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認識葱家族 清明食蕎菜(蘋果日報)

認識葱家族 清明食蕎菜(蘋果日報)

葱,一年四季也有,葱白結實爽口,葱葉卻是個「空心老倌」。


【飲食籽:菜市場學】
葱,永遠是最佳配角。蒸魚、炒蟹、打邊爐、撈麵……無葱不成事。畫龍點睛,靠它,卻偏偏不能當主菜。繞一圈街市,你會發現「葱」的家族勢力龐大,和它長得似模似樣的「兄弟」大有人在!如不想點錯相,不妨跟九龍城街市菜販嬌姐,認識葱的家族成員。
「好話唔好聽,老人家唔喺度,後生又唔識,根本唔知係乜!」嬌姐風趣地說。其實她口中的那種「唔知係乜」的植物,正是近期當造的蕎菜。蕎菜又名拜山菜,只在清明節前後幾星期才有。雪白的末端生出長長的根,修長的葉身自中段開始,漸漸由青綠變為深綠色,外貌和葱有九成相似,「啲後生成日認錯㗎,以為佢係葱或者蒜仔。」嬌姐還說,蕎字取「轎」的諧音,皆因古時的人會在清明節坐轎上山掃墓,再將拜祭後的燒肉和時令蕎菜同炒而吃,因而得名。「以前一到清明就幾百斤咁賣,不過家陣唔興喇,𠵱家啲人唔識食。」畢竟蕎菜福輕命薄,只在清明時分曇花一現,但環顧嬌姐的菜檔,其實還可找到不少與葱長得像孿生兒般的菜,如蒜仔、韭菜及京葱,原來它們和葱、蕎菜同屬百合科葱類,難怪經常被人認錯。但仔細觀察的話,還是可以分辨出誰是葉子空心、真正的「空心老倌」——葱。

蕎菜菜脯炒肉片

材料︰
蕎菜半斤
菜脯3條
豬肉半斤
醃料︰
生抽2茶匙
蠔油2茶匙
糖、鹽半茶匙
麻油少許
做法︰
1.豬肉切片,先醃一小時。蕎菜只取葱白部份,與菜脯切絲備用。
2.以中火爆香豬肉,略炒至金黃,加入蕎菜及菜脯同炒,直至蕎菜變微腍即可。
嬌姐
•九龍城街市清海菜檔檔主
•菜檔開業逾50年,發哥發嫂是熟客
•自小跟母親賣菜,對各款蔬菜瓜果非常熟悉
清海(阿嬌)菜檔
九龍城街市G152檔

幼長無根 韭菜$10斤

韭菜又叫壯陽菜,可見其功效。它與葱屬同科,但外形上韭菜沒有根,皆因韭菜收成時只割下莖葉,不用重新播種也可繼續生長。
當造期︰一年四季,初春的品質最好
外形︰葱葉為實心,幼身細長,扁平呈條狀
味道︰有獨特的香氣,春天生長的較鮮甜,夏天生長的略帶苦澀味
食法︰包粿或餃子、煎蛋、炒蝦仁

體形巨大 京葱$14斤

又名大葱,原產地是西伯利亞及地中海東部,但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北方的特產。
當造期︰一年四季
外形︰葱白粗肥結實有光澤,直徑可達五厘米,葱葉空心闊大,與葱白相接位顏色分明;整棵長度可超過半米
味道︰清新香甜,口感爽脆,比葱多一份微辣
食法︰醬爆羊肉、燉湯、火鍋

四季生長 葱$12斤

葱主要分兩部份,白色的葱白和綠色的葱葉。市面上買到的葱多以水種,葱白呈白色,又稱為水葱;但在12月至4月時種出的葱,葱白呈紫紅色。
當造期︰一年四季
外形︰葱白肥大,葱葉筆直呈圓筒形,中間空心
味道︰葱白結實香甜,可作主菜,比多用作調味的葱葉香味更濃郁
食法︰炒蟹、蒸魚、炒蜆仔

辛辣爽口 蒜仔$14斤

又稱蒜苗或青蒜,即大蒜的幼年期,嫩苗包括蒜葉和蒜莖,均可食用,甚至有人愛生吃,貪其味道辛辣又爽口。
當造期︰一年四季,以11月至3月最當造
外形︰較葱長,葱白結實,葱葉呈深綠色,闊大扁身且實心
味道︰有蒜頭般的香和辣勁,氣味濃烈
食法︰燜羊肉、燜芽菇豬肉、煮魚

