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星期日專題:曾為英皇室造遮 溫莎堡博物館展出 傘王何希記收山(蘋果日報)

星期日專題:曾為英皇室造遮 溫莎堡博物館展出 傘王何希記收山(蘋果日報)

■89歲何洪希為雨傘奉獻一生精力。
【本報訊】一場佔領運動,雨傘爆紅,對於89歲的何洪希來說,一把遮風擋雨的傘,意義更非凡。大半個世紀,他的一雙巧手,曾做出全球最貴的皮傘,讓他躋身世界紀錄,還登上博物館殿堂。客人由尋常街坊到達官貴人,甚至英國皇太后。但自年初入院,身體抱恙,曾豪語「做一世遮」的傳奇傘王宣佈退休,「人老咗,始終要退休」。只剩兩成聽力的何伯,不時嚷着想開檔,毋忘自己的絕活及最初的熱誠。
記者:呂麗嬋

上一代人,就是勤力。兩老由深水埗白田邨,長途跋涉坐隧巴、行大斜路,到綠色鐵皮屋開檔,成了中環街坊的集體回憶。住在附近的黃伯,欷歔地的說:「以前朝朝見到佢哋行條大斜路上去開檔,好勤力,近半年就唔多見佢哋返嚟。呢啲手作,做嘅人都一把年紀,好話唔好聽,死一個少一個。政府成日話保育,對民間工藝嘅傳承,學唔到日本一成。」
何希記位於卑利街長斜路,鄰近堅道,傳統的綠色鐵皮排檔,映照背後黃色的畫廊工作室,呈現不一樣的中環風景。79歲的何太說,自丈夫年初病倒入院,近數月已極少開檔,「仔女叫佢退休好耐,只係佢唔肯,話做得幾耐得幾耐」。何伯共有九名兒子,六、七十年代生活艱苦,父母在家裏做手作,孩子都是幫工,久而久之,駁遮骨拉遮布,家中老少無人不識,只是時代不同,兒子各有天地,無人願意繼承父親衣鉢。

鐵皮屋擺檔67年

結婚61年的何太笑着說:「呢行搵唔到食,諗過交番個牌畀政府,攞番12萬賠償,但唔捨得,三仔住元朗,佢老婆跟過何伯學師,話想試吓做,咪畀佢試吓囉。佢之前試過自己嚟開檔,投訴話元朗去中環,連車錢都蝕埋。反而最想開檔嗰個嘅係何伯,身體一好少少,就話要嚟,天生辛苦命,唔識享吓清福。」
三歲隨父母由順德大良來港的何洪希,三十年代,因在親戚開的遮廠做會計,輾轉「偷師」,學懂用一針一線做遮補遮。「嗰個年代人手做嘅遮成本高,壞咗,都會交畀師傅修補」。時年22歲的他,憑着自學手藝,買架單車做老闆,車頭放遮,車尾放工具,車身寫着「為群眾修理雨傘」的大招牌,權充流動檔口四處去,至1947年落戶鐵皮屋,何伯一做67年。

牛皮傘創最貴紀錄

那個年頭,做傘補傘的人不少,何洪希沒大野心,守着小檔口已很滿足,命運讓他兩次機遇,讓他聲名大噪,「用牛皮做嘅遮,都係何伯首創!」對於丈夫的威水史,何太喜形於色。話說當年有一個外國人路過,找何伯做牛皮傘,厚厚牛皮要削薄用魚絲線縫合,工序極多,別人不願做,他卻當仁不讓,用上堅硬遮骨,手工精細,結果一把皮傘,在美國賣了167英鎊,成了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最昂貴的傘,一代傘王之名,也就不脛而走。
除了牛皮傘,還有皇太后的傘。現時,這把由何洪希一針一線親手做的王室專用雨傘,仍在溫莎堡博物館展出,見證他上半生的奇遇,「之前去英國,個仔仲專登揸車,車我哋兩個去睇。做啲嘢有人欣賞,話唔開心就呃你啦」。大半生守着小檔口,憑手藝揚名國際,「就好似人人恨生仔,我恨生女,偏偏生咗九個都係仔」。經歷過大時代,革命及運動一笑風雲過,與丈夫一樣樂天知命的何太大笑着說:「有時事與願違,有時喜出望外,也許這就是人生。」
■邱耀威指雨傘承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許頌明攝
 
 

