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

60年歷史ABC餅店 灣仔東山再起(蘋果日報)

60年歷史ABC餅店 灣仔東山再起(蘋果日報)

老店結業,成了高租值下的宿命。緬懷慨嘆,指控地產霸權,再等下一間結業,幾成公式。不過,擁有六十三年歷史、以高檔俄羅斯餐廳起家的ABC餅店,卻是例外。由股東移民撤資到中環舊區重建,盛極一時的老店,來到第三代,小本經營東山再起,重售失傳了的拳頭包,還有山東合桃酥。「好想承傳爺爺一代嘅心血。」打造這個「重生故事」的,是做過唱片騎師的七十後女當家解淑菁。

記者 呂麗嬋 攝影 夏家朗

要說ABC,首先要講古。四十年代,時年十七的解爺爺,獨自從山東來港,在酒樓打工,儲下第一桶金,五一年與哥哥及同鄉,在彌敦道開了首間ABC愛皮西大飯店,「山東同俄羅斯好近,羅宋湯配豬仔包,引進鳥結糖。ABC用國語講,就變咗愛皮西」。解淑菁解釋。餐廳走高檔路線,分兩層,樓下餅店,樓上餐廳,鄭裕玲是座上客;食家歐陽應齊就說,十歲時跟外公到ABC吃飯,正襟危坐,餐桌禮儀不可少。

六十年代,是ABC最興盛的年代。單在彌敦道,就有六、七間分店,經典的霓紅燈夜景,總有她的蹤影;就是電視劇,說起老香港,片場都重塑了「愛皮西」,可見深入民心。「除咗ABC,爺爺仲開埋龍記同雄雞,都係賣俄菜」。生意越做越大,合資的鄉里股東卻打算移民,決意留港的解爺爺,只好變賣舖位分家,餐廳全線結業。盛極一時的ABC,至八四年,只剩下中環結志街的餅屋,由身為長子的解爸爸接手。一做,又做了三十年。

解淑菁記得,小時候家住窩打老道,分店開在培正中學隔離,ABC就成了不同代人的集體記憶,「好多培正人,一講就滔滔不絕」。半百的梁太,是其中之一,「中午食個包又一餐,放學最開心係同同學夾份買包鳥結糖,邊行邊食」。捱麵包的老好日子,雖苦也甜。之後爆發六四事件、回歸,解淑菁舉家移民加拿大,九九年回流香港,在盧業媚推薦下主持深宵音樂節目,又做過電腦公司老闆。

小半世過去,她直言市建局收回老舖前,從無想過會轉行賣包。「爸爸已六十幾,順理成章退休,但嗰時我先發現,好唔捨得」。兩個弟弟在溫哥華落地生根,她一人在港,思前想後,決意接手,「唔想就咁冇咗,就算之後只剩餅店,每次同人講起,好多人仍然記得,喺我心目中,呢啲都係歷史,係爸爸同爺爺一代嘅心血,好想承傳落去。」

前年宣佈收回舊舖,她即著手另覓新舖。只是,高租值長踞不下,找了大半年,一無所獲,「以前舊舖連工場有千四呎,又係自己物業,依家租舖,就算面積細一半,動輒都要十幾萬租,賣舊式糕點,根本難以維持」。熱情鬥不過現實,半放棄,上年三月,九十三歲的爺爺撒手人寰,繼承祖業的決心,又再燃起。

「呢度前身係賣鏡框嘅小舖,做咗幾十年,咁啱個店主退休唔做,雖然隔涉,但我鍾意佢近藍屋,附近舊樓高高低低,有唔同顏色,一咬牙便租下了」。為了重拾五、六十年代ABC全盛期的原貌,她讓設計師參考老照片,連場上啲小楷磚,都找回與以前一樣。就是做了廿年的麵包師父,都捱義氣辭去遊艇會工作,回來助拳,「由學師做到依家,真係好似一家人」。終日躲在工場的森哥說。

小小糕餅店,本月初重新開張,解媽媽還煲了羅宋湯,為女兒打氣,「開舖第一日,就有對八十幾歲嘅老夫婦,入嚟問我哋係咪以前喺旺角嘅ABC,傾得好開心,令我覺得,一切都好值得」。老店重生不容易,捱出大粒眼瘡的解大小姐,笑得開懷。

