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士多是島上地標,一間士多,團結兩代人和無數遊客,李太(中)的兩個女兒逢假日就回來幫忙
【旅遊籽:假日散心】
香港之東,有島名東龍,是攀岩、露營、磯釣天堂,假日才有街渡往來,多少無綫古裝劇在此取景,小生花旦星光熠熠!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假日士多老闆娘李太跟丈夫到東龍島郊遊,驚見世外桃源,決心在此終老,下半生的歡樂從此有着落。熟客都喚他們島主,留下一牆題字照片。前年老伴走了,花樣婆婆骨頭硬,決心留守,幸有子女肯做義工幫忙看舖。孝順入血,何須學,士多是大家心頭一塊肉,將兩代人緊扣在一起,心回到少女少年時代。
那天,天空又再湧起密雲,再度來訪這個有頂天家族。(註:有頂天,佛教用語,指三界最頂端,借用為歡喜、狂喜、手舞足蹈之意。)
香港之東,有島名東龍,是攀岩、露營、磯釣天堂,假日才有街渡往來,多少無綫古裝劇在此取景,小生花旦星光熠熠!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假日士多老闆娘李太跟丈夫到東龍島郊遊,驚見世外桃源,決心在此終老,下半生的歡樂從此有着落。熟客都喚他們島主,留下一牆題字照片。前年老伴走了,花樣婆婆骨頭硬,決心留守,幸有子女肯做義工幫忙看舖。孝順入血,何須學,士多是大家心頭一塊肉,將兩代人緊扣在一起,心回到少女少年時代。
那天,天空又再湧起密雲,再度來訪這個有頂天家族。(註:有頂天,佛教用語,指三界最頂端,借用為歡喜、狂喜、手舞足蹈之意。)
東龍島是香港第九大島,古代是軍事用地,炮台及石刻已列入古蹟,沒有原居民,直至六、七十年代才出現八戶寮屋戶,居民靠養豬種菜為生。一九六八年,李惠忠趁周日例假帶着太太劉雪,初登東龍島,新鮮空氣舒緩了李太哮喘之苦,二人打聽之下,便着手申請寮屋牌,合力建屋,為退休生活鋪路,「先生是公務員,五十五歲退休,續多兩年,再叫他續,他寧願留島。」以往李先生一星期工作六天,周日才能郊遊,一退休,一星期總有四五天到島上住,當年水質多好,天天摸蜆捉螺,她舉手比畫,狗爪螺(藤壺)足有十吋,聽得我牙癢癢。
「梁朝偉幫我洗碗」
他們喜歡郊遊,不露營,不攀岩,不釣魚,人生唯一一次露營,是跟孫兒,「我們沒有地蓆,晚上太冷睡不穩。」後來露營的學生求他們賣汽水,再來是麵、餃子,誤打誤撞經營起士多,舖前搭起涼棚加設枱椅,「民居哪有舖名,因為假日營業,慢慢有人叫我們做假日士多。」它曾是島上唯一的士多,獲無綫幕後書法家錢康題字「唯一」,這塊牌匾是木製,其他訪客總會求取一塊發泡膠寫下心聲,抬頭看到眼花,認出最早一塊大概是一九八七年,劉德華、郭富城、歐陽震華、鄭伊健、林峯、王菲、佘詩曼、關詠荷、黎美嫺......數不清的花旦小生,大多友善與兩老合影,甚至題字簽名,「啲男仔特別乖。」八八年梁朝偉拍攝《俠客行》來過,「他留在島上三日,幫我洗碗,又特別派人駕遊艇送我出島買餸。」
這小島,隨船期而熱鬧與寧靜。
東龍島周六日總共只有十一班船前往,平日要自行叫船,街渡從油塘出發,把將軍澳堆填區拋離後,四周只剩霧與海。
