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期望天文台不要「蔡若蓮化」馮睎乾十三維度

 



期望天文台不要「蔡若蓮化」

緬甸發生大地震,連距離震央超過800公里的曼谷也淪為重災區。一座由中鐵十局參與承建的大樓嘩喇喇倒塌,畫面在網上瘋傳,震驚全球。但為什麼偏偏只有這棟大樓垮了呢?

泰國當局至今仍未查明原因,昨日香港天文台卻急不及待在FB發文解釋,聲稱可能是曼谷的地質構造引發「場址效應」,放大了地震波的搖晃程度(見附圖帖文),卻隻字未提大樓本身的結構。

儘管天文台網站的內文戴了頭盔,也提到「共振效應」及「箇中原因及關聯仍有待當地或其他的專家研究及調查」,但FB寫法卻予人一個印象,彷彿「場址效應」才是關鍵因素。

曼谷的「場址效應」是確實存在的,我們不能排除它的影響,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可能性,比如蔡若蓮的「回南天效應」:回南天的高濕環境可能加速鋼筋鏽蝕,使其變脆變弱。一旦遭遇強烈地震,裂縫擴散得更快,倒塌風險自然飆升。

除此之外,你甚至可以考慮陳廣池的「磁力效應」:曼谷的軟土沉積物中可能含有磁鐵礦,當地震波傳到曼谷時,這些磁性物質在地震波的帶動下產生磁場波動,進而引發大樓內鐵質材料的共振,導致樓板連接處鬆脫,最終令整座大樓倒塌。

以上的「回南天/磁力效應」,當然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切勿當真。我只是想借此展示,哪怕要編出十個八個似是而非的「效應」——例如「蝴蝶效應」、「三煞位效應」、「五黃效應」、「我所看見的未來效應」等等——其實唔難。然而外媒引述外國專家的看法,焦點從來不在這些「效應」,而是直指問題核心:大樓的設計與施工質素。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會長 Amorn Pimarnmas教授也提及「場址效應」,指曼谷的軟土能將地震波放大幾倍,但不忘補充道:「然而還有其他假設,如材料(混凝土和加固件)的質素以及結構系統的某些違規狀況。這些仍有待詳細調查(However, there are other assumptions such as material (concrete and reinforcements) quality and some irregularity in structural system. These 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還有倫敦帝國學院地震工程高級講師Málaga-Chuquitaype博士,他觀看大樓倒塌的影片後指出,該建築似乎採用了「無樑樓板」技術,這種設計早就不建議在地震區使用。相比起香港天文台,外國專家的解釋顯然更合理。

「場址效應」遍布整個曼谷,不可能單獨影響這棟由中国企業建造的大樓,就像「回南天」也不會只針對北上交流的香港師生一樣。這樣簡單的邏輯,就算「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不懂,香港天文台的科學家也沒理由不明白。如果天文台想解釋什麼是「場址效應」,沒問題,但實在不必畫蛇添足,把那棟大樓也牽扯進去,說一半又不說一半。

更耐人尋味的是,千里之外的香港天文台,為什麼刻意要為曼谷一座大樓的倒塌解畫呢?答案也許跟長和暫緩簽約一樣,「原因大家明啦。」

學生死亡,你說與交流無關。集體肚痾,你說沒證據顯示與餐廳有關。現在大樓塌下,難道與大樓無關?希望泰國當局不要那麼蔡若蓮,一定要為死傷者討個公道。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做壞事,你就會發惡夢成世!】 贖夢,好恐怖。

 






