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

廢墟獵人(蘋果日報)

廢墟獵人(蘋果日報)

■Ghost喜歡貼近地面拍攝建築物,一來方便,二來可以突出空間感。
追逐日出日落雲海美景以外,在兩三年前在港興起的廢墟攝影,也不容小看。HK URBEX(Hong Kong Urban Exploration)的攝影風格強烈,軍營並非最惹人熱議或非議的一輯,航拍兼下水爬上在長洲擱淺的越南貨輪Sunrise Orient,深入港鐵施工現場,步步驚心,一心以為他們又是廢青、龍友,短促的剪接看得人血脈沸騰,扮型還需真功夫,核心成員Ghost和Echo Delta被鬧無數次,為的是為歷史補白。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

冒被捕風險 記錄地方歷史

每逢行山時,總會經過山中廢村,大自然重新佔領人工建築,散發一份淒美氣息。數數手指,香港的廢墟攝影團為數也不少,而且部份已舉行過小型攝影展,包括荒凝止息、遊棄人間、攝影廢墟藝術等,廢墟攝影作為攝影藝術一支派,不公開地點、不破壞環境是公認的行規,往往是一相加一段小字,聊作地點提示,鼓勵自行探索。HK URBEX最獨特之處,是結合圖片集及短片,兩年前由Ghost和Echo Delta創立面書群組,核心成員還有三位同好,二人本業分別是媒體記者和攝影師,畫面的新聞性很強,年前探索過西貢蠔涌亞視舊片廠後便着迷。
Echo Delta說:「每一個建築會有自己的一套相做研究,寫一篇文關於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以及所見所聞,這樣像看新聞,比較全面。」寫文時發生「藍眼淚」事件,令人更關注拍攝自然景色時的攝影道德,Ghost說:「雖然要偷偷闖入,但我們不會破壞任何東西、不會帶走任何東西,而我們不是要犯罪,只是來到拍照然後離開。」一旦被護衞員發現,當然會被送警處理,但攝影本無罪,道德不道德,看人的品格,「你看看這裏多美麗,有着香港少見的自然環境,這些建築就像是人工與自然的結合,我認為這都應該告訴香港人。」

細心拍下 花鳥昆蟲

奉行守則,我們只能透露這裏是粉嶺一座軍營,「現在有Google Map、上網找很方便,Urbex的樂趣是先找到地方,然後想方法進入。」這裏有間於六十年代建成的印度廟,由當時駐守的尼泊爾𨫥喀兵興建,六角形建築呈蓮花狀,四個出入口上有小窗,內部則塗上橙色及藍色,外面設有祭壇,已被政府列為三級歷史建築。Echo Delta說:「其實我們也有些矛盾,公開了圖片和片段會有人跟風,但一般人的心態卻覺得這些地方有趣或者污糟邋遢而已。」而結合攝影、考古和探奇元素的廢墟攝影迷,看到廢墟裏人們生活過的痕迹,還有廢墟裏的現有居住者,即花鳥昆蟲,都會細心留下攝影記錄,當廢墟不再,這些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每座建築都是活的博物館,訴說着自己的故事。

獵人裝備

迷你細cam:用GoPro等細機,可放頭頂或手持。

面罩/口罩:營造風格及保護臉孔,亦不怕曝光。

自拍神棍:方便安裝GoPro及攝影穩定器。

沉色衣服:也可穿保護色,宜穿長褲及抓地力強的鞋避免受傷

手套:應選厚質地,方便攀爬。

廢墟傳奇

外國獵人:我犯法,但沒有犯罪

廢墟攝影是小眾興趣?未必,台灣有人辦廢墟誌,日本也發展最大型廢墟軍艦島為旅遊景點,因廢墟攝影而揚名的攝影師亦有很多,特別介紹這位美國二十四歲年輕藝術家Johnny Joo,皆因他跟朋友早前因誤闖仍有人使用的「廢墟」被捕,「法官、警察和朋友紛紛問我們,為何不收起樓梯而被揭發。我是犯法,但沒有犯罪。在我看來,廢墟需要經常讓人訪尋,與其讓它被時代遺忘,不如配合相片及龐大的資料搜集為它們做記錄。它們確實存在過,是社會的一部份。」
Johnny被捕後的心情,點出廢墟攝影的本質,「廢墟攝影是一門呈現人類存在過後的建築遺蹟裏的生活痕迹。最近我想發掘為何鄰居一夜間搬走,他們的家具仍在,被鋪的叠法像他們剛剛起床離開。」他生活於俄亥俄州,城市發展與鄉村人口遷移,產生了大量的廢墟,他從小喜歡四處探索,十六歲時一次往探訪姐姐,被一荒廢農舍吸引而開始攝影,最近還籌備跨省廢墟攝影計劃和出版攝影集,認真地記錄發生在他的出生地及美國的故事。
網站http://architecturalafterlife.com

