親,悲泣依依哀鳴。鐘音海面迴盪,漂往汪洋何方?」這是另一首我喜愛的金子美鈴作品《鯨法會》,花崗岩的鯨墓,殘忍與慈悲的一個折衷結果,為鯨立墓,無奈為生活,鯨還是得照殺不誤。可是今天餐桌上的肉,多只為口腹之慾。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華爾登太子女:唔做就會遺忘  荷蘭撻、黃占餅 昔高檔今復興

 華爾登太子女:唔做就會遺忘  荷蘭撻、黃占餅 昔高檔今復興

每個年代都有一種食物曾經陪伴我們成長,這些紅極一時的時代遺物,你還記得嗎?西餅,即奶油花餅,名字西化卻非常地道,是幾代香港人的回憶,卻逐漸消失在眼前。荷蘭撻、黃占餅……這些曾經日日見的西餅,你對它們有多認識呢?

西餅早在19世紀傳入香港,當時只有酒店或高級餐廳吃得到。60後街坊林小姐憶述:「小時候西餅是一種很矜貴的食物,很少吃得到,感覺挺高檔,去探朋友時買一盒西餅是很體面的舉動。」後來香港陸續出現冰室,高級的西餅同樣走向平民化,冰室、麵包店及茶餐廳都會賣西餅。華爾登餅店的李文遠師傅說:「以前的家庭比較多小朋友,很多人喜歡買一打西餅回家吃,現在不同了,大家比較少生小孩。」

西餅的普及更成為不少人的童年回憶,90後記者、由細食西餅食到大的Apple回憶說:「小時候婆婆接放學會去麵包店,要不買腸仔包,要不就買西餅吃。有時候親戚到家裏拜訪,一定會買一打西餅。」時至今日,不少00後及新生代都對西餅感到陌生。

二代接班人Naomi(左)堅持重賣西餅只為保留傳統,得到媽媽孫太支持。
二代接班人Naomi(左)堅持重賣西餅只為保留傳統,得到媽媽孫太支持。

老師傅:冇人入行 女兒:留住回憶

李文遠師傅整餅整了40多年,曾在已結業的皇后餅店打工,現時在西環的華爾登餅店整餅,見證香港西餅行業的興衰。「以前學師時,做西餅比麵包好,部份西餅師傅一天可打三份西餅店的工,需求很大。但慢慢做麵包變成比做西餅好,現在冇人願意入行,所以很缺人,無論是麵包還是西餅店,年輕的都不願入行,我自己會做到做不到為止。」

舊餅店敵不過時代巨輪,連鎖麵包店的出現,麵包西餅變成機械大量製造,加上更多日式及西式蛋糕、甜品出現,堅持人手製作的西餅店買少見少。1984年開業的華爾登餅店屹立西環37年,由孫太與丈夫創立,既賣麵包也賣西餅,養大一家人。其間曾經停售西餅,直至八年前丈夫離世,女兒孫芷玲(Naomi) 接手後重賣幾款經典西餅。孫太說:「女兒接手後說這幾款西餅是爸爸傳下來,所以要重做這些西餅,我當時很支持她。」

Naomi本來對西餅沒有太大興趣,只覺得很美很精緻,自己亦因為不嗜甜,所以不太喜歡吃,限量重賣幾款西餅只想為大家留住回憶,「我想有20年歷史的餅店仍會做,但現在大部份都是新式餅店。畢竟你做得多漂亮也不能賣太貴,好像我們的荷蘭撻,做得多美也是賣$12,其他餅店就未必會做。可能大家會覺得做來做去,這麼繁複也是賺幾元而已,不如別做了,但我很堅持要繼續做。」

堅持總有成果,經典西餅本來只有以前老一輩的顧客光顧,但Naomi表示現在真的很多年輕人到來購買,「始終要靠餅店繼續做西餅,因為我哋唔做,大家就會遺忘,所以餅店要一直做下去。」