開片有Nic

20250329
【做壞事,你就會發惡夢成世!】
贖夢,好恐怖。
平日好少看恐怖片,但基於早前要訪問蔡辛強aka張家輝,較早時候已入場看了一次《贖夢》,幾乎上半部都說是半瞇住眼,的而且確有好多Jump Scare。即使少看恐怖片,大概近年不太流行Jump Scare,有種說法是就像去鬼屋一樣,隨時隨地撲出來嚇人,那就太普通了吧。又就算並非Jump Scare,普遍導演都總是會有些鋪排,劇情總有一兩秒預告觀眾即將被嚇的反應。
不過,《贖夢》幾乎沒有給你預備時間,張家輝也非一般導演。大多數人喜歡或欣賞他的真人或演員身份,多於他的導演身份。頭兩部導演作《盂蘭神功》及《陀地驅魔人》票房過千萬,但後來《低壓槽》的失利,張家輝導演似乎決心回歸恐怖片,而《贖夢》並非鬼片,而是心理驚慄,以恐怖鏡頭作招徠。
《贖夢》上半部努力講蔡辛強aka張家輝:「瞓唔到覺,我都醒唔返」,因為是夢,所以可以很瘋狂地出現邏輯似有還無的Jump Scare,其中一個是劉俊謙的夢中夢,嚇完再嚇,還以為他會再三來嚇。恐怖片方面,我確實不是專家,只是有感真的像張家輝所言,就像八十年代的港產恐怖片,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場景音效不錯,但有點raw,那種raw raw地,令人更感到心寒可怕。
至於「何解又怕又期待」,大概基於觀眾對化骨龍aka張家輝的「坐立不安的愛」。張家輝的厲害,就在這個月來的Threads盡情展示出來,很多人玩threads都玩得不錯,算是年輕的林家謙、Tyson Yoshi、193等人,或是阿公級的張敬軒,但以擺明宣傳來說,張家輝一出手,全部人都只好膜拜他。
張家輝以蔡辛強角色突襲Threads,本來大家都不知道蔡辛強還是菜心強,紛紛留言tag他博他回覆,而他又貼相又秒回又錄音,有時都不知道是否他真人,但幾乎每個回應轉發風格都好「張家輝」,啜核如梗有一個張家輝喺左近。甚至乎,不少人完全不知《贖夢》其實並非笑片,而是恐怖片,但個人最想知道,這種戲外瞓身宣傳,對票房是否真的有幫助?《贖夢》前日上映,隨即成功登上首日票房冠軍,兩日已收逾100萬,算是獲得小成功,且看後續票房及宣傳如何。始終,張家輝在香港觀眾地位,真的有種既貼地親民卻又超然的特殊地位,捨他其誰。
概述一下《贖夢》的其他演員,張家輝過往愛用TVB女星,今次擔正的是陳法拉,TVB出身但搖身一變國際級Marvel女星,回歸香港製作,角色有劇情發揮兼且要演癲婆豁出去,起碼不用演花瓶角色,但戥她要猛被車撞這麼多次而心痛。
另一女角也是TVB女星,朱晨麗在電影中出現,其實頗有新鮮感,她的護士角色一直鋪排得好特別好特別好特別,彷彿是邪靈,終有一日要吞噬誘惑劉俊謙飾演的文醫生,但最終甚麼都沒有,就連一下低胸露腿咬唇倒瀉水俯身執嘢都沒有。或許因為張家輝,很快聯想起王晶,然後想起晶女郎,加上朱朱的蘇州背景,最後反而甚麼都沒有,有點窒住窒住,亦有點認真佩服張家輝,真的「估佢唔到」。
最後就是飾演「文醫生」的劉俊謙。果真有趣,這個恰恰是《幻愛》劉俊謙非常擅長演繹相關角色,但大眾經過《九龍城寨之圍城》洗禮,當紅男星又回到這類型,到底慣不慣?而這位精神科醫生內裡也涉嫌有精神病問題,劉俊謙戲份又比張家輝多,可惜發揮空間不算大。感覺這些演員沒甚關係,但聚集起來又幾有火花。還有老是常出現的JBS李凱賢,那種跳脫破格,相信只有張家輝電影才能說得過去。
《贖夢》上半部嚇到人都癲,下半部又出奇地平靜沒再Jump Scare,似乎想帶出最正路最老掉牙的說法,「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做了壞事就會發惡夢,發惡夢就生不如死,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做錯事令自己怯,因為「怯,你就輸成世」!
說到底,個人看恐怖片經驗不太豐富,難評好不好看,但觀乎張家輝aka蔡辛強的戲外表現,包括他那首主題曲〈永遠的失眠〉幾好聽,似乎也好看過電影本身。而為了想看張家輝戲外的表演,個人還是覺得要入場支持《贖夢》。因為張家輝會說:「我就係贖夢,贖夢就係我」。

