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星期日專題:曾為英皇室造遮 溫莎堡博物館展出 傘王何希記收山(蘋果日報)

星期日專題:曾為英皇室造遮 溫莎堡博物館展出 傘王何希記收山(蘋果日報)

■89歲何洪希為雨傘奉獻一生精力。
【本報訊】一場佔領運動,雨傘爆紅,對於89歲的何洪希來說,一把遮風擋雨的傘,意義更非凡。大半個世紀,他的一雙巧手,曾做出全球最貴的皮傘,讓他躋身世界紀錄,還登上博物館殿堂。客人由尋常街坊到達官貴人,甚至英國皇太后。但自年初入院,身體抱恙,曾豪語「做一世遮」的傳奇傘王宣佈退休,「人老咗,始終要退休」。只剩兩成聽力的何伯,不時嚷着想開檔,毋忘自己的絕活及最初的熱誠。
記者:呂麗嬋

上一代人,就是勤力。兩老由深水埗白田邨,長途跋涉坐隧巴、行大斜路,到綠色鐵皮屋開檔,成了中環街坊的集體回憶。住在附近的黃伯,欷歔地的說:「以前朝朝見到佢哋行條大斜路上去開檔,好勤力,近半年就唔多見佢哋返嚟。呢啲手作,做嘅人都一把年紀,好話唔好聽,死一個少一個。政府成日話保育,對民間工藝嘅傳承,學唔到日本一成。」
何希記位於卑利街長斜路,鄰近堅道,傳統的綠色鐵皮排檔,映照背後黃色的畫廊工作室,呈現不一樣的中環風景。79歲的何太說,自丈夫年初病倒入院,近數月已極少開檔,「仔女叫佢退休好耐,只係佢唔肯,話做得幾耐得幾耐」。何伯共有九名兒子,六、七十年代生活艱苦,父母在家裏做手作,孩子都是幫工,久而久之,駁遮骨拉遮布,家中老少無人不識,只是時代不同,兒子各有天地,無人願意繼承父親衣鉢。

鐵皮屋擺檔67年

結婚61年的何太笑着說:「呢行搵唔到食,諗過交番個牌畀政府,攞番12萬賠償,但唔捨得,三仔住元朗,佢老婆跟過何伯學師,話想試吓做,咪畀佢試吓囉。佢之前試過自己嚟開檔,投訴話元朗去中環,連車錢都蝕埋。反而最想開檔嗰個嘅係何伯,身體一好少少,就話要嚟,天生辛苦命,唔識享吓清福。」
三歲隨父母由順德大良來港的何洪希,三十年代,因在親戚開的遮廠做會計,輾轉「偷師」,學懂用一針一線做遮補遮。「嗰個年代人手做嘅遮成本高,壞咗,都會交畀師傅修補」。時年22歲的他,憑着自學手藝,買架單車做老闆,車頭放遮,車尾放工具,車身寫着「為群眾修理雨傘」的大招牌,權充流動檔口四處去,至1947年落戶鐵皮屋,何伯一做67年。

牛皮傘創最貴紀錄

那個年頭,做傘補傘的人不少,何洪希沒大野心,守着小檔口已很滿足,命運讓他兩次機遇,讓他聲名大噪,「用牛皮做嘅遮,都係何伯首創!」對於丈夫的威水史,何太喜形於色。話說當年有一個外國人路過,找何伯做牛皮傘,厚厚牛皮要削薄用魚絲線縫合,工序極多,別人不願做,他卻當仁不讓,用上堅硬遮骨,手工精細,結果一把皮傘,在美國賣了167英鎊,成了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最昂貴的傘,一代傘王之名,也就不脛而走。
除了牛皮傘,還有皇太后的傘。現時,這把由何洪希一針一線親手做的王室專用雨傘,仍在溫莎堡博物館展出,見證他上半生的奇遇,「之前去英國,個仔仲專登揸車,車我哋兩個去睇。做啲嘢有人欣賞,話唔開心就呃你啦」。大半生守着小檔口,憑手藝揚名國際,「就好似人人恨生仔,我恨生女,偏偏生咗九個都係仔」。經歷過大時代,革命及運動一笑風雲過,與丈夫一樣樂天知命的何太大笑着說:「有時事與願違,有時喜出望外,也許這就是人生。」
■邱耀威指雨傘承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許頌明攝
 