侵入政府土地屬違法

拍照不犯法,但亂入別人的地方拍照犯法嗎?律師梁永鏗表示,香港法例第228章《簡易治罪條例》第4(30)條說明,侵入或容許獸類侵入歸屬於公職人員或公共機關,或由公職人員或公共機關管轄或管理的任何宅院、物業單位、墓地或土地,即屬違法,違者最高刑罰為入獄三個月或罰款五百元;如若非法侵入加上刑漽、盜竊或干犯其他嚴重罪行如毆打他人、強姦等,警方可以入屋犯法罪(俗稱爆竊罪)起訴,最高刑罰為入獄十四年。如土地屬私人地方,即使僅進入該範圍拍照或沒有干犯罪行,亦有機會被起訴以遊蕩罪。
部份圖片由HK URBEX提供

2015年1月26日星期一

一圖一古 香港歷史補白(蘋果日報)

一圖一古 香港歷史補白(蘋果日報)


唔考試唔重視,學校帶頭功利,搞到香港人對香港史的認知,水皮如樹根議員的成語程度。想多了解本土歷史,只能「刨書」。歷史專家鄭寶鴻的著作當然在書單 上,最近他為許日彤新書《香港照舊》寫序,此書聚焦港島,一圖一古,其中他成長與工作之地中上環史料最豐。老照藏量達富豪級的鄭寶鴻大讚書中歷史圖片「珍 罕」!他到底是何許人?
記者:葉青霞
攝影:伍慶泉、楊錦文
部份圖片出自《香港照舊》
出生於六十年代的許日彤三代經營金飾生意,訪問當天我走進凝住舊日模樣的陳廣記,推了一扇門就回到六十年代去。中上環以往一直是金舖集中地,五十年代,單 計皇后大道中近安和里一段已有近二十、三十家,後來商業中心向東移,陳廣記一九六八年也從上環搬到中環現址。讀小學時每逢假日,他就被父親帶到舖頭,看看 日常運作,最期待是開小差跟媽媽到附近的摩羅上街買銀器。他最喜歡蹲在地攤看老照片。「早年有些癮君子闖進快將清拆的樓宇『淘寶』,再把舊物賣給摩羅上街 攤檔。這些老鼠貨當中包括居民扔掉的上兩代生活照。」他花十元八塊買一大叠,越看越有趣。雜亂無章的照片,還是可以側看民生面貌。「他們去老虎山行山都穿 西裝,結領帶配皮鞋,非常隆重其事。」舊照等同這小學生的一座樂園,奇樂無窮。上中學,他才開始有系統地收集街景照,更會比對不同年代同一地方的變遷。

貼圖讚爆 歡迎指正

讓他真正踏上收藏之路的,是一次公幹。「那次去了逛倫敦有名的二手市集Portobello Market,竟發現一張三十年代的滙豐銀行照片,問店主才知他有厚厚一本相簿,裝滿香港圖片。」走進寶山,他滿載而歸,還叮囑店主以後多多通知,從此無 間斷遙距買寶物。香港歷史湮沒在英國,認真觸景傷情。「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記初,英國人來港旅行,或是官員、英軍家眷等,都為香港攝下很多相片。」許日彤 珍藏的這些戰前舊照及明信片,極為珍罕,填補了一些地區史的空白,多圖多真相。照片背後寫有拍攝地點及日期還好,否則他會抽絲剝繭推敲。梁濤的《香港東區 街道故事》、葉靈鳳的《香江舊事》、吳昊的《回到舊香港》、鄭寶鴻的《香港街道百年》,他奉為聖經,加上他喜歡儲舊報及其他文物,並到歷史資料館閱報,也 成為他書內資料的養分。他平日愛看本土通俗文學,如三蘇以「三及第」文體(文言、白話、粵語)寫成的《經紀日記》,從主角經紀拉故事看香港社會發展。 YouTube上從粵語片剪輯出來的街景片段,他也會查看。他對舊事的認識就這樣從不同渠道一點點累積。
港人其實好「渴」港史,facebook 上的老照like數奇高。其中「香港舊照片」專頁粉絲軍團十幾萬,每貼一相,即引熱議。「照片由David Hui提供」字眼老是常出現,這名David Hui就是許日彤。收藏二千多張舊照的他獻出照片予該頁刊登,再寫下相中時代背景有趣事,寥寥數行,送上歷史雞精。「絕對歡迎指正,咁先學到嘢嘛。」收藏 本寂寞,有如男人的浪漫,非人人明白。專頁滿是知音人,令交流史料變作日常。要梳理零碎的香港史不易,有前人努力,也要新人補位,自己歷史,還是自己寫最 好。

