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菜香不愁巷仔深】鏞記前大廚窄巷開店 年休3日賣手工菜(蘋果日報)

【菜香不愁巷仔深】鏞記前大廚窄巷開店 年休3日賣手工菜(蘋果日報)

碧綠鬼馬黑蒜炒帶子,老闆娘自製黑蒜,配搭特別。$180(須預訂)



「香港地好多識貨之人,你做得夠好,自己有實力,有一門手藝,好多人捐窿捐罅都會來食。」美味苑老闆李啟林說。8年前,他大膽一博租下只有5張枱的小店,它瑟縮在華美達酒店背後的一條小巷,要下幾級樓梯,周圍是貨倉,才到達荔安里,連西營盤街坊都未必聽過這條巷仔,人跡罕至。「客人找我們好難找的,好多時打來問,如何來這間舖,如何行,經常迷了路,我們都習慣了,不怕煩,慢慢解釋給他們聽。」老闆娘鄧顯萍笑說。「這間舖頭細細間,自己獨處一角,清靜得來幾舒服,尤其平租,開支不會好大,自己能力範圍顧慮到。」他是前鏞記大廚,花了20萬元創業。這是他一個人的舞台,廚房不夠百呎,菜式均由他一人負責。「我由買貨、備料、由生煮到熟,我都是自己一個人經手,十一點起身便去入貨,入完貨回來又要備貨,每晚百多、二百個餸都是自己炒。」別以為小店便選擇少,牆身貼滿的菜單至少近百款,他更不停研發新菜式,像最新的花膠釀百花麒麟,以手打蝦膠釀入不同食材,食時有豐富質感,花膠腍滑。「我這樣做辛苦,一定辛苦,習慣了,日日都是做這樣工夫,無所謂啦!我起身、放假又無特別事做,但我一個人煮,不單是我自己辛苦,其實老闆娘都辛苦。」
樓面則只有老闆娘鄧顯萍一個人,她是海南人,嫁雞隨雞。見丈夫辛苦,會自製黑蒜,拌上丈夫設計的小菜,像碧綠鬼馬黑蒜炒帶子,配搭特別。又特別做家傳海南浸雞,一定用新鮮雞,以媽媽的秘方,雞肉浸得幼滑。兩夫婦密密做,去年全年只休息了3日。鄧顯萍半開玩笑說:「和他一齊拍檔做,他是工作狂,不喜歡休息,我自己不知幾想休息,好累!」李啟林搖一搖頭,認真地說:「我不是工作狂,但沒有特別事做,便不想休息,打開門做生意,客人摸門釘就不好,所以辛苦些都無辦法。」今年新年繼續不休息,李啟林還有一道改良自鏞記的殺手鐧,想知便留意另一則動新聞。

美味苑
德輔道西296號荔安里8-10號地下

記者:何嘉茵
攝影:許先煜
這是李啟林一個人的舞台,廚房不夠百呎,菜式均由他一人負責。 碧綠鬼馬黑蒜炒帶子,老闆娘自製黑蒜,配搭特別。$180(須預訂) 花膠釀百花麒麟,以手打蝦膠釀入不同食材,食時有豐富質感,花膠腍滑。$480(須預訂)

鏞記鳯吞翅變「糯米雞」 食家梁家權都讚

鳳凰藏珍寶,雞內材料是鮑魚火腿冬菇海參等,釀入雞內再炸香。$1980

在名人飯堂鏞記做大廚十年的李啟林,八年前在西營盤巷仔開店,這條巷仔「荔安里」瑟縮在華美達酒店背後的,要下幾級樓梯,周圍是貨倉,連西營盤街坊都未必聽過,人跡罕至。「舖頭只有5張枱。十年前江太史家廚嫡傳的李霖,曾在同一位置開私房菜館,每晚只做一席,盛惠過萬。店雖然地點吊腳,卻一直是臥虎藏龍之地。李啟林有一道殺手鐧,擅長用雞煮不同菜式。「以前鏞記有個名菜叫鳳吞翅,我想食得鳳吞翅的人,消費較高。搬到自己店,想價錢較大眾化,便將鳳吞翅改良,將生炒糯米飯釀入雞內,價錢實惠。」這個糯米雞是真正糯米「雞」,像八寶鴨做法,將原隻雞起骨,糯米飯先蒸後炒,釀入雞內再炸香。食家梁家權曾讚這個菜式真正的功夫在糯米飯,要事先炒得相當入味,才釀進雞腔吸收雞的精華。糯米雞還有個升級版,雞內材料換上鮑魚火腿冬菇海參等名貴材料,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鳳凰藏珍寶。「這個菜較名貴,你喜歡吃平民化可選糯米雞,吃得較豪爽可選鳳凰藏珍寶。」
同樣是釀雞的有荷包雞,即客家菜鳳凰投胎,將雞塞進豬肚熬湯,湯清香帶甜,豬肚已煮至軟腍,胡椒味重。還有佛跳牆,在鏞記亦有這個菜式,用料名貴,單是鮑魚浸發程序需要四天,極考工夫。由於小店人手有限,所有手工菜式均需要預訂,難得是新年不休息,繼績營業。

美味苑
德輔道西296號茘安里8-10號地下

記者:何嘉茵
攝影:鄧鴻欣

鳳凰藏珍寶 荷包雞,即客家菜鳳凰投胎,將雞塞進豬肚熬湯,湯清香帶甜,豬肚已煮至軟腍,胡椒味重。$488 小店只有5張桌子,位置隱蔽。

 

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

民族基因確不同 (陶傑)

民族基因確不同 (陶傑)



中共紀委副書記吳玉良嚴正宣告:中國絕對不會實施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三權分立、監察獨立,因為中國人的基因不同西方人。
吳副書記的觀點很正確,中國人的民族DNA與西方有異,本人多年前率先提出,或經大陸人士翻牆窺探,以及有人主動宣播,或也在大陸另有高人發現此一詞彙,逐漸多人認同。
中國人並無西式議會民主的訴求,世代爭看包青天和「秋菊打官司」的中國農民人口也不知道何謂「三權分立」,包括當今留學美國「海歸」來香港中環做金融機構高層的中國精英。所謂中國人也能實現民主和三權分立,只是一百年來極一小撮在西方讀了一點文史社會科學理論(讀理工如錢學森楊振寧等還不算)的知識份子或沒有去過外國只讀翻譯本的次知識份子(Sub-intellectuals)在文化沙龍裏自說自話的迷信和意淫,因為他們幻想中國人與西方人平等無異。
民族的文化、尊嚴、地位絕對不平等。歐洲的巴哈高登堡變奏曲、馬勒的第三交響曲、莫札特的「魔笛」,觀眾會穿晚禮服聆聽,而非洲的擊鼓或香港東南亞旅行團酒店享用自助餐時免費提供表演的叮叮咚咚的民俗音樂,你穿T恤和拖鞋就可以,而且一邊演奏,小孩可以在泳池邊一面嬉笑追逐。北歐和瑞士公民絕對不接受不衛生的環境,中國的農民人口可以長期接受呼吸污濁的空氣。日本人的洗手間潔淨,中國人認為廁所如果不臭還哪裏是廁所。
從人類學的角度,不可以論斷西方人比中國人高等,兩者只是不同。西方人無法過中國人那種生活,時間證明,中國人模仿西方的文明也模仿不來。當極少數中如胡適,從美國回來,思考理性,崇尚民主,而且企圖向中國人推廣,胡適即為中國人排斥,定位為洋奴漢奸。李登輝總統在臺灣創建民主普選,以總統之尊任由詆罵,也不因不同的言論而暗殺抓捕過一人,中國人不承認李登輝是中國人,李登輝也樂於不承認,索性自稱日本人。
但少數知識份子永遠喜歡嘮嘮叨叨憂國憂民探討中國的民主前途,同一套老調一百年不斷,令人十分煩厭,於是為了耳根清淨,我提出了終極的KO理論:勿再囉嗦了,也不必再探索,不可能的,中國人的DNA不同。你看看周圍的空氣、食物、LV包包、廣場大媽和毛左就知道,我很欣慰,時間證明我正確。