【本報訊】何洪希年老退休,同有傘王之稱的「威哥」邱耀威,今年也已60歲,他笑指一對成年子女,見到針線已掉頭走,一樣後繼無人,「駁番支骨收你廿蚊,平均每把要搞成粒鐘,靠佢生活應該死得」。威哥說,補遮好比助人修補回憶,滿足感遠勝金錢。這些年,他就遇過長情婆婆拿着初戀時用的雨傘到來求救,還有希望藉撐起雨傘、重新找回甜蜜感覺的失戀男。
位於北河街的「新藝城」,驟眼看沒特別,但看看招牌,寫着「清道光二十二年創」(1842),蓄着大鬍子的威哥,正是第五代傳人。每把爛遮,都有個人情小故事。

80歲夫婦整定情遮

「試過有個後生仔,攞咗把行內俗稱垃圾遮嚟維修,四條遮骨斷晒,單係換遮骨要80蚊,我話你把遮新買都係20蚊,整咩鬼?點知佢好堅持,話把遮有佢同前女友嘅開心回憶」。
回憶無價,除了癡心情長的「現代楊過」,他還遇過一對長情老夫婦。「對夫婦有7、80歲,一攞把遮出嚟,好大臭丸味,又鬼咁爛,我話冇得整,個女人好失望,原來把遮係佢老公送畀佢嘅第一份禮物,鬼咁情深,結果我幫佢整番,仲冇收佢哋錢」。修補數十元的雨傘,有人為環保,更多人為了一份感情、一段美好的回憶,威哥認為,那是真正無價寶。
【本報訊】佔領運動隨銅鑼灣被清場而落幕,邱耀威說,過去無人問津的黃傘,自10月以來售出達1,000把,就是清場過後,也不時有人到店查詢,要求訂購。他更透露,有年輕人拿着行動後的斷骨黃傘要求他修補,原來是要留作紀念,惜最後因為趕着離港返回加拿大,未及時取回。
邱說:「撇開係咪買嚟行動嘅問題,老人家最適合攞黃傘,尤其天雨濛濛,過馬路一定睇到,唔為行動,為咗個人安全都要買番把。但𠵱家黃傘係一把難求,倉底最後三打上星期都賣埋,代理講明唔再接黃傘定單,因為呢啲遮全部喺大陸做,擔心海關抽查惹麻煩咁話。」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和風洋食 吉列豬扒脆史(蘋果日報)

■炸起的吉列豬扒像隻黃金刺蝟,切開後入面仍然濕潤多汁,肉質分明,帶有甘香的油脂。吃來香脆而不油,吃肉而不膩,才是炸得好的吉列豬扒。
和風洋食 吉列豬扒脆史(蘋果日報)

歷史的證據,不獨於那沉甸甸的史書。別小看你箸中那一塊吉列豬扒,它也是日本明治維新歷史的證物。每一口香脆、每一啖肉汁迸發,都見證着日本從鎖國走向開 國的大時代,以味道的轉變記錄了日本走向西化、工業化的步伐。
飲食史反照歷史,一件完美的吉列豬扒,原來是日本文明的先鋒。
記者:陳詠敏
攝影:黃子偉、潘志恆
沒想到吃飯這麼有學問,不過吃一件吉列豬扒,居然就是在讀日本歷史。
「明治五年(1872年)正月二十四日,明治天皇食獸肉。」
《明治天皇紀》
在當年,這是轟動全國的消息,因為這一口肉,象徵了明治維新的開始和決心改革。
在這之前,日本人鮮有吃肉。天武天皇因為信佛,在七世紀時下令禁止殺生吃畜肉,因而在一千二百多年間,日本人都不吃畜肉,而以農作物和魚貝類為主要糧食,只有低賤階層才會逼不得已、違反禁令吃肉。那時候日本人最愛吃的是蕎麥麵、紅豆年糕和麵豉湯。
及 至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決心學習西方所有事物,令日本高速走向文明:司法、教育、議會制、工業化,連味道都一併參考,希望透過鼓勵食肉,令日本人變得像西方 人一樣強壯。維新時期各種西方食物湧入,麵包、牛扒、咖啡、蛋糕、油炸食物……如天婦羅,就是葡萄牙人齋戒時期的一種油炸食物,吉列豬扒則是參考奧地利名 菜維也納牛肉而來。
所以明治維新,也被稱為料理維新,也是日本洋食的源頭。只是日本人厲害,吸收得好,把別人的味道都變成了自己的味道。原本配麵包吃的吉列豬扒,變成了配白飯和麵豉湯。本來輕薄的一片炸肉,在日本人一絲不苟的精神下,變成了外脆內軟、無人不曉的日本國食。

吉列豬扒,必勝!