鄭寶鴻

「他的書充滿情味故事,部份資料來自其父親及店舖老夥計的經歷,可謂幼受庭訓。書中照片很多難得一見。以往我寫著作,他也曾提供資料與相片。」

中上環老樣子…

雖然鍾情香港史,他對與自身有關的地方總有偏好。書內中環及上環的圖片坊間少見,對兩環的描寫着墨最多,中上環老樣子因而更立體。
1875年 皇后大道中近閣麟街
當年相機仍未普及,現存的十九世紀相片多為政府檔案照,這張也不例外。相右的春蘭棧煙店,後易名「陳春蘭」並轉賣茶葉,於同區經營至八十年代,建立百年的品牌字號,最後還是敵不過吸血地產商而結業。
1935年 中環商業區
此全景照看到樓宇牆身有白馬威士忌廣告(紅圈),又見娛樂行、皇后戲院、香港酒店等建築,足見戰前香港商業活動興旺。相片前景乃半山樓宇煙囪,構圖特別。
1939年 皇后大道中
圖中的一段皇后大道中今天已變成新紀元廣場,當年圖中的「廣州綢緞莊」刺繡手工精巧,一直營業至二零零零年才結業。鄰舖「李錦記蠔油莊」是相中唯一仍在港經營的店舖,而且還發展為醬油王國。除以上兩間,鄭寶鴻補充圖左的「國華公司眼鏡」也是當年著名店舖。
1945年 干諾道中
圖中見到慶祝二戰勝利的巡遊隊伍,正途經郵政總局外的干諾道中及第三代滙豐銀行總行大樓。
1950年 德輔道中
五十年代初尚未有彩色菲林,流行人手塗彩照片,不過顏色運用不太合理,現在看來相當惹笑。鄭寶鴻謂他也有類似這張照片的黑白版本,塗彩版更能反映時代色彩。照片正中為永樂街街口,右面的長城大藥行樓上為金龍酒樓,原址現改建成金龍中心。
1950年代 摩羅上街
摩羅上街當年滿佈舊物排檔,較今天熱鬧得多。一九七零年代摩羅下街改成樂古道後,此街更見冷清。

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

中國和世界(陶傑)

中國和世界(陶傑)

中國人富有起來,到外國購物、留學、定居,難與西方文明相處。
法國漫畫開始刊登「黃禍」諷刺。美加開始驅逐「孔子學院」。英國內政部一口氣驅逐四百個持留學簽證的中國「留學生」回國,指他們沒有上課,潛伏地下打工或斂財。
中國走向世界,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中國無法明白文明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真正明白一個沒有了孔孟禮義忠恕之道的「中國」。連香港的下一代都心生疏離之心,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令這個世界喜歡中國。
中國之與世界隔絕,還有地理的原因。西面全是高山和高原,已經將歐洲擋在外面。
東面臨海,但是中國的海洋,黃海和東海之外,一望無際,是浩淼的太平洋。
然而歐洲不同。羅馬和希臘,兩三千年前,也面臨海洋,那個海洋卻是地中海。地中海的面積,不小也不大,揚帆遠航,有許多島嶼,西西里、科西嘉,很快就到達彼岸埃及的阿歷山大港,接觸到中東、埃及、北非。
同樣是海洋,地中海可以孕育出史詩「奧德賽」般的想像力,地中海有陽光,地中海擁有一片寶藍的星空,是無限靈感的搖籃。
但是中國東面的海洋不能啟迪想像,而且令人恐懼。連大詩人李白,對中國的海洋,也只能浩嘆:「海客談瀛洲,𤀹濤微茫信難求。」李白登蜀道、見長江,都能詩才泉湧,唯海洋令他頹然止步。
為何中國無法與世界接軌?因為中國的海洋不是搖籃,而是墳場;不是走廊,而是屏障。所以地中海產生了希臘神話與史詩,即使中國的鄭和下西洋,下不出什麼名堂。中國人的生計、想像、創造,全在黃河流域的大陸,而大陸限制了心靈。
所以當台灣一受到荷蘭的點化於前、日本的殖民於後,台灣漸生「海洋國家」的獨立意識。一旦「海洋」成為台灣人的視野,必然與中國的「大陸」越行越遠。
而歐洲不同。歐洲與地中海,像一對情侶,是融為一體的。這一點,解釋了今日世界的「中國問題」,而中國人社會的中小學課本,由於永遠以中國為世界的中心,沒有這樣的視點,不論開多少「通識」和「國民教育」,教師永遠不會這樣教你的孩子。

