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

支那與倭寇的恩怨:讀《日本史的誕生》 (劉細良)

支那與倭寇的恩怨:讀《日本史的誕生》 (劉細良)

 

最近因為議員宣誓用到「支那」二字,掀起一場所謂辱華風波,支那是日語漢字,日本稱呼中國的音譯,一般人認為「支那」源自梵語,西傳後影響拉丁文,兩者發音相近。日本不用漢字「中國」而用歐洲語言音譯「支那」,是近代化脫亞入歐,力圖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後因為中日戰爭關係,令支那二字添上了民族仇恨及歧視的色彩。至於中國又如何稱呼日本呢?在「日本」之外,稱之為「倭」,今天仍然有沿用明代的稱呼「倭寇」。那麼歷史上究竟倭、倭人與倭國,同日本及中國有甚麼關係,「日本」這個自我稱呼,又始於何時呢?

去支那化

日本人一直宣傳天皇萬世一系,日本民族文化特殊性,是純粹的大和民族,不受外來影響,這根源於七世紀兩本歷史著作《日本書紀》及《古事記》,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神話,這兩本作品正是要擺脫漢文化影響,建立本土獨立文化身份認同而作。日本滿蒙史專家岡田英弘《日本史的誕生》一書,正是要解構日本人如何通過歷史書寫,建立日本意識,同中國保持距離,走向獨立的過程。
早期的日本歷史記載,有中國人的歷史書才找到「倭人」的記載,當中最詳細是公元三世紀陳壽《三國志》中的「魏志倭人傳」,書中記錄了當地風土習慣,黥面紋身,又有一個叫邪馬台國由女王統治。岡田認為「倭人傳」只是道聽塗說,陳壽按魏朝政治需要剪裁而成。倭人及倭國其實是自二世紀漢朝以來受中國王朝控制的部落酋長,作者首先問中國秦漢王朝是甚麼性質呢?這是一個以渡河點建立的城市為中心,沿着水路貿易路線建立向四方擴散的網絡,這商貿路線一路向東北伸延,進入遼東半島,韓國,再進入日本博多地區。倭國就是由漢王朝在眾多部落酋長中,委任一個做貿易代理人,其他部落要先經他批准才可與漢人通商。「支那」應該就是那時進入日本語言,支那其實不等如中國,中國是近代才有的政治概念,「支那」是指稱漢族,不包括滿、蒙、回、藏族。這個「支那」與「倭人」的關係,持續三百年,到西晉司馬氏政權,這個貿易代表由邪馬台國負責,因戰亂女王卑彌呼繞過東北地方官,直接派使節到洛陽。「倭」、「邪馬台」,就是「和」、「大和」(Yamato)。這個幾百年的貿易關係,令支那商人開始在韓、日本繁衍,於是有華僑在倭國出現,甚至作者認為日本建國者其實是華僑。

城邦建國

究竟甚麼原因促使倭人在七世紀要擺脫支那影響,急急找尋大和民族獨立身份呢?七世紀是大唐盛世,由鮮卑族建立的唐王朝,強國擴張進攻朝鮮,滅了百濟國,而百濟是倭國的友好,百濟所據朝鮮南部由敵對的新羅所佔,而強國唐軍又耀武揚威,倭國在全面危機下,部落決定走在一起,獨立建國,倭國變了日本、倭人變成大和民族、倭王變成天皇。自此倭人割斷支那紐帶,建立一種「大和」與「支那」對立意識,大家保持距離兼且去中國化,這種意識由七世直至十九世紀都沒有改變!
簡而言之,日本建國就是真真正正「城邦建國」的歷史過程。
支那與倭寇,其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岡田英弘認為七世紀前的日本史,是中國史的一部份,如果按日本憤青標準,這絕對是賣國辱日的行為。

撰文:劉細良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