 

【本報訊】何洪希年老退休,同有傘王之稱的「威哥」邱耀威,今年也已60歲,他笑指一對成年子女,見到針線已掉頭走,一樣後繼無人,「駁番支骨收你廿蚊,平均每把要搞成粒鐘,靠佢生活應該死得」。威哥說,補遮好比助人修補回憶,滿足感遠勝金錢。這些年,他就遇過長情婆婆拿着初戀時用的雨傘到來求救,還有希望藉撐起雨傘、重新找回甜蜜感覺的失戀男。
位於北河街的「新藝城」,驟眼看沒特別,但看看招牌,寫着「清道光二十二年創」(1842),蓄着大鬍子的威哥,正是第五代傳人。每把爛遮,都有個人情小故事。

80歲夫婦整定情遮

「試過有個後生仔,攞咗把行內俗稱垃圾遮嚟維修,四條遮骨斷晒,單係換遮骨要80蚊,我話你把遮新買都係20蚊,整咩鬼?點知佢好堅持,話把遮有佢同前女友嘅開心回憶」。
回憶無價,除了癡心情長的「現代楊過」,他還遇過一對長情老夫婦。「對夫婦有7、80歲,一攞把遮出嚟,好大臭丸味,又鬼咁爛,我話冇得整,個女人好失望,原來把遮係佢老公送畀佢嘅第一份禮物,鬼咁情深,結果我幫佢整番,仲冇收佢哋錢」。修補數十元的雨傘,有人為環保,更多人為了一份感情、一段美好的回憶,威哥認為,那是真正無價寶。
【本報訊】佔領運動隨銅鑼灣被清場而落幕,邱耀威說,過去無人問津的黃傘,自10月以來售出達1,000把,就是清場過後,也不時有人到店查詢,要求訂購。他更透露,有年輕人拿着行動後的斷骨黃傘要求他修補,原來是要留作紀念,惜最後因為趕着離港返回加拿大,未及時取回。
邱說:「撇開係咪買嚟行動嘅問題,老人家最適合攞黃傘,尤其天雨濛濛,過馬路一定睇到,唔為行動,為咗個人安全都要買番把。但𠵱家黃傘係一把難求,倉底最後三打上星期都賣埋,代理講明唔再接黃傘定單,因為呢啲遮全部喺大陸做,擔心海關抽查惹麻煩咁話。」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和風洋食 吉列豬扒脆史(蘋果日報)

■炸起的吉列豬扒像隻黃金刺蝟,切開後入面仍然濕潤多汁,肉質分明,帶有甘香的油脂。吃來香脆而不油,吃肉而不膩,才是炸得好的吉列豬扒。
和風洋食 吉列豬扒脆史(蘋果日報)

歷史的證據,不獨於那沉甸甸的史書。別小看你箸中那一塊吉列豬扒,它也是日本明治維新歷史的證物。每一口香脆、每一啖肉汁迸發,都見證着日本從鎖國走向開 國的大時代,以味道的轉變記錄了日本走向西化、工業化的步伐。
飲食史反照歷史,一件完美的吉列豬扒,原來是日本文明的先鋒。
記者:陳詠敏
攝影:黃子偉、潘志恆
沒想到吃飯這麼有學問,不過吃一件吉列豬扒,居然就是在讀日本歷史。
「明治五年(1872年)正月二十四日,明治天皇食獸肉。」
《明治天皇紀》
在當年,這是轟動全國的消息,因為這一口肉,象徵了明治維新的開始和決心改革。
在這之前,日本人鮮有吃肉。天武天皇因為信佛,在七世紀時下令禁止殺生吃畜肉,因而在一千二百多年間,日本人都不吃畜肉,而以農作物和魚貝類為主要糧食,只有低賤階層才會逼不得已、違反禁令吃肉。那時候日本人最愛吃的是蕎麥麵、紅豆年糕和麵豉湯。
及 至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決心學習西方所有事物,令日本高速走向文明:司法、教育、議會制、工業化,連味道都一併參考,希望透過鼓勵食肉,令日本人變得像西方 人一樣強壯。維新時期各種西方食物湧入,麵包、牛扒、咖啡、蛋糕、油炸食物……如天婦羅,就是葡萄牙人齋戒時期的一種油炸食物,吉列豬扒則是參考奧地利名 菜維也納牛肉而來。
所以明治維新,也被稱為料理維新,也是日本洋食的源頭。只是日本人厲害,吸收得好,把別人的味道都變成了自己的味道。原本配麵包吃的吉列豬扒,變成了配白飯和麵豉湯。本來輕薄的一片炸肉,在日本人一絲不苟的精神下,變成了外脆內軟、無人不曉的日本國食。

吉列豬扒,必勝!