碗仔翅 庶民的風流(蘋果日報)

碗仔翅 庶民的風流(蘋果日報)

上湯碗仔翅 $22
■爽口的木耳絲、冬菇絲和軟腍的粉絲等配料,比例剛好,襯托着稀稠適中的湯底。

食物的魔力,不在於一剎那對味蕾的短暫刺激。最引人的地方是,每吃這道食物,總勾起那年那月那日的情景,令人再三回味。
碗仔翅,有翅之名,無翅之實,說白了,只是粉絲扮魚翅,但卻是昔日庶民文化的產物,陪伴港人一同成長,至今留住的,是舊年代的世態人情。到了今天,也就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看似平凡的碗仔翅,滿載一份人情回憶。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
八十後的我,第一次吃碗仔翅,是在屋企樓下的小食檔。店小,卻食物齊備,門口放着一個有數個間隔的推車,逕自走到老闆娘面前落柯打,價錢平又足料的碗仔翅,對零用錢不多的我來說是一個小寶藏,那時經常笑咪咪的老闆娘總會摸一摸我的頭,和我說上數句話。春潤堂,名字像涼茶舖,卻是你我熟悉的小食檔格局。小店不足百餘呎,只容納兩套桌椅,卻善用空間,靈活變通。在車來車往的大埔道、彌敦道交界,已有十個年頭。路人行色匆匆,常常忽略,卻是老街坊的聚腳點。鄭生今年七十多歲,每日早上準時十時半光顧,柯打一碗碗仔翅。我問,你愛吃碗仔翅嗎?他笑一笑說:「碗仔翅經濟實惠,夠飽肚嘛!現在出街一個早餐都要二三十元,老人家食得唔多,一大碗夠我撐足半日了。」

棄教幫阿媽 粗活一腳踢

碗仔翅是一種仿魚翅羹的小吃,無論在外貌、食味上,都與酒樓的魚翅湯有幾分相似,因售賣時以小碗盛載,因而被稱為碗仔翅。據說,在廟街賣碗仔翅的小檔,會用附近酒家剩餘的翅頭、翅尾,再加入生粉水、豉油等同煮成湯羹,對於未能走進酒樓、享受真魚翅的普羅大眾來說,不用做大富豪也有機會食魚翅,這碗仔翅自然大受歡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仍未起飛,很多人為生計選擇在街頭擺賣,而碗仔翅便在那時興起。
別小看經營一間小食店的心力。看似簡單的碗仔翅,要經過洗、切、撈、煮等工夫,辛苦一輪,還隨時因為味道不對而白費心機。「我媽求了我一整年,才打動我落舖幫手,因為小食店實在太忙。」翟思敏說。她原是補習社導師,一年多前落舖幫手,店子由她和媽媽、妹妹三人經營。她身形瘦削,頭上總有一個大髮夾,見她一時備料,一時收銀、落柯打、上菜一腳踢,急遽身影來回走動,也顧不了儀容。這樣的生活,一星期六天,日日如是,每天切切實實地幹活,對於一個三十歲出頭的女生來說,實在不容易。
辛勤和心思,全在食物上見到。做碗仔翅,麻煩一是備料,二是用生粉打芡。前者花時間,要用手將瘦肉撕碎,又要將木耳、雞蛋切成幼絲;後者則講求經驗,要知湯的濃稠度是決定碗仔翅的成敗關鍵。先用冬菇熬成湯底,粉絲是無味的食物,要倚靠湯底來提味,放入各種材料後,少不免放入味精調味,以老抽調色,加上生粉打芡增加濃度,要慢慢攪動,和湯底完全結合,猶如一個戲法般,都是賣功夫。