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

有一種遊客叫中國人(曾志豪)

有一種遊客叫中國人(曾志豪)

 
上海迪士尼的唐老鴨最近給土匪搶光了糖果盒的糖果,就像拔光了鴨毛,只剩孤伶伶的幾顆倖存糖果,見證被搶劫的痛苦經歷。
我嘗試重組案情:第一個遊客見到堆積如山的糖果,心想老子花了大錢買門票,消費者便是上帝,拿一個糖果做紀念也是理所當然的。
反正去到其他名勝古蹟都愛留下墨寶到此一遊,見到櫻花樹也要攀爬折枝,就連天空飛翔的海鷗,中國人都覺得自己有權抓住牠合照,被人阻止還覺得不爽,折斷海鷗翼來洩憤!
都是同一心理:我花了錢,我有權做任何事。小小一顆糖,憑甚麼不能拿?
教育層面徹底失敗,那個遊客不會覺得自己缺德,也不會擔心自己拿了糖果其他後來者還能觀賞甚麼?因為這個社會就是處於掠奪性開發的競爭狀態,先到先得,我把廢水直接倒入河流,才不會管後來者如何飲用河水。都是同一道理。
第二,規矩制度也失效。第一個遊客發現,自己伸手入護欄摳走糖果,沒有管理員阻止,也沒有群眾的質疑,公權和民間兩個層面都失去了制衡作用,自然便縱容了偷糖人的猖狂。其他人眼見第一個偷糖的全身而退,便有恃無恐,爭相仿效。就像插隊,自己守規矩便是吃虧,一起打尖才是保持隊形。
香港迪士尼較難發生這種事,首先工作人員不會放任不理,即使走漏眼,香港人也會仗義執言,以群眾壓力阻止偷糖惡行。還記得「厚多士」事件嗎?香港人就是這麼「厚多士」,連中央送的驚喜大禮也不能堵住我們質疑的悠悠眾口。
我們當然可以說﹐誰能證實偷糖的遊客就是中國人呢?不能是老外嗎?反正偷鮑魚的也不一定是港女啊。唐老鴨你也別哭了,入鄉隨俗,賺了人仔,受點委屈,份糧包埋㗎。


荷蘭街荷蘭路荷蘭園 (鄧達智)

荷蘭街荷蘭路荷蘭園 (鄧達智)

 

澳門有荷蘭園。檳城有荷蘭街。新加坡有荷蘭路。淡水有紅毛城。只餘印尼成為荷蘭殖民地,其餘全皆英國、葡萄牙屬地。
西班牙人去過菲律賓,來過台灣美其名曰「福爾摩沙」Formosa。
香港可有一條荷蘭巷?西環有一條荷蘭街。一般情況,西方海上強權東來插旗,葡萄牙人先來,荷蘭人隨後你搶我奪,荷蘭人得勢留下地名荷蘭街、荷蘭路、荷蘭園,然後葡萄牙人又回來了,最終大部份都落在英國人手上。
數百年前從海盜轉型成為海上強權諸王國,除卻大不列顛,對香港興趣不大。
軌跡;先來葡萄牙人,再來荷蘭人,後來英國人。西班牙人忙着在美洲滅族或同化印加與瑪雅,匆匆為菲律賓留下源自中南美的呂宋芒、為蓋天主教堂從泉州運來麻石板,日後大部分總統的祖先閩南人,還有無限量供應的 Antonio與 Maria。
葡萄牙在印度果亞成立龐大殖民地,天主教及其教育領域影響當地深遠。隨後在馬六甲、澳門都插了旗;原來也去過檳城、新加坡等等,這當中也包括與次大陸印度教並回教等宗教信仰大不同,佛教斯里蘭卡。
同伴說:要感受殖民地餘韻,定要去島之西南角,198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古風濃郁迦勒Galle。跟以上列強殖民軌跡一樣,先來葡萄牙人、再來荷蘭人、然後英國人,殖民遺風充斥以上諸國,特色與檳城近。
見仁見智,有人視「殖民地」三個字政治不正確,我也不會照單全收,然而西方風氣植根東方土地衍生的面貌、風情、氣質,從任何角度看來都具備無窮無盡跨越時空國界的精彩。
目下好些朋友都喊出口號;「崇優」,西方人戀慕東方的Orientalism與動機、意義並實質都不一樣的Colonialism都抱擁事過境遷、餘韻綿綿的迷人氣場。不論正反兩面,今天香港將「戀殖」二字都用歪曲了;戀之、咒之,只算一副政治武器,白白浪費一場!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鰵魚膠公點解咁貴?揀花膠睇紋理小心假貨(蘋果日報)

鰵魚膠公點解咁貴?揀花膠睇紋理小心假貨(蘋果日報)

鰵魚膠公,用鰵魚的魚鰾做成,質地偏厚,適合用來做花膠扒,$15,000斤。


走入海味店,驚見有幾十袋不同的花膠,有的要千多元一斤,有的卻要上萬元一斤。即使把眼睛湊近看,花膠都是金黃色,不過是形狀有點不同而已。「以前只有黃花、白花膠才稱得上花膠,但近年因為產量少,故所有魚鰾其實都稱作花膠。」文記海味店的老闆曾廣德說。文記海味店雖然開在深水埗這市井之地,卻齊集不同品種的花膠海味,難怪連粵菜廳「大公館」也要和他們取貨。
常見的花膠有三種,分別是鰵魚膠、扎膠和筒膠。「鰵魚膠因比較厚身且膠質重,中國人又謂逢膠必補,所以價錢也比較貴。」他向我們解釋,鰵魚膠多用作烹調花膠扒,不過五頭的鰵魚膠公就要$15,000一斤,貴得驚人。而扎膠和筒膠則多用作熬湯或燜煮,最便宜的$800一斤也有交易。

而雞泡膠和黃門鱔膠則比較罕有。「傳統認為進食雞泡膠除了能補身,還有促孕的功效。」曾廣德笑說。然而中醫師徐澤昌卻表示:「其實所有花膠都有補腎益精之效,所以並不僅是雞泡膠才有促孕的功效。」不過他又提醒,患者應該先弄清楚不孕的原因,如果因痰濕重而導致不孕,就不適宜進食花膠這類滋陰補身的食物了。至於黃門鱔膠則有和胃的功用,但因近年越來越少本地黃門鱔,所以價錢亦較貴。

