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澳門百年雀仔園 巷弄有食緣(蘋果日報)

澳門百年雀仔園 巷弄有食緣(蘋果日報)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飲食籽:搵食地圖】
澳門,連命運也像個三更窮五更富的賭徒。最風光的時候,世界級賭場一間又一間,頂級餐廳開個沒完沒了,有關澳門的新聞不是政府派錢就是人人做荷官搵大錢。一句肅貪,物換星移,原本熱鬧的賭廳越見死寂,越紙醉金迷之地越是蕭條。當地人都說澳門只有一個地方,任天變地變它還是同一個模樣。
那就是從澳門半島的荷蘭園旁,由十多條小街所組成,只有如香港大坑食區差不多大小的雀仔園。它從來不是知名遊客區,最地道的澳門情懷才得以保留。在這兒遊走過百年土地廟、街市外熱騰騰的車仔檔、復古溫馨的理髮店……無論身在雀仔園哪個角落,鄰里間的聊天聲、笑聲卻總是在耳邊響起;巷弄雖窄,但人情味滿瀉。跟街坊一起吃用米漿即蒸的腸粉,釀滿炒飯的燒雞叫人垂涎,街邊推車檔的燒雞翼也令人欲罷不能。在雀仔園內,一切都是如此平實、幸福。

白粥腸粉 街坊強烈推介

雀仔園面積小,大概用10分鐘便走完,而且大多數店舖都是檔主一早買下,開業十多年,每間都是老店,店與店之間關係密切,老闆們看着對方從青葱歲月再到結婚生子。從福德祠土地廟出發,吳基慶(基哥)帶我來到已七十多年歷史的雀仔園街市,街市外面圍上了綠色簷篷,「這是阿容,都是我們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的成員。」親切的基哥向我介紹,站在簷篷下腸粉檔後忙得不可開交的林妙容(阿容),對我靦腆一笑便忙住招呼客人。這間成記腸粉已開業36年,只開周一至五的早上七時至中午十二時,賣完便收檔,是雀仔園其中一間知名小店。
「成記其實是舅父跟母親經營。」終於偷得空閒時間的阿容為基哥遞上白粥後,向我娓娓道來她的雀仔園生活,「我從小就在雀仔園長大,這裏每到農曆二月初二土地誕便非常熱鬧,我可以全日與朋友玩耍吃東西。我對雀仔園有深厚感情,長大後我決定留店幫手,更成為值理會理事。」

「是澳門變得最少的地方」

問到基哥最喜歡成記甚麼,他馬上指指眼前的白粥,「呢度啲粥係阿容日日自己煲,加入白果既香且甜,出面街食唔到㗎。」他更力薦鎮店豬腸粉,與香港的布拉腸粉不同,這款腸粉的賣點是較厚身及大件,阿容用泰國米跟大陸米混合製成米漿,貪泰國米香滑,大陸米口感煙韌。「靚的腸粉除了要夠熱夠滑,醬料更是精髓。」阿容補充,平日慣用的麻醬和甜醬,她會將麻醬加入花生醬,令麻香更突出;甜醬則用麵豉、磨豉醬跟片糖煮成,甜醬不太甜又能帶出腸粉的香滑。
在訪問中,不時有街坊和阿容打招呼,亦有熟客毋須開口,阿容便自動遞上粥品或腸粉,客人與老闆的關係早已無聲勝有聲,街坊會不時八卦問我在拍甚麼,最後總會加句:「成記真係好好食㗎,畀多啲人知就啱喇!」這時阿容就會不好意思地笑着感謝對方支持。「雀仔園就係咁,好有人情味;現在澳門變了很多,很多遊客,龍蛇混雜了。」容姐無奈笑道:「說得誇張點,我現在不太願走出雀仔園,總覺得這兒尚未被入侵,是澳門變得最少的地方。」聽阿容這麼一說,我不禁在腦中搜索,哪兒是香港尚未被入侵的淨土呢?

