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聖保祿修院外的「棉花路」T字街牌懷疑被盜,引來全城關注。其實全港還有近百個六十年代前誕生、具殖民地色彩的T形街道路牌,你有在街頭牆角看到嗎?不要等失去才懂珍惜,跟我們來一個舊式街牌遊。
香港歷史研究社的理事長李澤恩(Stanley),跟一班同好走訪全港各區,尋找舊式街牌超過20年,現已記錄近200個T形街牌。這些街牌原本置在舊建築物上,近幾十年不斷重建、清拆,令這些街牌極速消失,為了讓公眾能親身認識這些街頭文物,他們決定開放T牌位置的紀錄,製作了舊式街牌文物地圖,讓公眾共同監察街牌的現況。Stanley說:「舊式街牌只會在舊區出現,在1960年之前已經發展的地區,例如中上環、灣仔、深水埗、油尖旺等。」
第一站我們跟Stanley來到上環華寧里,尋找統稱作石屎街牌的英泥製街牌,算是香港現存最舊的款式。Stanley說:「應該是約1900至1910年代,相信當年有人買了這塊半山地,建了平台然後在上面建屋,把這條通往平台的樓梯命名為華寧里,製作了這個街牌。」這款用英泥在牆壁上倒模,再把街名刻在上面的街牌,很多時會因為斜坡鞏固工程或樓宇拆卸而清除。
伸手可及 英泥製華寧里
除了華寧里,同款街牌在西環的西尾道及堅尼地城的石山街仍可看到,不過華寧里這一塊是唯一在視線水平線內,而且伸手可及。Stanley解釋:「以前很多街牌也是可觸及的,但由於款式不停轉換,容易觸及的街牌,亦更容易被換掉。」來到華寧里,不妨觸摸一下這塊百年英泥製街牌,但千萬不要破壞它!
來到西港城這幢前身是舊上環街市的法定古蹟,可以在同一個位置看到兩塊舊式街牌。右手邊有內街「安泰街」英泥製街牌,對比華寧里的街牌顏色較鮮明,明顯曾翻新;左方的「干諾道中」街牌明顯是較後期生產、用生鐵鑄造的T形街牌。Stanley表示:「我們發現干諾道中這塊T形街牌的底層,好像有一層英泥,估計這塊鐵牌下面,應該是一塊舊的英泥製的街牌。若跟安泰街那邊比較,英泥厚度比較薄,有機會是因為在日治時代,干諾道曾改名做『住吉通』,日治政府把原本的街名磨平了,所以重光後要在上面再放置新的街牌。」
另外還有個有趣發現,干諾道中T形街牌,是和干諾道西的新型路牌放在一起的。那麼,西港城對出的是干諾道中還是干諾道西呢?其實干諾道中的盡頭是安泰街交界處,新路牌的擺放位置的確令人有點混淆。
看完法定古蹟上的舊式街牌,轉身來到了同是法定古蹟的中式廟宇──灣仔玉虛宮(北帝廟),欣賞另一塊歷史悠久的舊街牌。這塊石水渠街鐵框瓷磚街牌,鐵框入面放了街道名的瓷磚。雖然物料不同但因為款式相似,推斷是跟英泥製那款差不多時期出現(約1910年代)。Stanley說:「我們在一張舊明信片上,發現到這塊T形街牌的痕迹。明信片上的石水渠街,真的有一條水渠,前方的律敦治醫院當時還未興建,還是前身的海軍醫院。這間古廟亦一直存在,而且還有這幅街牌痕迹。那張照片已經有很久的歷史,從而引證到這塊街牌也有很久的歷史。」
由法定古蹟玉虛宮,經一級歷史建築藍屋,再到灣仔街市,短短的路程便能發現不同款式又相對密集的舊式街牌。
凹角街牌 三十年代已出現
藍屋景星街街牌是凹角T形的,灣仔街市附近的太和街和交加街的T形街牌卻是圓角的。Stanley說:「凹角街牌的使用時間相信較長,因為我們在1930年代的歷史相片已經能看得到。至於方角和圓角是比較特別的例子,是在1960年代左右才出現的,當中圓角只在香港島出現,而方角只在九龍區出現。」
太和街圓角T形街牌,在分岔路最前端的當眼處,雖有銹迹但黑白分明,算是保存得當。而且肉檔檔主刻意把橫額放底,不阻擋着街牌,讓更多有心人能到此留影。走進交加街那邊的鐵皮檔,排檔及店舖加設的帳篷擋住了視線,要細心看才發現,在一間50至60年歷史的肉檔上,那塊交加街舊式街牌。「除了這塊街牌,這肉檔也有特別之處。我們看到水磨石牆上,有一些Pork、Beef字樣。水磨石很常見,但是有字的便很少。可能這裏多外籍工人來買食物,所以便在這裏寫下,有甚麼肉類可以購買。透過周圍發掘街牌,亦認識了很多社區,發掘到很多周邊事物,對我來說也是得着。」
店舖執笠 「福華街」重見天日
至於九龍區,深水埗北河街可說是保存了最多舊式街牌的街道,Stanley十多年前開始搜羅全港街牌時,曾發現共8塊北河街T形街牌,但因為社區重建或是店舖裝修,現在已經少了一半。
在北河街荔枝角道交界的報紙檔上方,鮮黃色牆壁上可看到一塊方角T形街牌,Stanley說:「這一款我們叫作方角街牌,可在深水埗區發現,這款街牌的中文字,是由左寫到右的。」走過一點在北河街醫局街交界,亦可看到同一款街牌,不過因日久失修,連字體也看不清了。幾步之隔,北河街海壇街的那塊便是凹角T形的,更可比較到中文街名由右寫至左的分別。
「鴨寮街」多花款 成古玩店老闆珍藏
在鴨寮街近桂林街一段,鐵皮排檔上方,探頭亦可以發現在唐二樓的騎樓上,掛着了一塊凹角T形鴨寮街街牌。Stanley說:「要數鴨寮街中最特別的街牌,是一間賣古玩的舖頭,收藏了一塊舊的鴨寮街街牌,放在地上給人欣賞。」凹角T形街牌,由1930年代到1950年代都有在使用,橫跨了幾十年,但當中有些細微處稍有不同,「跟剛才抬頭所看到的鴨寮街街牌,這塊中文字比較粗,相信當年因找不同的人執筆製作字體的模具,因為是手作,所以會有差異。」
曾用紅字 易甩色改用黑字
最後一站來到了福華街楓樹街交界,在一間已結業、位於角落的店舖上,有一塊大長方形、中文字甩得七七八八的福華街街牌,Stanley解說:「這款長方形路牌,其實是政府在1960年,取替T形路牌的第一個款式。特別的是中文字原本為紅色,但其後發現紅色較易脫色,看得不清楚,之後便全部轉了做黑色。」
最令Stanley興奮的是,這塊街牌其實是去年舖頭結業、店舖燈箱拆除後才得以重見天日。Stanley說:「我們就如尋寶一樣,不知道哪裏、哪時會有發現,亦不知道它何時會消失。發現到一些舊式街牌,很有滿足感。我希望市民就算沒有興趣,也可以留意這些舊式街牌,至少知道它們的存在,亦希望政府在舊建築重建清拆時,保存街牌,但不要只放在倉庫塵封,找個機會放在那條街上,再次展示。」
記者:鄭汝翹
攝影:張洛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