清明限定 蕎菜$16斤

蕎菜是廣東人的叫法,正式名字為薤(音械)。其葱白部份為蕎頭,矜貴之處在於只在清明節前後幾星期當造,過後會變得又老又韌,不宜食用。
當造期︰清明節前後一個月
外形︰葱白肥大,但葱葉較幼身,空心且呈菱形,由中段青綠色漸變成末段深綠色
味道︰只吃葱白,口感介乎韭菜及蒜仔之間,爽脆沒渣,香甜幼嫩
食法︰炒瘦肉、煎蛋、炒荷蘭豆、醃製糖醋蕎頭
記者:黃依情
攝影:劉永發
編輯:李寶荺
美術:黃創泰

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

追憶筲箕灣似水年華(蘋果日報)

追憶筲箕灣似水年華(蘋果日報)

船廠老闆黃桂泉說,舊時環境好,有幾十人開工,現在只剩幾人,應該是最後一代了。
【旅遊籽:文化地標】
筲箕灣,曾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近年悄悄改頭換面,新商舖新樓盤紛紛進駐,明華大廈等地方也快將重建,這個港島老區正隨着發展巨輪蹣跚前行,逐漸淡去昔日輪廓。
然而,即使漁業衰落多時、水上人早已上岸另覓生計,只要多走幾步,一探北端的避風塘、東大街的老店,漁村痕迹依舊隨處可見,與老街坊、老店主閒話幾句,腦海自能浮現那些年少少鹹、多多趣的漁村風光。那時你會發現,漁村文化其實深種社區。

花甲造船廠 見盡漁業盛衰 黃培記船廠

想找回過去的漁村痕迹,最快捷的方法,當然是到靠近海邊、譚公廟道的一列船廠。數年前,記者曾於晚上路經此地時被狗追咬,後來重返舊地均心有餘悸,今回再度犯險、訪問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黃培記船廠時,甫走近,五隻狗隨即殺氣騰騰的衝過來……幸好牠們表現親切,見我窘迫,65歲的老闆黃桂泉主動解釋:「船廠都係中門大開,向海嗰邊冇閘門,習慣養狗嚟防盜,以前啲人連木板都偷,𠵱家好啲啦。」老闆口中的以前,是五、六十年前造船業的輝煌時期,廿多家船廠由舊南安坊(現為筲箕灣巴士總站)海邊,一路延伸至西灣河,「當年避風塘逼滿晒船,逼到船廠門口,搞到我要跟海事處投訴,趕走門口啲船,邊似今日時速80米衝落水都冇問題。」

六十年代收利是 盤滿缽滿

六、七十年代漁業盛旺,連帶造船師傅都收入頗豐,單單收利是都盤滿缽滿,因為那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開工前、建造龍骨(船底)及新船下水時,船主都要向師傅派利是,「以前啲師傅好狼死,聽講七十年代最高收造船費嘅三四成。」出海捕魚風險重重,船家自是不敢虧待師傅,「因為師傅決定造船嘅材料同做工,大家唔敢搵命博,所以出現近乎勒索式嘅收費。」老闆笑說。
「舊時環境好,唔使我落手,船廠有幾十人開工,食飯都分幾圍,但大家只食10分鐘,剩低50分鐘賭錢,玩十三張、牌九。」今天艇量銳減、沒人造船,船廠紛紛轉營維修,左右同行多是內地遊艇,黃培記則主力維修本地漁船、工程船,生意倒也不錯,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欠缺人手,「已經有30年冇新人入行啦,最年輕嘅師傅都50幾歲。我打算做埋呢代就功成身退。」廠內都是老員工,可謂由細識到大,「𠵱家一定要落手落腳,都是你傍住我、我傍住你,擺老闆款就唔使開工啦。」
黃培記專修木船、纖維船,跟附近的灰廠唇齒相依,因為木船要上灰來遮蔽木材之間的孔洞,防止滲水,灰廠主理人楊先生也已八十多歲,處於半退休的狀態。走入夕陽的船廠、灰廠及避風塘,自成獨特的供應鏈,只要其中一個單位轉身離開,都會激起一場無聲的地震。
黃培記船廠
譚公廟道50號