日本學生在考試前都會吃吉列豬扒,因為吉列豬的日文𢘜禩,與「勝」的日文同音,所以日本的吉列豬扒店,店名多以「勝」字命名,如福勝亭、勝博殿、十勝 屋、勝政、勝田等等。

材料



配料


完美吉列豬扒的誕生

一件吉列豬扒,在日本人手上,講究得像件藝術品一樣。每種用料、每種烹飪技巧,都容不得有半步差池。最近,從日本來的過江龍「吉敏」為一件完美吉列豬扒作出示範。
豬,是主要材料,最為講究。最好的日本吉列豬扒,應當用日本豚肉。吉敏用的是鹿兒島黑豚(另有便宜點的美國豬和西班牙豬選擇),沒豬臊味,肉質軟,而且是最好的肉眼位置,油份多。每件豬扒切好後,還會以機器揼鬆,吃來更加軟滑。
炸 粉,由三組材料組成:麵粉、蛋漿、麵包糠。前兩者是日本直送,而麵包糠尤其重要,豬扒能否炸得像隻蓄勢待發的箭豬,都靠麵包糠主宰。所以吉敏按日本總店的 要求,請本地麵包工場天天鮮製白麵包,白麵包不加牛油不加糖,不會影響到味道,並自設機器每天磨出粗幼適中的麵包糠。先沾麵粉,拍出多餘的,蘸蛋漿,再沾 上麵包糠,然後便可以下油鑊。
炸,講究的是油和溫度。只用一種油的話,炸物的味道會很單調,所以吉敏以菜油、芥花籽油另加一種秘製油混合而成。炸 爐店方不許拍攝,其實是一台自動化的油鑊運輸帶,大部份的吉列豬扒店都在使用。師傅只要從這邊放下豬扒,輸送帶便會緩緩前行,至另一頭出現時,便成了一件 金黃色的吉列豬扒。不過並不是有了機器,師傅就不重要了。師傅要按肉的厚度,決定在這盤160℃的滾油中的哪個位置下鍋,那是機器模擬不了的經驗。
最 後最後,一件完美的吉列豬扒終於來到跟前。仔細地以網架托起,讓剩油可以更充份地瀝走。有圖有真相,好的吉列豬扒是看得出來的。金黃色的,像海膽模樣的。 好的吉列豬扒還聽得出來的。夾一下,咔嚓;咬幾口,咔嚓咔嚓咔嚓,組成一支吉列合唱團。擱久了也依然乾脆,而且入口時炸皮只會應聲裂開,不會刮痛嘴唇,肉 身則是軟軟腍腍,肉汁豐富。
吃吉列豬扒,還講究配料。椰菜是日本來的,要冰得夠,而且要切得如絲細,吃來才冷冽爽脆,可以中和吃肉的飽滯感。現磨 的芝麻也是必須的,配上自家調的豬扒汁,酸甜麻香,令炸豬扒更滋味,叫人可幹掉一整碗岩手縣香米煮成的白飯。事實上,你可以幹掉一整碗再一整碗再添半碗, 因為吉敏跟隨日本店的做法,晚市時部份套餐由白飯、麵豉湯到椰菜絲都可以無限添加。

吉列兵團



吉敏

九龍灣德福廣場第一期G98舖

點評全港吉列豬扒名店


天天長龍

開設近20年的吉列店老大哥,天天都有長龍在門口等候。豬扒用的是鹿兒島黑豚,另外吉列蠔和吉列大蝦也是水準之作。除了免費供應的豬扒醬和芥末,可加錢點咖喱汁、蘿蔔醋汁或麵豉為豬扒調味。
Tonkichi 
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貿中心4樓412號舖

輕盈炸物

1927年於東京銀座開設的名店,至今傳至第三代人經營。用的是日本黑豚,麵包糠也是自家製,最特別是以100%日本「綿實油」來炸,亦即棉花種子提煉的 油,炸出來的食物更輕盈,不會有油多涸喉之感。除了定食,豬扒三文治亦非常好吃。
銀座梅林
尖沙咀河內道18號K11購物藝術館B124舖

肉味濃郁

1966年成立於東京西新宿,是日本最大的連鎖吉列豬扒店。選用日本國產豬,屠宰後肉質還經過熟成令肉味更濃,以100%植物油炸製。勝博殿的名物是千層 錦,把薄豬肉卷起再炸,中間還可以包芝士、露筍或紫蘇烏梅。
勝博殿
銅鑼灣恩平道42號亨利中心地庫

平民之選

也是日本過江龍,在日本和香港都走平民化路線,裝修屬快餐格局,用的材料亦稍遜,豬扒是美國貨,肉味不夠香甜甘香,但勝在有先把豬扒拍鬆,入口仍然軟腍。而且贏在價錢親民,最貴的一款亦不過$89。
吉豚屋
九龍灣淘大商場三期地下G286-288號舖

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就是不愛國,怎樣?( 高慧然 )

就是不愛國,怎樣?( 高慧然 )