鳥結糖+奇幻合桃酥

五十年代的愛皮西,樓上餐廳,樓下賣餅。來到第三代,只剩餅店,解淑菁堅持將六十年前的糕餅,承傳至今,包括三分鐘可變合桃糊的合桃酥、配羅宋湯不可少的「硬豬」,以及全人手製的鳥結糖和西梅糖。「舖細咗一半,人手又少,唔可以好似中環舖咁多選擇,唯有精選廿款我認為最經典嘅嚟賣。」一邊說、一邊摩打手幫忙用糖米紙包糖的解淑菁解釋。

小妮子感性,揀包款出售,都要講感情。結果,菠蘿包、腸仔包和餐蛋包統統欠奉,反而爺爺不時提起,早已「失傳」的拳頭包,還有滿載童年回憶的山東合桃酥,成了必然之選。「合桃酥係我三歲時嘅記憶,每逢週六,就會有個叔叔,攞住啲山東土產賣俾我哋,嫲嫲每次都用紅色紙卷起包好,又會將合桃酥放喺碗,加兩湯匙糖再倒熱水,焗一陣攪拌,變成傳統山東合桃糊,好有趣。」

除了奇幻合桃酥,還有代表一個時代的齋包,「由細到大同爺爺住,佢講好多故仔我聽,五十年代嘅香港,比較貧苦、生活又好簡單,所以當年賣嘅大多係咸豬、硬豬同提子麥包一類齋包,仲有再早啲嘅拳頭包同雀仔包,都係好多人嘅三餐。」她說當年的栗子包和花生醬包,已屬高級貨,人逢喜事先會食,涵料都自家製,一絲不拘。連做個包都用心過人,這種精神,她說真正值得保育。

結業朱義盛另類「重生」

高租值、後繼無人…老店死亡,理由萬千,除了哀悼,仲可以點?有社區團體就透過舉辦免費工作坊,以另一種方式保育,承傳老店文化。其中,在油麻地經營了八十四年,於二0一0年結業的老實公司,便是一例。俗稱「朱義盛」的老店雖已結業,但老闆娘莫太卻獲邀出山,教授傳統美髮用品「刨花油」及傳統護髮,借手作宣揚失傳了老實精神,一樣趣味盎然。

這個由「生命工場」主辦,名為「個體小店文化保育及重現計畫」,為期兩年,不定期舉辦免費活動,包括舊區導賞團和工作坊,除了刨花油製作,還請來老師父教麻雀和木器雕刻等,讓社區人士藉實際參與及與老店「傳人」訪談,深入認識老店的文化和歷史,有興趣的市民,可參考以下網址:http://on.fb.me/15CHhCd 
小半世過去,做過電台DJ,又開過電腦店,解淑菁直言,如非市建局收回老舖,從無想過會轉行賣包,繼承祖業。(夏家朗攝)兩個弟弟在加拿大落地生根,決意留港的解淑菁謂,小店是上兩代人的心血,好好守著,是唯一心願。(夏家朗攝)現在的飲食潮流,不少源自當年,羅宋湯配「硬豬」,是王牌組合。(夏家朗攝)
類似英式鬆餅的士干包,俄式風味。(夏家朗攝)全人手製的鳥結糖和西梅糖,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夏家朗攝)為了重拾五、六十年代ABC全盛期的原貌,她讓設計師參考老照片,連場上啲小楷磚,都找回與以前一樣。(夏家朗攝)
操刀設計的,是100毛創作總監,他在面書留下草圖,說找回創作熱情。山東人重鄉情,合資搞俄國餐廳,生意愈做愈大。前右一是解爺爺。(相片由被訪者提供)89年移民加國,兩個弟弟早在當地落地生根,只解淑菁(右3)決意回流香港。(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五十年代的愛皮西,樓上餐廳,樓下賣餅,還製作五層高的蛋糕,是一代洋化藍血人的拍拖勝地。(相片由被訪者提供)只三分鐘,由合桃酥變山東合桃糊,她笑言是她三歲時神奇又美好的回憶。祖傳A字古董餅模。(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已被市建局收回的中環結志街老店。(相片由被訪者提供)六十年代,是ABC最興盛的年代,單在彌敦道,就有六、七間分店,經典的霓紅燈夜景,總有她的蹤影。(資料圖片)就是電視劇,說起老香港,片場都重塑了「愛皮西」,可見深入民心。(資料圖片)
由十八歲學師仔做到三十八歲,廚房大佬森哥一知小店重開,即回來坐拳。(夏家朗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