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日星期一

《Soul 靈魂奇遇記》— 自我即地獄 由無念至生命的純粹

 《Soul 靈魂奇遇記》— 自我即地獄 由無念至生命的純粹


圖片素材來源:Pixar YouTube 影片截圖


【文:陳曉桐】

或許是太久沒有看電影了,感覺完全陷入了電影的劇情,對上一次已是 2019 年尾的《返校》。繼《Inside Out 玩轉腦朋友》和《Coco 玩轉極樂園》後,今次這齣電影的深度又創出新高,刷新了我心目中的卡通片排名。上一次 Coco 探討生死,今次則探討生存的目標與意義,可見 Pixar 的野心越來越大,而它的質素也沒有令人失望。我甚至能明確地說《Soul 靈魂奇遇記》是給大人的卡通片,涉世未深的小孩一定不明箇中真義。

 

Soul 劇照

Soul 劇照

Soul 劇照

 

電影的世界觀挺特別,人的靈魂特質在出生前被設定的。每一個靈魂都有一張證件,上面有五六個格子需要被填滿,性格特質佔大多數格子,例如火爆、內向、自我中心,這些都是被管理一切的靈魂保姆設定的。而最後一個格子是你來生的興趣,也可以說是生存意義,需要由靈魂導師為你發掘。可以很難找到也可以很容易,比如說一個靈魂吃了一記足球「波餅」,卻立即找到了生存意義。只要最後一格也填滿了,就能獲得地球通行證成為人。

《靈魂奇遇記》(Soul) 劇照

《靈魂奇遇記》(Soul) 劇照

熱愛藍調的男主角迦納,他的夢想是成為樂手,但現實卻是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人接近中年還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生活自然無精打采。正當夢想的機會來到,他卻失足跌下坑渠身亡了。迦納的靈魂誤打誤撞遇上另一個主角「22號」— 停留了幾千年也找不到生存意義的靈魂。兩個角色設定對比很大,一個是入世已深,另一個是根本未入世;一個是向死,一個是迎生。迦納成為 22 的靈魂導師後,和他做了個交易,只要 22 號得到地球通行證就會轉讓給他,讓他活過來填補「枉死」的遺憾。

22 號遇過很多優秀的靈魂導師,古代有普羅米修斯,近代有林肯、甘地、德蘭修女⋯⋯ 每一個都以失敗收場,他的滯留令一眾靈魂保姆十分頭痛。再加上他固執和火爆的脾氣,可想而知男主角和他的相處時有多大的火花。22 號不敢入世的原因之一是「成為人就不會自由」,反問男主為何還要主動跳入火爐。在此我想問:所謂的心靈自由真的存在嗎?無拘無束地活真的是自由的體現?

《人類大歷史》這本書曾經帶出,每個人的內在都是一所監獄,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被囚禁在這個小房間裏。無形的囚禁比有形的囚禁可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當然此刻的我覺得汲取取知識時 — 我是自由的。我們只能透過知識把心裏的房間越建越大,但它仍會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什麼是自由?我們永遠都不自由嗎?想不到西方的思想「自由」能用佛學來解答,答案大概只體現在能林夕的填詞:

「一剎那懷念 無一剎那無念

一呼吸千百度意念 一轉身轉眼又轉念

釋放了殘念 還可以有何念 可不念」

所謂的無念,意識到並接受它的本質是無處不在,進而放下執念。

當所有人、靈魂都獨一無二,而那個世界裏的靈魂保姆憑什麼決定靈魂的性格?他們以為自己給予小孩機會發展,但實情是摧毀每一個小孩的獨特性;他們以為每一個人都能用一樣的方法找到人生意義,但實情是有靈魂對此方法水土不服。22 號被視為怪胎,這不是他的問題,而是方法不適合,制度問題。

22 號的靈魂意外地進入了迦納的身體,初嚐美食的滋味、見證紅葉在夕陽飄落的一刻、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些美好的瞬間都使 22 號動容,但迦納卻對此摸不著頭腦。明明是日常生活,有什麼值得留戀?明明追求人生目標才是生存的意義啊。

看到 22 號躺在地下的排風口單純地玩耍、小心地收藏飄落的紅葉和一塊最愛的貝果,我的心頭一緊,我們大抵忘記了如何用單純的目光看待世界。「你們都只會追求目標,人生不只有熱情。」所以靈魂保姆無奈的一聲告誡,完全撼動了我的內心世界,大家都被電影一開頭的情節擺了一道,人生意義不止於此

迦納說,地下鐵的每張臉都是疲倦至極,因為他們過著重重覆覆的生活,失去了存活的意義。但終於實現夢想的他,衣服光鮮亮麗明顯與地鐵車廂的氛圍格格不入,迦納卻成為了他們的一份子,目光呆濟地嘆著氣。那種空虛感在我的心裏無止境地蔓延,難道追隨人生目標就是你生命的唯一意義?達到了人生目標又如何?我們都忘記了活著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如何體會自己的存在。

人文心理學家羅洛梅提過「人不會無痛地成為完整的人」,沒有人能夠取代你活著幾十年的體驗,沒有任何人。所有的體驗之所以是真確地存在,因為活著就有代價 — 承受苦難、荒謬。

活著可以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也可以是一件很難、甚至要我們用一生去摸索的事情。人在長大的時候,勇氣也隨著時間消失了,我們逐漸失去勇氣體會世界的廣大,亦都使人忘卻了如何體會生命的純粹。或者生命不一定要充滿希冀,活著僅僅因為我們正在呼吸。我確信生存意義由每一個瞬間堆砌而成,而每一道微小的意義,也是我們對於生命的體驗。

人生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難得來一趟地球,只要懂得體會存在,或者就如卡繆所言 — 大地的火焰絕對可以媲美天堂的芬芳。願我們都能如22號般縱身一躍,毫無顧慮地奔向地球,因為生命就是向死而生。
 

