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星期日

十三拳教曉你的事 - 馮睎乾

十三拳教曉你的事 - 馮睎乾




麥先生和李伯伯日前看守九龍灣連儂牆時,一個中年肥佬突然前來搗亂。麥、李制止他時,兩人皆被襲擊,本身是跆拳道黑帶的麥,為了保護途人,擋在肥佬前面,雙手放在身後,不閃不避,任由肥佬兜頭兜腦打了十三拳,其間一度倒地。最後警察到場,肥佬被捕。

途人拍下過程,短片在網上瘋傳,惹起極大爭議。有人盛讚麥先生勇敢克制,武德可佩;有人批評他愚蠢無能,白學功夫,更說他打不還手,只會鼓勵「藍絲」更加暴力。麥先生本來好打得,卻選擇和理非,我們該怎樣評價他呢?

有評者講了「子貢贖人」的故事。春秋時代,許多魯國人流落外國,淪為臣妾,按魯國法令,如有人在國外贖回魯人,可從國家府庫取回贖款。子貢是孔門首富,他贖人後,卻謙讓不取贖金。孔子知道後便批評他:「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意思是責怪子貢贖人而不拿贖款,貌似品行高尚,不計成本,但風氣一開,不像子貢那麼富有的人,就不再願意贖人。子貢可謂好心做壞事。

這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察微篇》,孔子批評子貢,着眼點在風氣,正如有人批評麥先生,也說他間接鼓吹暴力。從另一角度看,孔子的批評未必合理,也可能別有用意。一個人做了一件事,就足以改變社會風氣?即使在今天資訊流通的社會,也不大可能,何況古代?《倚天屠龍記》空見大師,也不閃不避受了謝遜十三拳,武當少林峨嵋等名門正派,有誰效法?子貢發財立品,行善不求回報,可能為了心安,或者為了釣譽。孔子了解學生個性,也許看出子貢立心不純,於是才借題發揮,斥他做壞規矩,未必真心相信影響風氣。

麥先生硬食肥佬十三拳,的確令人憤憤不平,但你要像孔夫子那樣擺起老海鮮款,指他做壞榜樣,亦可不必。罵空見神僧是blame the victim,要罵就罵謝遜,或對準幕後黑手,罵成崑才是正路。身為鍵盤戰士,該盡可能尊重在場人士的決定,不譴責,不割席,不分化。即使真要譴責,也該深思熟慮,像這次麥先生事件,很多人根本沒想過「空見式捱打」已近乎是最佳策略。

空見式捱打,不是一種可普及的應變模式,只適宜於像麥先生這類有武功底子的人。他當時應該評估過風險,見肥佬只用臂力,出拳不快,加上自己懂得卸力,所以鏡頭上儘管拳拳到肉,但麥先生應該覺得承受得起,才會像悟空變超級薩亞人後,任菲利打他幾拳。不還手,不擋不避,麥先生不是蠢,更可能是肥佬太虧。

換一個角度,若麥先生真的出手,拳腳無眼,即使自衛,也可能一不小心把對方打至重傷,甚至傷及無辜途人。警方「依法辦事」,麥先生、李伯伯等人,說不準已干犯「暴動」。如果你是麥先生,寧願被誣陷傷人,鋃鐺入獄,抑或輕鬆食他弱弱的十三拳,讓對手受法律制裁好呢?由此可見,麥先生不還擊,以當時情況來說,可能已接近最佳策略——值得改善處,是麥先生硬食三四拳後,已夠料控告肥佬,餘下的應該躲開——但你要留意,若時地人因素有變(例如肥佬換成Tony Jaa),做空見大師就可能是最壞的策略。

《淮南子·人閒訓》記載,有人問顏回如何,孔子答:「是仁人,我比不上他。」問子貢如何,孔子答:「能言善辯,我比不上他。」問子路如何,孔子答:「是勇士,我比不上他。」那人說:「三人都勝過你,為什麼做你學生?」孔子答:「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為也。」所謂「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就是懂得隨機應變,因時制宜,不拘一格,be water。做好事是不夠的,還要把好事做得對。所謂「對」,就是因應自己能力,在某個環境中作出有最佳效果的行動。我認為麥先生做對了,但你要學習的不是他的行動,而是精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