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特首,面對的問題還是多的是,泛民不要以為換過特首,或者寫了一份數千字的宣言就大功告成,本土論述之路還長的是。
張秀賢
看過梁家傑和田北俊的對談之後,又或是網上對昨日(3月17日)李慧琼的自然反射(即「選特首呀?」),我自己心中有個更大的疑問,就是泛民主派如何看待香港人自決命運這個議題。是否換走梁振英,加入一個各方人士均能接受的溫和派,就能解決一系列的香港問題,以至處理好香港人對前途自決的訴求?
要換走特首 除非觸動中共利益和戰略路線
梁振英4年來倒行逆施,強硬管治作風,根本就是令香港淪落至今的一大因素。換走梁振英的目標,甚至是與一些反梁的建制陣營/人士合作,推舉一個共同接受的特首人選,實在是無可厚非和可理解的動作。特首要換人,與制度建立和命運自主沒有太大關係。
北京會在什麼處境之下才會選擇換走特首,改由他人擔任?
- 一、應該是特首瀆職,觸及中共接受不到的界線;
- 二、應該是特首與中共失勢的派系有重大關係,非換走不可;
- 三、則是該人的一些動作損害中共的根本利益。
三種情況的指向,其實代表着特首的人選是誰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她本人是否值得信賴及他/她是否有能力維持和保障中共本身的利益和戰略路線。
建立普選制度 以彰顯命運為長遠目標
「董下曾上」及「曾下梁上」的兩次更替之中,泛民其實已經清楚知道人選的變更並不重要,而是普選制度建立。這才確保到最厭惡的候選人,不會成為特首最終的人選。因此,泛民爭取「無篩選、真普選」,爭取制度的根本改革。在換特首的思考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整套制度改革的看法,以制度彰顯命運為長遠目標。在這「Anyone but CY/689」的氣氛之下,泛民與商界逐漸靠近,實屬是政治策略上的必然,最有可能對北京構成換人壓力的一種做法。然而,泛民在選舉前,其實應該真的思考對「議會抗爭路線」的看法,甚至對中國因素、香港本土的一套論述。
今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12月的特首選委選舉,又或是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這3個戰場之中也不難看見商界和泛民會有一定的協調或是其他部署,盡力增加呼籲北京換特首的本錢。但除此之外,泛民總不能參與每次選舉之中選擇「靠邊站」,最重要的是要面對本身的結構問題,建立一套自己的議會抗爭、香港和中國問題的論述,加速世代交替。
未來議會顯然需要處理更多爭議性的議案,以及面對更粗暴的「剪布手法」,議會策略確實需要作出思考。(陳焯煇攝)
而經歷政改落閘和雨傘運動之後,民主回歸的論述確實已宣告破產,與北京溝通或政府內部會分裂的期望也盡掃一空。泛民需要踏實地反思,如何制訂對中政策,正如之前王慧麟博士所言,對民主回歸論述有合理的判定,才可以真的擺脫前人包袱,走自己的路。重整論述,泛民才有望重整旗鼓,否則一邊揹起舊包袱,同時面對新議題、新形勢,只會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換了特首,面對的問題還是多的是,泛民不要以為換過特首,或是寫了一份數千字的宣言就大功告成,本土論述之路還長的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