花膠屬於貴價食材,有些不法商人卻用平貨充貴價貨,「他們會用鴨泡肚膠(又稱淡水鱸魚膠或筒膠)充當鰵魚膠,因為他們的魚鰾剖開後恰巧都有兩個尖位。」曾廣德認真的說。不過其實仔細一看,鴨泡肚膠的背面有一條很粗的筋,鰵魚膠卻沒有,因此兩者也不算難分辨。此外,不法商人甚或會出售假花膠。我們在網上搜尋,發現曾有人買到用兔耳製作的假花膠。「其實真花膠一定會有很規律的紋理,有些是橫紋或是人字紋,假花膠卻沒有這種紋理。」他提醒我們,有些商人亦會用質素參差的花膠溶成一團再出售,但這種花膠一樣沒有清晰的紋理。

「挑花膠最好金黃又滑身,不要太多白紋,多紋代表魚鰾不夠新鮮。」他又指出,花膠會出現白紋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急凍魚鰾解凍得不夠徹底,或是曬得不夠透。因此這些花膠會較容易變質,甚至變霉發臭。

坊間總說花膠公比花膠母好,然後曾廣德卻不這麼認為,「其實膠公和膠母的營養沒有太大分別。」他又補充,「膠母的膠質重,但快溶於水;膠公不是沒膠質,只是比較慢溶。」然而光看價錢,膠公卻比膠母貴好幾倍,細問之下方知道膠公比較罕有,而且很多人喜歡膠公爽滑的口感,在供過於求的環境下,價格也因而調升。

「舊花膠帶金黃色,因為放久了腥味會散發,肉質也較結實,吃下較爽口。」他笑說,新舊花膠的營養也差不多,只是越舊的花膠越縮水,零售商不能虧本自然要越賣越貴。不過新的花膠確實有種淡淡的魚腥味,不喜魚腥的朋友,還是選擇金黃色的舊花膠好了。

記者:黃映嫚
攝影:徐振國
扎膠公,用大黃花魚的魚鰾做成,質地偏薄,適合用來熬湯或炒餸,$3,800斤。 膠筒(又稱鴨泡肚膠),用淡水鱸魚的魚鰾做成,比扎膠更快溶於水,多用作熬湯或煮糖水,$1,850斤。 雞泡膠,用雞泡魚的魚鰾做成,傳統多用於補身,$1,580斤。
有些不法商人會以平價的鴨泡肚膠(右)冒充吻魚膠。 真花膠會有清晰而規律的紋理。 花膠上的白紋代表魚鰾不夠新鮮,或處理得不好。
文記海味店老闆曾廣德。

保膠質忌浸熱水 凍水浸完汆水再雪

若你買到適合自己的花膠後,就可以開始浸發了。有些人浸花膠時,或會燒鍋熱水把花膠放進去,再熄火用餘溫把花膠浸軟。然而文記海味店的老闆曾廣德卻不太同意這做法,「這樣雖然方便,但膠質卻會流進那鍋熱水,比較浪費。」他笑說現在花膠這麼貴,膠質還是留得一克得一克。有些人或會改用乾蒸(或隔水蒸)的方法,以為這樣就可以保住花膠的膠質。「這也是一個辦法,但花膠卻會因熱力而收縮,影響賣相和口感。」他向我們解釋。他最後給我們贈了三個小技巧,說是輕易也能發出爽滑又膠質重的花膠。

1.花膠放凍水保膠質

浸花膠一定要用凍水,因為這才能保住花膠裏面所有膠質。而且水要浸過花膠的表面,才算徹底浸透。第一次浸大概六至八小時(依花膠大小而略有不同),浸至如紙皮般可以屈曲就可以了。汆水後再浸約十二至二十四小時。

2.浸發全程放雪櫃

「浸花膠時最好全程放雪櫃,這就不怕花膠變質。」曾廣德提出,香港天氣比較濕潤暖和,因此為免花膠發霉變臭,浸發時最好放入雪櫃。這樣做亦可以令花膠變得爽滑,和浸冰水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雪櫃不夠位置,浸發時也可將花膠放在廚房的鋅盤,再開動水龍頭,讓冷水一滴滴的滴在花膠上,「流動的水也可避免花膠變質。」他向我們補充。

3.汆水放燒酒辟腥

第一次浸發後,可先燒熱一鍋水再放數片薑。待薑片出味後,水滾時就可以加入燒酒和浸至半軟的花膠。「記得水滾時才好放燒酒,不然酒精蒸發了就沒用了。」他笑說,放入薑片和燒酒是為了辟去花膠的腥味。花膠大概汆水一至兩分鐘就夠,千萬別煮太久,不然膠質又會流走啊。

記者:黃映嫚
攝影:徐振國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2017年1月15日星期日

【本地農業】逛南涌農產市集 買在地健康加工食品 學織蘆葦草(香港01)

【本地農業】逛南涌農產市集 買在地健康加工食品 學織蘆葦草 

(香港01)

撰文: 吳韻菁 發佈日期: 2017-01-15

一根四季豆中有雲、陽光、整個地球,還有農夫的心血。住在城市的我們,需要往農地跑,重新學吃。(梁鵬威攝)一根四季豆中有雲、陽光、整個地球,還有農夫的心血。住在城市的我們,需要往農地跑,重新學吃。(梁鵬威攝)

「夾起一根四季豆,花點時間體會這是一根蘊藏整個世界的四季豆。有雲、陽光、整個地球,還有農夫的心血。」一行禪師在《怎麼吃》中說到。
每一種食材,一行禪師都形容得滋味無比。可是城市人每天吃的蔬菜都購自街市或超市,它們大多來自內地供港菜場,大量種植需要使用農藥和化肥,要感受得到食物的真味談何容易。
1月22日,「活耕建養地協會」將在南涌舉行「蘆葦花開,相約南涌-在地生產市集」。城市人也可在田邊,吃到以生態友善方法耕作的本地農產品和鮮製加工食品,從頭開始學吃。
愛耕種愛學吃的社區組織「阿仨」成員順馨,分享是次市集的理念。(梁鵬威攝)愛耕種愛學吃的社區組織「阿仨」成員順馨,分享是次市集的理念。(梁鵬威攝)
營造平台 連結農夫、加工者和消費者
從粉嶺乘小巴到南涌,下車後步行十多分鐘便會來到「活耕建養地協會」的農場,但沿途河塘上的蘆葦花海,會叫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農夫和加工手作達人就在這樣的風景下開市集擺檔,食物已更添味;當天活動還有南涌社區導覽、蘆葦編織工作坊、「野食」工作坊、音樂表演和講座分享。
市集除了售賣新鮮農產品,重點還落在農產加工品上,如蜜餞、醃漬、醬料等。農場實習生瑤瑤和愛耕種愛學吃的社區組織「阿仨」成員順馨,分享是次市集的理念。順韾說,「鮮貨銷售期有限,當造的農產物量多,又有部分外形『唔夠靚』難以賣去,因此我們找來城市中的對食物加工有興趣的人,他們將新鮮的作物製成各種加工食品。除了可延長新鮮農產品的生命,也讓加工達人有渠道銷售其產品,市集營造平台網絡,嘗試連結本地生產,支持南涌在地生產和社區經濟。」

