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全部都是茶。不過,除了茶之外,還有點心。
中環娛樂行2樓新開了一家頗為骨子的茶館,叫做福和雍。裝修結合了英式傳統和嶺南風格,散發了獨有的港式優雅:白色為主調,西洋派的流線形大窗戶、梳化卡座、雲石桌、方正的靠背藤椅,空間感不俗。整體而言,既有英殖民情調,又有港式風情,相當討好。
坐下,他們的餐具吸引了我,落落大方的藍白花紋,原來是由老字號「粵東磁廠」量身訂做。點心紙只有一頁,但茶單就製作、整理得好像酒單那麼講究和嚴謹,打開,有大吉嶺零號(即是鼎鼎大名的正山小種)、白毫銀針、老曼峨普洱、六堡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布朗宮廷熟茶、白牡丹、祁門紅茶、茉莉花茶,一一附上中英文的產地和特質簡介,單單是選茶,就讓我三心兩意。
點心方面,分為蒸炸焗三大類,另有幾款盅仔蒸飯和甜品,吸引我的是一些老派又或是不常見的選項,譬如菜肉雞包仔、鳳眼餃、薑芽牛肉球、雞絲蝦春卷、鵲巢黃金蛋、韭菜炸蟹盒……
福和雍的老闆Branden兄,是我相識多時的朋友,投資餐飲是他的興趣和副業,卻交出正業的認真和講究,米芝蓮二星懷石料理柏屋、海港城Haku都是受到城中食客認可的好餐廳。差不多兩年前便聽他說起想要開一家茶館,以自己的想法去發揚廣東人獨有的飲茶文化,乍聽之下不覺得有甚麼特別,看了作品才見到格局。
「福字派」大廚 監控出品有口碑
這裏的大廚黃志生師傅出身香港粵菜名門正派「福字派」,曾分別任職福臨門和國福樓,有他監控,出品水準不俗,譬如韭菜炸蟹盒便能做到餡料的蟹肉和韭菜份量均衡,韭菜的香氣足卻不奪蟹肉的鮮味,炸得也出色,鬆脆香口不油膩,蟹肉和韭菜的熟度恰到好處——Branden兄分享,如果時間掌握得不好,韭菜炸得不夠,會有草青味而不是香氣。在家全七福吃了那麼多年的韭菜蟹盒,此刻才學到這關鍵知識。
福和雍的點心水準在食友間的口碑不錯。然而,對我來說,食物固然吸引,但是從Branden兄口中學到的知識更為吸引。
經他細說,我才學會茶館、茶居、茶肆、茶室和茶樓的定位大有不同,不僅僅是字眼上的分別而已。據他指出,以香港來說,茶居、茶肆的檔次較低,是平民食肆,消費廉宜。我翻查史料關於茶居的緣起:「廣州於清朝光緒中期開始出現茶居,『居』是指飲茶為主的小屋,內裏裝修古樸雅致、小巧玲瓏,只能容納二十來個茶客。」至於茶樓,當然同樣地源自廣州,資料顯示是清末時期,佛山七堡鄉的石灣地區,有人開設樓高三層的茶居,規模變大了,人們便稱之為茶樓。
Branden兄說,香港的茶樓在早期的六、七十年代多是開在舊式唐樓裏,跟民居同在一個屋簷下,後來政府立法規管並且進行一連串的取締,這些位於開在舊式唐樓裏的茶樓才慢慢絕迹。
茶樓是延伸茶居發展出來的「產品」,只是規模較大,但同樣屬於較為平民、大眾化的檔次。茶室最為高檔,裝潢門面較茶居、茶樓講究許多,服務對象不是商賈名流、名人紳士,就是文人雅士,陸羽茶室是最典型的實例。
有趣的是,原來在早年,酒樓可說是風月場所,通常扮演的是嫖客和妓女中間人的角色,嫖客來到酒樓坐下飛籤召妓陪酒,妓女則是應召到酒樓「出局」。短聚後妓女回到妓院,嫖客若要有下文,則需要移步到妓院按照一套程序方能成為入幕之賓。有鑑於此,在二、三十年代,酒樓和茶樓是截然不同的產物,你跟別人說去酒樓飲茶,人家會聽不明白,又或者會錯意,哈哈!找到一資料:到了1935年,後來港府禁絕娼妓和聚賭,酒樓需兼做茶市為生,是以後來茶樓和酒樓就沒有分別了。
茶館較中性 功能如cafe
那茶館是屬於哪個類別呢?跟Branden兄討論時他說到,茶館是屬於一個比較中性的名詞,更像是一個較為正式但開放予大眾參與的單位。
事實上,茶館的稱呼較常見於長江流域,京津稱多稱茶亭,廣東一帶則叫做茶樓、茶室,叫法的不同是因為地域語言文化差別使然。茶館的歷史悠久,它的出現一開始純粹是為了沏茶品茗,但後來隨着時代發展因此形成了功能變遷,集休閒、飲食、交際、娛樂為一體的場所——以現代眼光視之,正正是我們熟悉的cafe了,只不過載體從中國茶、中式點心變成咖啡、西式麵包酥餅、輕食。
茗茶加點心 重回東西交滙的起點
福和雍定位為點心茶館,似乎是因為Branden兄十分迷戀「洋行買辦」時代的文化,以優質的茗茶選擇結合精緻巧手的點心,把食客帶回東西文化在香港交滙的起點。
年輕讀者未必知道,在18世紀末,香港這個英殖民地是許多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他們在香港開公司做生意,便叫做「洋行」。這些洋行聘請了許多外語能力佳的廣東華人作買辦。這些買辦商人作為東西文化銜接、溝通的橋樑,不但累積起財富,還吸收了西方人的生活、飲食方式,成為「半唐番」文化的濫觴。所謂港式優雅,就是英殖民調性的港味——咦,這種情懷,好像有個叫法,戀甚麼的……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IG:yanwei52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