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化蝶記
細看內文,原來李家超今天在Facebook上載影片,拍攝自己遊蝴蝶園,形容政府施政是「破繭成蝶」。他以「繭」比喻限制、困難,「破繭」就是破局求變,聲稱「只要我們主動『破繭』破局,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一定能讓香港變得更美好」云云。
我第一反應就是:咦,你想「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為什麼立法會卻有「四不講」呢?(詳情可看《信報》余錦賢專欄或我昨天寫的文章)難道「破解」問題之法,就是首先「破解」那些提出問題的人,把質詢的聲音都壓下去?
至於「破繭成蝶」這個比喻,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只令我隱約feel到一種「軟對抗」式嘲弄。李家超的Facebook帖文是這樣寫的:「破繭後的蝴蝶,視野定必更開闊,就如改革求變的香港,我們必定能展翅高飛,綻放新的光芒!」
根據這幾句話,你認為他的意思是香港現在「破繭」了嗎?「定必」、「必定能」都不是陳述事實的字眼,只表示有信心「將來一定做到」。也就是說,李家超承認香港還在「繭」裏,困難重重,跟「由治及興」口號未免自相矛盾。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繭」代表限制和困難,那麼困難的源頭在哪?答案自然是「作繭自縛」了。「破繭成蝶」好像充滿正能量,但細心一想,就知道它無非兜一個圈暗示:(一)今天港府還未破局;(二)這個困局是他們自製的。
其實香港早就不是幼蟲了。1841年開埠後,由小漁村蛻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其間風雲際會,虎嘯鷹揚,雄豪輩出。回首前塵,香港半世紀前已經破繭而出。怎麼到了2025年,昔日繁華倒像是南柯一夢,什麼都要重頭來過,等待「破繭成蝶」呢?
儘管香港已過了「破繭」時期,但友人K輕改一字,稱為「化蝶」(中文真是博大精深),我則覺得十分貼切。不妨扯開講一點典故。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以「化蝶」比喻殉情,很多人以為源頭是梁祝悲劇,但其實是更早載於《搜神記》的韓憑夫婦故事。
話說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妻子何氏是大美人,康王見色心起,不但將她搶走,還流放韓憑去修築城牆。韓憑寫了一封遺書給何氏,便憤而自盡。何氏被宋王強搶為妻,鬱鬱不樂,得悉韓憑已死,自己亦生無可戀,便把衣服偷偷弄破,趁着跟宋王登高台時,一躍而下。宋王的侍從想抓住她的裙裾,結果「着手化為蝶」(見《太平寰宇記》卷十四引《搜神記》)。
我猜想,這兒「化蝶」的原意,很可能是隱喻何氏縱身躍下之際,宋王侍從所抓到的衣服都片片碎裂,紛飄空中,彷彿蝴蝶飛舞。後來大家把景象幻想得更加凄美,就講成何氏本人「化蝶」去了。這個殉情典故比梁祝流傳更早,大概是後人把兩者二合為一的。
然而香港何時有殉情呢?問世間情是何物,這個「情」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個理想、一套制度、一種文化。至於色迷迷的「宋康王」又指誰?我沒頭緒。這方面,你應該請教那些老是說「there are a lot of girls」的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