日本學生在考試前都會吃吉列豬扒,因為吉列豬的日文𢘜禩,與「勝」的日文同音,所以日本的吉列豬扒店,店名多以「勝」字命名,如福勝亭、勝博殿、十勝 屋、勝政、勝田等等。

材料



配料


完美吉列豬扒的誕生

一件吉列豬扒,在日本人手上,講究得像件藝術品一樣。每種用料、每種烹飪技巧,都容不得有半步差池。最近,從日本來的過江龍「吉敏」為一件完美吉列豬扒作出示範。
豬,是主要材料,最為講究。最好的日本吉列豬扒,應當用日本豚肉。吉敏用的是鹿兒島黑豚(另有便宜點的美國豬和西班牙豬選擇),沒豬臊味,肉質軟,而且是最好的肉眼位置,油份多。每件豬扒切好後,還會以機器揼鬆,吃來更加軟滑。
炸 粉,由三組材料組成:麵粉、蛋漿、麵包糠。前兩者是日本直送,而麵包糠尤其重要,豬扒能否炸得像隻蓄勢待發的箭豬,都靠麵包糠主宰。所以吉敏按日本總店的 要求,請本地麵包工場天天鮮製白麵包,白麵包不加牛油不加糖,不會影響到味道,並自設機器每天磨出粗幼適中的麵包糠。先沾麵粉,拍出多餘的,蘸蛋漿,再沾 上麵包糠,然後便可以下油鑊。
炸,講究的是油和溫度。只用一種油的話,炸物的味道會很單調,所以吉敏以菜油、芥花籽油另加一種秘製油混合而成。炸 爐店方不許拍攝,其實是一台自動化的油鑊運輸帶,大部份的吉列豬扒店都在使用。師傅只要從這邊放下豬扒,輸送帶便會緩緩前行,至另一頭出現時,便成了一件 金黃色的吉列豬扒。不過並不是有了機器,師傅就不重要了。師傅要按肉的厚度,決定在這盤160℃的滾油中的哪個位置下鍋,那是機器模擬不了的經驗。
最 後最後,一件完美的吉列豬扒終於來到跟前。仔細地以網架托起,讓剩油可以更充份地瀝走。有圖有真相,好的吉列豬扒是看得出來的。金黃色的,像海膽模樣的。 好的吉列豬扒還聽得出來的。夾一下,咔嚓;咬幾口,咔嚓咔嚓咔嚓,組成一支吉列合唱團。擱久了也依然乾脆,而且入口時炸皮只會應聲裂開,不會刮痛嘴唇,肉 身則是軟軟腍腍,肉汁豐富。
吃吉列豬扒,還講究配料。椰菜是日本來的,要冰得夠,而且要切得如絲細,吃來才冷冽爽脆,可以中和吃肉的飽滯感。現磨 的芝麻也是必須的,配上自家調的豬扒汁,酸甜麻香,令炸豬扒更滋味,叫人可幹掉一整碗岩手縣香米煮成的白飯。事實上,你可以幹掉一整碗再一整碗再添半碗, 因為吉敏跟隨日本店的做法,晚市時部份套餐由白飯、麵豉湯到椰菜絲都可以無限添加。

吉列兵團



吉敏

九龍灣德福廣場第一期G98舖

點評全港吉列豬扒名店


天天長龍

開設近20年的吉列店老大哥,天天都有長龍在門口等候。豬扒用的是鹿兒島黑豚,另外吉列蠔和吉列大蝦也是水準之作。除了免費供應的豬扒醬和芥末,可加錢點咖喱汁、蘿蔔醋汁或麵豉為豬扒調味。
Tonkichi 
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貿中心4樓412號舖

