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這不是文化多元,是文化矮化:白雪公主的顛倒世界
„Spieglein, Spieglein an der Wand,
wer ist die Schönste im ganzen Land?“
「鏡子啊鏡子,牆上的鏡子,
誰是這世上最美麗的人?」
Schneewittchen 是小白雪、Spieglein 是小鏡子,老師教 -lein 和 -chen 字尾,只要加上這樣的字尾意思都會變成小,而且詞性是中性。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連AirPod都要開始提供即時口語翻譯的功能,但學習外國語言,才能深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不會其他語言,只靠翻譯了解,永遠在母語的語文長城之中。
那時候常常聽漢斯馬丁和諾艾米兩個人在那裡叫Schatz、Schätzchen,一開始會感覺不自在,習慣以後就不覺得有什麼奇怪,寶貝、小寶貝常常掛在他們的嘴巴。
格林兄弟原始的版本比迪士尼的殘忍很多:
• 毒蘋果只是三次謀殺之一:在格林兄弟的早期版本中,王后試圖三次殺死白雪公主:束胸帶勒死她、毒梳子插進頭皮、最後才是毒蘋果。
• 王后結局更殘酷:原始故事中,邪惡王后被強迫穿上燒紅的鐵鞋在眾人面前跳舞直到死去,作為懲罰。
• 故事風格較陰暗:格林童話的版本充滿了哥德風格與殘酷教訓,與後來迪士尼於1937年推出的溫和改編版本有很大差異。
最新版本的白雪公主電影,邪惡的皇后比白雪公主漂亮很多,迪士尼因為政治正確選擇這樣角色的組合,呈現非常荒謬的效果,一般的媒體跟觀眾有非常多的批評,我覺得這部片是美國強調膚色種族多元的代表高峰。
白雪公主不只是夢幻的童話故事,也是通往德國文化深層精神的世界,我覺得裡面有四個重點:對自然的敬畏、對倫理的堅持、對自我意識的追尋,以及在苦難中尋找重生的勇氣。而迪士尼刻意為了滿足「種族多元」與「政治正確」所做出的選角與劇情改編,反而扭曲了原作的文化脈絡與美學邏輯。
如果皇后比白雪公主漂亮,嫉妒與惡意的根源就不再成立;如果白雪公主只是被現代意識形態強行「代表」,那麼她的純真與道德抉擇也不再動人。
新版的白雪公主——她不再「白如雪」,甚至在外貌上遠遜於那位應該要「因為太美而嫉妒她」的皇后。角色選擇完全無視原故事中的邏輯與象徵,只為了滿足某種「膚色配額」,彷彿拍一部童話的目的,不是說故事,而是交差。這不是文化多元,而是文化矮化。不是美的重新詮釋,而是對美的顛倒與否定。
白雪公主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她符合當代身分政治的標準,而是她在森林中面對死亡、在純真中堅持善良、在不被相信的情況下仍選擇相信。這些價值不需要膚色來承載,它們屬於人性最深處。
叔本華說:「凡是不以探問真理為目標的藝術,終將流於做作與媚俗。」
如果說白雪公主是反映德國哲學的鏡子,那麼這面鏡子如今被現代好萊塢打碎了,只剩下一地迎合與膚淺的碎片,無法再映出任何靈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