李柱銘強調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是愛國的。不知道他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相信李柱銘所指的國,是中國。但明明不少調查報告指出大比數香港人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 份。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香港人,如何去愛中國這個國?雨傘運動後,我有更充足理由相信,更多的香港人愛香港,而非愛中國。

李柱銘曾經是我偶像,我 眼中香港特首其中一個最佳人選,他的大律師身份令我深信,在人類與他們生存的國家或地區之間,李柱銘必定會強調責任與義務的關係,而非抽象的情感關係。如果一定要講感情,那麼,國家有責任愛國民,國民卻沒必要愛國家,作為國民,只要尊重法治、遵紀守法、盡公民責任,那就足夠了。一個國家值得人愛,國民自然 會去愛她。否則,口中說愛,身體卻很誠實地逃離──看看中國現狀便知一二,別說尋常國民,問問每年坐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舉手的那些人,他們的國籍便知他們有多麼熱愛中國。


現實中國,黨國不分,就像一杯港式茶餐廳的熱鴛鴦,你能把咖啡和奶茶分離出來嗎?我獨愛咖啡不愛奶茶,但面前只有一杯鴛鴦。這就是現狀。


我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既不愛奶茶也不愛咖啡,更不愛鴛鴦,可以嗎?人有選擇愛與不愛的自由,不論你眼中的中國是背負五千年悠久文化或沉重包袱的中國,抑或今天黨國不分的中國,我都不愛,行不行?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無炒不成糯米飯(蘋果日報)







無炒不成糯米飯


北風吹出臘味香,與驅寒的糯米飯是時令絕配,誰少了誰都會很寂寞。傳統糯米飯多冠上「生炒」兩字,把生米反覆炒焗變為熟飯,炒一底飯動輒花上半小時,工夫多、毛利少。食家劉健威曾直言:「任何一家酒家,肯定沒有任何一家真的將糯米由生炒到熟。說老實話,我也沒吃過真正的生炒糯米飯。」生炒演變至蒸夾炒,火候易控制之餘,製作時間亦大大縮短,有說效果也不比生炒遜色,水準好壞則視乎處理工序和師傅手藝。
記者:何嘉茵
攝影:潘志恆、林栢鈞

熟炒:炒前汆水 加臘鴨添香

食家唯靈曾說:「糯米飯沒有絕對的生炒,因為把生米落鑊炒至全熟成飯難度極高,雖然只是二十餘三十分鐘工夫,可是也頗費勁。」所謂真正的生炒,做法是先以沸水淋透糯米至半熟,然後落鑊翻炒,邊炒邊加湯水與油,如此反覆循環,直至半熟糯米熟透成飯為止。由於太花時間,現在很多食肆都會先把糯米蒸煮過才炒,製作時間可大大縮短至數分鐘,所以又稱為熟炒。
被唯靈稱為「阿一真徒」的「富嘉閣」李文基師傅,有一道標明「熟炒」的糯米飯,問他為何那麼直接?「我剛入行時都有試過生炒糯米飯,但全個工序要差不多要一小時,在現今社會,根本負擔不起如此時間成本。酒樓由生炒轉為熟炒已有廿年,你見到坊間還有人賣生炒糯米飯,其實只是叫慣了,現在誰會有生炒呀!」雖是熟炒,但所花時間也不少,做得好也有秘訣,要先將糯米浸透再去蒸,炒前先汆水,令米粒乾身和去除面層黏性,師傅說此工序為大多數廚師所忽略,但卻是飯粒炒出來是否夠乾爽的關鍵。
糯米飯的魅力來自一香、二熱、三爽口,香來自炒香的臘味及配料,先爆香油份較高的臘味,李文基師傅還特意加入臘鴨胸連皮添香,之後逐少落蒸熟的糯米,只見他不停用鐵鑊慢火翻炒,需時近十分鐘。「現在熟炒糯米飯都越來越少人做了,如果擺酒一擺數十圍,真的會應付不來,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是點心部做法,即是將糯米及配料分開蒸熟,再用大盆撈勻,之後分往一碗碗,到客人吃時才略蒸數分鐘。這做法往往失去糯米飯的靈魂,因為臘味要爆炒過才香,如果只是蒸熟,便不能呈現風味。」那熟炒與生炒有何分別?「若完全生炒,就算炒很久很久都未必會熟透,吃起來有點像意大利飯,有生米少少起沙的感覺,這是熟炒做不到的效果,所以始終是生炒的口感最好,不過時間成本太高,想做也做不來。」