老漁民解開糖水艇之謎

遺憾年紀太輕,無法見證香港避風塘滿岸漁火的全盛時期,塘內自成一國,生活作息應有盡有,傳說中的艇仔粥、炒辣蟹更聽得人口水直流,漁民基本不用上岸。我沒有時光機,惟有請老漁民鄭興來細說往昔軼事,「聽咗當去咗」。
跟他慢步至船隻疏落的避風塘,隨風飄來的氣味其實有點難聞,不是想像中的清新海風。鄭先生望着艇仔緩緩地道:「以前住水艇,如非必要都唔會上岸,塘內應有盡有,早上有白粥艇,下午有咖啡奶茶艇,晚上有燒味艇、糖水艇。以前啲漁民好鍾意食糖水,因為每日吹住海風,滿口鹹味。另外仲有柴米油鹽、蔬菜、魚類、日常用品艇,送到屋企門口,甚至連玩具艇都有。」

往日做半年休半年 如今誕會再聚頭

老一輩的漁民,大多沒有預產期,於風浪中呱呱落「海」,連出世紙也沒有。年輕時,鄭先生乘漁船四處謀生,曾花個多月時間駛至福建沿岸捉石斑,又到過越南捉魚,被北越政府關了23日。那時,漁民出海前會先向僱主收錢,「行船跑馬三分險,錢先用嚟安家。」漁民出海有時,多數工作半年、休養半年,但收入已夠全年使用,假期比法國人還要多。不過以前海上生活枯燥,無甚娛樂,於是大人多愛賭錢過日辰、小朋友多到士多看電視。後來電視普及,則叫大人頭痛不已,因為小朋友追看電視容易用光船上電力,出海時便開動不了。
八十年代,捕魚去得太盡,魚穫開始減少,海上風光隨即變色。水上人轉行做地盤、掌爐灶,或者索性退休不幹,生活習性完全改變,「以前3、4點食早餐,現在冇9點都唔食,不過呢,都係要餐餐食魚鮮,我會問老婆今晚有冇魚食,冇就出去食。」鄭先生笑說。
現時,他是南安坊坊眾會主席,筲箕灣一切節慶誕會如天后誕、譚公誕及端午節等,全都由鄭先生協助籌劃。這些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對漁民來說相當重要,尤其舊時通訊不發達,出海一趟動輒個多月,加上漁民沒有祠堂,親朋好友便乘大時大節到廟院相聚。時至今日,節慶誕會仍是老漁民與舊友相聚的時機。

溫馨金舖賒數可問 漢和金舖

近年,藥房和金舖可能是頭兩種香港人最討厭的店舖,不過位於東大街的漢和卻是金舖界的清泉。家庭式經營,三代同堂,由老闆李京華打骰,街坊出出入入都跟老闆娘傾傾閒偈,小孫女則在梳化沉沉入睡。店內擺設懷舊,氣氛輕鬆,比起一眾連鎖金舖平易近人得多。
當日冒昧上門訪問,李先生卻不見怪,反而大方地着我拉張椅子,一同坐在門前聊起東大街的舊事,時光在對話中慢慢倒流。漢和金舖在65年前開張,當時金舖與漁業關係密切,「舊時水上人信唔過銀行,傳統智慧係金飾保值。當年生活水平低,加上魚穫豐富,出海返嚟可以賣足一星期,漁民有錢剩,就嚟呢度買金。」
七十年代漁業興旺,亦是金舖最賺錢的時期,說到生意最好的,一定是有人婚嫁喜事、新船下水、擺滿月酒的日子,舖頭逼滿來買金送禮的水上人,「大家會買金鬥重,即係鬥身家。」記者又聽過漁民版的即場拆人情,主人家會即場量度客人送的金器重量,非常刺激,亦可見當時他們對金器的重視。生意多,員工當然多,「當年一間金舖有十幾個人,煮飯一個,打磨一個,櫃枱四個,打金有六至八個。細蚊仔嗰陣,中午食飯時會好墟冚。」