船一到,十五分鐘後,士多開始忙碌起來。以往任何人經過士多,李太總會熱心地指示島上景點的方向,現時這角色由三個女兒或兒子與新抱替任,她退居做後勤,跟客人聊天,做親善大使合照留影,還有用輕描淡寫的語調講島上鬼古,那才嚇人!李家女子嗓子響亮,站在士多前喊,「呢度有麵有涼茶,去炮台、營地行呢邊,士多後面都有營地,出到去燈塔,石刻喺嗰邊。」話語數十年如一日,遊人不一定幫襯,不打緊,只想他們不會錯過島上風景。
兩老着緊東龍島,說他們有份建設東龍島並不為過,李先生算是島上最有墨水的人,是他替全島向理民府,即後來的西貢政務處申請水電及電話,跟職員都混熟了,「最初去政府倉庫取水管,上山到儲水池逐條管駁下山。」老式人習慣自己動手做,第二次壞了再修,「老了,便向政府要人鋪水管。」九十年代有天一遊客受傷,為此終於的起心肝申請電話。兩老菩薩心腸,顧着擔心別人,忘了自己也有生病受傷的機會,需要電話。二家姐說得好,父母對子女是身教,她們五兄弟姐妹這般孝順,自來有因。
這小島,隨船期而熱鬧與寧靜。
東龍島周六日總共只有十一班船前往,平日要自行叫船,街渡從油塘出發,把將軍澳堆填區拋離後,四周只剩霧與海。
船一到,十五分鐘後,士多開始忙碌起來。以往任何人經過士多,李太總會熱心地指示島上景點的方向,現時這角色由三個女兒或兒子與新抱替任,她退居做後勤,跟客人聊天,做親善大使合照留影,還有用輕描淡寫的語調講島上鬼古,那才嚇人!李家女子嗓子響亮,站在士多前喊,「呢度有麵有涼茶,去炮台、營地行呢邊,士多後面都有營地,出到去燈塔,石刻喺嗰邊。」話語數十年如一日,遊人不一定幫襯,不打緊,只想他們不會錯過島上風景。
兩老着緊東龍島,說他們有份建設東龍島並不為過,李先生算是島上最有墨水的人,是他替全島向理民府,即後來的西貢政務處申請水電及電話,跟職員都混熟了,「最初去政府倉庫取水管,上山到儲水池逐條管駁下山。」老式人習慣自己動手做,第二次壞了再修,「老了,便向政府要人鋪水管。」九十年代有天一遊客受傷,為此終於的起心肝申請電話。兩老菩薩心腸,顧着擔心別人,忘了自己也有生病受傷的機會,需要電話。二家姐說得好,父母對子女是身教,她們五兄弟姐妹這般孝順,自來有因。
用心對待每一粒餃子
女兒們芳齡五六十歲,大都還夠兒女債,二女每周五負責陪媽媽先到島上準備食材,煲涼茶、包餃子、搬枱椅、配茶膽,夠兩人忙大半天,周六日其他成員分批來幫忙,兄弟姐妹又聚在一起。在這裏吃飯要耐心等候,保證吃得到媽媽味道,二女說:「做人要將心比己,奉客的食物,跟我們吃落肚的一樣。」島上用山水,她們煲山水放涼做冰,這樣就不會吃壞人。李太對食物有點執着,堅持沖泡絲襪奶茶,元寶形的招牌鴛鴦餃子包得結實漂亮。新年前因哮喘進醫院,心仍惦記着盡快出院包餃子,二女插嘴,「上環有間老店貨真價實,我們每次去買一大盒冬菇,午餐肉只用韜韜(梁文韜)介紹那款,咬落有質感,好味啲。」採訪期間遇上民安隊集訓,山嶺搜救中隊指揮官自由Sir跟我聊起九十年代來島喝過紫菜湯,滋味與首次集訓的甜酸重叠。
歲月長,衣裳薄。李生走了,剩下的島主並不孤單,李家尋常的家庭風景依舊動人,偶爾探頭望向廚房禁地,負責水吧位及傳菜的孻仔較寡言,三姐妹擠在廚房裏,為芝麻綠豆事拌嘴,心想我家也一樣呀,大家會像小朋友般容易生氣,轉頭又消氣了,這就是一家人!
歲月長,衣裳薄。李生走了,剩下的島主並不孤單,李家尋常的家庭風景依舊動人,偶爾探頭望向廚房禁地,負責水吧位及傳菜的孻仔較寡言,三姐妹擠在廚房裏,為芝麻綠豆事拌嘴,心想我家也一樣呀,大家會像小朋友般容易生氣,轉頭又消氣了,這就是一家人!