熟炒工序

富嘉閣

鰂魚涌英皇道683號嘉里中心2樓

熟炒:用泰國米 拋鑊快炒

如劉健威所說,尋訪數間大飯店及向相熟廚師查詢其糯米飯做法後,基本上得到的回覆都是──熟炒。記得由街邊大牌檔起家的「新志記海鮮飯店」,數年前仍有提供生炒糯米飯,於是便去一尋究竟。大廚陳耀能說:「我們做生炒做了十幾年,但每次客人落order,我們都要炒至少半小時,一來怕客人久等,二來師傅們又炒得辛苦,每次炒完糯米飯雙臂都痠軟得很,所以兩三年前已轉為熟炒了。」聽後,我不禁好生失望。
昔日生炒糯米飯盛行於街邊檔及大牌檔,曾在大牌檔做廚多年的陳耀能回憶:「以前一炒便炒十斤糯米,邊放湯邊炒,用的是雞湯、鵝湯,香口得很。入舖後我們繼續賣生炒,直至近兩年研究到新方法才轉為熟炒,客人沒有流失,若熟炒做得好,其實和生炒沒大分別,口感毫不失色。」他們的熟炒糯米飯,做法不外乎把米粒浸透後蒸熟,埋鑊時用滾水輕煮,關鍵卻在用泰國米,令飯味更香,利用快炒令飯粒爆開,由於浸透及蒸煮時間較坊間長,米粒本身已變得軟身,將之用中火拋鑊快炒,炒到粒粒彈起,再下早已爆香的臘味粒和配料,少點手力也不成。飯粒看來色澤油潤,粒粒分明,湯匙舀起大吃一口,入口乾爽明快,口感軟糯。

熟炒糯米飯元素

配料

臘味

新志記海鮮飯店

太子運動場道1號地下

生炒:水上人家 最豐富的九種配料

要追尋糯米飯的舊時風味,似乎只有在家動手做才找到,最後我在一個水上人家庭找到傳說中的生炒糯米飯。它賣相和坊間明顯不同,有魷魚、荷蘭豆、蝦米、臘腸、膶腸、臘肉、芹菜、冬菇和醃鹹肥豬肉粒共九種配料,取長長久久之意。「我們一年只食一次糯米飯,會在農曆大年初二凌晨的開年飯食,所以配料特別豐盛。」「金東大小廚」老闆兼大廚布有輝說。他是布袋澳原居民,由祖父起布家已是水上人家,至18歲才搬上岸。「水上人的糯米飯一定是生炒,以前每房至少有三四十人,每次炒都好大陣仗,媽媽們輪流用一個大鐵鑊炒,由朝炒到晚,炒到手都軟。」
這天,輝哥和媽媽吳廿拾示範生炒糯米飯,布媽媽今年已七十多歲,炒糯米飯已炒了數十年,只見她將預先浸過夜的生糯米放入鑊,不斷用文火慢慢炒,邊炒邊倒入放有魷魚乾的雞湯,兜兜炒炒完,收乾水後又再倒湯,如次反覆做五六次,需至少半小時。炒工費勁,加上她最近身體抱恙,炒至中途便由輝哥接手。「現時沒幾個人懂生炒,糯米本身有收水功能,所以生炒會較易吸取臘味香味,如果只用蒸,則沒有臘味香。」生炒而成的糯米飯,用筷子夾起,每粒糯米能順利一粒粒分解,像飯焦般脆口,不會吃到滿嘴油,加上豐富餡料,敢說它是我食過最美味的糯米飯。可惜,這個生炒糯米飯不在餐廳提供,千金難買。「生炒糯米飯好考工夫,由生炒到熟隨時要大半小時,要花好多心機和時間,所以只是炒給自己和家人食,在餐廳賣根本沒可能。」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

會不會太樂觀了?( 高慧然 )

會不會太樂觀了?

高慧然

2014年12月03日

學民思潮三個學生宣佈無限期絕食,以自殘身體的方式,卑微地向政府要求一個對話機會。黃之鋒對此表現得頗有信心,相信有可能爭取到公開會面。
學生 們實在太善良了!如果說在運動之初,對政府存一絲幻想還可以理解的話,到了今時今日,對這掛羊頭賣狗肉,以文明法治地區自稱,但行使暴力獨裁之實的冷血政 府,理應有了相當的認識。過去兩個月來,政府曾經表現出一丁點對民意的重視與尊重嗎?這個政府,是下定了決心無視民意,用香港的未來去換取自己短暫的眼前 利益。這個政府,不是甘地面對的政府;這個政府,是無賴暴戾冷酷獨裁的政府,唯一可以令這政府介意的,是它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是抗爭者的身體受到自殘。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原住民為了抗爭,不惜發動霧社事件,向來台灣教學、建設的日本老師、平民、家屬、孩子痛下屠刀,日本人卻沒有把原住民斬盡殺絕,而是給了老弱病殘孕者一條生路。
年輕人,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香港政府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日本人對待發動霧社事件的台灣原住民相比,誰更殘暴嗜血?是一目了然的事。
我在「人性本惡」一文中,把香港警察與日治時代的皇軍相提並論,還是錯了。香港警察比日軍差得遠了!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台灣瘋了 北京儍了 香港樂了(蘋果日報)

