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口密集,大廈壓迫,無疑是香港的標記,之所以去年《變形金剛4》打到來香港的時候,機械人打爆政總會展之前,也要來到擠逼的舊區一戰。
導演選擇的是鰂魚涌有怪獸樓之稱的海山樓,五座住宅連成一體,大概就是看中這裏一層有達二十八伙的壓迫感。這種擠迫的住宅,其實一直伸延至西灣河太安樓一帶,翻看歷史,這範圍之所以吸引大量居民紮根,多得首先進駐鰂魚涌大規模發展的太古洋行。
然後,機械人一直向南方打過去,翻過後山,鏡頭竟然一下子就跳到重慶山區。
這裏,不該是重慶呀,是柏架山,一百年前,山上還有風光旖旎的水塘,還有全港第一座吊車系統。
歷史,比電影更出人意表吧。
一 百七十多年前,英軍登陸港島,着手發展維多利亞城一帶;港島東除了筲箕灣對外的航運業相對蓬勃,鰂魚涌、西灣河雖有村落,也有產業如開採石礦,但由於有山 重重阻隔,仍是相對荒涼。直至約四十年後,一八八一年,太古洋行來港營商,在鰂魚涌臨海買了一塊地皮,三年後,建成了糖廠,這裏的歷史開始改寫。
煉糖需淡水 太古建水塘
研 究筲箕灣一帶歷史的中大歷史系碩士陳子安說,當時糖廠選址在港島東邊,合理的推斷大概是這裏地價比較便宜。糖廠的位置,在當時臨海的岸邊,現在除了遺下一 條「糖廠街」,就再沒有其他痕迹可尋了。因為煉糖需要大量淡水,而當時唯一的水塘薄扶林水塘只供水到中西區,於是,正當政府開始在大潭興建全港第二個水塘 的時候,太古也迅速地在港島東區、糖廠南面山上前後建了三個水塘,其中一個,就是現在改建成豪宅的賽西湖水塘。
翻看舊照片,賽西湖的風光讓 人驚歎,但讓人更詫異的是,柏架山上原來有吊車!一百年前,在英皇道仍未有電車路軌以前,在南豐新邨、栢蕙苑這類有名的屋苑還未拔地而起的時候,在現在的 基隆路附近,太古興建了吊車系統,接載員工上下山——山上除有水塘,還有洋人大班的宿舍、療養院。不過,因為使用率低,吊車在一九三○年代已停用。
糖廠變太古坊 船塢變太古城
洋 人員工住山上,華人員工則住山下,宿舍首先出現於西灣河、太古船塢旁,現在太安樓一帶的住宅,就是由本來六條「太」字頭街道上、密集式舊員工宿舍演變而 來。一九○七年,糖廠旁的船塢正式運作,來到鰂魚涌打工的人愈來愈多,高峰時期,船塢聘請人數達五千人。一九二○年代,華資工業陸續在北角和筲箕灣設廠, 港島東成為有規模的工業區,西灣河、筲箕灣除了有宿舍,也出現不少村落。
直至七○年代,糖廠和船塢相繼關閉,鰂魚涌一帶便開始改頭換面﹕糖 廠變太古坊、船塢變太古城、水塘變豪宅。現在,即使坐上也有百年歷史的電車上,也看不到鰂魚涌、西灣河的舊模樣,唯一的方法,是腳踏實地沿路走,海山樓背 後,還有舊員工宿舍像太成樓未拆掉,一直向山上走,穿過康景花園,後山有個鰂魚涌水塘公園,旁邊仍有水道,當然,作用和面貌都不似往時了。
柏架山吊車 時速八公里
現在車水馬龍的英皇道,歷史悠久,這裏的電車路在一九○四年已開通,來往北角至筲箕灣的交通逐步打通,可以想像,一百年前已有一定規模的發展。但在此之前,糖廠其實已運作二十年,那時候,居住在對出山上的洋人大班,並不止靠一雙腿走山路上班,還有——吊車!