浪聲,聲聲入耳
攝影達人Will Cho& Now TV主持子豐
東龍島夏日最美,Will Cho卻從未看過蔚藍般的海色,「每年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來這裏露營睇日出慶生。」祈求上天賜予他看見日出的機會,偏偏清明時節雨紛紛,看不到,但仍然年年來。早前隨Now TV《山.步行》拍攝,還有今次採訪,跟另一個節目主持子豐到東龍島觀浪玩飛索,仍破不了這個魔咒。東龍島是香港首選的觀浪地點,穿過士多來到佛堂門,浪聲聲聲入耳,崖下的燈塔出名大浪,浪聲澎湃。環顧佛堂門二百七十度海景,左望右望都是天然的海蝕洞,東龍島名字便是通窿洲的諧音,折返到另一營地,可下降至一大海蝕平台,巨大的崖壁是攀石界著名的Technical Wall,站在平台邊,二人終於感受到噴水岩的威力,子豐:「何時來看都很澎湃。」
凌晨,隔岸觀戰 攀山專家鍾建民
鍾建民是香港早期玩攀石的一員,很早便涉足東龍島,他看過島上七十年代的風光,「東龍島的日出,於五時有數十艘漁船蝦艇駛出果洲,像極曹操打仗的畫面。」七十年代那裏有條溪,水特別甜,即使煮即食麵也很甜。舊時光總是美好,當時一班朋友還嘲笑某某帶傳呼機入島,浪費好風光。他特別感激假日士多申請了電話,讓醫療、島上維修都方便得多。看着這小島興隆,鍾建民一看到擬建骨灰龕的消息,與朋友們紛紛提出反對。
GO OUT!戶外天堂
東龍島以絕壁、浪大聞名,有漁護署及食環署兩個營地,綠草如茵,二百七十度甚至三百六十度無死角海景任賞,露營客一覺醒來就可看水面日出、日落,來島上就為了享受戶外生活。一下船,一股新鮮空氣直入心脾,感覺舒心,島上景點集中在東北面和佛堂門,東龍島環島一周約七公里,約花四小時,若只集中遊覽炮台、噴水岩、石刻、佛堂門等,可節省一半時間。有關東龍島二三事,且聽達人們推介。
東龍島刺激活動
攀石大舞台
運動攀登教練、康樂緣繩教練韓榮疇(Gordon)
東龍島上兩幅崖壁Technical Wall及Sea Gully,都有Gordon的影子。自今年一月以來,他開班更頻密,幾乎每個周六周日都在教攀石、飛索及緣繩下降,「東龍島有海有天有石,這三種元素構成可觀的景觀。它是早期開發的攀石場地,Technical Wall是一個攀岩大舞台,可以坐着欣賞別人表演。」若開發成骨灰龕場地,景觀勢必受影響,「攀石很歡樂,與掃墓慎終追遠的感覺並不相融,無論情懷、感覺、設施都不同,當然會大煞風景啦!」
後記:當仙境佈滿骨灰龕
今年一月中,西貢地政署在公眾碼頭貼出公告,翌日撕掉,被好心人提醒後才再次重貼。內容是土木工程署擬就早前公佈的十八區骨灰龕場地作土地勘察,如有反對者可於十四日內提出,一時攀石界、釣魚、保育人士群起提出反對。這個涉及島民權益的公告張貼的位置,偏偏在島民不常用的碼頭,十四天的反對期太短,島民太少,注定被滅聲!
假日士多 不是士多是李家
李惠忠和劉雪的dream house,寮屋一間,比公屋還簡陋,屋外卻有新世界。晴天時,這片藍塘海峽藍得像「李斯德林」。
沙灘退潮,李太天天摸蜆捉螺,快樂無比。
數十年過去,水色依舊,紫菜沒了,狗爪螺細了,街渡線少了,老伴走了。
幸而,孩子和熟客們,仍在,仍在笑。
沙灘退潮,李太天天摸蜆捉螺,快樂無比。
數十年過去,水色依舊,紫菜沒了,狗爪螺細了,街渡線少了,老伴走了。
幸而,孩子和熟客們,仍在,仍在笑。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楊錦文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
攝影:劉永發、楊錦文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