台灣瘋了 北京儍了 香港樂了(蘋果日報)


台灣瘋了,一日之間把國統區縮減至六個縣市。北京儍了,送了那麼多ECFA、自由行的錢給台灣,怎麼台灣又變綠了。香港樂了,有台灣幫着給北京上民主課、教訓親北京的政客,感覺不那麼孤單了。

高票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在選前晚會致辭時曾提到,沒有政黨奧援、沒有基本盤、沒有財團支持的他,當初提出在野大聯盟主張、堅持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時,有人嘲笑他是唐吉珂德,更多人說他不是瘋子,就是儍子。「九合一」選舉結果真的很瘋狂:柯文哲以85萬票創下無黨籍的參選紀錄;民進黨跨越濁水溪北上,贏了台中、桃園、台北;國民黨統治區由15個縣市驟減至六個,被綠營和無黨籍連下六城。

有人擔心,台灣人如此之瘋,就不怕北京秋後算賬、減少陸客遊台嗎?就不怕兩岸關係倒退嗎?結果是北京儍了,國台辦只能捏着鼻子說,希望共同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可見,面對台灣地方包圍中央的綠油油新形勢,北京比台灣更怕兩岸關係倒退,今後揮舞棍棒反而可能比揮舞胡蘿蔔要少些,以免刺激台獨意識,再替綠營為2016年總統選舉和立委選舉拉票。

對還在為爭取真普選而喋血街頭的香港人來說,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是振奮人心的。台灣人用選票教訓了親北京的國民黨,給香港人的啟示是,北京的胡蘿蔔不是那麼好吃、棍棒也不是那麼可怕,只要你有決心維護本地的核心價值,那些親北京的勢力、政客最終還是翻不了天。不過,以現狀而言也可以說,香港悲了,不知何時能像台灣那樣用一人一票教訓親共政黨、親共政客?


李平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旺角清場的二三事

梁振英政府官員或很多香港的中年人仕,這些人面對來勢洶洶的新浪潮民主運動,卻用了他們自以為是的心態去面對。他們以為新浪潮人類會如他們一樣害怕監禁和留案低,也以為年青人與他們一樣有暴力潔癖,香港中年人很多的人生觀都是物質主義,人只會為物質而付出代價。

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結果卻是他們無法處理新浪潮民主運動。年青人很多都不太重視監禁甚致流血,他們視公義公平的社會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這個思想與他們的上一代有很大的分歧。其實也是整個佔領行動與政府膠著的重要原因,親政府人仕還以為君權神授,人民有責任去服從政府的決定,人大是皇帝梁振英是朝庭的臣子,有天然必須遵守的義務。

英國在經過數百年的轉化,皇權不斷下降,現在只淨下象徵性的權威,沒有實際權力,現代人對君權神授必須尊重早己視為笑話一則。中國佔領香港後,卻重新引入帝皇將相,把中世紀的皇帝管治思維引入現代香港,於是產生無數問題。香港變成十九世紀末的滿清,忠君愛國的社會,但係社會上有一大部份精英接受現代思想,早己經放棄君臣的管治模式。中國如果想繼續管治香港就必須了解這套皇權管治思想在香港是沒有效用的!

今天香港人只有殘留的軀殼。香港人經常要非暴力,和理非非,連爆玻璃都緊張過比警察打。人民到底有沒有義務遵守不公義的法律、不義的執法者人民也是否應該遵守? 面對不義法律,守法根本是岸居?沒有法律的制裁,只淨下個人道德的制約,用自己的身體去阻檔暴力,甚致達到一些最底程度的暴力,例如阻街和強行進入是否也是不容許呢,香港人應該再反省一下自己的非暴力定義呢!

有人問仲佔落去到底有乜用,對政府不痛不癢,冇乜作用,如果真係無影響,政府就吾會搞咁多花臣去清場,政府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政治上一定要清場,因為佔領行動影響政府的威信,金鐘對政府是象徵性,所以很重要,旺角卻是有實際效用多於象徵,中國自由人日日見到香港人瞓街,習總也不好過,作為市民面對旺角清場,還是要繼續搞下去,去鳩嗚也好,去放題也好,日日搞天天搞,吾好比佢停。

香港飯民組織不知所謂的其中一個表現,點解咁多次的警察濫用權力/暴力對待示威者和市民,飯民都沒有讉責聲明或是遲來的指責,其後他們又有冇要求政府全面調查所有的暴力濫權事件呢?這些都是理非和議會議員的工作吧,點解好像冇事發生一樣,你話你支持抗爭,你地要和理非,你地都有大把工作可以做,唔係得把口淨係指責抗爭者暴力架!