《足球女將》感言

 





《足球女將》感言
初看『足球女將』,以為是viu的運動劇,如『男排女將』,點知是個真人騷,真係由一班沒有足球經驗的女仔由零開始學踢波,最終要認真地外出比賽。當中好多隊員是演員,KOL,Model,沒有運動底,甚至沒有運動過!
要知道足球是劇烈運動,埋身碰撞頻繁,容易受傷,日曬雨淋,要一班嬌滴滴靚女,平時注重儀容和形象,要接受嚴格訓練幾個月,早睡早起,還要兼顧日常工作,當中的挑戰和難度,確實匪夷所思。
正當預計有幾多隊員在訓練期間捱唔住而中途放棄,好意外,係冇!除了幾位因自身工作繁忙而不得不退出外,其他都是因達不到教練的要求而被淘汰,沒有一位隊員是因捱不住苦而放棄。即使受傷,即使進步不似預期,也要等傷愈,也要憑意志和努力,繼續堅持下去!這個不放棄的精神,是何等的熱血和勵志!
無論隊員堅持下去的理由是真正熱愛足球,或唔輸得,要挑戰自己極限,鏡頭前要頂下去,甚至係要認真做好節目。乜野原因都唔重要,因為付出的努力是真努力,流出的汗水是真汗水,受的傷是真受傷。隊員不屈不撓的精神,教練和觀眾都看得見,都會感動,都會尊重,都會動容。
點解會感動?因為觀眾都年輕過,都曾經有過熱血的日子,看見一班熱血女子不顧一切去學習一種新技能,為目標不斷奮鬥,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感動的事。
今日30.3.2025 (星期日),正規15集節目已播影完畢,『螢花女足』要打埋終極一戰。冇直播,觀眾要睇之後重播。比賽結果係點,贏輸都唔重要,只要隊員把郭Sir教過的,自己學到的用番出黎,打到隊形,保持士氣高漲,享受比賽就可以👏😎
螢花❗️加油❗️
# Photo & Video credits : 螢花女足
# 《足球女將》終極一戰前

足球係為誰而踢? 寫在《足球女將》最終戰前 keymansoho

 


足球係為誰而踢?
寫在《足球女將》最終戰前

禮拜日港超有場前列大戰理文對大埔,但可能更多球迷關心嘅係另一場波—螢花女足最終戰。從網民喺viutv面書專頁投訴點解最終戰冇直播,強烈要求搞直播嘅反應就可知一二。

《足球女將》嘅紅係肉眼可見。其一係小弟前兩日返工時偶遇啱啱7點晨操完嘅馬詠茹,影咗張相post上threads,喺得到本尊回應之下,嗰post有超過千6個like同8萬幾views。其二係見到贊助節目球衣嘅J字運動品牌嘅網站,發現佢哋著嚟練波嗰件普通白色波衫,細、中、大,同加大碼都賣晒,認真誇張。

可能好多人最初睇《足球女將》,只係想睇下呢班女仔會做到啲咩出嚟,繼而笑下佢哋姐手姐腳,又或者鬧下佢哋又係為咗博出位。完晒呢15集之後,可能仲有人係保持呢種諗法,但更多人係畀呢班女仔嘅用心同落力所感動,繼而由恥笑轉化成支持。而小弟睇呢個節目時,覺得更重要係佢喺香港呢個大環境下,確立咗女性喺足球係有位置,並非只係花瓶。

喺香港,一般人會覺得女性參與所有足球活動都係被動。女性會踢波唔會係因為佢想踢,而係佢要達成某啲目標先會踢;女性入場睇波唔會係因為佢想睇,而係陪另一半睇或者另一半落場;女性做足球節目唔會係因為佢識波有見解,而係佢靚女、身材好,又開得玩笑可以做花瓶,氹得大家開心。主流視角中,一般女性係唔會主動去參與足球活動,喺足球世界女性嘅位置就係附屬,就係陪人哋而做。