*謝謝 @flealosophy 對夕爺《無念》的仔細拆解,啟發我對自由的觀點,詳情可去細看

* 羅洛梅那句的英文好像是“Vulnerability makes you live to the fullest” 忘記完整句子但上網又找不到,真可惜,唉

*「失去了希望,并不意味着失望。大地的火焰完全可以與天堂的芬芳相媲美。」——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

*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重提及了生命的答案:「人是向死而生」

靈魂奇遇記 (Soul)
—— 最繽紛的花園遊樂過但求動心


如果〈最後晚餐〉是在唱《UP》,〈七百年後〉是為了《Wall-e》而寫,那麼〈遊樂場〉跟《Soul》就是絕配。看完《Soul》之後,不停 loop 林夕在二千年填給謝霆鋒的〈遊樂場〉,之後就久久不能自已。 我是那種在現實生活極少流淚的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易因為看電影而流眼淚,特別是看 Pixar 的動畫,它們的動畫全都是拍給大人看的。

我在《Wall-e》裡感受到孤獨,在《UP》裡明白什麼叫一輩子的愛情,在《Coco》裡明白到什麼叫夢想和親情,在《Inside out》裡知道情緒的作用。 而 Pixar 最偉大之處,就是它會用一套《Soul》來推翻之前它所有題材,因為《Soul》要帶出的訊息就是,我們來世界一趟,可以無所謂的人生目標、意義,可以不為了什麼。戲中最深刻的一句就是 Jerry 跟 Joe 說: A spark isn’t a soul’s purpose! Oh, you mentors and your passions. Your purposes, your meanings-of-life. So basic."

去到後段,之所以會如此催淚,是因為 22 被不斷否定,這種經歷太似曾相識,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被狠狠否定。例如 Joe 否定 22 喜歡行路,跟她說這些不屬於 spark,否定她喜歡望天打掛感受世界,把 22 否定到一無是處,仿佛來到這個世界,一定要實現什麼偉大宏願,要像《Coco》裡的主角一樣追音樂夢,要像《UP》的老頭一樣飛去南美,要像《Soul》的 Joe 一樣要入到什麼著名樂團,成名和成就自己的夢想。 所以 22 才會如此傷心,在後段更加成為了 lost soul,因為 22 被 Joe 說成她不值得來世界一趟,因為她不喜歡音樂、跳舞、救火、甚至做總统,她通通都不喜歡。 但她之所以還是得到通行證,是因為她吃到 Pizza 時被震撼了,她在地鐵的風口位被吹得癢癢的好不快樂,當她拿到飄下來的枯葉時(網友說是楓樹種子,我再次入場看,確實是種子,多謝網友告知),她莫名感動。

而這裡想暗示的是,22 在靈魂界裡無法找到 spark,是因為她只是個靈魂,無法感受到人世萬物。她在靈魂界裡吃 pizza ,pizza 是無味的,亦無法感受到風吹陽光等等。而到她有 Joe 的肉身,真的可以「感受」到世界,她就有了通行證。 雖則她依舊無任何目標、使命和宏願,但她卻有了通行證。因為人生本來就不是一種「手段」,不是用來用人生去 fulfil 甚麼的,如果你有夢想、宏願、使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good for you。但如果沒有,亦真的毋須自責和內疚。 因為那些都不是你來人世一轉的原因, 你來這裡,只為了感受一下,只為了體驗一下,只為了嚐一嚐各種味道,摸一摸各種質感,感受一下風吹過臉頰,陽光照到身上的感覺。這些東西,單靠靈魂是無法感受的,所以你要有肉身,所以你要來人世一趟。

因此我才說〈遊樂場〉好像早就為《Soul》寫好一樣,「糖是甜 唇是紅 誰是奇蹟」,Joe 一早就不再懂得捧捧糖的美好,但 22 第一次嚐糖,她是震撼、開心和快樂的,她極之珍惜,甚至都把糖收到Joe 的褲袋。 Joe 只是一心望向看似更偉大更有價值的夢想,而已經不再懂得生活各種極微細的美好。到他實現了所謂夢想,雖則當下他都快樂,但他好快就發覺,原來只是如此,無什麼特別。

戲裡重重覆覆提到Spark,中譯是火花,〈遊樂場〉裡寫了一句「煙火最後也會退燒」。有熱情有火花有理想總是好的,但當我們實現了某個宏願後,煙火退燒後,之後呢? 是不是我們的人生從此就沒意義了?是不是一定要宏願接宏願才叫不枉此生?

還原基本步,下次再吃東西時,嘗試再咀嚼久一點,再嚐清楚其味道。 在打字時,再體驗多一下手輕觸鍵盤的觸感,下毛毛雨時,再試清楚,雨點輕輕沾濕皮膚的感覺。不必急於去 fulfil 什麼,我們無法像戲中所提到的小魚一樣,處於海洋尋海洋,我們本身就已經好完滿。所謂的 Spark 只是ready to live,而不是使命。就是林夕在〈遊樂場〉所寫的「最繽紛的花園遊樂過但求動心」裡面的動心,就是在大世界裡面因著各種瑣瑣碎碎的事而有感覺。

最繽紛的花園遊樂過 但求動心
就算是世界末日 撫心自問都想秒秒驚心
最寬廣的公園遊樂過 為何認真
若我倘佔一席位 都想入座都想觀賞 這個驚險人生

* 〈遊樂場〉歌名改得真的好好,都是用有童趣的東西,教返/提返大人,我地當初落來,都真係想玩下而已。如果下下都要有咩宏願,要學德蘭修女,要學甘地,要學伽利略,我諗我地會同22一樣,唔想來呢個世界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