在共產殖民政府強大的勢力下,有時很多的普世原則也要暫時讓路,這是抗爭運動下沒有辦法的辦法,香港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有一些民主的原則也可能要暫時退讓。說的是甚麼呢,例如學聯的改選,中國統戰部一定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滲透,在民主的原則上,任何人都應可以出任學聯委員,但如今的情況各方一定要昅實會否有紅底的人進入學聯,並要立刻禁止。這與家庭團聚的問題是一樣,假使同意家庭團聚很重要,也必須配合香港整體安全和大環境去衡量,殖民政權用移民政策去滲透香港和改變香港,這是香港的安全問題,不得不嚴格限制!

有人覺得唔應該以暴易暴,對差佬不斷打人都唔好起人所有的低,部份同意,即係人家的老婆仔女唔關的不要起底,但佢個人的私底應該被起,特別是涉及公事的, 就應該公開,這不是如果咁做同佢地有分別的問題,而社會失去公義的評審制度問題,社會都不公平,警察開工可以見人就打,打徒人又得,又記者又得,屈市民犯 罪都得,少數公開的事件中,警察最多都係調職,最後冇事兼有長糧,人民繼續出錢養佢地,FAIR咩,即使最壞的情況光明磊落,社會上都會有人出二三千萬救 濟,相反的,市民在旺角鳩嗚己經要懲款坐監了。當有人覺得要繼續用最高的道德光環規範市民的反擊行動時,可能他們還沒有比警察無理拘捕,又或他們可能從試 過和遇過警察的暴力,當然更沒有遇過警察打人後不了了之的情況,那個離地的道德感召,在今天可能真的是過時了,香港面對的敵人,不再是斯文的英國人,而是 暴戾的野蠻中國人

最新的黃飛鴻電影

其實之前講過,新黃飛鴻電影採用全普通話播影,即使來到香港也沒有粵語配音,電影好像連尊重香港人也沒有。

這其實代表著的是甚麼?那是一種今日中國北方文化主導的表現,中國各地也要臣服於中國中原統一的文化之下,今日的中國官方文化賤視廣東文化,他們的推普動基非常明顯。有人卻說以前金庸小說也說廣東話,如果事事根足歷史是不可能的。

黃飛鴻說粵語不只是歷史問題,黃飛鴻系列電影也是香港電影象徵,那是和香港文化問題,試想想如果香港的所謂合拍片,拍出一套電影講李小龍但全是講普通話,更而且又要在香港播放,港人感覺怪怪。當年關德興用粵語拍黃飛鴻成為世界紀錄,其後也有李連傑的黃飛鴻系列,李連傑和趙文卓的黃飛鴻也是配上粵語才在香港上映。今日有關方面好像強迫把黃飛鴻由香港文化神壇移走,他們把黃飛鴻由廣東搬到中國北方的新神壇之下。

滿清民國時代的中國地方語言百花齊放,而黃飛鴻是廣東人的地方民間傳聞,在香港卻成為民間的英雄故事,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對黃飛鴻的英雄事績都很享往,這是個廣東的英雄故事,是廣東的地方傳說,怎會變成北方人的故事,這個文化傳統問題,也是今日中國中央政府是否尊重地方歷史和地方問題。

2014年11月27日星期四

香港製造:二澳復耕 香港有米(蘋果日報)

香港製造:二澳復耕 香港有米(蘋果日報)

 
高度城市化和機械化的結果,一切只是買賣而已。當一包米只是超市貨架上的一件有barcode的貨物,對於你或我,意義就只在價錢。然而當你曾經目睹過禾 穗由青轉黃的變化,米便不再只是填肚的食物,還包含農夫的心意。對物有情,便會起珍惜之心。曾經荒廢了數十年的二澳村,近兩年在二澳農作社規劃之下,開展 復耕計劃,慢慢打造本土農作基地。看着曬得黝黑的農夫辛勤照料着日漸成熟的禾穗,以後吃着那一口甘甜的飯,我也會想起那一片漸漸金黃的稻田。
記者:謝翠玲
攝影:伍慶泉、陳永威、楊錦文
二澳在哪兒?就在大澳再遠一點,要由大澳經鳳凰徑步行四十五分鐘,或從大澳坐十分鐘街渡才到達。逢有人問起,這是最簡單的概念。二澳在大嶼山西南方,原稱 義澳,後來因為繙譯有誤才成了二澳,分新舊村,二澳村民本來以務農為主,數十年前村民陸續搬走後,村落便荒廢了,直至兩年前,二澳農作社成立,以重塑香港 本土農鄉風味為目標,招募農夫為這塊地重新作開荒牛。