借嚟戴幾日 合心先畀錢

除了賣金,以前漢和還身兼四分之一間銀行的角色,漁民建造新船時會變賣金器,漢和即化身當舖,讓街坊熟客押金借錢,「以前講信用,佢哋一定會嚟贖番啲貨,好嚟好去,我哋都唔收手續費。上一輩嘅人較為淳樸,會覺得爭你人情。」雖然今日漁民減少,街客較多,但仍有老朋友帶後輩來光顧,「話結婚嗰陣已經喺呢間舖買嫁妝,有信心。」
另外四分之一的身份,是人情味濃的街坊小店,因李先生同漁民相熟,「佢哋會帶新鮮魚過來嚟,大家關係好,有飲宴都會預埋你,有時一晚趕幾場啊。」大家相熟又講口齒,賒數也無不可,「以前街坊可以借啲首飾返去戴幾日,覺得啱心意先買,試吓會唔會敏感,唔使畀錢住。」聽來十分豪氣。「唔係,以前講信用,呃呃騙騙少,米舖都可以賒數啦。」
漢和金舖
東大街120號

水上人限定紮作 榮利文具

水上人重視節慶誕會,船上又多習俗儀式,少不免要用上紮作、衣紙。榮利文具以前專賣祭祀用品,同樣在筲箕灣經營了65年,是水上人十分熟悉的老店。見我要做訪問,老闆娘吳太即時翻出多款水上人限定的祭祀用品,例如船隻、魚排紮作,就連船契也有,「屋有屋契,船都有船契,每逢端午、過年、冬至都會燒。」還有拜海龍王的卷龍衣,一扎九條,寓意九條龍,都是專為區內的水上人而設。另外,船廠又拜魯班,黃培記老闆都會定期來榮利買魯班衣,算是與區內的漁業有緊不可分的關係。
經常接觸水上人,吳太認為這些老顧客較豪氣,不會講價,「熟絡啲嘅,仲會帶海鮮嚟畀我食,見我多客又會過嚟幫手入袋。」漁業衰落,生意少了一半,加上政府禁止到處燒衣,年輕人又不迷信,跟以前忙個不停的境況有雲泥之別,所以近年開始兼營文具玩具。
榮利文具
南安街9號

雞蛋仔原來係蟹仔 低調高手大街小食

筲箕灣港鐵站B1出口附近的「低調高手大街小食」,幾乎每日都有排隊買雞蛋仔的人龍,46歲的店主陳錦泉(Michael)亦是水二代,小時候跟父親住在艇上,「我爸爸做賣魚,唔是漁民,住喺避風塘,近水樓台有靚魚,方便收貨。由於爸爸專營蟹類,大家叫佢蟹佬,叫我做蟹仔。」
現時店旁的望隆街,其實是以前的海岸線,「以前喺艇度生活,喺船邊走嚟走去好易跌落水。最難忘係每日撐艇返學,讀漁民子弟學校。」由於同學多是漁民,每逢4月8日譚公誕,幾乎集體請假,要幫家人籌備誕會,「我爸爸幫我契過譚公,更加要幫手,筲箕灣嘅學校當年都有個不成文嘅規定,就係4月8日都會放假。」學校遷就傳統,學生開心多日假期。
直至六十年代,父親嫌住在水上太危險,尤其打風下雨的日子,遂帶Michael上岸定居東大街,即現時小食店樓上。上了岸,兩仔爺最掛念的不是海鮮,竟是鹹魚,「嗰種生曬嘅風味,𠵱家好難食到。」現在惟有誕期時節,才會有老漁民在廟邊賣乾貨、生曬魚蝦,有機會故味重嚐。
低調高手大街小食
東大街76A號地下Shop B3

天光市尋在地鮮魚

現時的金華街露天街市,多是飛機魚貨,想找本區新鮮魚穫,要在特定時間到特定地點,區內師奶無人不知。只要每早約5、6時,來到避風塘邊便會找到天光市,選購當日的魚鮮。漁民約7時便收檔,會自行清洗地面,還原一塊空地。

防波堤上的神樓

漁民除了拜祭陸上的天后廟、譚公廟及玉皇廟,避風塘防波堤上還有數個神樓,供奉着天后及觀音等神靈,因須坐船前往,僅水上人知曉,老街坊也未必清楚。

記者:臧諾
攝影:劉永發、林栢鈞、徐振國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水二代辦報 笑談蜑家話