成記腸粉
柯高街大牌檔11號

平民葡國菜 燒雞釀飯皮脆飯香

雀仔園老街坊基哥跟其他值理會成員約好,於福德祠土地廟旁的富仕葡國餐廳共晉午餐。餐廳雖有兩層,但面積不大,加起來座位不超過30個。雀仔園位於澳門半島中心,靠近政府大樓,因此來這兒午餐的大多是公務員或者附近賭場的員工,這間由澳門人夫婦打理的葡國餐廳,便是這附近著名的員工飯堂。「富仕在這兒不算久,也不過是16年左右。」基哥說。
16年光景,令富仕與雀仔園變得親密無間。到訪那天正值富仕的「落場」時間,但老闆娘潘秀娥(阿娥)放棄休息招呼我們。基哥以主人家口吻說:「富仕乜都好食,不用特別點菜,隨便叫可以了。」
「這道忌廉馬介休焗薯蓉,是每個客人必點的菜式。」從廚房走出來的阿娥語帶滿意地說,端到桌上的焗薯蓉金黃結實,頂端放上圓潤可愛的小橄欖。餐廳先將由挪威購入的馬介休用水浸一夜,去除當中過重的鹽份,再用人手將美國薯仔去皮,加入忌廉壓成薯蓉,然後分兩次將忌廉從上而下倒,保證薯蓉的每一個部份都沾上忌廉。入口時薯蓉奶味十足,配上充滿鹹香的馬介休,格外滋味。
阿娥的丈夫曾在澳門著名葡國餐廳佛笑樓工作,對二人來說,雀仔園這片旺中帶靜的地方正是他們自立門戶的最佳地點。「這兒治安還過得去,中午時人流亦多。」在細小的廚房中,阿娥抹抹汗繼續說:「雀仔園地方比較細,行開行埋都是街坊,生活較簡單。」轉眼間,又一道招牌菜上枱,這道燒雞釀飯用上肉質結實的巴西雞,去骨後加入由茄汁、葡國腸、水欖炒成飯,再將雞隻炸熟,老闆娘將雞隻切開,圓潤的飯粒塞滿整隻雞,絕對是皮脆飯香。我們坐在餐廳下層,透過半米高的窗戶外望,吃飯時,不時有人半倚窗戶搭訕,與老闆和街坊食客吹水,有時更將菜餚從窗戶遞出去分享,餸菜混了這股人情味,吃來特別可口。

富仕葡式美食
羅憲新街16號地下

泰舖三遷 主打滑嫩海南雞

香港舖租貴,澳門不相伯仲。這間泰國外賣店開業十多年,被逼遷三次依然選擇在雀仔園開舖。來自曼谷的Sayamol嫁到澳門已經29年,十多年前為幫助朋友,頂手了一間專賣海南雞飯的小店經營,原本生意一般,但經她一番努力,結果生意大收旺場。由於太受食客歡迎,所以難逃不斷被業主加租的命運,小店只好一搬再搬。不過就算要搬,清邁美食店也離不開雀仔園,Sayamol更不惜花上年半時間等待心儀舖位,現在這間新舖只開業八個月,「朋友都在這,開落有感情。」嫁來澳門就住在雀仔園、一頭時髦紅髮的她笑說。
小店乾淨企理,陳設簡單,主打外賣海南雞飯。Sayamol為了保持海南雞的鮮味,堅持選用新鮮雞,每天早上七點收貨後便將雞隻去骨,再用高湯浸煮半小時,她稱浸久了或浸得不夠都會影響雞隻的滑嫩口感,所以時間要準確掌握。這裏賣海南雞飯亦特別仔細過人,餐牌列明雞件部位,有雞髀、雞胸、雞絲、雞翼等不同選擇,配飯的上湯用了雞骨加上冬瓜熬煮,清甜入味。假如想配飲品,建議可嚐嚐泰式奶茶,與港式奶茶不同,甜度較高,紅茶味道則更香醇順滑。跟一般的泰式餐廳不同,清邁美食店在裝潢上沒有掛上泰皇的相片,不過在角落也掛了泰國多個神佛的圖像,旁邊供奉着關二哥,這一小角落猶如澳門的縮影,就是不同文化兼收並蓄,又能和諧共存。

清邁美食
巴冷登街10B地下

橫街燒味車 金黃雞全翼

一盒外賣燒味飯是打工仔的戰友,那邪惡的燒味香總是時不時便會挑逗味蕾。站在雀仔園的一條長樓梯下,輕輕抬頭便會看見一輛小小的燒味車仔。「細個鍾意食燒味,大個咪賣燒味囉!」光記燒味老闆馬光銳(光哥)笑呵呵說,光哥與太太經營這架車仔已經二十多年,在車仔後面的舖頭就是光哥炮製燒味的地方。平日光哥總是倚在門邊看着太太工作,看到缺少哪款燒味,再從店內拿出來掛在車仔上。
雖則只是一輛車仔,但在午飯時段的光記總是大排長龍,當中的燒雞翼更是客人的最愛。整隻雞全翼燒得金黃通透,馬太說沒有用色素,只靠光哥燒製的火候,加上不斷轉動,說到最後更舉起雙手,表示只要看看切料時手心會不會染上橙色,便知道燒味有沒有用色素。訪問不到幾句,馬太便遞上一隻雞翼給我品嚐,雞翼肉質彈牙,麥芽味齒頰留香,令我不禁想大唱一句「燒雞翼我鍾意食。」重點是這隻肥美結實的雞全翼,不過賣$6。
光哥說,澳門政府跟香港政府一樣,對發牌給流動小販越來越嚴格,基本上已不再發流動小販牌,但續牌是沒太大問題。若這代小販車主陸續退休,這抹澳門地道風情就買少見少了,更教人珍惜。