在市集當日,大家會買到活耕建養地協會的農夫和南涌的7位獨立農夫的新鮮作品。(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在市集當日,大家會買到活耕建養地協會的農夫和南涌的7位獨立農夫的新鮮作品。(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
今年冬天豐收的作物有白蘿蔔、薑、黃薑。(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今年冬天豐收的作物有白蘿蔔、薑、黃薑。(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
用南涌農產 做健康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幾個字,有沒有令你聯想到沒有營養、好鹹好油膩的無益食物?但南涌市集出售的加工食物,完全打破這種負面感覺。順馨和一眾市集搞手揀選十多位加工達人,還隆重其事於去年9月舉行品嚐會,各達人帶同自己的作品到來讓大家試食及一同研發產品。「我們要求加工達人在市集中出售的食物不添加化學調味料和防腐質,而原材料須用南涌生產的農作物。要是他們需要有機糖或調味,我們也盡力為他們搜羅。」瑤瑤說。
加工達人瑤瑤發覺用南涌農夫所種的紫蘇來做紫蘇豆豉餅,紫蘇味特別濃烈。(受訪者提供)加工達人瑤瑤發覺用南涌農夫所種的紫蘇來做紫蘇豆豉餅,紫蘇味特別濃烈。(受訪者提供)
瑤瑤也是其中一位加工達人,品嚐會當日她準備了自製的「紫蘇豆豉餅」(乾身醬料)讓大家試味,醬料可用來炒餸或配麵或飯佐食。「原本我用街市買來的紫蘇,醬料味道剛好。轉用南涌的紫蘇後,紫蘇味非常濃烈,按原本食譜來煮會太鹹,於是要再作調整。」
離開泥土愈長時間,農作物的味道和營養也流失愈多,「近廚得食」還不夠,「近農得食」才更懂吃。「市集開在接近原材料種植的地方,食品用當造的作物加工,感覺會來的更直接。」順馨說。今年冬天,南涌當造的有白蘿蔔、薑、木瓜、紫蘇、米等,市集上將會有鮮製的醃漬蘿蔔、米糕等食品。
受台灣農業市集啟發
近年香港的市集不少,多以手工藝術為主,在農地上舉行農業市集倒較少見,而且還邀來城市中的加工達人一同參加更是特別。順韾指南涌市集是受到台灣農業市集啟發,「去年我們一同去台中、台東、宜蘭等地交流,台中的『合樸(Hope)市集』正正就是連結了農夫、加工者和消費者的一個平台。」順馨和「活耕建養地協會」成員將合樸市集的概念帶來香港,還邀來台灣的農業和加工達人到來分享食物和心得。
台灣的社區農業市集發展得相當具規模,直接連絡農夫和消費者。(合樸農學市集FB)台灣的社區農業市集發展得相當具規模,直接連絡農夫和消費者。(合樸農學市集FB)
「沒有台灣就沒有這次市集,因此一定要介紹這幾位台灣嘉賓。」順馨首先介紹她的偶像,「《女農山村誌》的作者阿寶(李寳蓮),可說是推動台灣農業政策和保衛土地的重要人物。她曾走進深山居住,種起梨和桃,這次到來,除了帶同她的梨醬桃醬,還有她寶貴的農耕護地經驗。她將會與香港社會工作者珊瑚(鄭淑貞)有一場對談。」另一位台灣嘉賓是「阿默」,她在南投水溪長大,山林河川是她的最愛。阿默對野菜甚為熟悉,她將會在市集舉行「野食」工作坊,教大家採摘野菜和烹調。
冬天雖然不是蘆葦開花的季節,但一片蘆葦海仍然吸引。(吳韻菁攝)冬天雖然不是蘆葦開花的季節,但一片蘆葦海仍然吸引。(吳韻菁攝)
用蘆葦來編織,可織出杯墊、帽,甚至不漏水都屋頂。(受訪者提供)用蘆葦來編織,可織出杯墊、帽,甚至不漏水都屋頂。(受訪者提供)
就地取材 編織蘆葦
市集名稱喚作「蘆葦花開,相約南涌」,蘆葦也是相當重要的主角,市集前夕農夫們會開小艇到塘中割蘆葦,市集當日導師Cathe會教大家以蘆葦、風車草、芒草來編織籃子、杯墊。自然風景中,有風聲、鳥聲,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人「小農」也會帶同結他到來表演。
「我們也向南涌居民派發傳單,邀請他們來參觀市集,他們對吃最有興趣。希望透過這些活動,住在城市的人、行山客也能進一步認識南涌,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存在。」順馨對南涌充滿着願景。
要預備用來編織的蘆葦,農夫便要到河塘中收割。(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要預備用來編織的蘆葦,農夫便要到河塘中收割。(活耕建養地協會 - 南涌FB)

「蘆葦花開相約南涌 - 在地生產市集」
日期:2017.1.22(星期日)
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半
地點:活耕建養地協會(南涌)
主辦:阿仨 X 活耕建養地協會
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65085103715805/

香港毀容 核突銅像 入侵市建公園(蘋果日報)

香港毀容 核突銅像 入侵市建公園(蘋果日報)

(左起)街坊張朝敦、徐可儀、蔡守仁及劉學成特意穿古裝為街坊講古,為餘樂里這些沒靈魂的銅像添上故事,也介紹這區歷史。
【專題籽:胚芽故事】
一個月黑風高嘅晚上,我走到西營盤第三街餘樂里公共休憩空間,竟有如踏上黃泉路般陰森,有好多「人」望住我,腦海中谷德昭走咗出來,都未講完:「幻覺嚟嘅箒……」我就見到有個男人用鉸剪一嘢隊落細路個魂精,旁邊仲有班古裝人。原來佢哋係街坊,睇唔過眼呢個市建項目有堆怪誕銅像,決定來講古解畫。
醜化香港來講,市建局可謂屢建奇功,例不虛發。利東街變了所謂「購物步行街」,商店扮歐陸建築鬼五馬六,似足三色台佈景板。當中一堆西人面孔銅像更加令人頴到頭皮爛完再埋口都諗唔明,睇唔透,造工靚?唔係;有意思?無乜。有啲銅像佔領椅子,但側邊又不夠位畀人坐,想點?可是當你看到強國遊客飛撲過去四萬咁口合照,那刻我黯然離開了。以為仿真銅像呢種顯得有啲過時嘅公園點綴物已被時代巨輪捲走,原來它強勢地捲土重來,散佈在市建公園篤眼篤鼻。被捲走的其實是美感,是抽像雕塑給我們的思考空間。

複製以往氛圍?儍的嗎?

會去餘樂里公共休憩空間的不會是遊客,放銅像又是甚麼意思?哦,原來要「複製以往的氛圍」。這裏重建前有一排排戰前唐樓,被推倒後拔地而起的是住宅「星鑽」,例牌開放一個所謂的公共空間,也例牌的只做門面工夫。幾位街坊一同發起「餘樂里一號」計劃,早前更在公園大講故事,為這些本來沒靈魂的銅像賦予虛擬身份。在附近開花店的徐可儀坐在雀籠大叔側,訴說這位「陸生」的往事。「六十年代呢度有好多賭檔,有位陸生當時擔任『天文台』睇水。後來有人通風報信,搵警察拉人,陸生盡責地叫走鬼,所有人走甩,佢由一座大廈跳到另一大廈,跌咗落來,送去醫院途中證實不治。我們把銅像套入這新聞,變成銅像背景。」可儀仲創作咗一段淒美愛情故事過陸生。「佢鍾意我,但我係女子中學教師,大家背景懸殊。我哋有進一步發展前就發生咗呢件事,我負責他身後事。」可儀寧願公園設展板交代銅像緣由,寫點這裏的歷史。
藝術家劉學成提及多年前在內地「步行街」看到很多類似的雕塑。「慢慢地香港越來越多,有可能係搵大陸工廠承包製作,會唔會係要迎合某啲人嘅品味呢?呢個要反思。雕塑好似好驚觀眾唔明,所以好具象咁表現,畫公仔畫出腸,藝術最好玩其實係思考空間。」

整鐵架扮唐樓!係乜玩法?

