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星期六

荃灣掃街新口味(蘋果日報)

荃灣掃街新口味(蘋果日報)

家鄉風味炒蜆 $40:荃灣沒幾間街邊小食店有售,而且相當便宜。
【飲食籽:搵食地圖】
來到荃灣,掃街是常識吧,左手一串魚蛋、右手一杯珍珠奶茶,吃罷還要排隊買碗芝麻豆腐花。在網上搜尋該區餐廳,數目竟達970間,中西日韓星馬泰,應有盡有。香港米芝蓮今年推介的23間街頭小食店,荃灣也佔3間,坊間每次說起該區小食,總是着眼路德圍一帶。記者在附近生活了近廿年,大路貨色早已吃厭,獨愛穿梭橫街窄巷、捐窿捐隙覓食,其實,荃灣還有很多被遺忘的隱世特色小食店。

1.戲棚檔口起家 主打人氣煎蠔餅

每年農曆三月的真君誕及天后誕,青衣均會搭戲棚辦廟會,近年更逐漸變成人氣熱點,吸引數千市民前來湊個熱鬧、瘋狂掃街,嚐嚐特式懷舊小食。其中一家日賣過千底即煎蠔餅的攤檔,去年12月悄悄落戶荃灣,面積僅得百呎的小食店隱身在建明街行人天橋底旁邊,由鍾小姐一家人合力打理,主打街坊生意。除了售賣招牌蠔餅,還有香爆蝦米腸、豉椒炒蜆及豬腳薑等小食,區內少見,但卻是老闆一家從小吃到大的住家小食,「好多家庭識煮但冇時間煮,我們就係希望將日常嘅食物變成街頭小食。」蠔得喜老闆之一的阿恩說。
老闆一家是青衣老居民,自四年前開始在青衣戲棚擺檔賣蠔餅,活動為期數日,他們每日賣出逾千底蠔餅,消耗逾百斤蠔。他們做的半煎炸潮式蠔餅經過自家改良,負責製作的姐夫Jimmy曾在酒樓當了廿多年中廚,現時每日清晨親自到附近相熟街市檔口買來新鮮本地蠔,還會逐粒清洗、去除殘餘的蠔殼。每塊蠔餅都是即叫即做,先把以鴨蛋及薯粉等材料混成的秘製粉漿倒進煎鍋,然後在電爐上煎約數十秒,便即放進油溫高達300℃的平底炸爐,猛火炸數分鐘後上碟。坊間的蠔餅很多時只吃到滿嘴粉漿,而且外形扁塌,但這裏的蠔餅餅底薄身,吃來外脆內軟,鬆化之餘又不油膩,每啖都嚐到肥美的蠔。店內另一熱賣小食便是香爆蝦米腸,一般吃到的,腸粉皮都是預先黏有蝦米,這裏卻先單獨爆香蝦米,再倒入腸粉快炒,充份帶出鹹香,吃來更加惹味。

大路之選

記者在荃灣街頭訪問了多位街坊,要他們選出區內的心水小食,發現都是位於路德圍一帶、耳熟能詳的食店。想嚐新?就要看看接下來介紹的特色秘店!

2.墨西哥「卷」入山寨士林

荃灣鱟地坊數年前出現了一條「士林食街」,但這條山寨版食街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地點吊腳之餘又沒有甚麼賣點,路過多次都未見有太多人流,但最近發現了一間在周末不時出現人龍的小店。今年43歲的老闆趙沛然(Kelvin),曾在酒店及機場任職多年,因為太喜歡煮食,就算人近中年,數月前仍決定膽粗粗創業,開店售賣在區內算冷門的墨西哥烤卷。
小店的烤卷主要有豬肉、雞肉及魚柳三款口味、分別用肉質較鮮嫩的脢頭、雞髀肉和龍脷柳作材料。烤卷份量十足,我選吃的雞肉烤卷,除了包着新鮮生菜及番茄,還有十多塊雞髀肉,餡料充實包得脹卜卜,想口感豐富一點,還可另加熱熔芝士和略煎過的菠蘿。醬料則有芥末、蛋黃醬、千島醬、芝麻醬,以及老闆自行調配的辣汁,更可免費隨意「混醬」。
燃味棧 鱟地坊80-84號華成樓B座B4號舖