《足球女將》入面有啲女性可能踢埋場波就呢世都唔會再踢波,但相信大家都會喺節目感受到有啲人真係鍾意咗呢項運動,想擺更多心機落去。女性踢波,係因為佢哋想踢,佢哋鍾意踢,就同男性一樣,踢波係為咗自己。呢種觀念嘅扭轉係重要,當我哋去問本地波點樣開發女球迷市場時,我哋應該要清楚女性係有自主性去參與足球活動,佢哋會喜歡足球,足球既係佢哋為咗自己踢;同時佢哋都可以係球迷,足球都可以為咗佢哋而踢。最後,希望螢花最終戰可以踢得好好睇睇,Ice加油,Kathy仔加油!



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假如在渾沌少年時遇上了這位白雪公主...】晞。觀影記事

 



20250326
 
【假如在渾沌少年時遇上了這位白雪公主...】

本身這兩者沒有關係,可《#渾沌少年時》與《#白雪公主》同時成了近期爆紅、最具話題性的影視作品,如你是在「影視同溫層」的社交媒體,應該這幾天都會被「洗板」,當中某些議題也似乎互相呼應。

先說說女主角Rachel Zegler。

也許普遍大眾對Rachel Zegler擔任白雪公主反感,純粹是其膚色問題,坦言她並非「黑人」,是有部份哥倫比亞血統的拉丁美洲人,又未至於達黑人,正如拍檔Gal Gadot本身亦非為白人,只是以普遍審美觀來看,Gal Gadot比Rachel Zegler更美。

回想去年《小魚仙》的女主角Halle Bailey,除了被觀眾嘲笑是「黑人魚」、海洋污染問題嚴重,被「圍插」程度都不會如Rachel Zegler誇張。

事實上,一如文末觀後感文中所述,《白雪公主》問題不獨是Rachel Zegler,換轉任何一位當今最美的白人演員去演,以電影的劇本都是一場災難。

而且,一個人美不美很主觀,Rachel Zegler還是Gal Gadot美,真沒有甚麼好爭論,廣為觀眾與網民力插,還是其私下的言論。

她被傳媒奉為行走的公關災難,私下言論出位,不時說出種種自以為是的言論,例如身為新一任白雪公主,不斷直斥原著不是,胡亂批評以巴衝突,亦高舉女權旗幟、鼓吹大女人主義;在電影世界中,非說公主一定要待王子來拯救,而是好歹這是部迪士尼公主片的始祖,早在三十年代定立了「動畫長片」標準的電影,Rachel Zegler完全無視經典地位肆意批評、自視過高,已廣為觀眾討厭。

即使她的訪問與社交媒體形象俱是不可一世的輕挑,每每口出狂言,隨便挑條訪問片段看,都能看出其不可一世的性格,更令迪士尼生怕她說錯話,難得地連《白雪公主》的全球首映都低調處理。

或說電影還電影、私生活還私生活,可Rachel Zegler無論電影與私生活都是一樣的形象,演技還得極為生硬,雙管齊下,難免受盡批評。

無獨有偶,《渾沌少年時》片中其中一個談及正是當代「厭女」的行為。劇中所談及的「Incel」(非自願單身)、「80/20法則」價值觀如何影響得現今青少年。新一代價值觀中,認為當今80%女性會追求20%最優秀男性,繼而令新一代年少男性,尤其在感情路上不順利者,對女性產生負面影響,催生各種厭女行為,再將偏激價值觀歸咎於女性身上。這漸漸也發展出個男權圈子,一如片中的小男孩,反過來鼓吹男權至上、打擊女權主義,並以《22世紀殺人網絡》中「紅色藥丸」的概念要男性醒覺,別接受「非自願單身」,認為當今女權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最終,小男孩在觀念耳濡目染下,就發生片中的慘劇(當然這還有更多複雜問題,自行觀賞劇集,或文末觀後感文章)。

在女權至上、男性地位低微的社會眼光下,價值觀都往往被扭曲;過度鼓吹極端女權主義言論,往往就將「政治正確」這理應是正面的價值觀都令人日漸反感,而Rachel Zegler也正是這類極端言行代表人物。

非說兩者有直接關係,只是看畢《白雪公主》,再加上對Rachel Zegler這個人的私下行為有留意,觀看《渾沌少年時》總會覺得兩者如息息相關。當今社會年青人族群中,不乏如像Rachel Zegler這類人,過份追捧成一個名人的形象,會否對當代帶來些影響?

