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星期五

猛鬼戲院荒廢30年 借屍還魂 金茂坪重生

猛鬼戲院荒廢30年 借屍還魂 金茂坪重生

【港情講趣】
從繁華的觀塘市區乘車往荒廢30年的「猛鬼戲院」金茂坪,十多分鐘的車程,一直往山上跑,終到達人影疏落的曉光街。外牆剝落的梯形建築滿佈塗鴉,半掩的窗戶鬼影幢幢。近日發展商公佈重建計劃,打算把它改建為「香港電影文化中心」,設有劇場和電影院,惹來極大迴響。地區組織「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兒時在觀塘住過幾年,他邊說着戲院陰森可怕的鬼故事,邊帶我們走往70年代發生嚴重山泥傾瀉、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的斜坡,探尋鬼故事的起源。一個個鬼故事背後,是恐懼,但更多的是歷史與人情。
「在香港如果要選兩個最恐怖的地方,第一個通常是達德學校,第二個就是金茂坪戲院。」袁智仁如是說。

金茂坪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戲院,六十年代乘着香港電影發展的飆風而建,又隨着翻版影碟冒起、電影業式微、秀茂坪重建而黯然落幕。遙想那些年,金茂坪一共有一千三百個座位,座位分有下層的堂座和上層的超等座;開幕禮更請得邵氏紅星白彪和潘冰嫦等人剪綵。街坊憶述當年不少觀塘人會特意乘車來看電影,「全院滿座」不只是鬼故事中的情節,更是金茂坪風光一時的真實情景。

然而路越走越遠,金茂坪風光不再,鬼故事比電影更引人入勝。有指戲院不時出現口吐泥沙的母女;廁所傳出怪聲;有母子進場看電影,兒子去廁所後驚見空無一人的影院全院滿座。鬼故事的開端,眾說紛紜。有指八十年代有情侶在廁所放火自殺,使不少觀眾命喪戲院,戲院關閉重開後從此鬼影幢幢。然而問過居住幾十年的街坊,從未聽過大火消息,更指戲院因為經營不善,才宣告結業。袁智仁的太太以前在秀茂坪居住,自小在金茂坪看電影,他亦表示:「傳聞那時看電影有很多鬼故事,或聽到奇怪的聲音,都是在戲院結業或荒廢後慢慢傳來的。」
金茂坪曾是秀茂坪以至觀塘一帶有名的戲院,結業後丟空近30年,因石屎剝落、發展商鏟走外牆而更顯破舊。
奪命水災山崩 引來鬼話連篇
正如灣仔著名荒廢鬼宅南固臺,香港政府忽視古蹟保育,私人發展商任它丟空多年,鬼神之說自然不脛而走,卻反令大家關注建築背後的故事。說回金茂坪,有說它丟空三十年全因改建時意外頻生,袁智仁則推測:「我記得發展商曾想把它出售,但據說改建時鬧鬼才把它荒廢。不過我想更明顯的原因是這裏地處偏僻,找買家並不容易。」

繞着金茂坪附近的商店走一圈,除了一間士多、一間食品批發店,就只有幾所安老院,和無數拉上鐵閘、無人問津的吉舖。袁智仁指了指這四周的環境,原來這裏從前滿佈寮屋,依山而建,簇擁這間戲院。而在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六年,秀茂坪接連兩次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淹埋附近寮屋,造成大量人命傷亡。他相信此正是令金茂坪以至秀茂坪感覺陰風陣陣。

「兩次山泥傾瀉現場不過相距幾百米,死了幾十人,但亦有街坊說不只如此,是死了逾百人,所以這裏一直很猛鬼。尤其當年很多住木屋區的孩子因此死去,所以當時不少人說,入戲院看電影時會聽到孩子的笑聲。」

一九七二年那場雨災引致附近木屋區、半山區山崩和大廈崩塌,造成一百五十六人死、一百一十七人傷,是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水災、山洪暴發及山崩事故。袁智仁憶述事故令不少秀茂坪寮屋居民枉死,縱然政府在附近建成「秀茂坪紀念公園」,居民又湊錢擴建附近的地藏王古廟,每年打齋超渡亡魂,但當走過金茂坪附近的肇事斜坡,他仍臉色一沉地說:「我聽不少街坊說,晚上走過這條路或旁邊這條樓梯,不時會看到『孩子』在此玩耍。所以他們晚上路過時都會匆匆而過,不敢停留。」

他續說:「因此金茂坪見證的不只是娛樂事業的興衰,更是整個觀塘區以及從前香港的發展。」正因為那兩場水災,促使港府成立「土木工程處」,專責山坡、斜坡的維修設計,再於二〇〇四年與拓展署合併為「土木工程拓展署」;因此,業主或維修土地當事人須定期維修斜坡,亦使香港成為斜坡維修上首屈一指的地方。
沒評級得重建 緊扣地區歷史
相比去年結業、共有一千九百二十個座位、座位數為全港最多的豪華戲院,金茂坪的規模和影響力遠遠不及,但袁智仁看重的,是它乃香港唯一與地區以至香港歷史緊扣的戲院,亦是少數不獲歷史建築評級,但仍得到活化機會的建築。「今次的計劃在香港是比較新的嘗試,因為是把一個未有評級的建築物賦予一個歷史價值,亦對地區歷史賦予新的價值。」

他又說:「如果可以把秀茂坪、觀塘一帶山泥傾瀉對香港工程的影響與整個社區、地區歷史扣連,我覺得這個重建計劃,將會是個成功的項目。」
建築文物保育師吳韻怡曾參與皇都戲院保育運動,她認為每棟建築均有其價值。
袁智仁曾在觀塘居住,嘗試追溯金茂坪猛鬼背後的原因。
縱使戲院嚴禁進入,卻成為靈探和廢攝愛好者的探險勝地。
廟中放有1972年「6.18雨災」死難者的紀念碑。
金茂坪附近的斜坡正是1972年「6.18雨災」時,秀茂坪發生山泥傾瀉的所在地。
1972年和1976年兩次山泥傾瀉,在秀茂坪一帶造成大量人命傷亡。
戲院內仍保留結業前的單據,為歷史留痕。
戲院外牆滿佈廣告與塗鴉。
建築特色:沒樂池劇院式設計
說到金茂坪的價值,袁智仁看重歷史,建築文物保育師吳韻怡看重的,則是建築物本身。她曾參與皇都戲院保育運動,亦有關注金茂坪戲院的改建計劃。她指金茂坪的梯形外觀在香港十分少見。其內部雖保留了劇院式的設計,卻與傳統有所不同:「早期的戲院,在電影銀幕前會有個像舞台的地方,金茂坪亦有這樣的設計,卻缺少了樂池,即是讓樂師在舞台下演奏的空間,像是過渡到現代戲院的劇院式設計。」

香港戰後電影業發展蓬勃,戲院亦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卻敵不過時代洪流。她曾調查香港現存的舊式戲院有何功用,發現除北角新光戲院、紅磡寶石戲院仍有電影放映,其他的早已改變用途。「改為教會用途已經算很好,因為完整保留戲院的堂座甚至超等座。但其他可能改為桌球室,如皇都戲院,當中牽涉的改動較大,置身其中,亦難以感受當年戲院的空間。」

對於發展商計劃把金茂坪改建為「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她覺得甚為難得,「其實每一種形式的戲院建築,都可以說到香港電影業和戲院的發展歷程。如果可以留下具代表性的建築,對我們詮釋這段歷史會有很大幫助。」

記者:譚舒雅
攝影:許先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