街坊、大學學者張朝敦喜歡研究石牆,對於呢個所謂保育項目異常氣憤。「之前呢度有唐樓,市建局就整個鐵架扮唐樓,企圖『整番個氛圍』,但個架好重,佢哋竟然將地台內原本嘅碎石挖晒出來,再倒混凝土鞏固,為假古蹟破壞呢個一八六零年嘅真古蹟地台。完全無了解呢個地方嘅建築手藝同歷史。」品味崩壞或者有救,不過無視歷史,只顧做表面工夫,其實病入膏肓,無得醫。明剪髮實插頭銅像與明保育實破壞古蹟之間,後者其實更壞。
記者:葉青霞
攝影:劉永發
編輯:陳漢榮
美術:利英豪

2017年1月4日星期三

「去情感化」歷史學者 鄺智文 讀書如行軍打仗(明報)

「去情感化」歷史學者 鄺智文 讀書如行軍打仗(明報)

鄺智文(圖﹕蘇志鑫)





【明報專訊】他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風火輪,卻可顛覆你一貫看歷史的態度。他說歷史的目的,不是功利地學到「教訓」,跟着前人的路走:「你跟着上次經驗,以為打一場仗就可解決問題?但今次可能打五十年,仍拖着問題。」
鄺智文,八十後,青春無敵,卻已是歷史和軍事史研究學者,堅持讀歷史要去除國仇家恨,培養懷疑精神,他也分享行兵調將的策略,用以投入讀書,約三年就完成了劍橋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無論誰人看待一場戰爭,要抽離又要不帶感情兼冷靜分析文件資料,是否好難好難?人怎麼可以看到死亡,家國情仇而無動於中?
原來國家和民族,還有使用護照等觀念,在十九世紀之前尚很模糊。「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愛研究一八五○至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前的東亞軍事歷史,在這一百年裏很多觀念尚未建立, 好像國家、民族、passport……界線模糊。」鄺智文才三十一歲,在大學的歷史系教書及研究已有五年,現為助理教授,雖然後生,卻沒有英文名,就叫鄺智文。
愛研究近百年歷史
三言兩語,他就解釋了幹麼自己喜歡研究這一百年。「因為做歷史研究要注重概念的變動,很多事情都由這階段逐漸轉變而來,一是科技,好像火槍到飛機,二是人們由身分模糊到認同,十九世紀旅行不用passport;三是以前沒有那麼多條約,沒有規定怎樣對待戰俘、屍體及戰爭罪行, 是在我研究的一百年間才慢慢出現。」他性格風趣幽默,反問:「難道我們現在去審判成吉思汗當年的戰爭罪行嗎?世界現在定了規範,不是有強權就可以,難道炸了地球都得?」
這天他的鼻敏感發作,一邊擦着鼻子一邊說:「這一百年間,還有重要的轉變,就是國家和民族,開始有人策劃以民族情感動員人民,十八世紀之前的打仗, 可能是皇帝和私人軍隊的事。」國民為國家這種民族大義的概念,是二十世紀二次大戰才逐漸形成,以概念和邊界劃清不同的共同體。
他的浸大辦公室桌上、書架上和通道都塞滿書,頗有童書中的貓頭鷹博士feel,然而他的本本著作卻都是沉重的戰爭——《孤獨前哨》(與中學歷史科教師蔡耀倫合著)——寫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一九四一年的十八天,英、加及港的抗日軍及保衛戰的前因後果。一大籮有關香港戰役的日、中、英原始檔案及軍隊戰後報告,就在書架下。
記者認識鄺智文,其實也因着《孤獨前哨》,一來書名令人想像戰役中任何人面對生死都是孤寂,二來是該書在臉書曾引起一群台灣軍人熱烈討論。書中的這場太平洋戰爭中香港的戰役,當中有過去未曾採用的日本政府檔案,這些中日英的原始政府檔案及軍人戰後報告,讓人看到香港戰役中,英國並不是人們簡單概括的「毫無部署」,把香港拱手於人,透過檔案、地圖、以及參與者的回憶,發現英國在這場戰役中早有備戰策略,而且日軍雖然強,但也有被高估的地方,書中穿透了一些軍事迷的「戰爭迷霧」,而這些戰役細節的發現,也正是鄺智文由小到大熱愛軍事史的原因。
鄺智文外形短小精悍,一副圓圓的眼鏡,機靈活潑,可以想像他小時候愛打遊戲機、看軍事書及砌模型的小軍事迷模樣。這都是他的強項,小時候已在電玩遊戲經驗戰爭迷霧。「很多男孩子都如我,從電視電影及遊戲中着迷於戰事、英雄,對武器、模型、戰略和歷史感興趣,因為很想追尋戰爭的原因。」後來,他愈對歷史和軍事感好奇,愈想了解更多關於戰役的背景、起因,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遊戲及電影中都沒有太多交代,於是,他就開始沉迷書海,翻書翻雜誌尋求答案。中學開始他熱愛歷史,大學也是念歷史系。
對於他的選擇,身邊有人給了這樣的意見:研究軍事史沒有前途!幸好鄺智文的父母很開明,從沒反對兒子在這方面鑽研,對於他的想法表示鼓勵。
二○○九至二○一二,約三年間,鄺智文在英國劍橋大學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原來能夠以這種速度完成高等學業,也跟軍事的愛好有關。「打仗要目標清晰,但很多時一隊軍隊的決策者得一想二。」他說在劍橋的日子,讀書大計就有如行軍策略,必須跟着目標走。
行軍講紀律 讀書需作息有序
他說:「這聽起來像很功利,但是你完成目標的策略,原則如打仗,定了目標,每天跟着目標去吧,另外,策略要有次序,即把先後重要性分好,如行軍時,看打的是什麼人就用適當的軍力,行軍並要有紀律,用在讀書,就是作息有序。」他依着目標、次序和紀律,三年來只熬過數次夜,他說,紀律不是綁着人,而是換來更美好的生活:「這個打仗計劃,可以換來你日後更多休閒時間。有些人僅是升不升學也可想幾年,件事後來都死了,行不出一條路。」
不過,他也補充,戰爭從來都是沒有預計結果的,你計劃A,結果卻是D,有太多因素影響你的策略,他從書堆中伸出頭來跟記者說:「 我也算是好彩,外面的世界你是控制不到,幸好三年來沒發生其他事,順利完成目標;但我也想分享,不是人人要學我,我也錯過很多精彩東西,人家上莊,我沒有,同學穿拖鞋去消夜,我沒有;三年來我只去過兩次formal hall(禮服聚會及論事)。」
說到劍橋的聚會活動,他想起一個德國同學。「他住在隔壁,常常拉我去玩。每一次我都因為要嚴守紀律而推卻。有一次他真的死纏不放,我在溫書和去玩之間選了後者。那一次我跟着他們在formal hall飲酒飲通宵。」
大家準會奇怪何以向來嚴守紀律的好學生這次會失手?「這一次之後,德國同學不再說我永遠不去玩,也不再苦纏我。」一次破例其實不是放縱和迷失,而是理性的權宜之計,也是他苦讀的策略之一。
「我們賦予歷史太多情感」
自古戰死沙場就被形容為淒美,要完全理性地去看戰爭史卻很難。加拿大軍人在香港十八天保衛戰爭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死亡率最高的戰場,他們和香港人無親無故,竟這麼慘烈犧牲……鄺智文又要顛覆這個概念:「『壯烈犧牲』?死了的那個人可能不想死,你就『屈』了他,將感受套入這個人。」那是否要像《星空奇遇記》劇集中的冼樸隊長?他是瓦肯星球人和地球人混血兒,冷靜而不帶情感處事。「基本上前線的軍人,不一定是為國慘烈犧牲,有時是為了同袍。我舉個例,《西線無戰事》的士兵,這書我印象深刻,戰線後的叔父輩在高呼國家榮辱,但在前線的軍人呢?」前線的軍人是年輕人Paul,他在戰場上親歷同伴一個個去世,極為珍惜尚存戰友的友情,戰爭令他脫離了現實世界,只有戰友才心靈相通,感受炮火帶來的恐懼和絕望。
「我們過去把歷史賦予太多情感,如何令一班人最齊心,就是一起受苦的過程,例如創造『東亞病夫』。」(「病夫」一詞源自英國人稱呼已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Sick Man of Europe,後經華人知識分子套用,誕生「東亞病夫」,成為華人自我想像被外國人看不起的用詞。)
他說大學時期有幸遇到很好的啟蒙老師,培養他抽離看歷史﹕「我在中大的時候,葉漢明教授很冷靜處理資料,不會投放很多感情。在劍橋的時候,方德萬教授(Hans van de Ven),我們叫他『雲佬』,他就逼我不停問問題,退後一步望一望,深層想一想,在他『壓迫』下,我學到不會一個人沉進資料中,會抽離去思考。 」
曾為張作霖「動情」
在研究軍事史這麼多年,鄺智文也動過一次情。「就是張作霖!」張作霖,馬賊出身,北洋軍奉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一說起這位大元帥,似乎瓦肯人也要動情:「我現在仍為他感到不值,根據我的研究,他一直在抵抗侵略者,也在管好自己的地方,之後還被指是漢奸,這還未夠慘,他想和談,又被人話軟弱!他怎會軟弱呢?他手上有數十萬東北軍!」在雲佬「壓迫」下,鄺智文方才抽離。
鄺智文說歷史既不是用作培養特定身分認同,和為國慘烈犧牲的思想,那請教冷靜思考的貓頭鷹鄺博士,讀歷史究竟為何?他誠懇的說:「不是為建立特定的民族史觀……而是為了培養懷疑的精神,對歷史脈絡及資料的掌握和鑑別,對多元的寬容與尊重, 對身分和道德多變的理解。」
最後,這位冷靜思考歷史,卻熱情地送記者去巴士站的年輕人,以一句複雜的說話,終結這次的訪問:「你話我無情感?不是,我會為寫得太多整個人情感沉進故事的歷史而傷心。」複雜的一句話,卻深深表達了他對歷史研究和教育「去感情化」的執著。
■Profile
鄺智文
三十一歲,自小熱愛追查軍事史及戰爭始末,入讀中大歷史系,畢業後負笈英國劍橋大學,約三年完成碩士及東亞及中東研究學院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軍事史、近代東亞史,以及香港軍事史。 近年利用各國政府、圖書館檔案及軍人小組報告,包括地圖及參與者回憶,完成多本有關香港戰役的書,包括《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及《孤獨前哨》(與蔡耀倫合著)。已婚,自稱「書蟲」,堅守健身跑步,持之以恆。
文﹕一心
圖﹕蘇志鑫、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太空潛航者》:時間是最可怕的距離(樂天生)