假如現實中Jamie遇上了Rachel這類人,相信下場都是不相伯仲。

歡迎「Rachel Zegler粉」繼續力撐,無論如何,都是扭轉不到其古怪言論的事實。

《渾沌少年時》、《白雪公主》觀後感可看留言連結。

【迪士尼,創造了歷史】無待堂

 



20250326
 
【迪士尼,創造了歷史】

此刻 Rachel Zegler 版的《白雪公主》,IMDB 只有 1.9 /10,不知會否繼續下跌,但現在已創造了歷史。

自己一直都留意著這部片的幕後進程,很老實,沒有想過結果爆到這樣。全世界評論家、媒體都一致毫不留情,不只令人明白此片的具體質素,絕不值得付錢入場,還側映出迪士尼或者廣義的美國流行文化有了「景觀變遷」。

以迪士尼一直的尿性,他們出過更糟糕的片,但主流傳媒會昧著良心說那是好片,好評如潮﹗這些政治正確社會工程作品,其實整套片就是一個 affirmative action,核心思想是將白人擁有的角色分派給有色人種,就當是關懷了他們,而不是為他們搭建真正的神話和舞台。

所以過去有幾部這樣的作品,其實迪士尼都是落場跟「主流群眾」打公關戰。用「進步語言」。例如《小美人魚》的預告,迪士尼就發動一些賺人熱淚的短片:黑人小女孩看到「小美人魚」跟自己一樣膚色,大呼感動,「她跟我一樣哦﹗」「她是我﹗」當然任何對電影的負面評論,總是會被批評為歧視、反女性等等。

但我跟身邊朋友的小朋友相處,會發現他們多數沒有那麼看重膚色,甚至沒有膚色概念。反而經常是大人將這種思想塞給他們,而且是以「反歧視」的話語來介紹另類的種族主義。

然而迪士尼今次好像沒有像以前一樣去護航《白雪公主》,甚至有點提前放棄的意味。Halle Bailey 和 Rachel Zegler 的分別,我不認為是血統,因為反正在迪士尼高層眼中,只要是有色人種就好 (真的好歧視)。最大分別,是她們對原著的態度。

Bailey 沒有這樣高調地表示《小美人魚》是個落後、退步,需要完全革命的文本。迪士尼的《白雪公主》是 1930 年代的作品,令迪士尼一舉成功。他們的帝國地基,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幫忙建立。

很多人會說 Zegler 的樣子不夠 Gal Gadot 美,或者她的樣子不像傳統的白雪公主,但這些其實都不是大問題,最大問題是 Zegler 接下這麼重要的角色,用匪語來說,就是迪士尼的「主心骨」放到你手上,你就算內心根本完全瞧不起迪士尼這一套文本,覺得迪士尼的東西好老套、好落後,一點也不潮,你也不能表露出來,你是那個童話的臉孔,你不再是你自己。

如果用高一點標準,甚麼人有資格演這種角色?起碼是對原著和「迪士尼文化」有愛的人。這才是演員必須有的特質。不一定是「美」。有很多演員,一直想演某些角色而很多年都沒機會。例如 Channing Tatum 一直想演「牌皇」,華納一直不給 Henry Cavill 再演超人之類。

Zegler 其實比很多更厲害的演員都幸運,那麼年輕就拿到迪士尼的大機會,你演的更是公主中的公主,但是她卻一直表現出一種極大的輕藐。簡直好像是在說,老娘其實也不太想演白雪,但我很想要迪士尼的資源。

她鞭撻原著的片段,令我想到看過的不少 MCU 電影。有好幾部的編導真的會老實表示,自己不喜歡漫畫,也不喜歡超級英雄,他們應該是被迫去拍,拍這故事之前他們也會承認「我也沒看過漫畫原著」。