【旅遊籽:文化地標】
「諷撞工氣鞭」,聽得懂嗎?這句說得有點歪斜的廣東話,其實是蜑家話,俗稱水上話,意即「放咗工去邊」。蜑家話是廣東話的分支,跟廣東話發音相近,英文Hong Kong的發音,都是來自蜑家話的「糠港」。自稱「水二代」、33歲的黃敬業(Issac),爺爺及父親都是水上人,以曬家艇營生,即專門曬乾魚穫出售,於八十年代上岸。耳濡目染下,Issac自幼便懂得說水上話,「其實以前一代人唔覺自己喺度講其他語言,我要去到小學,跟同學傾偈嗰陣,先發覺大家嘅語言有差別。」

捉魚=呔椅

Issac自小住在筲箕灣,早幾年更自資創辦社區報《紙筲箕》,記錄細節風貌,「之前做過統計,筲箕灣只有唔夠200艘漁船,舊年火災再把廿多戶艇家趕上岸,現時跟全盛時期相比,漁船數量只剩三分一。」大批水上人離巢,加速經濟轉型,根深柢固的漁村文化、社區語言亦受動搖。蜑家話不但有獨特發音及詞彙,「例如水樽讀『水真』,受傷讀『受桑』,捉魚讀『呔椅』。」更因水上人長居艇上,而衍生出很多與船隻及漁業有關的字詞,陸上人多數聞所未聞,「例如『大撈便』、『細撈便』,分別指船嘅左邊同右邊走廊;船側就統稱為『格勒頸』;漁民常用嘅發泡膠箱,就叫『膠cog』。」表達方面亦有差異,「唔係講去飲,係話去飲燒酒。」看似粗獷,有些字眼卻較文雅,好像一塊布會稱為一簾布。
踏入網絡時代,原來漁民都有facebook群組「香港漁民-我們都是水上人家」,黃敬業的爸爸正是管理人,「呢個群組好勁,聚集咗好多水上人,佢哋會用文字記錄水上話嘅用法,保存咗好多珍貴嘅資料。」不過語言始終跟生活環境共生,上了岸,水上話自然消亡,Issac指:「𠵱家我都冇辦法好自然咁講水上話,個氛圍唔啱,講唔到,之後一定會慢慢式微,冇辦法。就算漁業復蘇,成套語言都冇辦法重生,好可惜。」
水上人生活在風浪之間,望天打卦靠海吃飯,加上舊日較少接受教育,相對迷信一點。Issac自言家中有很多禁忌及不成文規矩,例如吃飯前擺放飯菜,不可像拜神般一字排開,要圍成一圈;嬰兒不可食頭飯(即整鍋飯的第一勺飯),否則會好狠惡。反而經常聽到的吃魚不要反肚,Issac卻說沒此習慣,「我屋企冇吖,照樣用筷子反魚。」看來各處漁村都有各處例。
記者:臧諾
攝影:伍慶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澳門百年雀仔園 巷弄有食緣(蘋果日報)

澳門百年雀仔園 巷弄有食緣(蘋果日報)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飲食籽:搵食地圖】
澳門,連命運也像個三更窮五更富的賭徒。最風光的時候,世界級賭場一間又一間,頂級餐廳開個沒完沒了,有關澳門的新聞不是政府派錢就是人人做荷官搵大錢。一句肅貪,物換星移,原本熱鬧的賭廳越見死寂,越紙醉金迷之地越是蕭條。當地人都說澳門只有一個地方,任天變地變它還是同一個模樣。
那就是從澳門半島的荷蘭園旁,由十多條小街所組成,只有如香港大坑食區差不多大小的雀仔園。它從來不是知名遊客區,最地道的澳門情懷才得以保留。在這兒遊走過百年土地廟、街市外熱騰騰的車仔檔、復古溫馨的理髮店……無論身在雀仔園哪個角落,鄰里間的聊天聲、笑聲卻總是在耳邊響起;巷弄雖窄,但人情味滿瀉。跟街坊一起吃用米漿即蒸的腸粉,釀滿炒飯的燒雞叫人垂涎,街邊推車檔的燒雞翼也令人欲罷不能。在雀仔園內,一切都是如此平實、幸福。