輕盈炸物

1927年於東京銀座開設的名店,至今傳至第三代人經營。用的是日本黑豚,麵包糠也是自家製,最特別是以100%日本「綿實油」來炸,亦即棉花種子提煉的 油,炸出來的食物更輕盈,不會有油多涸喉之感。除了定食,豬扒三文治亦非常好吃。
銀座梅林
尖沙咀河內道18號K11購物藝術館B124舖

肉味濃郁

1966年成立於東京西新宿,是日本最大的連鎖吉列豬扒店。選用日本國產豬,屠宰後肉質還經過熟成令肉味更濃,以100%植物油炸製。勝博殿的名物是千層 錦,把薄豬肉卷起再炸,中間還可以包芝士、露筍或紫蘇烏梅。
勝博殿
銅鑼灣恩平道42號亨利中心地庫

平民之選

也是日本過江龍,在日本和香港都走平民化路線,裝修屬快餐格局,用的材料亦稍遜,豬扒是美國貨,肉味不夠香甜甘香,但勝在有先把豬扒拍鬆,入口仍然軟腍。而且贏在價錢親民,最貴的一款亦不過$89。
吉豚屋
九龍灣淘大商場三期地下G286-288號舖

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就是不愛國,怎樣?( 高慧然 )

就是不愛國,怎樣?( 高慧然 )

李柱銘強調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是愛國的。不知道他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相信李柱銘所指的國,是中國。但明明不少調查報告指出大比數香港人不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 份。不認同中國人身份的香港人,如何去愛中國這個國?雨傘運動後,我有更充足理由相信,更多的香港人愛香港,而非愛中國。

李柱銘曾經是我偶像,我 眼中香港特首其中一個最佳人選,他的大律師身份令我深信,在人類與他們生存的國家或地區之間,李柱銘必定會強調責任與義務的關係,而非抽象的情感關係。如果一定要講感情,那麼,國家有責任愛國民,國民卻沒必要愛國家,作為國民,只要尊重法治、遵紀守法、盡公民責任,那就足夠了。一個國家值得人愛,國民自然 會去愛她。否則,口中說愛,身體卻很誠實地逃離──看看中國現狀便知一二,別說尋常國民,問問每年坐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舉手的那些人,他們的國籍便知他們有多麼熱愛中國。


現實中國,黨國不分,就像一杯港式茶餐廳的熱鴛鴦,你能把咖啡和奶茶分離出來嗎?我獨愛咖啡不愛奶茶,但面前只有一杯鴛鴦。這就是現狀。


我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既不愛奶茶也不愛咖啡,更不愛鴛鴦,可以嗎?人有選擇愛與不愛的自由,不論你眼中的中國是背負五千年悠久文化或沉重包袱的中國,抑或今天黨國不分的中國,我都不愛,行不行?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無炒不成糯米飯(蘋果日報)







無炒不成糯米飯


北風吹出臘味香,與驅寒的糯米飯是時令絕配,誰少了誰都會很寂寞。傳統糯米飯多冠上「生炒」兩字,把生米反覆炒焗變為熟飯,炒一底飯動輒花上半小時,工夫多、毛利少。食家劉健威曾直言:「任何一家酒家,肯定沒有任何一家真的將糯米由生炒到熟。說老實話,我也沒吃過真正的生炒糯米飯。」生炒演變至蒸夾炒,火候易控制之餘,製作時間亦大大縮短,有說效果也不比生炒遜色,水準好壞則視乎處理工序和師傅手藝。
記者:何嘉茵
攝影:潘志恆、林栢鈞