光記燒味
公局市橫街扶手電梯旁

雀仔園美食地圖

交通:由港澳碼頭出發,搭12號巴士去荷蘭園方向,在塔石體育館下車;搭的士約需15分鐘,車費約$40
註:文中價錢為澳門幣

記者:李泳烔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生力軍進駐 體驗手沖咖啡

【飲食籽:搵食地圖】
在雀仔園芸芸老店中,有一個生力軍Blooom,新潮咖啡店的形象突出。「我們選擇雀仔園,是喜歡這兒不變的澳門味。」負責人Joyce Wong領我入咖啡店時說。店子位於茶餐廳老店公仔記旁,新簇簇的門面與隔鄰懷舊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作為本地牌子,我們的目標顧客不是遊客,而是希望更多本地人了解咖啡文化,讓他們了解咖啡是甚麼,它是可以很親民。」這類型格咖啡店近年在澳門日漸流行,Joyce Wong的老闆數年前特意到歐洲修讀精品咖啡班,具備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i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Europe)導師資格,店內也不時舉辦咖啡工作坊。
Blooom採用開放式設計,客人可坐在吧枱前看咖啡師的製作過程,同時能面對面直接交流。店內供選擇的咖啡種類不多,但咖啡的品種亦有十多款,讓客人品嚐不同的咖啡味道。當客人點手沖咖啡時,咖啡師便會遞給客人一杯水、咖啡粉及一杯咖啡,客人可先聞一聞咖啡粉的味道,倒水後再聞,最後才品嚐咖啡,咖啡師同時會分析咖啡在沖前沖後的不同之處。每一杯手沖咖啡都會附上一張履歷表,讓客人更了解所飲咖啡的底蘊。已經有三間分店的Blooom,特選了一隻易入口、口味較經典的巴西哥倫比亞混合豆,名為雀仔園以示致敬。除了售賣咖啡外,更有不同咖啡產品、咖啡豆和磨豆服務。「我認為雀仔園是澳門的一個重要地標,從這兒能夠體驗到真正的澳門社區。」Joyce在打理咖啡櫃時,回頭跟我說。

Blooom
柯高街5號地下

雀仔園美食地圖

交通:由港澳碼頭出發,搭12號巴士去荷蘭園方向,在塔石體育館下車;搭的士約需15分鐘,車費約$40

昔日葡人打獵捕雀勝地

雀仔園坊(葡文:Bairro Horta da Mitra)位於水坑尾街、崗陵街與東望洋新街之間,是以前葡國人打獵捕雀鳥的一個茂密樹林,故稱為雀仔園。1863年,澳葡政府決定將崗林砍伐,建立墟市,命為雀仔園坊,約有三十多間餐廳經營。地標性建築物的雀仔園街市雖建於1939年,卻在1940年才揭幕,原因是配合慶祝葡萄牙立國及復興一百周年紀念,據說是由澳門著名華人建築師陳焜培所設計。澳門特首崔世安及其兄長崔世昌亦是在雀仔園坊出世。

土地廟福德祠 二月初二土地誕

雀仔園內的福德祠土地廟是澳門三大土地廟中最細的,建於咸豐年間(1850-1861年),原址為東望洋街地段,但由於光緒十二年,澳葡政府決定修築一條道路連接雀仔園坊和東望洋街,當年的澳門總督湯馬士羅沙宣佈將馬大臣街與羅憲新街交界處以西的土地批出,讓福德祠搬至現址,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土地誕,全澳門都有大型的慶祝活動,福德祠會邀請戲班到場演出,為期五日四夜,又會舉辦敬老宴,廣邀街坊參與,澳門當局正爭取將土地誕申報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後記:久違了的鄰里溫情

對我這個港人來說,身處雀仔園的數天仿似拾回久違了的鄰里間親厚溫情,不論在哪條巷弄,大家都會笑住打招呼、問問好。首次見面的基哥為了我們當日的採訪和拍攝,花了大半天陪着我們東奔西走,更不時和我分享人生哲理,長我知識,這種親切關愛之情,是我感受最深刻的。
註:文中價錢為澳門幣

記者:李泳烔
攝影:潘志恆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