《太空潛航者》:時間是最可怕的距離(樂天生)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170-2014091225_n.jpg



香港片名:太空潛航者
台灣片名:星際過客
英文片名:Passengers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劇情巧妙的運用人類對未來生活的渴望,以星際移民這樣前衛的概念做為故事背景,融入巨大的時間與空間差,表達在浩瀚的宇宙中,時間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可怕的距離,製造出人生無可奈何的抉擇。又以愛情故事來包裝,淡化令人不適的絕望感,再加上男女主角克里斯普瑞特(Chris Pratt)與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獨特的個人魅力,成功的讓觀眾得以輕鬆欣賞這部孤寂又充滿驚奇、浪漫而不失嚴肅的科幻愛情故事。

地球的生活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但是「星際移民」這樣的概念卻無疑是給了人類一個生存的希望,代表著人類渴望尋求更好的環境與更好的生活方式。載著5000名乘客的艾瓦隆號(Avalon)即將航向另外一個星球,所有的乘客在船上經過120年的休眠,屆時就可以展開他們的新生活。但休眠艙出了問題,導致一名乘客提早90年醒來,無法回復休眠狀態下,漫長的90年如同宣告死刑,足以摧毀一個人的人生,此故事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811-2948388221_n.jpg

對於我們未知的無盡太空,時間與空間對渺小的人類存在巨大的威脅,也不少好萊塢電影以此為本,例如表述太空中無空氣、無重力的環境對人體威脅,如何在外太空逃出生天的《引力邊緣/地心引力》(Gravity);強調時間差異、空間扭曲,以人生來換取在未知的時空中尋找人類生存出路的《星際啟示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以及遙遠的距離、惡劣的環境中爭取生命延續的《火星任務/絕地救援》(The Martian)。

在這些過往作品的引領下,《太空潛航者》直接以簡單的概念帶出故事的精髓,巧妙迴避講述太多的前因後果,而把重點放在人面對永世的孤寂下,人性、自私、道德、罪惡的拉扯。因此,看似以愛情故事為主的《太空潛航者》其實存在一些人性反思的空間,不過導演卻選擇用比較詼諧的方式闡述,讓整部電影的調性感覺起來沒那麼沉重,還時不時的拿太空中面臨到近乎絕望的距離感來大開玩笑,以及對資本主義與階級差異的反諷,都在已經可以星際移民的未來世界中,人類社會依舊被束縛而沒有進步,即使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人,還是要被迫接受階級上的不平等。雖然如此,這些趣味中帶有批評與諷刺意味的呈現也僅止於點到為止,多數的劇情還是集中在兩位主角之間的關係,以人類的本性來面對眼前與別不同,甚至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749-1637587431_n.jpg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871-520817540_n.jpg

當世界空無一人,兩人如同亞當夏娃般共譜屬於自己的愛情人生,感覺不是很美好,俗話說:「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情人間夢寐以求的?男女主角階級身份的不相配,在故事中營造出不可思議的愛情奇蹟,如果不是一連串的陰差陽錯,男主角根本不可能獲得女主角的青睞,無奈現實人生哪有如此順遂。雖然從熱戀到不諒解,再到患難中認清真愛的故事鋪陳有點老套,但整部電影將太空船上生活的趣味與奢華表露無遺,劇情緊湊不拖泥帶水,男女主角兩位演員更是為此戲大大加分。帶著輕鬆的心情來觀看,《太空潛航者》確實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558-887950055_n.jpg
Ads by Kiosked

(以下有雷,如未看過電影,請自行斟酌觀看)

不否認,我當初就是被預告吸引的,這部電影的預告片真的相當吸引人,提早90年甦醒是人為疏失還是電腦出錯?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過?而一人的提早甦醒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也可能譜出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誤)。無論如何,背後的原因始終讓人好奇,到底主角是無意間被選中的倒霉鬼,還是得到了開創另類人生的契機?抑或背後其實存在不可告人的陰謀,讓人期待想要知道答案。

