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鐵板神算」董慕節走了 馮睎乾十三維度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0422

「鐵板神算」董慕節走了

年紀稍長的香港人,大都聽過江湖上有「鐵板神算」、「半仙」之稱的董慕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董慕節可謂香港首屈一指、紅透半邊天的術士,當時有人估計他年賺逾二千萬港元。我有朋友恰巧認識「董神算」家人,昨晚得他相告,才知悉這位叱咤一時的香江奇人已在上星期過世,享嵩壽101歲。

我把消息轉告朋友,他們都大表驚訝——大概因為董慕節銷聲匿跡多年,很多人以為他早已仙遊,沒想到他居然活到「九運」。一位年長於我的友人更說,他的父母在七十年代中已找董慕節批命,當年其雙親已形容董為「老人」,哪裏想到他還可再活五十年,難怪人人嘖嘖稱奇。

流傳於世的董慕節「神話」不勝枚舉,往往真假難辨。有說他在上海曾為周恩來批命,命書有句「一字記之曰青,不得不防」,周恩來當初還以為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民黨,多年後才知道是指江青。說周恩來找董批命,我是信的。入民國後,上海很流行「鐵板神數」,名流政要、知識分子都有批過(連錢鍾書和楊絳也各有「命書」),所以周恩來找董慕節批命,一點也不出奇。但董是否批過「一字記之曰青」,就只有天知道了。

董慕節從上海初到香港時,並非什麼「半仙」,主要顧客只是舞女,全賴八十年代後期得《明報》專欄名筆吹捧、社會賢達加持,「董半仙」傳奇才不脛而走。很多人皆知道:馬榮成受批文「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啟發而創作《風雲》;袁天凡因獲董慕節提點「四十歲前勿創業」而避過百富勤一劫;甚至連戰與宋楚瑜參選總統時,兩位夫人也曾經前往香港給董算一算,結果拿回「有命無運」的批示⋯⋯就算到了今年,劉松仁受訪,仍不忘提起董慕節曾批他的一句「演盡歷代聖賢人」。

不管你信不信「鐵板神數」(我自己就有點疑惑),都無法否認「神數」確曾是香港「黃金時代」一個社會現象,而「董半仙」正是這個現象的代表人物。他成名後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了,但董如何成為「生神仙」,恐怕知者甚少。幸好董的前輩韋千里(1911-1988)在1986年《命和運》月刊雜誌曾撰一文,為董慕節鮮為人知的前半生留下珍貴紀錄,以下內容取材自韋的文章,嘗試勾勒出「神算」40歲前人生的一鱗半爪。

董慕節是浙江紹興人,原名沈均輝,生母早年去世,父親娶了繼室,家庭不和。1948年,董慕節25歲,正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他在上海經營棉紗失敗,舉目無親,身體又不好,該年初冬,就找韋千里指點迷津,並自言無家可歸,望韋千里介紹工作,但求三餐一宿。韋千里見他人尚機靈,就收留了他,讓他在自己開設的證券行工作——韋千里當時在上海已成名廿多年,算命生意興隆,還開了證券行買賣股票。

那時候仍叫沈均輝的董慕節,日間向韋千里報告股票行情,晚間就問東問西,要韋教他排八字起命盤,但韋千里總覺得他志不在此。1949年,中國發生人所共知的巨變,證券市場全面停頓,董慕節蝕了大錢,又丟了工作,幸好寄宿在韋千里的家,生活暫不成問題。董賦閒無事,便向韋千里討教命理,希望早日掛牌,自立門戶。

韋千里見他只求速成,便對董慕節說:「子平之學,易學難精,決非一夕之功,以你的環境,不如改學鐵板數,容易學會,這是眼前最好的急就章。」(子平之學,即算八字)之後,韋千里便把董介紹給專門研究鐵板數的老先生汪懷節。那年,董才二十六歲,記性好,又熟諳珠算,不到三個月已學成鐵板數(分分鐘快過你學外語),能夠出來跑江湖了。

是年董慕節在上海結婚,女方是棉紗業殷商陸文中的侄女、陸祥祁的妹妹,由韋千里證婚。韋千里稱這位陸小姐「很賢淑,和藹可親」,深慶他得此賢內助。董學成鐵板數,韋介紹他到南京西路人流暢旺的大觀園掛牌做生意,聲名鵲起。其時韋千里已南遷香港,董慕節仍寫信給韋,說他要印小冊子宣傳,求韋寫序,韋亦樂意幫忙。

要成為「生神仙」,第一步通常是有「名人光環」。1952年,劉海粟到大觀園小遊,順便請董批命,講劉的過去大多應驗(鐵板數最出名的,是講過去的事奇準無比),劉便把董介紹給名畫家吳湖帆。吳湖帆的長子其時因「反革命罪」被槍決,董慕節算吳湖帆的命,劈頭第一句就是「長男死於非命」,令吳大為佩服,董旋即拜吳為師,從此董的所有招牌文件,都出自吳大師的手筆。

1959年,董慕節來香港,在九龍開業,為歡場女子算命,什麼「一夫又一夫」、「夫為夷人」、「明夫暗夫」、「老夫少夫」、「學養子而後嫁」等「金句」,令眾女驚為天人,於是輾轉推薦,令董慕節其門如市。後來他搬到天文台道,生意應接不暇,無介紹的不見,批命的價錢也由50元漲至400元,還要輪候三個月,生活亦逐漸豪奢起來,韋千里形容為「算得風雲際會」。

董慕節「成仙」軌跡,大致如此。韋千里的文章講到這裏,尾聲還提及一件事,涉及董慕節的家庭問題,但事件跟他成為「半仙」的際遇無關,我就不引述了。

八十年代香港,紙醉金迷,人人活在夢幻之中,北有特異功能,南有鐵板神數,五光十色。「神數」得報紙雜誌推波助瀾,是真是假都不重要了,最緊要是「神仙」出世,指點如何發大財,在這種時勢下,「董半仙」應運而生,是何其理所當然的事。如今年過百歲的他在「由治及興」的香港仙逝,似乎意味着那個夢一樣的時代,終於消散得了無痕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