連接半山洋人員工宿舍
當 時的太古糖廠以南是柏架山,太古在山上除了有員工宿舍,還建有一間療養院。選址半山,除了因為環境幽靜,還因為洋人大多不適應香港濕熱天氣,容易病倒,所 以療養院也用作讓經理和家眷避暑。半山來往廠房,山路崎嶇,開闢道路成本也大,於是,當時太古興建了香港第一個吊車系統,連接鰂魚涌和柏架山大風坳,途徑 水塘和療養院。
翻看資料,吊車系統每小時可行八公里,它並不止接載太古員工,還會接載附近居民上落,不過至一九三二年,因為使用率低而停 用。清光緒年代,畫家吳友如曾經把這個吊車系統畫進畫中,但他稱這做「銅鑼飛棧」,看來他是把這裏錯認為銅鑼灣。他這樣形容吊車﹕「振衣直上者恆苦跋履不 易,乃太古糖局竟建屋於其上……於是製成一桶,可容五六人。其上也如匹練之升空,其下也燭之武之見秦師。錘而出之,上下自如,不費足力,人感嘆其法之 巧」。
「賽西湖」原是水塘
一八八一年,太古洋行在鰂魚涌投得土地後,就開始着手興建糖廠。這塊土地,位於一個小海灣,雖然相 比中區、灣仔,鰂魚涌相對荒蕪,但這裏有多條山澗流經,背後山嶺還可以是個集水區,為糖廠提供大量淡水生產白糖。八四年,糖廠成立,此前一年,太古洋行其 實已在北角半山以四萬港元買下地皮,着手在山上興建「七姊妹水塘」,容量達一千一百萬加侖。太古洋行在鄰近廠房的一帶,先後共興建了三個水塘,坊間一般統 稱之為太古水塘。
七姊妹水塘,是眾水塘之中最有名的一個,它建在北角寶馬山之上,附近的居民認為它風景優美,風光可以媲美杭州西湖,所以又 稱它做「賽西湖水塘」。一九七五年、糖廠關閉後三年,賽西湖水塘停用,後來太古洋行把地皮賣給發展商,改建成現在的賽西湖大廈。而鰂魚涌水塘,則改建成康 景花園,大廈背後,現在還有「鰂魚涌水塘公園」,公園旁的舊水道仍有山水流下。
私下賣水 惹怒政府
太古的水塘,不止
供應淡水給旗下的工廠,水塘附近的員工宿舍,水也 是來自這些水塘。曾經住在宿舍的員工說,那時候用水不用付錢,宿舍內根本沒有水表。而在食水短缺的年頭,他們也未嘗過被制水、要輪水的日子。陳子安說,他 翻看檔案,看到一九二○年代,水塘在提供淡水給糖廠和船塢以外,還有不少儲水,於是把水轉售其他公司牟利,政府發現後,曾因此大動肝火。
華人宿舍 帶動鰂魚涌膨脹
鰂魚涌、西灣河,以至筲箕灣,現在是發展成熟的住宅區,這與當年太古洋行進駐鰂魚涌,帶動人口膨脹、興建員工宿舍,有很大關係。
一 八八四年,糖廠成立,大約二十年後,太古洋行在糖廠旁興建船塢,不少人移居到鰂魚涌一帶謀生。太古當時興建不少員工宿舍。不過,華洋有別,外籍員工,大多 住在柏架山上,包括有斯坦利台、卑利麻台、西灣台、美利台、太古台、鯉魚門台、海景台等。至於華人員工宿舍,雖在山下,但數量也不少,範圍廣及現在的西灣 河。一九○六年,西灣河臨海地皮開始興建八幢四層高的紅磚屋,宿舍之間的街道以「太」字命名,包括太祥街、太富街、太康街和太寧街,位置非常靠近船塢。後 來,華人宿舍附近還興建了西灣河街巿,為的就是滿足員工的日常需要。
到了六○年代,宿舍拆卸重建成十一層高的住宅,及在鰂魚涌再覓地建宿舍,現在康景花園對下的太成樓和太就樓,就是其中兩幢。
工廠進駐 水井灣村消失
因 為太古的進駐,港島東一帶在二十世紀初,由一個荒涼的地方,變成一個龐大的工業城。工作機會多,聚居的人也愈來愈多,除了太古為員工而興建的宿舍外,西灣 河一帶也出現不少村落,根據一八九○年代的地圖,西灣河當時有黃角嘴村、澳貝龍村、淺水碼頭村和富斗窟村。陳子安說,不能肯定這些村落是否因太古而存在,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筲箕灣的人口急劇上升,幾乎翻了一倍。在一些舊照片中,也可以看見,一九○○年代至一九二○年代的西灣河及筲箕灣,發展顯著,樓房數 目大增,樓宇也由一層變成三層高。
不過,除了有新的村落,太古的進駐也讓一些原有的村落消失。例如,在興建太古船塢前,鰂魚涌有一條村落叫水井灣村,當時的村屋是以鰂魚涌盛產的石材所建成。但現在於地圖搜尋,水井灣村都已消失於香港島了。
文/ 陳嘉文
圖/ 陳嘉文、太古地產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方曉盈
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