熟炒:炒前汆水 加臘鴨添香

食家唯靈曾說:「糯米飯沒有絕對的生炒,因為把生米落鑊炒至全熟成飯難度極高,雖然只是二十餘三十分鐘工夫,可是也頗費勁。」所謂真正的生炒,做法是先以沸水淋透糯米至半熟,然後落鑊翻炒,邊炒邊加湯水與油,如此反覆循環,直至半熟糯米熟透成飯為止。由於太花時間,現在很多食肆都會先把糯米蒸煮過才炒,製作時間可大大縮短至數分鐘,所以又稱為熟炒。
被唯靈稱為「阿一真徒」的「富嘉閣」李文基師傅,有一道標明「熟炒」的糯米飯,問他為何那麼直接?「我剛入行時都有試過生炒糯米飯,但全個工序要差不多要一小時,在現今社會,根本負擔不起如此時間成本。酒樓由生炒轉為熟炒已有廿年,你見到坊間還有人賣生炒糯米飯,其實只是叫慣了,現在誰會有生炒呀!」雖是熟炒,但所花時間也不少,做得好也有秘訣,要先將糯米浸透再去蒸,炒前先汆水,令米粒乾身和去除面層黏性,師傅說此工序為大多數廚師所忽略,但卻是飯粒炒出來是否夠乾爽的關鍵。
糯米飯的魅力來自一香、二熱、三爽口,香來自炒香的臘味及配料,先爆香油份較高的臘味,李文基師傅還特意加入臘鴨胸連皮添香,之後逐少落蒸熟的糯米,只見他不停用鐵鑊慢火翻炒,需時近十分鐘。「現在熟炒糯米飯都越來越少人做了,如果擺酒一擺數十圍,真的會應付不來,所以現在最流行的是點心部做法,即是將糯米及配料分開蒸熟,再用大盆撈勻,之後分往一碗碗,到客人吃時才略蒸數分鐘。這做法往往失去糯米飯的靈魂,因為臘味要爆炒過才香,如果只是蒸熟,便不能呈現風味。」那熟炒與生炒有何分別?「若完全生炒,就算炒很久很久都未必會熟透,吃起來有點像意大利飯,有生米少少起沙的感覺,這是熟炒做不到的效果,所以始終是生炒的口感最好,不過時間成本太高,想做也做不來。」

熟炒工序

富嘉閣

鰂魚涌英皇道683號嘉里中心2樓

熟炒:用泰國米 拋鑊快炒

如劉健威所說,尋訪數間大飯店及向相熟廚師查詢其糯米飯做法後,基本上得到的回覆都是──熟炒。記得由街邊大牌檔起家的「新志記海鮮飯店」,數年前仍有提供生炒糯米飯,於是便去一尋究竟。大廚陳耀能說:「我們做生炒做了十幾年,但每次客人落order,我們都要炒至少半小時,一來怕客人久等,二來師傅們又炒得辛苦,每次炒完糯米飯雙臂都痠軟得很,所以兩三年前已轉為熟炒了。」聽後,我不禁好生失望。
昔日生炒糯米飯盛行於街邊檔及大牌檔,曾在大牌檔做廚多年的陳耀能回憶:「以前一炒便炒十斤糯米,邊放湯邊炒,用的是雞湯、鵝湯,香口得很。入舖後我們繼續賣生炒,直至近兩年研究到新方法才轉為熟炒,客人沒有流失,若熟炒做得好,其實和生炒沒大分別,口感毫不失色。」他們的熟炒糯米飯,做法不外乎把米粒浸透後蒸熟,埋鑊時用滾水輕煮,關鍵卻在用泰國米,令飯味更香,利用快炒令飯粒爆開,由於浸透及蒸煮時間較坊間長,米粒本身已變得軟身,將之用中火拋鑊快炒,炒到粒粒彈起,再下早已爆香的臘味粒和配料,少點手力也不成。飯粒看來色澤油潤,粒粒分明,湯匙舀起大吃一口,入口乾爽明快,口感軟糯。

熟炒糯米飯元素

配料

臘味

新志記海鮮飯店

太子運動場道1號地下

生炒:水上人家 最豐富的九種配料

要追尋糯米飯的舊時風味,似乎只有在家動手做才找到,最後我在一個水上人家庭找到傳說中的生炒糯米飯。它賣相和坊間明顯不同,有魷魚、荷蘭豆、蝦米、臘腸、膶腸、臘肉、芹菜、冬菇和醃鹹肥豬肉粒共九種配料,取長長久久之意。「我們一年只食一次糯米飯,會在農曆大年初二凌晨的開年飯食,所以配料特別豐盛。」「金東大小廚」老闆兼大廚布有輝說。他是布袋澳原居民,由祖父起布家已是水上人家,至18歲才搬上岸。「水上人的糯米飯一定是生炒,以前每房至少有三四十人,每次炒都好大陣仗,媽媽們輪流用一個大鐵鑊炒,由朝炒到晚,炒到手都軟。」
這天,輝哥和媽媽吳廿拾示範生炒糯米飯,布媽媽今年已七十多歲,炒糯米飯已炒了數十年,只見她將預先浸過夜的生糯米放入鑊,不斷用文火慢慢炒,邊炒邊倒入放有魷魚乾的雞湯,兜兜炒炒完,收乾水後又再倒湯,如次反覆做五六次,需至少半小時。炒工費勁,加上她最近身體抱恙,炒至中途便由輝哥接手。「現時沒幾個人懂生炒,糯米本身有收水功能,所以生炒會較易吸取臘味香味,如果只用蒸,則沒有臘味香。」生炒而成的糯米飯,用筷子夾起,每粒糯米能順利一粒粒分解,像飯焦般脆口,不會吃到滿嘴油,加上豐富餡料,敢說它是我食過最美味的糯米飯。可惜,這個生炒糯米飯不在餐廳提供,千金難買。「生炒糯米飯好考工夫,由生炒到熟隨時要大半小時,要花好多心機和時間,所以只是炒給自己和家人食,在餐廳賣根本沒可能。」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

