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星期日

唐樓發現二戰日記 24名中國海軍D-DAY參戰 明報





唐樓發現二戰日記 24名中國海軍D-DAY參戰 明報

2024年6月16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今年6月6日是諾曼第登陸(D-Day)80周年,這場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海陸空聯合作戰,為二戰奠定勝局。人們以為有關D-Day的一切早已公開,直至2015年一本舊日記重見天日,記載中國海軍參與其中的史料。乍看之下與香港沒什麼關係,而且,發現日記的地點竟是香港一幢舊樓。兩個香港年輕人許創彥(Angus)、麥曉暉(John)追查歷史線索,遇到的人和事隱含與香港的關係。

過去半年,二人為籌劃展覽「唐樓中的二戰日記: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而走訪多地,初次與中大前校長金耀基會面時,金教授的總結鏗鏘有力:「世界看見香港,香港看見世界。」



相關一手史料 全球唯一

2015年,鄰近香港大學的一座舊樓準備拆卸,某空置單位內一批書信與日記重見天日,後由歷史愛好者幸潤權收藏。它們出自中國海軍軍官林炳堯之手,記載他自1930年代起的60年人生經歷,包括1944年參與諾曼第登陸戰役。這發現別具價值,因林炳堯的紀錄是全球已知唯一、有關中國海軍參與D-Day的一手史料。

John和Angus手持這些歷史紀錄,開始追查24個中國海軍遠涉重洋的故事。1942年,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為盟友提供更多援助。二戰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趁機說服英美,協助培訓中國海軍新秀。經過嚴格選拔,共74名軍兵獲選參與培訓,其中24人赴英,包括舊樓日記主人林炳堯。24人受訓半年後陸續在軍艦實習,首個獲派任務正是D-Day。

今年4月,John和Angus飛往台灣,埋首民國檔案查找24人的個人資料。連同較早前翻查的電子檔案,他們得悉這班年輕軍兵的生平、投考原因、家庭情况等,甚至找到一份林炳堯向蔣介石自薦的電報。文中當時25歲的林炳堯自稱才疏學淺,有意進修但苦無機會。John說:「林炳堯的理想5年後、大時代下便實現,這很勵志……當中蘊含多少idealism(理想主義)?所以其實他那種勇氣,真的不能小看。」另有文件揭示中英的合作協議,包括培訓內容、收錄人數。John和Angus更取得中國事後頒予24人的證書,表揚他們在戰事中的參與。

軍人紀錄傳往英國博物館

二人後來親赴杭州,拜訪24人之一黃廷鑫的兒子黃山松。黃山松是歷史學者,2013年曾為父親出版口述紀錄《親歷與見證:黃廷鑫口述記錄——一個經歷諾曼底戰役中國老兵的海軍生涯》。為協助兩個年輕人的展覽計劃,黃山松及後把父親舊相簿親自帶來香港,相中可見黃廷鑫上世紀在香港和英國的生活。

不止兩岸四地,英國、法國、新加坡以至美國均有機構對John和Angus的計劃表達興趣。在D-Day 80周年前夕,多地博物館忙於準備紀念活動,但有博物館主管仍抽出整整兩天,與到訪的John和Angus交流研究所得。John和Angus又把資料傳往英國皇家海軍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Royal Navy),竟然促使館方在官網D-Day地圖中加入描述,記載中國海軍軍官參與,亦展示由黃山松提供的黃廷鑫照片。

兩個年輕人把黃廷鑫的紀錄帶到歐洲,黃山松很開心,Angus引述他一番話:「10年前寫完那本書,以為這樣已是向爸爸交代了,就像翻了頁……不如我們一起努力,在不同博物館留下痕迹,讓更多人知道。」

納粹德國在1945年5月投降後,部分海外受訓的中國海軍返回亞洲,在英國太平洋艦隊繼續實習。林炳堯隨「攻擊號」(HMS Striker)來港短暫駐足一天,其文字記載登岸後目睹「市民飢餓,死者日有百餘」。在日本投降後,香港仍受饑荒所困,「攻擊號」上的糧食和藥物為市民雪中送炭。

追查歷史 譜寫香港與世界關係

數月以來,John和Angus拜訪多名與諾曼第戰役歷史相關的人物,當中不少主動提起與香港的連繫。譬如民間保育組織Standing with Giants創辦者Dan Barton,其父親在香港出生,住過窩打老道,香港淪陷期間被抓進赤柱軍營做戰俘;其祖父Lance Barton更於港英政府庫務部門工作多年。John和Angus到訪法國「英國諾曼第紀念園」,協助Standing with Giants項目時與其他老兵義工閒談,其中幾人亦曾在香港生活。

社會學學者呂大樂對John和Angus說過,相比類似城市,香港在過去100年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尤為突出。「他的意思不是指香港是主角,不是香港主宰了世界歷史,但是歷史處處有香港身影。」John形容這些話令人振奮,「開始看到(追查這段歷史的)意義不僅於日記發掘,其實是譜寫了香港的角色、與世界的關係」。

老兵80年友情「超越政治」

二戰結束近80年,一些歷史傳承者根本不曾親歷戰事,是什麼燃起其熱誠?Angus認為,或許是他們覺得歷史與其生活有關,觸發持續思考。生於戰後香港的一代人同樣對戰爭陌生,不過Angus指出,林炳堯與其他海軍軍官的故事,對社會衝突後如何復修也有啟發。他從老兵後人得悉,即使散居兩岸多年不見,昔日戰友直至七八十歲仍然互寄生活照片,更新近况,「這些就是超越政治的友情」。

John則提起,有英國記者聽畢二人分享後總結:「難以想像80年前的友誼,可以如此長久。那時環境比今天更差,為何有些東西可以比現在更好?」

大時代下,小人物所做的事未必能左右大局,但我們仍可以好好見證歷史、緊記歷史。John有信心展覽能讓大眾看到其價值,因為林炳堯的經歷本質是一個人類故事(human story),箇中情感世世代代也相通,「有理想有失望,失望之後其實怎樣自處呢?他沒有放棄」。Angus補充,若想連結大眾,展覽不能只列出歷史事件年份、地點與人名,「林炳堯書信中的感情,才是我們有共鳴的」。

展覽處於「D-90」

軍事術語「D-Day」本意是作戰行動開始當天,及後專指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那天。「D-Day」添上正負號及數字代表其前後日子,如「D-2」等於「D-Day」前兩天。麥曉暉表示,展覽目前大約處於「D-90」,預計今年秋季舉行。有興趣可密切留意facebook專頁「在香港尋回的『諾曼第登陸』故事」(網址:bit.ly/3RrFiJR)。

文˙朱令筠

編輯•林曉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