白粥腸粉 街坊強烈推介

雀仔園面積小,大概用10分鐘便走完,而且大多數店舖都是檔主一早買下,開業十多年,每間都是老店,店與店之間關係密切,老闆們看着對方從青葱歲月再到結婚生子。從福德祠土地廟出發,吳基慶(基哥)帶我來到已七十多年歷史的雀仔園街市,街市外面圍上了綠色簷篷,「這是阿容,都是我們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的成員。」親切的基哥向我介紹,站在簷篷下腸粉檔後忙得不可開交的林妙容(阿容),對我靦腆一笑便忙住招呼客人。這間成記腸粉已開業36年,只開周一至五的早上七時至中午十二時,賣完便收檔,是雀仔園其中一間知名小店。
「成記其實是舅父跟母親經營。」終於偷得空閒時間的阿容為基哥遞上白粥後,向我娓娓道來她的雀仔園生活,「我從小就在雀仔園長大,這裏每到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便非常熱鬧,我可以全日與朋友玩耍吃東西。我對雀仔園有深厚感情,長大後我決定留店幫手,更成為值理會理事。」

「是澳門變得最少的地方」

問到基哥最喜歡成記甚麼,他馬上指指眼前的白粥,「呢度啲粥係阿容日日自己煲,加入白果既香且甜,出面街食唔到㗎。」他更力薦鎮店豬腸粉,與香港的布拉腸粉不同,這款腸粉的賣點是較厚身及大件,阿容用泰國米跟大陸米混合製成米漿,貪泰國米香滑,大陸米口感煙韌。「靚的腸粉除了要夠熱夠滑,醬料更是精髓。」阿容補充,平日慣用的麻醬和甜醬,她會將麻醬加入花生醬,令麻香更突出;甜醬則用麵豉、磨豉醬跟片糖煮成,甜醬不太甜又能帶出腸粉的香滑。
在訪問中,不時有街坊和阿容打招呼,亦有熟客毋須開口,阿容便自動遞上粥品或腸粉,客人與老闆的關係早已無聲勝有聲,街坊會不時八卦問我在拍甚麼,最後總會加句:「成記真係好好食㗎,畀多啲人知就啱喇!」這時阿容就會不好意思地笑着感謝對方支持。「雀仔園就係咁,好有人情味;現在澳門變了很多,很多遊客,龍蛇混雜了。」容姐無奈笑道:「說得誇張點,我現在不太願走出雀仔園,總覺得這兒尚未被入侵,是澳門變得最少的地方。」聽阿容這麼一說,我不禁在腦中搜索,哪兒是香港尚未被入侵的淨土呢?

成記腸粉
柯高街大牌檔11號

平民葡國菜 燒雞釀飯皮脆飯香

雀仔園老街坊基哥跟其他值理會成員約好,於福德祠土地廟旁的富仕葡國餐廳共晉午餐。餐廳雖有兩層,但面積不大,加起來座位不超過30個。雀仔園位於澳門半島中心,靠近政府大樓,因此來這兒午餐的大多是公務員或者附近賭場的員工,這間由澳門人夫婦打理的葡國餐廳,便是這附近著名的員工飯堂。「富仕在這兒不算久,也不過是16年左右。」基哥說。
16年光景,令富仕與雀仔園變得親密無間。到訪那天正值富仕的「落場」時間,但老闆娘潘秀娥(阿娥)放棄休息招呼我們。基哥以主人家口吻說:「富仕乜都好食,不用特別點菜,隨便叫可以了。」
「這道忌廉馬介休焗薯蓉,是每個客人必點的菜式。」從廚房走出來的阿娥語帶滿意地說,端到桌上的焗薯蓉金黃結實,頂端放上圓潤可愛的小橄欖。餐廳先將由挪威購入的馬介休用水浸一夜,去除當中過重的鹽份,再用人手將美國薯仔去皮,加入忌廉壓成薯蓉,然後分兩次將忌廉從上而下倒,保證薯蓉的每一個部份都沾上忌廉。入口時薯蓉奶味十足,配上充滿鹹香的馬介休,格外滋味。
阿娥的丈夫曾在澳門著名葡國餐廳佛笑樓工作,對二人來說,雀仔園這片旺中帶靜的地方正是他們自立門戶的最佳地點。「這兒治安還過得去,中午時人流亦多。」在細小的廚房中,阿娥抹抹汗繼續說:「雀仔園地方比較細,行開行埋都是街坊,生活較簡單。」轉眼間,又一道招牌菜上枱,這道燒雞釀飯用上肉質結實的巴西雞,去骨後加入由茄汁、葡國腸、水欖炒成飯,再將雞隻炸熟,老闆娘將雞隻切開,圓潤的飯粒塞滿整隻雞,絕對是皮脆飯香。我們坐在餐廳下層,透過半米高的窗戶外望,吃飯時,不時有人半倚窗戶搭訕,與老闆和街坊食客吹水,有時更將菜餚從窗戶遞出去分享,餸菜混了這股人情味,吃來特別可口。

