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星期二

誰在為六七暴動討說法?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誰在為六七暴動討說法?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50年前5月,六七暴動爆發。回顧歷史、在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可以推動社會進步,也警惕大家不要重犯過去的錯誤。但也有人意圖藉這個關鍵的年份,把這一件已經被確認是錯誤的事情漂白。香港人必須警惕這一種意圖。
有團體藉着所謂公祭六七死難者活動,把參與暴動的那些人描繪成「烈士」,令人氣憤。事實是當時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香港的左派領導層也寧左勿右,利用勞資糾紛事件煽動民眾以暴力衝擊社會治安,造成了延續多個月的暴動。至於所謂「反英抗暴」,只是後來要搞個名堂出來,才加上去的一個說法。如果只是因為要對抗強權,為何要在人口稠密的社區內放置數千個炸彈,置一般市民的死傷不顧?明明是受到煽動作出了違法行為,現在卻說成是抵抗暴政的烈士?那些人還憑甚麼去抗議日本政界參拜靖國神社?
另一個令人氣憤的做法,是把一些當時發生的嚴重人命事故,說成是港英當局「插贓嫁禍」,意圖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北角渣華街小姊弟被炸死事件,如果不是左派闖的禍,為甚麼左派喉舌在事發之後一律不作評論地低調報道?這擺明就是心中有鬼。幾日之後,廣播員林彬早上被燃燒彈嚴重燒傷,中午出版的左派喉舌報章已經大篇幅報道,而且興高采烈,招認是「鋤奸特攻隊」的「制裁行動」,還要以此警告其他對暴動有牴觸情緒的人士,恐嚇他們需要面對同樣下場。當年還有老實起來的膽識,今天竟然推說是「無頭公案」,這是正確面對歷史的態度嗎?這一類人所謂六七暴動50年的反思,揭穿了只是想藉機翻案,推卸罪責。
至於有少數被六七暴動牽連的「少年犯」出來說要「討個說法」,這一點倒還有些意思。但要搞清楚要討的是甚麼說法,又要向誰討說法。如果想探討當年判刑是否過濫過重,令很多年輕人背負終生的刑事紀錄,要探討有沒有可能把部份輕微的刑事記錄撤銷,即所謂「洗底」,香港作為一個法治社會,這一方面的工作任何時候都可以做,也應該不時檢討。特別是當近期有一些參與示威的年輕人被判重刑之後,加快這方面的工作也是無可厚非。
如果所謂「討個說法」的意思是要漂白六七暴動的話,相信只會枉費心機了。經過了50年,更多的事實已經呈現在各種紀錄上,事件的時序及各方面的角色都已經十分清楚。「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對於六七暴動那一段歷史,香港人早已掌握是非黑白。當今之世,就算強權政府如何扭曲歷史,如何低調不談,也不得不承認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十年浩劫」。六七暴動作為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在香港被過左傾向發動的錯誤事件,還可以討得甚麼新的說法?就連前新華社副社長,也是當年暴動的領導祁烽都曾經公開承認「反英抗暴」是搞錯了,還可以憑甚麼以一個已經被公認的錯誤為自己的違法行為塗脂抹粉?那些少年犯及暴動參與者如果要嚴肅地對待歷史及個人的錯誤,最好向煽動他們的左派組織討個公道。他們也應該向自己討一個說法,檢討一下為何自己當時會受到煽惑,甚至可能從事過傷害無辜市民的行為。

欠反省道歉 難獲港人同情

事實上,能夠這樣做的也大不乏人,有一些前地下黨員已經公開向市民道歉了。令人感嘆的是仍然有部份人就連這一種反省的能力都沒有,還敢以進步人士自況,這簡直可以說是把歷史拿來開玩笑。如果所謂回顧六七暴動的意思是要把一度被扭曲的歷史再扭曲多一次,相信對修補六七造成的創傷不但毫無作用,只會令人更清楚看到本地部份左派人士的虛偽及野蠻。
回顧六七暴動,如果不是希望從中吸取教訓,只是希望獲得所謂的平反,因而把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回復到50年前那種扭曲的狀態當中,相信也不會得到香港人的接受和同情。對於六七暴動,香港人才最有權向當時的搞手及中央討一個說法。當時六七暴動的推手及參與者也應該給香港人一個說法,而不是只尋求為當年的錯誤再製造另一個歪理為自己開脫。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