稻田再現 土產特優米

上岸後步行了約二十分鐘,由沿海景色漸漸轉眼成滿目綠林,終於看到眼前一片廣闊的田地,數十畝的土地,因為人手問題,還未完全開墾。二澳現在已開發的有六 畝地,主要用作種植有機稻米。然而一切由零開始也未必是壞事。二澳天然水源充足,加上久沒人為發展,無污染,很有開發有機種植的條件。現時農地只開發了兩 年,還差一年便可申請「香港有機認證中心」的認證。
曾幾何時,香港的元朗絲苗也曾有一番風光,俱往矣。然而可喜的是,近年塱原、南涌、荔枝窩,還 有二澳,也開始重新種植稻米,雖然加起來總量始終有限,但香港人能吃香港米,想想還是有點教人激動的。二澳一年種兩造米,即將在下周收割的晚造米包括華 航、特優和美香占三個品種,預計是兩年來最好的一造。兩度走訪稻米田,兩星期前農夫Kevin檢視稻穗時也說這次榖粒飽滿,就等收乾水便可收割。 Kevin算是半途出家,在加拿大留學讀環保地理的他,回港作物業管理十多年,但到底心繫大自然,終於在兩年前決定加入二澳農作社。新田新手,去年首造白 米只收了一百公斤,第二造米更失收,今年七月收成有四百八十公斤,最期待的便是即將收割的晚造米,怪不得他們這麼緊張,怕又被鳥兒吃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有機蘿蔔 製手工菜脯

我這城市人,竟認不出農夫鏡叔腳下是一片蘿蔔田,直到他彎下腰拔出一條條蘿蔔才發現玄機。二澳種了兩「水」蘿蔔,「早水」蘿蔔這幾天便會收割拿去做菜脯, 十二月後才收割的「晚水」蘿蔔更大更肥,到時拿去做蘿蔔糕便最正。
正在檢視蘿蔔的鏡叔加盟二澳農作社,原來出於貪玩。約兩年前,鏡叔在大澳經營的 私人屠房不獲續牌,他便四出逍遙遊玩,給二澳農作社的人碰上,後來知道他曾務農,便邀請他加入。鏡叔的務農經驗可指導其他新手,但因為這兒是有機農田,對 鏡叔來說也是一個新挑戰。他說:「像以前是會用殺蟲水啊,但現在則用有機方法殺蟲,還要摸索。」如今他最自豪的,是自己種的蔬菜健康無農藥,這也是他努力 種田的推動力。


薑和洛神花 副產品增值

挖完蘿蔔,又到隔鄰一塊田挖薑,再加上早前剪下來的洛神花,滿手的食材,換了在其他農場應是直接賣掉,但在二澳,它們會先落到農務督導林鎮盛 (Patrick)手中,然後製成其他的食物副產品。Patrick本來是著名高級酒店的大廚,後因健康問題被迫休息,其間跑了去種田,後來更辭職轉做務 農工作。直到這兒要開發,他便來了。
Patrick現在是技術指導,他笑言缺人手時還是要落手落腳幫忙的。除了米,二澳其他蔬菜產量少,運輸開支大,直接賣不划算,他索性把食材用來製作副產 品。他說:「香港農夫比較直接,種了菜便賣,賣不完便會棄掉,但其實可以多想想還有甚麼用途。」像他剛研製的薑米脆餅,便充份運用到二澳出品的食材,包括 以二澳米磨粉取替麵粉,自家種的薑和洛神花,額外添加的只有牛油和蔗糖,連發粉也不用,以保持天然原味。Patrick更有一個心願:「也許日後可以再辦 一些工作坊,教市民自己DIY。如果他們對食物更有認識,也就會更喜歡買本地食材,到頭來也是推動了本地農業。」

原條香茅 製防蚊油

大型的稻田都在舊村範圍,離小渡頭較近的新村田地規模較細,作為試驗農作物的實驗地,像剛長苗不久的士多啤梨,還有香茅等,都是種在這邊。二澳農作社營運 經理李立航帶我去收香茅,我找來找去都只看到一堆長及腰高的雜草,直到看到植物的標示才知沒弄錯。香茅是草啊!不過用途多多。平日我們買來做香茅豬扒的是 剪走長葉的曬乾根部,沒看過原條並不出奇。這兒的香茅會拿出大澳煲新鮮香茅水作特飲賣,也會把香茅加工浸油,製成有機防蚊油。

二澳農舍(二澳農作社門市)

大嶼山大澳吉慶街60號

二澳農作社(訂米查詢)

網頁:http://www.yi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