3.人情小店驚現星洲豆花

自從在新加坡吃過當地著名的「老伴豆花」後,一直對那種近似布丁質地的豆腐花念念不忘,早前途經荃灣大坡坊停車場,發現旁邊那家毫不起眼的小店竟然在賣豆花布丁,當然急不及待入內一試。原來老闆娘譚燕媚(Yvonne)跟記者一樣,均是首次到新加坡旅行時,跟當地的豆花一見鍾情,於是親自學做,把它帶來香港。
店內賣的豆花布丁選用由新加坡進口的有機黃豆製造,因為沒有加入石膏粉,而是加入同樣來自新加坡的深海海藻骨膠原,再低溫冷藏至少六小時至凝固,所以質地介乎液體與固體之間,十分獨特。豆花沒有加糖,但有濃濃的豆味,如客人嗜甜,Yvonne推薦加點她以保加利亞玫瑰加黃糖及冰糖煮成的玫瑰糖水拌吃,淡淡玫瑰清香,不太甜,亦不會搶走豆味。豆花布丁主要有原味、奶茶、芝麻及杏仁味,有時還會推出期間限定的玫瑰味和混入威士忌的酒香味等。Yvonne又會間中製作「彩虹杯」,由多層不同味道的豆花布丁及箒喱梅花間竹地凝固而成,吃下去口感複雜,由於逐層凝固需時甚久,每做一次動輒花上幾日時間,少點心機及耐性也不行,所以不定期發售,想吃就要碰碰運氣。
豆花店開在偏僻位置,人流少,但卻有滿滿的人情味,不少學生熟客放學後喜歡到這裏「打躉」,Yvonne有時見他們讀書辛苦,還會像媽媽般每日煲不同的涼茶靚湯給他們,她甚至讓客人在盛載豆花的器皿上畫公仔,之後循環再用,既環保又增加客人的歸屬感,店內牆壁還貼滿客人留言讚賞的貼紙及合照,這份人情味,大概是這些小店才有的吧。

4.自製印尼小食 賣足28年

經過荃豐中心與其餘四個緊緊相連的商場不下百次,卻從沒發覺荃昌中心二樓有家開了近30年的士多,店面面積不大,只得八十多呎,由一對姓梁的印尼華僑老夫婦經營。現年75歲的老闆四十多年前來港定居,原本在鐘錶廠任職組裝工人,工廠倒閉後,八十年代買下這個舖位賣點小食,打發時間。
士多開業至今,多年來只千篇一律售賣數款自家製的印尼小食,包括「薯仔蛋」、雞絲卷、豬肉卷及千層蛋糕等,每款均由老闆娘的妹妹每日親手製作。其中最受客人歡迎的是用薯蓉、免治豬肉及切粒紅蘿蔔搓成蛋狀,再沾麵包糠炸成的薯仔蛋,夠晒香口,每天只做約五十個,通常黃昏便會售罄,記者也曾摸了幾次門釘,想食要趁早。店內還有另一特色小食──炸通心粉磚,先把通心粉、雞肉腸及雞蛋以黑椒調味、拌勻,蒸熟後切成磚塊,再沾麵包糠炸至金黃,每日只做十多件,同樣是手快有手慢冇。更重要的是,這兩款極受街坊歡迎的小食只賣$6,完全是反通脹價,或因舖位是自置物業,沒有租金壓力的好處吧。士多地點雖然不太就腳,但這些由老人家做的心機小食,值得支持。
記者:黃子配
攝影:劉永發、許先煜
編輯:陳國棟
美術:黃創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