富仕葡式美食
羅憲新街16號地下

泰舖三遷 主打滑嫩海南雞

香港舖租貴,澳門不相伯仲。這間泰國外賣店開業十多年,被逼遷三次依然選擇在雀仔園開舖。來自曼谷的Sayamol嫁到澳門已經29年,十多年前為幫助朋友,頂手了一間專賣海南雞飯的小店經營,原本生意一般,但經她一番努力,結果生意大收旺場。由於太受食客歡迎,所以難逃不斷被業主加租的命運,小店只好一搬再搬。不過就算要搬,清邁美食店也離不開雀仔園,Sayamol更不惜花上年半時間等待心儀舖位,現在這間新舖只開業八個月,「朋友都在這,開落有感情。」嫁來澳門就住在雀仔園、一頭時髦紅髮的她笑說。
小店乾淨企理,陳設簡單,主打外賣海南雞飯。Sayamol為了保持海南雞的鮮味,堅持選用新鮮雞,每天早上七點收貨後便將雞隻去骨,再用高湯浸煮半小時,她稱浸久了或浸得不夠都會影響雞隻的滑嫩口感,所以時間要準確掌握。這裏賣海南雞飯亦特別仔細過人,餐牌列明雞件部位,有雞髀、雞胸、雞絲、雞翼等不同選擇,配飯的上湯用了雞骨加上冬瓜熬煮,清甜入味。假如想配飲品,建議可嚐嚐泰式奶茶,與港式奶茶不同,甜度較高,紅茶味道則更香醇順滑。跟一般的泰式餐廳不同,清邁美食店在裝潢上沒有掛上泰皇的相片,不過在角落也掛了泰國多個神佛的圖像,旁邊供奉着關二哥,這一小角落猶如澳門的縮影,就是不同文化兼收並蓄,又能和諧共存。

清邁美食
巴冷登街10B地下

橫街燒味車 金黃雞全翼

一盒外賣燒味飯是打工仔的戰友,那邪惡的燒味香總是時不時便會挑逗味蕾。站在雀仔園的一條長樓梯下,輕輕抬頭便會看見一輛小小的燒味車仔。「細個鍾意食燒味,大個咪賣燒味囉!」光記燒味老闆馬光銳(光哥)笑呵呵說,光哥與太太經營這架車仔已經二十多年,在車仔後面的舖頭就是光哥炮製燒味的地方。平日光哥總是倚在門邊看着太太工作,看到缺少哪款燒味,再從店內拿出來掛在車仔上。
雖則只是一輛車仔,但在午飯時段的光記總是大排長龍,當中的燒雞翼更是客人的最愛。整隻雞全翼燒得金黃通透,馬太說沒有用色素,只靠光哥燒製的火候,加上不斷轉動,說到最後更舉起雙手,表示只要看看切料時手心會不會染上橙色,便知道燒味有沒有用色素。訪問不到幾句,馬太便遞上一隻雞翼給我品嚐,雞翼肉質彈牙,麥芽味齒頰留香,令我不禁想大唱一句「燒雞翼我鍾意食。」重點是這隻肥美結實的雞全翼,不過賣$6。
光哥說,澳門政府跟香港政府一樣,對發牌給流動小販越來越嚴格,基本上已不再發流動小販牌,但續牌是沒太大問題。若這代小販車主陸續退休,這抹澳門地道風情就買少見少了,更教人珍惜。