90後Apple憶起,兒時到親戚家拜訪一定會買一打西餅。
90後Apple憶起,兒時到親戚家拜訪一定會買一打西餅。
60後林小姐表示,小時候西餅是高檔的食物。
60後林小姐表示,小時候西餅是高檔的食物。

外形像煙囪 撻皮混蛋糕

早於六十年代已出現,由牛油皮、牛油蛋糕、奶油、黃梅醬及糖霜製成。製作煙囪餅首先要焗起牛油皮撻底,再倒入蛋糕漿焗成蛋糕撻形,用模具吸出蛋糕撻成中空,灑上糖霜,再於中間位置加入奶油,然後把吸出的蛋糕放回形成煙囪狀,最後在頂部唧上黃梅醬。李文遠師傅說:「因為做出來的外形像個煙囪,俄羅斯式稱煙囪餅,其他人則稱荷蘭撻。烘焗後的撻皮與蛋糕混合,吃時質感更鬆脆。」

荷蘭撻又稱煙囪餅,內有奶油及黃梅醬。$12
荷蘭撻又稱煙囪餅,內有奶油及黃梅醬。$12
李文遠師傅做西餅四十多年,見證西餅的興衰。
李文遠師傅做西餅四十多年,見證西餅的興衰。
荷蘭撻先用模具吸出心形,形成煙囪的形狀。
荷蘭撻先用模具吸出心形,形成煙囪的形狀。
灑上糖霜後,在中間加入奶油。
灑上糖霜後,在中間加入奶油。
最後把心形蛋糕煙囪放回頂部,再加黃梅醬。
最後把心形蛋糕煙囪放回頂部,再加黃梅醬。

經典黃梅醬 老是常出現

說到西餅中的經典,非黃占餅莫屬,大部份香港人都對這款西餅記憶猶新。六十年代稱作游泳池、七十年代稱作花籃,八十年代則稱散水cake。黃占餅以卷蛋作底部,用模具製作出圓柱狀,把奶油塗抹在蛋糕外層,然後沾上經烘烤後的椰絲,食落更香口,最後在頂部唧出一圈奶油,中間位置加入果醬。這款果醬的確在西餅中老是常出現,真身是黃梅醬,青梅熟透後就是黃梅,所以黃梅醬味道酸甜。

黃占餅,不同年代有不同名稱,味道酸甜。$12
黃占餅,不同年代有不同名稱,味道酸甜。$12
現時孫太仍不時親自落手做西餅,以行動支持女兒重賣西餅。
現時孫太仍不時親自落手做西餅,以行動支持女兒重賣西餅。
菠蘿蛋糕加入了菠蘿片烘焗而成,賣九蚊一個。
菠蘿蛋糕加入了菠蘿片烘焗而成,賣九蚊一個。
店內只賣幾款經典西餅,每款每日出爐約四打。
店內只賣幾款經典西餅,每款每日出爐約四打。

三角朱古力 師傅好刀工

傳聞中三角朱古力西餅就是奧地利的Sacher Cake,港版的三角朱古力以朱古力蛋糕為主,先把朱古力蛋糕斜切開一片片,再用奶油把蛋糕黐在一起做成三角形,最後塗抹兩層朱古力醬,再於凝固的朱古力表面,用刀刻上花紋,整個過程很考師傅的刀工。不過別以為師傅用的奶油就是大家常吃的忌廉,華爾登餅店李師傅表示:「奶油是由牛油、植物油及糖醬打成,不同於鮮忌廉,鮮忌廉不能加油,若加油後就打不起了。」 奶油不需冷藏,可在室溫擺放,因此以前那個年代家裏未必有雪櫃,大量使用奶油的西餅也能放上好幾天。

三角朱古力,製作過程絕不簡單。$8
三角朱古力,製作過程絕不簡單。$8

華爾登餅店

西環第二街120-126號仁福大廈地舖

記者:陳靜雅

攝影:張洛晞、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