對於劇情的期待就是讓人觀賞電影的動力。不諱言,《太空潛航者》從預告片到觀賞正片之間與我原先設想的情節有不小的出入,有些確實比較好,不但給了觀眾一個星際移民的美夢,在機器出錯的情況下,手足無措的主角面對90年的漫長時光又該怎麼因應?但是結局的安排略嫌老梗是本片一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好險最後還是給了故事一個完美結局,否則半場好戲的下場可能毀掉開頭面對無人之境的情緒鋪陳與移民星艦概念的設計。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686-82455109_n.jpg

當發現所有人都還在休眠,只有自己提早90醒來後的反應是什麼?電影這部份做到快速且確實的描述,男主角從疑惑到錯愕,從恐懼到接受,從失望到絕望,他也想過不穿太空衣就跳出星艦算了。但事實上,男主角只是因為太空船控制電腦意外遭毀之下的倒霉鬼,而女主角的甦醒則是因為男主角被巨大孤獨感逆襲下的自私行為,但在真實人性表述的前提下,其實不需要特別以高道德標準來看待這事,這是編劇的高招但也同樣落入老梗的窠臼,女主角得知真相後的情緒也在意料之中。接踵而來的大危機讓兩人為了生存不得不並肩作戰,在生死交關之際,女主角體悟到真愛可貴,霎那間釋然男主角之前的所作所為,是意識到再度面臨孤獨危機的恐懼壟罩,還是無法接受真愛之人死去的情感使然,我當然寧願相信後者,相信這也是導演的本意,來表達對人性的肯定。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424-2890096736_n.jpg?v=1482658426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375-573819255_n.jpg

我們醒來是有原因的」,這無疑是預告片中最大的懸念,可惜發展並不讓人驚豔,原因就是電腦出問題,5000人中偏偏就壞了主角的休眠艙。雖然電影中不論是機器人或是後來醒來的機組員,都不斷強調休眠艙是不會故障的,這部份難免有提醒人們不要太依賴科技的意味,即使科技再進步,也不是萬無一失。其實人遠比科技來得可怕,與其強調科技並非百分百靠得住,而以這原因當作導致事件的主要因素是少了點懸疑感,我寧願看到這一切故事的原因可能指向刻意的人為操作,因為冷冰冰的科技自然不如人性靈活,真相是背後的陰謀或殘酷的實驗都可能讓故事更具話題性,也能增加這部電影的可看性。


https://pic.pimg.tw/jackaly9527/1482658311-3264796890_n.jpg

《太空潛航者》沒有試圖將電影發展成《星球大戰/星際大戰》(Star War)或《星空奇遇記/星際爭霸戰》(Star trek)那樣高科技戰鬥的虛擬化太空戰爭電影,也沒有把故事寫成《星際啟示錄/星際效應》這種令人窒息壓抑、深度十足的劇情片,反而在科幻類的電影中另闢蹊徑。這無疑是一部用簡單懸念吸引觀眾的商業電影,劇情中沒有太深澀難懂的航太知識,反而以基本的概念來表達滄海一粟中人類生命的微不足道,出色的節奏掌也加速觀眾進入劇情的過程。故事背景與事件設定,另類描述人類面對巨大孤寂所帶來的恐懼與絕望,題材相當特別,兼之出色的男女主角襯托,完全提升這部電影的可看性,我承認這部電影在兩位主角的選擇上真的為本片加了很多分。所以,電影前半段的設定與鋪陳都表現精湛,人在無奈、無助的心情下等待希望帶來解脫,另一方面對於星艦的塑造就像帶著觀眾一起經歷一場難得的太空饗宴,得以大飽眼福;後半段則在缺乏新意的情況下陷入老梗的圈套,不過依舊緊張刺激,同時滿足觀眾對故事結果的期待。其實並非一定要像《星際啟示錄/星際效應》那樣的深度片才是好電影,像《太空潛航者》這種普羅大眾都能輕易接受的題材,不枯燥的劇情搭配男帥女美的主角群,再加上最後happy ending的完美結局,這種讓觀眾心情愉悅的大眾娛樂片,同樣也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太空潛航者 (2016):把道德留在地球