光記燒味
公局市橫街扶手電梯旁

雀仔園美食地圖

交通:由港澳碼頭出發,搭12號巴士去荷蘭園方向,在塔石體育館下車;搭的士約需15分鐘,車費約$40
註:文中價錢為澳門幣

記者:李泳烔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生力軍進駐 體驗手沖咖啡

【飲食籽:搵食地圖】
在雀仔園芸芸老店中,有一個生力軍Blooom,新潮咖啡店的形象突出。「我們選擇雀仔園,是喜歡這兒不變的澳門味。」負責人Joyce Wong領我入咖啡店時說。店子位於茶餐廳老店公仔記旁,新簇簇的門面與隔鄰懷舊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作為本地牌子,我們的目標顧客不是遊客,而是希望更多本地人了解咖啡文化,讓他們了解咖啡是甚麼,它是可以很親民。」這類型格咖啡店近年在澳門日漸流行,Joyce Wong的老闆數年前特意到歐洲修讀精品咖啡班,具備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i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Europe)導師資格,店內也不時舉辦咖啡工作坊。
Blooom採用開放式設計,客人可坐在吧枱前看咖啡師的製作過程,同時能面對面直接交流。店內供選擇的咖啡種類不多,但咖啡的品種亦有十多款,讓客人品嚐不同的咖啡味道。當客人點手沖咖啡時,咖啡師便會遞給客人一杯水、咖啡粉及一杯咖啡,客人可先聞一聞咖啡粉的味道,倒水後再聞,最後才品嚐咖啡,咖啡師同時會分析咖啡在沖前沖後的不同之處。每一杯手沖咖啡都會附上一張履歷表,讓客人更了解所飲咖啡的底蘊。已經有三間分店的Blooom,特選了一隻易入口、口味較經典的巴西哥倫比亞混合豆,名為雀仔園以示致敬。除了售賣咖啡外,更有不同咖啡產品、咖啡豆和磨豆服務。「我認為雀仔園是澳門的一個重要地標,從這兒能夠體驗到真正的澳門社區。」Joyce在打理咖啡櫃時,回頭跟我說。

Blooom
柯高街5號地下

雀仔園美食地圖

交通:由港澳碼頭出發,搭12號巴士去荷蘭園方向,在塔石體育館下車;搭的士約需15分鐘,車費約$40

昔日葡人打獵捕雀勝地

雀仔園坊(葡文:Bairro Horta da Mitra)位於水坑尾街、崗陵街與東望洋新街之間,是以前葡國人打獵捕雀鳥的一個茂密樹林,故稱為雀仔園。1863年,澳葡政府決定將崗林砍伐,建立墟市,命為雀仔園坊,約有三十多間餐廳經營。地標性建築物的雀仔園街市雖建於1939年,卻在1940年才揭幕,原因是配合慶祝葡萄牙立國及復興一百周年紀念,據說是由澳門著名華人建築師陳焜培所設計。澳門特首崔世安及其兄長崔世昌亦是在雀仔園坊出世。

土地廟福德祠 二月初二土地誕

雀仔園內的福德祠土地廟是澳門三大土地廟中最細的,建於咸豐年間(1850-1861年),原址為東望洋街地段,但由於光緒十二年,澳葡政府決定修築一條道路連接雀仔園坊和東望洋街,當年的澳門總督湯馬士羅沙宣佈將馬大臣街與羅憲新街交界處以西的土地批出,讓福德祠搬至現址,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土地誕,全澳門都有大型的慶祝活動,福德祠會邀請戲班到場演出,為期五日四夜,又會舉辦敬老宴,廣邀街坊參與,澳門當局正爭取將土地誕申報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後記:久違了的鄰里溫情

對我這個港人來說,身處雀仔園的數天仿似拾回久違了的鄰里間親厚溫情,不論在哪條巷弄,大家都會笑住打招呼、問問好。首次見面的基哥為了我們當日的採訪和拍攝,花了大半天陪着我們東奔西走,更不時和我分享人生哲理,長我知識,這種親切關愛之情,是我感受最深刻的。
註:文中價錢為澳門幣

記者:李泳烔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