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非支那」的身份認同(李怡)

「非支那」的身份認同(李怡)

 

我年輕的時代,不存在做中國人還是做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華人自認是小英國人的也極少。中國那時貧窮落後,香港較富裕文明,但很少人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那時的認同問題,多是指在政治上對中共的認同還是對台灣中華民國的認同。香港有很多報紙,絕大部份都在報頭標示中華民國某年某月某日,倘若不採用民國紀年,而採用公元紀年,就表示那是少數認同中共政權的左派報紙。
認同中共還是中華民國,是政治認同,而不是民族身份認同。那時候,對支那一詞,海內外華人並不敏感,不會認為這帶有辱華成份。
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孫中山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密函中自稱支那、對支政策、支那革命黨、支那國民等等,共計34次。
1921年,郁達夫小說《沉淪》主角自稱是支那人。1925年詩人聞一多在其新詩《我是中國人》中自稱「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1926年,國民黨元老、南社詩人柳亞子到廣州出席國民黨二大,認識了時任國民黨中宣部代部長的毛澤東。其後毛澤東在湖南發起農民運動,柳亞子1929年有詩贊曰﹕「神烈峰頭墓草青,湘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並世支那兩列寧。」兩列寧是稱頌孫中山和毛澤東,說支那同時代出現這兩個革命領袖。
亞洲東南部半島,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是IndoChina Peninsula,舊譯為印度支那半島,簡稱印支半島,從來沒有譯作「印度中國半島」。現雖改稱中南半島,但大陸地圖和百度百科仍然有印度支那這個舊稱。
支那一詞淵源流長,原無貶義。只是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日本外務省開始稱呼中華民國為「支那」,於是「支那」就被視為對中國的貶抑,其實是對中國政府而非對中國人的貶抑。戰後經蔣介石抗議,日本政府宣佈不再於正式場合使用這個名詞。
近年港中矛盾頻生,支那遂成為了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賤視中共國人的代稱。2011年香港有人改編了一首叫《蝗蟲天下》的歌曲,其中一句歌詞為「支那一早醜遍東亞」。此曲在YouTube的點擊近150萬。2012年香港網民將PSY的《江南Style》重新填詞,創作了「核突支那Style」MV,嘲諷大陸人隨處便溺,點擊更近3百萬。贊同這稱號的怎會是少數?香港、台灣和海外華人,大都明白所講的支那是指中國大陸與大陸人,沒有人認為是對大陸以外的華人的侮辱。今天支那一詞不是辱華,而是辱「中」,「中」是指在中共不文明統治下所造成的對中國的污名化。也因此,支那一詞就大大刺激中共國及其國人脆弱的神經。
支那一詞近年在香港各網頁廣泛使用,絕對與年輕一代「非支那化」的身份認同有關。今天年輕人講香港人身份認同,不是拒絕華族血緣的身份認同,而是「非支那」的身份認同。孰令致之?太清楚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