因為漫畫在他們眼中也是很 nerd,但市場需要嘛,我們就勉為其難,將它生產出來應市。

甚至有導演在作品拍完之前已經表示,自己沒在參與,這是 Kevin 的作品之類。這種氣氛彌漫在星戰、Marvel 乃至迪士尼品牌。

可能是資源(錢)真的太多,第一世界問題,導致他們有離奇的自信,開始覺得自己甚麼爛貨都能 sell 出去,他們不斷拿出爛貨的意思就是:just shut up and consume the product, moron,反正你們沒有選擇,我們可以壟斷一切。

你會發現觀眾不滿,製作團隊也很不滿。Zegler 要演一個那麼 feminine 的角色,一個 dreaming about true love 的角色,也很不滿。

其實星戰範圍的《侍者》也是這樣的調調,這劇也是刷新了星戰作品的歷史新低分。主演 Amandla Stenberg 因為受不了粉絲劣評作品,劇集都未播完,就爆氣出了一首 diss track 反擊觀眾,大概就是說自己受到歧視,是受害者,但她其實家境富裕,年紀輕輕就拿到這個機會,比她厲害的女星要多得多,要認 unprivileged,前面排十萬個人都未輪到她。

最後結果是《侍者》一季完結,似乎有無限錢的迪士尼,自己也不續訂,因為成績真的太差。而且劇本胡亂更改設定,粉絲投訴,就遁入受害者位置,由迪士尼高層去指控整個 Star Wars fandom(即是他們的資產) 十分父權不包容之類。

其實要說這些,可以寫一本書出來,但為甚麼現在迪士尼沒有盡力去「救」《白雪》(即鳩 spin),真的很令人震驚。

最後迪士尼可能也覺得,管不住 Zegler 的嘴巴,所以乾脆縮減首映規模,不給媒體答問環節(天知道她還能說出甚麼),甚至連媒體、KOL 都好像不再收到好處,變成不約而同集體鞭撻本作。

說得誇張點,全盛時期的迪士尼,絕對可以將一部類似質素的 1 分電影,吹到 7 至 8 分,為甚麼這個魔法失靈,或他們不再做,乾脆放棄,真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濟政治問題。

當然迪士尼自己也是絕對抵死。這些表面上的膚色、性別政治,那些 intersectionality,又是他們自己不斷強調,去到喧賓奪主,好像在搞西方式價值樣板戲。

今年 23 歲的 Zegler 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這時代是迪士尼主義高度滲透的時代。你看那些作品,你就會感受到他們的世界。在Marvel 和星戰宇宙不少作品,近年大部份男人都要改成多餘的沒用的,而女角則被寫成比青春期男生更要盲目自信,而且這是對的。Zegler 對於「原著」的攻擊慾望,就充滿了一種「我們必定代表新世界,並且必然取代並取消你們」這樣的「歷史主義」。

Zegler 雖然好討厭,但最後是她被人嘲笑,星途可能受阻,通常不是那些高層負責。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高層向她劃大餅的時候,promise 了一個很 woke 的新版白雪故事,讓她原先也很興奮。點知她用了那種方式去表現「不屑原著」,成功內爆整個投資。(讚呀)

而且美國社會風氣在本作立項、製作的時候急變,他們一路拍一路改,最後兩頭不到岸,既沒有經典感覺,也沒有創新的大破大立。

迪士尼《白雪公主》也是有改動,但主要是自殘式削弱本來的故事和角色,例如王子被整個取消,母后和白雪的對立又要取消「容貌因素」,這有甚麼好看?這一切令這個十分好懂的故事,變得甩皮甩骨。還不如《白雪公主與獵人》改成黑暗動作風,至少那一部我能坐著看完它。

Just shut up and consume the product, moron!覺得 Zegler 就算討厭,問題也不大,圈中好多明星,私底下也是一個 jerk。她至多是毀掉自己,但迪士尼能毀掉很多 IP、作品和藝術家,那才是創意和工業的大魔王。他們也不是真心想推動甚麼價值,只是見到這個浪潮人人都在無痛加入,那我都要加入去賺,直到這東西等於蝕錢,他們就會極無情地收水,跑得比誰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