生菜魚肉 同撈同煲

春潤堂,剛開店前的確是一間賣涼茶的舖頭。翟思敏的父母八十年代在鴨寮街推車仔賣糯米飯,經常要逃避走鬼,辛苦儲下第一桶金,買下現舖,最初賣涼茶兼賣小食,後來小食生意越做越好,人手少兼顧不了,最後索性只做小食。「我們做的是街坊生意,靠的是薄利多銷,辛辛苦苦,卻賺不到大錢,其實有時都係得個做字。」翟媽媽劉潤勤苦笑道。在賣碗仔翅的地方,通常都會出現生菜魚肉和韭菜豬紅的蹤影。碗仔翅和生菜魚肉合併後產生了化學作用,將魚肉放在碗仔翅,為「兩溝」;把生菜及魚肉同時加入,則為「三溝」。小製作,大認真。湯底用每日早上送到的豬腸熬成,味道更濃更可口,魚肉非外來貨,每日自家調味及用人手撻成,由翟媽媽操刀,即叫才將魚肉放入湯底灼熟,不像坊間般預先浸熟頓失口感,做得每條幼幼長長,手法純熟。她邊做邊說:「做小食,都要放心機去做,繼續做,都是為了給女兒們樹立一個好榜樣。」

材料

如何做碗仔翅?

春潤堂 
深水埗大埔道14-16號華都大廈2號舖

他們的碗仔翅回憶

食家梁家權:「吃碗仔翅,是一份情意結。」

梁家權鍾愛碗仔翅,曾出版《沒有粉絲的碗仔翅》一書。「小時候家境不富裕,小學五年級送貨幫補家計,經過英京戲院(已結業)推賣碗仔翅的木頭車,那時賣一毫子,胡椒粉及醋可任加,加了很多醋,結果酸到爆,現在想起也好笑,但那味道至今難忘。」碗仔翅以前配料不像現在有瘦肉絲及粉絲,味道亦較清淡,街邊的碗仔翅與時並進,再非昔日的粉絲粉漿翅可比。」

文化人梁祖堯:「碗仔翅廉價平民,味道像極真翅。」

愛煮亦愛食的梁祖堯,自小愛在華富邨流連,那時他最愛到其中一間小食檔(已結業)食碗仔翅。作為學生的他零用錢不多,碗仔翅是廉價又好吃的選擇。「任何一種小吃,像燒賣、魚蛋等,都不會像碗仔翅模仿貴價食物。它好神奇,雖是平價小食,但味道像極名貴的真翅,只是口感略有不同,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他笑言自己胃口大,略嫌碗仔翅不夠飽肚,所以每次都會叫上「兩溝」,飽肚之餘,更有咬感。

其他碗仔翅名店

人氣三溝碗仔翅 呂仔記

碗仔翅,現在大多用素翅代替粉絲,因為粉絲浸得耐會溶,素翅則可改善此缺點,同時增加彈牙口感。位於筲箕灣的呂仔記是人氣店,食家梁家權、歐陽應霽等都是捧場客。翅用日本人造翅,湯底以金華火腿、木耳、雞肉、瘦肉熬湯三小時。兩溝、三溝配料更豐富,魚肉用黃鱔原條起肉打成,湯稠身較深色,入口有濃濃冬菇香。

筲箕灣東大街121號A地舖

精緻版碗仔翅 車品品

車品品的碗仔翅是精緻版,追求碗仔翅的真味。老闆娘鄭麗華為人執着,堅持好的碗仔翅不應加任何調味料,要講求用料。用的是新鮮豬肉;日本花菇要先浸一整日,早晚換水一次,用的是每斤二百元的靚貨,切出來片片厚度差不多;粉絲是用真正龍口出產的,不會過於雪白,不止是用舌頭去享受,還可以用眼睛去欣賞,與坊間一般糊狀帶強勁肉味的翅大為不同。

大角咀埃華街9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