會不會太樂觀了?( 高慧然 )

會不會太樂觀了?

高慧然

2014年12月03日

學民思潮三個學生宣佈無限期絕食,以自殘身體的方式,卑微地向政府要求一個對話機會。黃之鋒對此表現得頗有信心,相信有可能爭取到公開會面。
學生 們實在太善良了!如果說在運動之初,對政府存一絲幻想還可以理解的話,到了今時今日,對這掛羊頭賣狗肉,以文明法治地區自稱,但行使暴力獨裁之實的冷血政 府,理應有了相當的認識。過去兩個月來,政府曾經表現出一丁點對民意的重視與尊重嗎?這個政府,是下定了決心無視民意,用香港的未來去換取自己短暫的眼前 利益。這個政府,不是甘地面對的政府;這個政府,是無賴暴戾冷酷獨裁的政府,唯一可以令這政府介意的,是它的利益受到損害,而不是抗爭者的身體受到自殘。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原住民為了抗爭,不惜發動霧社事件,向來台灣教學、建設的日本老師、平民、家屬、孩子痛下屠刀,日本人卻沒有把原住民斬盡殺絕,而是給了老弱病殘孕者一條生路。
年輕人,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香港政府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日本人對待發動霧社事件的台灣原住民相比,誰更殘暴嗜血?是一目了然的事。
我在「人性本惡」一文中,把香港警察與日治時代的皇軍相提並論,還是錯了。香港警察比日軍差得遠了!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台灣瘋了 北京儍了 香港樂了(蘋果日報)

台灣瘋了 北京儍了 香港樂了(蘋果日報)


台灣瘋了,一日之間把國統區縮減至六個縣市。北京儍了,送了那麼多ECFA、自由行的錢給台灣,怎麼台灣又變綠了。香港樂了,有台灣幫着給北京上民主課、教訓親北京的政客,感覺不那麼孤單了。

高票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在選前晚會致辭時曾提到,沒有政黨奧援、沒有基本盤、沒有財團支持的他,當初提出在野大聯盟主張、堅持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時,有人嘲笑他是唐吉珂德,更多人說他不是瘋子,就是儍子。「九合一」選舉結果真的很瘋狂:柯文哲以85萬票創下無黨籍的參選紀錄;民進黨跨越濁水溪北上,贏了台中、桃園、台北;國民黨統治區由15個縣市驟減至六個,被綠營和無黨籍連下六城。

有人擔心,台灣人如此之瘋,就不怕北京秋後算賬、減少陸客遊台嗎?就不怕兩岸關係倒退嗎?結果是北京儍了,國台辦只能捏着鼻子說,希望共同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可見,面對台灣地方包圍中央的綠油油新形勢,北京比台灣更怕兩岸關係倒退,今後揮舞棍棒反而可能比揮舞胡蘿蔔要少些,以免刺激台獨意識,再替綠營為2016年總統選舉和立委選舉拉票。

對還在為爭取真普選而喋血街頭的香港人來說,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是振奮人心的。台灣人用選票教訓了親北京的國民黨,給香港人的啟示是,北京的胡蘿蔔不是那麼好吃、棍棒也不是那麼可怕,只要你有決心維護本地的核心價值,那些親北京的勢力、政客最終還是翻不了天。不過,以現狀而言也可以說,香港悲了,不知何時能像台灣那樣用一人一票教訓親共政黨、親共政客?


李平