單看宣傳片,大概任誰都會認為《太空潛航者》絕對會大收。然而,自開映以來,觀眾的評價愈走兩極,國外票房更令人大跌眼鏡,明明電影的規模、創意、特效以及卡士都問鼎荷里活鉅製級數,到底甚麼出了錯?
觀乎絕大部份影評,大家都詬病這是一部披著科幻片外皮的愛情片,類型上的期望落差倒是小事,只要拍得出色,還是可以帶給觀眾驚喜。讓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在講一個甚麼樣的故事吧。
《太空潛航者》女主視角劇本
(劇透.暴雷警告)
《太空潛航者》是一個英雄綁架女主角的故事。
有一天身為知名記者的女主角Aurora(Jennifer Lawrence飾)從休眠艙中甦醒過來,電腦告訴女主角她正身處於一艘飛往外太空星體的飛船上,同船上還有約5千名跟女主角一樣希望移居到外星體開拓新生活的人,由於飛船即將抵達外星體,所以叫醒一眾太空旅客,讓大家在抵達前的數個月一起在太空船上學習、社交及玩耍,慢慢調節經歷長時間休眠的軀體。
奇怪的是,女主角發現整艘太空船除了她,就只有另一個自稱是機械工程師的男人Jim(Chris Pratt飾)醒來,其餘所有船長、工作人員和乘客都仍在沉睡的狀態。男人告訴女主角並不是大家遲了甦醒,而是他們倆早了九十年起床,這趟太空旅程才剛開始不久,壓根兒沒有步向尾聲。男人更表示,他在一年前經已率先醒來,用盡所有方法都沒能找出提早醒來的原因,聯絡不到機艙船員,亦沒法回復休眠的狀態。女主角無法接受一生只能活在冰冷的太空船上,及在抵達新星體之前就會先老死的困境,情緒激動得面臨崩潰。後來在男人的陪伴和開解下,終於稍微看開,積極透過寫作和運動來調劑生活,與男人二人獨享星河作伴的太空之旅,活在當下。
隨著歲月推移,二人漸生情愫。男人帶女主角來到充滿浪漫情調的酒吧,準備提出終生承諾之際,女主角從說漏嘴的機械人酒保口中得知驚人真相!原來女主角之所以會提早醒來,並非機件故障,而是先醒來的男人寂寞難耐,相中女主角的美貌,一舉翻查她登機前拍下的個人影片、文章及過去,最後以愛之名,運用他機械工程的才能人為手動打開女主角的太空艙,拉她一起面對早醒者的不幸。
得悉真相的女主角義憤填膺,認清眼前的浪漫和愛情都是源於男人的精心計算,以及一個又一個無情的謊言。女主憶起自己當初百般不捨離開家人和朋友前往外星體開拓新生活,是帶著宏大的理想等著實現,如今卻因為一個人的自私妄為而化為烏有,女主角直言:「這是一場謀殺。」
後來女主角拒絕與男人的相處,男人卻鍥而不捨請求女主角的原諒,不斷在餐室、酒吧守候她,甚至在女主角跑步運動時,透過太空船的廣播系統為自己的惡行進行辯解,女主角避無可避之際,太空船出現結構性的系統故障,如不修好將船毀人亡。在外太空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女主角只能與男人通力合作,拆解這場浩災。最後危機結束,男人成為大難不死的救世英雄,女主態度突然逆轉,毅然放棄回復休眠的僅有機會,與男人攜手在太空船上共度餘生。
以上是以女主角Aurora為主視角撰寫的故事,大家有沒有覺得哪兒不對勁?
無法代入的角色
當日從電影院出來,身邊觀眾已急不及待於陰暗的長廊裡議論紛紛,其中一位女生敢言:「若是我,我一定會回去睡。」沒錯,如撇除特效、演員及製作,單從劇本以戲論戲,這不一定是一個差勁的故事,但遺憾地是一個令人難以代入的故事。為甚麼Aurora會突然放下仇恨,重新接納Jim並與他長相廝守?為甚麼一場災難就可以把前事一筆勾消?為甚麼Jim明知會毀掉別人的人生也犯險叫醒Aurora?無論是Jim的自私行徑抑或Aurora突然回心轉意,電影中都沒有充份交代清楚,加上後段危機部份明顯為求加快節奏而犧牲內心描述,致令觀眾無法深入理解兩位主角發展下去的心理變化。由於從基礎上找不到認知共識,常人如你我難以接受建築於私利與謊言之上的愛情能收成正果,更遑論正邪難分的主角無痛Happy Ending,直到字幕升起的一刻,還是對電影所刻劃的美好人生感到一頭霧水。
安在電影院的觀影者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們身在安全的地球,抱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王道思維去批判兩位主角不合常理的取態,在「叫醒別人但內疚一生」及「明哲保身孤獨終老」之間,我們當然二話不說就能揀選最正確的方案。奈何人性是充滿缺陷的,我們亦不能忘記那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無盡宇宙,當你決定離開地球這個舒適圈,寄望於外星體覓求新生活時,卻被突然宣告你不幸被隨機選中醒來,要獨自面對空虛寂寞至死,陷入即使自殺也希望獲得解脫的瘋狂。這時眼前卻出現一根救命稻草,一個有能力填補你空虛餘生的女人,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比起死更難熬的道德哲學難題。
終極命題:理解他者之痛
或許《太空潛航者》真正希望傳達的訊息是,我們能否理解別人的痛苦。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最後仍無法認同男主角Jim的所作所為,但如果我們不把叫醒Aurora作為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前提般去看,整個電影就可以視為一個曾經犯錯的凡人竭盡所能去理解、補償並最後獲得自我救贖的故事。Jim由一開始的慌亂不安,到後來捨己為人,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危難中的掙扎與成長,無論最終他能否倖存,他都已經盡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意義,儘管過程中有些不光彩的污點,他仍然能在大是大非的議題上彰顯出高潔的人性光輝。或許這一切仍無法彌補Jim的過錯,世事就是如此不對等而殘酷,但導演還是給予這個不甚完美的男主角一個美好的結局,算是留給舉世間凡夫俗子一個現實中帶點希冀的答案。
Aurora恨過、哭過、打罵過,最後還是捨不得下殺手,拉著她的不是亞當夏娃式的愛情,而是感同身受的孤獨,我相信在Aurora醒來後,要面對同樣處境而幾近走向瘋狂時,她會想起有一個男人在自己醒來之前,經已獨自面對寂寞一整年。無錯,不幸不應該傳染,但痛苦是可以分擔的,Aurora最後的接納,正是因為她願意去理解和分擔別人痛苦,拯救遺留在命運邊緣的同路人。
相濡以沫,不也是我們追求的愛情真締嗎?
電影中沒有說到的事
嚴格而言,《太空潛航者》是一部可惜的電影。他有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故事格局,是那種單看劇情簡介就會急不及待想入場觀看的佳作,但基於各種理由,電影沒有法發揮出應有水準,著實令人扼腕嘆息。科幻片應有的懸疑氣氛出來了,卻竟然沒有後續,觀眾一直期待在真相背後更大的陰謀,卻就真的只是一句意外說完,令人罕有地覺得電影竟比日常生活來得平淡乏味。
個人認為《太空潛航者》起承皆撲朔迷離,大膽假設故事隱藏很多值得發展的支節,例如為甚麼太空船預設在抵達前4個月才喚醒船員,卻當Jim提早醒來時各個機械人已經老早投入服務?服務的對象和目的是?擔當著重要配角,甚至比起主角更令人眼前一亮的酒保(Michael Sheen飾)為何是船上唯一有仿人臉設計的機械人?觀乎詢問處、餐廳甚至是掃地機械都是明顯的非人型設計,難道酒保正是掌握大局的幕後黑手?其他例如整艘太空船竟然沒有任何一個船員當值、飛船到底是否真的向有機星體航行、休眠期間有沒有失憶的可能性、乘客之間是否真的互不相識、5000人卻只有一台一人前小型醫療艙備用等等謎團,總是疑點重重,卻又不了了之。如果你是不折不扣的Sci-fi影迷,大概單看預告片就可以止步了。
劇本這樣重寫大丈夫?
事後孔明,我較喜歡台版譯名《星際過客》,更希望這部電影能悲劇收場,這不但能加強事與願違的真實感,亦能增添一份更高昂的藝術意味。以下為筆者大膽重寫的劇本結局,請配以片尾曲一同服用。
Imagine Dragons - Levitate (From th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s “Passengers”)

假若,Jim在最後關口獻出生命守護整艘飛船及他的愛人,Aurora飛出宇宙營救,卻在差一隻手的距離目送Jim的殘骸飄遠。彌留之際,Jim看著他曾經兩度目睹的星河,第一次是尋死,第二次是牽著愛人的手漫遊,這一次,也都是最後一次,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曾經傷害過的她,逐漸缺氧的腦海中浮現曾把他煎熬至死的寂寞和內疚,與及後Aurora為他帶來的陽光和色彩,是渺小、也是百感交雜的回憶,他透過通訊儀器跟Aurora說出最後一句抱歉,“I've tried my best.” 是盡了力去補償,還是經已盡了力去克制寂寞?Aurora作出在太空中無聲的吶喊,亦都只有這麼一次,她誠實地跟Jim說, “I won't Forget.” 永遠不會原諒你,也永遠不會忘記你在我生命中留下的溫暖和傷痕,把我擅自拉進一趟只有你的旅程,然後又擅自離開。You die, and a part of me dies along.
Aurora回到Jim的寢室,桌上有一封寫有 “To Aurora” 卻從未寄出的信件。畫面一轉,Aurora在看得到整個銀河系的觀星台寫作,Jim的聲音穿插著她的思緒,「在修船的過程中,我發現醫療室的機艙具有休眠的功能,待事情結束後,讓我幫你結束這場惡夢吧。」最終,Aurora在無人的太空船上完成她一直停滯不前的新作,並把著作發送至地球,然後在醫療艙回復休眠,重投本身計劃的新星體生活。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不過像一夜長眠中的某段夢境一般短暫、虛幻而荒謬,就像那個有負於她的男人一樣,將沉落她的心底,每次閉目入眠,每次抬頭迎望星河,就會想起星際旅行中最重要的這段插曲。
那一部需要幾十年才能抵達地球的著作,講述兩個星際旅客因不幸意外而相遇,孤獨的太空旅行中,兩位孤獨的乘客在太空船上擁有過一段短暫卻畢生難忘的愛情,最終有緣無份,只能成為對方人生旅途上的一名過客。那本書,名叫《Passengers》。



----
Passengers (2016)
導演:Morten Tyldum
編劇:Jon Spaihts
片長:118分鐘
評分:7/10分
IMDb: tt1355644
(原文刊登於青葉文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