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衛小潭山及鷺鳥林,反對西環湖建夜市,不滿桃花崗被剷平,澳門人的保育意識突然增強不少。這種公民成長,這種對自然生態、草根文化、公共空間的關心與著緊,反映了澳門人對城市發展的什麼看法?這個大議題,或許可以從台灣旅行風談起。
這幾年,港澳人很流行去台灣旅行。傳媒關於台灣的各種報導與資訊,亦在倍數增加。悄悄地,多年前曾經一講台灣就要談到議會打架並馬上皺眉頭的港澳人,突然對台灣趨之若鶩:去台灣書店感受文化氣息,去台灣夜市體會庶民風情,去花蓮台東欣賞大自然之美,都為人津津樂道。
港澳人對台灣的觀感是如何變化的呢?是台灣改變了,還是我們看台灣的目光改變了?
對台灣的負面印象
90年代,我在台灣讀書。當時,不少赴台升學的澳門學生回澳都要面對親友的批評:「台灣怎麼那麼不文明,立法委員一天到晚打架?」「台灣的市容髒髒亂亂的,有點像廣州!」「台北的交通很恐怕呀!」「台灣的房子都很舊呢!」簡單歸納一句:台灣又亂又落後!當時的我,正享受台灣校園生活,並覺得台灣無論是出版業、學術氣氛、社會運動、文化氣息都比港澳要好,但對於親友的負面評價,我也百詞莫辯──當時台灣正在蓋捷運,交通很糟,台灣也沒有像港英政府那種滿口流利英文的華人官員,而政局又的確有點混亂。
90年代末,我畢業後回澳工作。由於臨近回歸,當時澳門畢業生傾向到內地升學。我當時上一個電台節目,與不同地方的留學生談異地學習生活,主持人讓 聽眾打電話來詢問升學情況。我很記得,當晚打來問台灣情況的學生非常少,而對內地有興趣的則佔大多數。主持人私下說:澳門人升學捨台灣取內地真的是個趨勢 了。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大概在七八年前,澳門再吹赴台升學風,留台學生數字逐年回升。同時,台灣成了港澳人的短線遊熱點,而眾多的旅遊節目與雜誌,亦 把在中正紀念堂(現在是自由廣場)、陽明山、西門町以外的台灣面貌介紹到港澳。一時間,我的那些從不對台灣特別有興趣的朋友突然愛上遊台灣,有專門去逛書 店的,有尋訪特色咖啡店的,有熱愛夜市小食的,有探索中南部或東部城市的。他們總在去完台灣之後如數家珍,說去了什麼有趣的地方,似乎比我這個在台灣生活 了四年的人更熟悉台灣。
從陳水扁到《流星花園》
這個轉變非常有趣。首先,台灣的確有改變。在90年代民主化之後,台灣政界經歷打打鬧鬧,而陳水扁競逐連任時那兩顆子彈,更把港澳人對台灣式民主的負面印象推上高峰。 然而,後來馬英九上場,台灣進行第二次的政黨輪替,而且和平得很,而議會文化亦有所改善,殿堂上不復當年暴力。自此,港澳人對台灣政治改觀,甚至悄悄羨慕 起他們的民主發展。
另外,90年代末的台北進入捷運時代,交通與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令遊客對台北好感大增。
功不可沒的還有流行文化。《流星花園》的空前成功,F4的紅透亞洲,掀起台劇風潮,令港澳年輕人嚮往。流行音樂人如周杰倫、台灣電視節目如《康熙來 了》等亦攻陷華人市場,接著的《海角七號》又令台灣電影起死回生,這流行文化的魅力對年輕一代的影響甚大。台灣文化,突然變得很潮很年輕。相反,香港影視 文化卻在迅速老化。
儘管台灣有變,但更有意思的,似乎是我們看台灣的目光變了,對於何謂美好城市的看法不同了。
曾經,我們用香港的標準看台北,覺得台灣沒密集的高樓大廈,沒那種極度擁擠的所謂繁華景象,台北似乎不夠現代化,甚至有點土。但近十年,這標準漸漸 改變。很多人喜歡台灣,就是因為她有時的「土」;因為她「土」,因為她不夠「現代」,也沒經歷香港的「地產主義」,因此沒有對傳統及草根的城市文化趕盡殺 絕,容得下在很多大都市缺乏的人情味,找得到充滿草根味的夜市,保得住傳統老舖及老舊書店。
20年前的港澳,人們盲目相信城市現代化,夜市或老書店縱然可愛,卻不值得大書特書。今天,我們卻堅信夜市或老書店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優質的重要標準。
另外,港澳人也對文化越來越多重視。儘管近年有實體書店倒閉,但台北至今仍是書店文化最佳的華人城市。有中產氣息的誠品連鎖店,有屹立不搖的唐山等 舊書店,有女性或同志書店等主題書店,很多元化。就是在東區或師大附近的咖啡店,也有擺滿各種書籍的。至於台灣的大小美術館,亦質優量多,近年發展文創, 也稍有成績。
但在20年前,港澳人衡量一個城市的好壞,似乎是有沒有很多銀行與高樓大廈,而非有沒有文化氣息。
第三點也很關鍵的,就是港澳人漸漸對擁擠的大城市生活厭煩,而愛上台灣在鬧市外的自然風光。近的,去北投住一間特色的溫泉酒店而足不出戶;遠的,去 花蓮台東看花看海,體驗「慢活」與綠色生活,並住進一間雅致民宿,而非國際連鎖酒店。這種接近自然、親近庶民的生活,在港澳都不易找。
而很多人越來越察覺到,曾經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維港密集建築群,其實沒給香港人提供優質生活,而澳門引入大量外資與賭場,亦未必提升我們的生活素質。當我們發現城市生活其實剝奪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被美好自然風光包圍的寶島,就成為一些港澳人的心靈避難所。
台港澳對城市生活的反思
當然,過去十年多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也是台灣受歡迎的原因。以現在的旅遊業規模,已經不滿足於只介紹中正紀念堂與101大樓。從小食到書店,從溫泉到民宿,市場需要大量台灣資訊。然而,在這旅遊熱背後,是港澳人對台灣從輕視、重新認識,到讚不絕口的一百八十度改變,這帶來很多關於城市發展與城市文化的啟示。這20年,台灣自 然有不少進步,而港澳人的價值觀轉變亦甚具意義:終於,從四小龍的情結走出來之後,經歷過「地產主義」的毒害,經過幾波保育運動之後,香港人對台灣的喜愛 反映了對城市生活的反思。
至於澳門人,在賭業與旅遊業的高速發展下,亦失去了以往休閒的小城生活。愛上台灣,其實亦是對澳門城市生活──如缺乏文化氣息、自然環境買少見少──的不滿所致。
過去20年,台港澳都經歷劇變,其中很重要的,是大家不約而同地對城市發展作出反思,不再盲目追求發展,不再執著於經濟數據──這亦是一個全球趨 勢。而在這方面,雖然台灣在環境及文化保育上也有其自身問題,但起碼,台灣為內地港澳都提供了相對好的示範:一個優質城市,不應該是以有多少跨國企業與高 樓大廈來衡量,而一間民宿、一個夜市、一間獨立書店、一片沒被污染的風景,才是一個城市的真正魅力所在,因為那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生態與文化的永續發展。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17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